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钟华益先生纪念馆

浅析县衙、府署三十则

钟华益

  旧时的官吏喜爱撰写县衙、府署联,用来装点县府衙门也好,用来掩饰自已的行为也好,从一副副县衙、府署联中,确实看到了一些敢为民作主的“清官”,对后世不无警示作用。笔者选了其中了三十副,作了简明的阐述,供大家参考。
  
  “鱼肉”与“狼牙”(之一)
  此地无万顷良田,看若辈脑满肠肥,全把乡民为鱼肉;
  斯民非十分要事,劝大家声吞气忍,莫将资产饱狼牙。
  横匾:讼则终凶
  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任四川蓬溪县令的吕肇堂写的一副对联,悬挂在县衙大门两边。
  此联最大的特色是,作者敢于揭露官场上的丑恶现象,不粉饰自已。上联指斥贪官们
  鱼肉百姓,吃得一个个肥头大肚;下联规劝百姓不要轻易打官司,既使自已十分冤屈,
  也不要上衙门打官司,除了费尽钱财,塞满贪官们的“狼牙”外,得到的是气愤。
  “鱼肉”与“狼牙”是贪官们的法宝!
  
  “上任”与“下堂”(之二)
  谁说我两袖清风上任?
  定叫你满腹含冤下堂。
  这是一副流传在川北民间的对联。清朝末年,四川广元县一个叫龙德元的师爷,一
  上任就鱼肉百姓,不顾百姓的死活。有一个不怕事的人,在衙门口贴上了这副对联。
  此联最大的特色是用第一人称的口气撰写,自问自答,恢谐风趣,一个贪官的自画像
  跃然联间。
  旧官场上,可以说“两袖清风”的官吏简直是凤毛麟角,不要相信他们口头上说的,纸
  上写的那些鬼话。
  只要他们一“上任”,百姓的“下堂”就可想而知。
  
  “擎天”与“踏地”(之三)
  一柱擎天头势重;
  十年踏地脚跟牢。
  这是南宋兵部尚书余玠撰写的对联,恐怕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副行署联。
  四川当时是一个老大难地区,宋神宗特派余玠任安抚制置使,要他将四川治理好,于是
  余玠一上任就写了此联。
  上联说自已的担子重,又是皇帝亲自指派的,决不能掉以轻心;下联表明以十年为期,站稳脚跟,好好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此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对“十”、“天”对“地”、“头”对“脚”、“重”对“牢”,无一不工,写得好,不知余玠真正做到了没有。若真如他所说的,扎根十年,治理好了蜀国,真也难为他了。
  
  “吏卒”与“鬼神”(之四)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
  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姓钱的藩司参议写的一副县衙联。
  此联读起来十分感人。老百姓若真遇上了这样的好官,真是天大的福份。说得多好:白要了老百姓一分钱,自已就不值一文,也瞒不过身边的爪牙;对老百姓要宽容,不要张牙舞,这样老百姓就象敬鬼神一样对待自已。
  然而,事实上他们说的与做的完全相反,这只不过写在县衙门口,装点门面,欺骗老百姓而已。
  
  “是是”与“呵呵”(之五)
  见州县则吐气,见藩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道说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由得笑一声呵呵呵。
  这是一副很有名的讽刺联,相传是赠送一位知府大人的。可见这位知府大人是怎样一个角色?!上联描述他对上低头哈腰,奴性十足;下联说他有“爪牙”、有“羽翼”为帮凶,又不断有人送金贿银,不由得笑容可掬,哈笑连天。此联最大的特色是采取排比的句式,绘声绘色地画出了知府的可恶嘴脸。
  三个“是是是”与三个“呵呵呵”,一个贪官的形象就在眼前。
  
  “养廉”与“去伪”(之六)
  勤补拙,俭养廉,更无暇馈问送迎,来往宾朋须谅我;
  让化诤,诚去伪,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诲子弟各成人。
  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陈文述的县令写的一副县衙联。上联说自已勤俭清廉,不喜应酬,请亲友们多多包函;下联用“让化诤,诚去伪”来训示百姓,这样好的官吏多么可爱。然而这位县令的为人正好相反,他喜欢攀援权贵,尤其可笑的是明明自已写的诗,伪称是人家赠送给他的,遭到当时著名才女顾太清的鄙视。
  “养廉”与“去伪”,说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一切贪官者如此虚伪。
  
