康熙晚年常以欣赏戏曲因为为娱乐活动。他研究音韵和乐理,并研制乐器,从宫人中选擅长文艺者,组成演奏班子,并在畅春园和避暑山庄修筑了戏楼。
有一次,康熙在北京西郊畅春园接待书房旧臣、好友高士奇,他和他的演奏班子做了一次精彩的表演。先令人抬出一加安装120根琴弦的西洋铁丝琴,亲抚《普安咒》一曲。又命宫人用“箜篌”弹奏一曲。这“箜篌”有一段起死回生的故事。“箜篌”是25弦弹奏乐器,据说是汉武帝命乐人侯调制作,以其中空,故称“箜篌”,又因其发音坎坎,节奏性极强,亦称“坎侯”。唐宋时期“箜篌”尚存。后来被视为不吉祥之物,以其叫“箜篌”,说是空国之侯;坎坎之音,说是亡国之音。因此长期失传。康熙不信这些愚昧迷信之说,命人研究、考证制作方法,并制作新的“箜篌”。为高士奇演奏的,还有虎拍、琵琶、三弦等各种乐人。康熙将琴谱《平沙落雁》改为用琴、琵琶、弦子、虎拍等四种乐器同弹,进行弹击乐器大合奏,使人耳目一新。最后是一位技艺最高的弹筝宫人弹奏《变调月儿高》,婉转悠扬,令人神往。乐曲演奏之后是戏曲,内侍摆上果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先出台的是弋阳腔《一门五福》。这是康熙根据汉人有吉庆事时常演此戏的习惯,精心安排的,可见对高士奇的心情。接着演当时最流行的昆曲《琵琶上寿》。剧中有打诨逗乐的内容,康熙恐高士奇不好意思,解劝说:“尔年老之人,不妨观看,莫有回避。”随后,又演弋阳腔《罗卜行路》、《罗卜苗母容》、《琵琶盘夫》,以及昆曲《三溪》、《金印封赠》等剧目,并介绍了演员。用南曲招待杭州里的客人,康熙很谦虚,一再对高士奇说:“尔在外见得多,莫笑话。”康熙平素比较注意引进江南地方戏剧,而陕甘一带的北方剧秦腔尚未传入北京,故用南戏招待南人。高士奇得皇帝赏戏,已受宠若惊,哪敢吹毛求疵,于是连连称赞,说演员“真如九天鸾鹤,声调超群。”从这次活动中,我们看到,康熙对音乐戏曲的兴趣,不止于一般欣赏,而有研究,有创新,有独到之处,与他对事业,对科学文化其他领域的事物的态度,完全一致。 另:记得学琴的时候,老师曾说过康熙曾经召见过广陵派琴家兄弟二人去畅春园里弹琴。 回来查找,这两个琴家的名字是徐祜、徐祎。 [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的一个传统艺术流派。形成于清朝初年。其代表人物——徐常遇。徐常遇著有著名的《澄鉴堂琴谱》。 徐常遇是清初顺治时人。他弹琴的风格近于虞山派,是广陵派的首创者。广陵派后来对于传统琴曲的加工、发展很有成就,但是徐常遇在当时对待传统琴曲却非常慎重。他对"古琴曲传至今日,大都经人删改"的情况,提出了"古曲设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的原则。他认为如果"大曲过于冗长重沓"是允许"大加删汰而成曲者。他编有《琴谱指法》,公元1702年初刻于响山堂,以后又重刻于澄鉴堂,经他三个儿子校勘成书,就是现存的《澄鉴堂琴谱》。他的长子徐祜,字周臣。三子徐祎,字晋臣。他俩人年轻时曾去北京报国寺,"拥弦角艺,四座倾倒。"一时京师盛传"江南二徐"。康熙皇帝"闻其名,召见畅春院。祜、祎对鼓数曲"。弟兄三人中以徐祎的成就最大,他父亲的琴书编辑出版,主要得力于他。《扬州画舫录》中也说:"扬州琴学以徐祥为最。"有人以唐诗:"一声之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来赞美他的弹奏。 继起者徐祺,编辑有《五知斋琴谱》,这是近代流传最广的琴谱。 200多年来,代代有传人,至今广陵琴派仍是琴坛上一大流派。 广陵琴派的代表曲目有《渔歌》、《樵歌》、《昭君》、《梅花三弄》等,尤其以前面两首最能表现广陵琴派之长,它们既存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蕴和了南派的柔和之情。 徇下私,俺老师最初学琴是广陵传人所授,因此俺也算是半个广陵弟子,所以介绍宣传一下。 |
浏览:274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