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最早从南北朝人郦道元的书中向我走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两岸崇山峻岭,在我的心中永 不磨灭。 三峡,又从诗仙诗圣的诗中向我走来。诗圣杜甫久居夔州,写下了夔州十绝,而且还写 了几首七律诗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三峡的惊涛敢与天上的雷霆斗美, 山上的老树枯藤遮住了日光和月光,极言其雄奇。而诗仙李白,性格豪爽,快人快语:“朝 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小船在三峡中象飞 一样,多爽哟!而两岸的猿声,又那样的凄凉,不免徒生一种怜爱之情。 三峡,在伟人的心中又不一样了。早在1919年,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 就大胆地倡议:在三峡地区兴建水利工程!时过五十年后,又一个伟人毛泽东在畅游长江时, 兴奋地填了一首著名的词《水调歌头》,他以一个诗人的情怀,浪漫地唱道:“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高峡出平湖”,伟人的设想,经过几十年勘测论证,终于出现了一个不能忘记的日子: 1992年4月3日!正是这一天,全国人大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建议!又是一 个要记住的日子:1994年月12月4日,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心愿的三峡工程,终于破土动工 了!三斗坪,这个西陵峡中的小镇,一夜之间闻名中外! 从此,我们的三峡在沸腾!从此,世人的目光一刻也离开不了三峡! 三峡,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第一次走进三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雄伟的葛洲坝出现在眼前时,我惊呆了: “中国人了不起,还有这样大的电站!” 大客轮在三峡中缓行,两岸的群峰真如郦道元所言,只是“难见曦月”有点夸张。两岸 的猿声怎么也听不到了,唯有一只雄鹰不时在三峡中盘旋,似乎略补了我心中的遗憾。 我走近三峡工程,是2001年九月,秋高气爽,我站在高高的看台上,将正在建中的三 峡工程看了个痴痴呆呆,看了个实实在在:“了不起!世界级的电站!绝对是!” 于是诗从心中涌出: “三峡奔流亿万年,风光无限醉诗仙。 碧波万顷化为电,蜀楚吴湘不夜天。” 于是联从笔底而来: “万里长江,万顷碧波,万串明珠闪烁中堡岛; 千年大计,千寻金坝,千条银线横穿神女峰。” 我站在看台上,放眼三峡两岸,几百万三峡移民,为了国家利益,顾全大局,含泪告别 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山山岭岭,分散到全国各地,虽说住上了砖瓦房,吃上了大米饭,但是他 们还依恋自已的老家,哪怕是一间简陋的茅房,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呵!老实纯朴的中国农 民,你们真的太伟大了,为了三峡,你们作出的牺牲将永载史册! 如今,三峡电站已有十台机组发电了,强大的电流,极大地缓解了华东、华中等地用电 紧张的局面。长期缺电的广东,也得到了三峡的恩赐,将更加巩固经济腾飞领头羊的地位。 三峡巨大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来来往往的船只有如过江之鲫,通过五个梯级船闸悠闲地 上上下下,通航能力大大得高了,从上海而来的万顿级巨轮,只要一声吼,神女峰也为之抖 三抖。 “高峡出平湖”的宏愿实现了,伟人毛泽东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九泉了! 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三峡溢流,汹涌的江水如万马奔腾喷出的时候,我就想,当三峡 二十六台机组全部发电时,我一定要再来看看三峡,再来领略这个世界级的超级电站! |
原文 发表于中国古典文化论坛 浏览:106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