  “已过”与“民情”(之七)
  愿闻已过;
  求通民情。
  这是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每次他赴新任,就要两个人抬两块高脚牌作为行队的前导,两块木牌上写的就是这八个字。
  王守仁是明代不可多得的大哲学家和大教育家,世称阳明先生,官也做得大,他敢于举着“愿闻已过;求通民情”的对联招摇过市,说明他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力求了解民情的勇气。不过,他出门时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即使举着两块牌子,真正有几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敢于挡他的路来指出他的过错?!看来阳明先生有点做作,但总比对那些连这样的牌子都不敢举的官吏要好得多。
  
  “何须”与“枉有”(之八)
  才能济变何须位;
  学不宜民枉有官。
  这是清代一位名叫朱经畬的小官题的县衙联。他的主张是,励精图强不在于官位的大小,若将自已手中的权力不为老百姓谋利益,就是官再大也是白做了。
  这位朱先生在湖北任职十多年,据文字记载:“不名一钱,卒以贫死,赖同僚资助始得返柩回乡。”读完这段文章,令人流泪。官做到连死了都没钱埋葬,连运柩的钱都靠同僚支助,实实在在是一位清官了,可惜这样的好官,旧时代真是太少太少了。
  
  “冤枉”与“机谋”(之九)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半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这是乾隆年间进士吕月沧写的一副县衙联。他曾任过浙江庆元县知县,写得一手好文章,谁知竟冤枉坐了十五年牢,昭雪后,大概有所感,写了这副对联。
  古往今来,被冤坐牢的人何止千万人,昭雪的人总是少数。昭雪后重新当官的人更是少中之少,吕月沧恰是其中之一,乃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于是,为了吸取教训,为自已提个醒,
  不要糊涂过日子,那怕是半天的时间;也不必用尽计谋去算计别人,到头来是害了自已。这就是他坐了牢经后的体会。
  
  “为政”与“当官”(之十)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是清代嘉庆年间进士赵慎轸写的一副府衙联。他官做到了云贵总督,对地方官员来说,
  是比较大的一个官职了。按理讲这么大的官,稍微放宽一下自已,便可以腰缠万贯。然而他为提醒自已克已奉公,亲自写了这副对联。谈了他的当官之道:在台上,话不宜多说,说了就要行动,而且要处处以身作则;平时要顾全大局,凡事都要考虑老百姓的利益。
  对联是写得好,不知这位总督大人真正照此做了没有,无法证实。
  
  “生意”与“冤魂”(十一)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
  这是清代杨昌浚撰写的一副县衙联。这副对联创意新,从眼前的景物着笔,联想到自已处理的事情是否有不对的地方。上联是写门前的青草绿苔,生意盎然,令人爽心舒目;下联是说,听到外面乌鸦啼,鸟鹊叫,是不是在为老百姓的冤屈鸣不平,反省一下自已,有错必纠,有冤必雪。有这样的官吏,老百姓没有不拥戴的。
  
  “掩耳”与“悬羊”(之十二)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这是清代任无锡知县的武承谟写的一副县衙联。这是一副通俗联,上联从功名说起,强调“实功”与“实名”,不要干那些“掩耳盗铃”,自已骗自已的蠢事;下联从“父母官”下笔,一般老百姓都称官吏为“父母官”,是真父?还是假父?是真母?还是假母?既然身为“父母官”,就要是“真的”,就不能做那些“悬羊卖狗”的事来欺骗“儿女们”。
  
  “春温”与“秋肃”(之十三)
  作汾阳一行吏,春温秋肃;
  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
  这是明朝永乐年间一个叫汤信的知县写的县衙联。此人颇有胆量,不畏强势,公正地处理了前任知县不敢过问的一个大案,就是豪门大族林之奇强占凶殴一案,得到了当时巡按御史邓名廷的敬重,也深受老百姓的爱载。
  由于有如此声名,所写的这副对联,更觉得联见其人。他的当官之道就是:该严明的地方,绝不明哲保身,该宽容的事情,决不徇私枉法;自已也决不半夜三更收贿不法之徒的钱财,若受了,真该天诛地灭!
  
  “儿孙”与“鬼神”(之十四)
  受一文份个钱,远报儿孙近报身;
  做半点亏心事,幽有鬼神明有天。
  这是晚清进士仵墉当知县时写的一副县衙有联。此人生不逢时,当知县达二十八年之久,遇“九一八”事变,日寇的飞机轰炸县城,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他一人端坐大堂,演出了近代一剧“空城计”,受到张学良的敬重,遂荐他为察哈尔省民财政厅长与代主席。
  此联,虽带有迷信报应色彩,但他心底无私,光明正直。抗战时期,他拒绝出任汉奸傀儡伪政权,仅带着一把“万民伞”和一件“万民衣”回到了家乡,以自已的清贫与骨气应诺了自已写的对联。
  
  “有缘”与“无愧”(之十五)
  题衙署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这是清代曾任广西三防主薄的余小霞写的县署联。他是广西人,又在广西当官,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有了,真如他所说的与百姓有缘份,既然有缘份就必须敬重百姓,不要干出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来。大概是同时,他还写了一副县署联,“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与上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都是当官要以身作则,不存有私心,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他是一个诗人,带着诗人的气质来当官,对百姓也许不无害处。
  
  “根本”与“工夫”(之十六)
  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根本;
  文治彰矣,拔真才,加顺迪,勿懈工夫。
  这是乾隆年间进士梁上国撰写的一副县署联,他官至太常寺卿。这副对联另辟蹊径,上联从“正人心,原风俗”入手,说这六个字才是当县官的“根本”;下联紧紧抓住“拔真才,加顺迪”六个字,“拔真才”好理解,“迪”的意思是开导、引导,“加顺迪”也就是要加强对百姓的开导、引导工作,不要只凭文件、法律来办事,更不能拳打脚踢,用棍棒枷锁来粗暴处理。看来这位进士官员,对为政之道很有点子,但愿不是沽名钓誉之徒。
  
  “有容”与“无欲”(之十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清代一位颇有声望的大臣林则徐写的一副厅堂联。林则徐在任两广总督时,曾做出了一事惊天动地的大事,很让中国人高兴了一回,在虎门将英帝国主义的大量鸦片付之一炬。
  然而这的壮举,这样的功臣,不但不重赏与重任,相反却被昏君贬到新疆,让功臣老老实实地在塞外销磨锐气,生不逢时,使一代风云人物变成了悲剧人物。这副有名的对联,就是林则徐人格的写照。
  “有容”的是大海;“无欲”的是峭壁,只有林徐这样不凡的人物才写得出这样别致独到的官衙联来。
  
  “下情”与“私意”(之十八)
  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达;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
  这是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的俞樾写的一副官署联。俞樾是一个典型的文官,著作等身,有四百六十余卷之多,在官事繁多的情况下,还如此笔耕不辍,也够辛苦的了。
  好在后来他任紫阳书院山长,脱离了官场,可以潜心著书立说了。近代著名的学者俞平伯先生就是他的后代。
  此联写出了新意,上联是说最好不要有冤案,有了冤案,就是平了反,还是害了百姓;下联是,当官的要敢于面对青天白日,不要将半点私心杂念带到公堂上来,若不秉公办事,连天都不容。
  
  “于我”与“恐人”(之十九)
  帝力于我何有;
  臣清恐人不知。
  这是西平王吴三桂写的一副府署联。传说吴三桂因自已的爱妾陈圆圆被闯王李自成所占有,于是为红颜一怒,引清兵入关,改写了历史。吴因有功于清朝,被封为西平王,镇守云南。吴三桂有反清之意,写此联是为了遮人耳目,连康熙皇帝知联后都说:“此老果不反也。”
  值得一提的是,吴三桂欲反,其爱妾陈圆圆力劝不成,于是进庙当了尼姑,后死于昆明莲花池。清代对吴三桂的确不薄,而吴三桂贼心不死,想当王,结果全家遭灭!“联是心非”只能让后人嘲笑。
  
  “满目”与“关心”(之二十)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这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写的一副县署联。李贽是一个回族人,当过知县,他做梦也没想到四百四十年后,在神州大地被江青一伙捧为大法家,他著的《藏书》、《焚书》大印特印,确确实实大红大紫了好几年。
  平心而论,这位疾恶如仇的小官吏,从这副对联上看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还是颇关心的。此联也是当时实际生活的真实写照,一般的官员,亲眼目睹了满地疮痍,决不会用对联的形式写出来,须知是要有天大的勇气才敢为的。所以,笔者敬佩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他晚年的悲剧洒泪表示悼念。
  
  “冰心”与“热血”(之二十一)
  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
  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
  这是最早提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主张强国爱民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写的一副县署联。他所著的《圣武记》与《海国图志》至今传诵不衰。然而这位著名人物却只当了知县一个芝麻官,官小,他却身体力行,真正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的县署联。他初到江苏兴化县,就遇上了洪泽湖涨大水,大堤将被冲垮,他身穿草鞋,戴着斗笠,组织发动全县人民抢险保坝,终于战胜了洪水,使当年的粮食获得了丰收,被老百姓誉为“魏公稻”。
  魏源的举动真正上对得起“青天”,下对得起百姓,难得呵,是湖南人的骄傲!
  
  “家事”与“官箴”(之二十二)
  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这是晚清红得发紫的人物曾国藩写的一副厅署联。曾国藩是近代一位有争议的人,不过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他还是比较赏识的。他写的两大本《家书》影响颇大,书中尽管是一些小事,却反映了这位大人物的另一面。
  曾国藩是一位对联大家,此联如叙家常,上联是说一般的官吏都是从乡间来的,应当把老百姓的事情当作自已家里的事来办理;下联是说对上要忠,要时时检讨自已的过错,诚心诚诚意来规劝告诫百姓。
  平心而论,曾国藩官当得大,为百姓办过不少的事情,此联也不是说说而已。
  
  “刻秸”与“骖鸾”(之二十三)
  怀哉惟清,既至此间须刻鹄;
  勤将补拙,敢云余暇可骖鸾。
  这是清代有名的《楹联丛话》的作者梁章钜写的一副抚署联。梁章钜是嘉庆年间进士,曾当上了江苏巡抚兼署两总督,看来嘉庆皇帝颇器重他的。
  此联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刻鹄,汉代马援教侄子严敦书:“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
  意思是学习、仿效不能太逼真,有相似之处就可以了。二是骖鸾,宋代范成大著《骖鸾录》,记叙上任沿途见闻。作者在联中用此两个典故,告戒自已,要学习前人为政成功的经验,努力办事,来弥补自已的不足。
  
  “职事”与“功名”(之二十四)
  职事无荒,不烦士行樗蒲诫;
  功名接武,同韵扬州芍药花。
  这是晚清一位大腕似的人物张之洞写的一副府堂联。张之洞官大,雄心也大,在总督任上,极力主张修铁路,办企业,可以说对近代工业的新兴与发展启到了无人可以替代的作用,其功不可灭。
  此联主要是告诫自已,勤勉办事,要注重官吏的操行,力戒赌博之类的不良行为;继承前任的事业,讲究风雅,象杨州的芍药花一样有气韵。看来这位儒雅之士,很注意自已的形象。最后解释一下樗蒲,是古代的一种博戏,相当于赌博。
  
  “汉吏”与“苍生”(之二十五)
  远溯二千石良规,我辈当如汉吏;
  恩起下七年废籍,斯人恐负苍生。
  这是光绪年间进士、广东人梁鼎芬写的一副府署联。在清末明初,广东出了几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除伟大的孙中山外,康有为的名气也颇大,梁鼎芬也是一个叫得响的人物之一。他的文笔惊动朝野,曾任《昌言报主笔》,并担任两湖书院院长,
  此联的上联用了一个典故:二千石,是对汉代郡守的通称。二千石,对一个官吏来说是不多的,作者愿当汉吏,意味着清廉不贪;下联,作者回想起自家十多年不兴旺的门第,对老百姓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只有不愧对百姓,心里才安宁。
  
  “虚心”与“守分”(之二十六)
  官要虚心,总能发伏摘奸,须识我得情勿喜;
  民宜守分,若到违条犯法,可怜汝无路求生。
  这是曾任两广总督的邓廷桢写的一副县署联。邓廷桢在当时的名气仅次于林则徐,他曾六次在林则徐的领导下,与英船作战,使英军始终不能入虎门。因积极参与禁烟,与林一样被遣贬到新疆伊犁,倍受折磨。
  此联是警示自已老老实实当官,对别人的过失就是知情,也不能幸灾乐祸,而百姓呢,要安分守纪,一旦犯了法,也就无路可走了。联语对已对人都有教益,反映了一位正直官员的高尚品格。
  
  “祖德”与“乡贤”(之二十七)
  辞家只为稻粱谋,忆老屋湖边,耕读敢忘祖德?
  作客剧饶诗酒兴,过平山堂下,典型如见乡贤。
  这是清代戏剧家严保庸写的一副县署联。严保庸是江苏丹徒人,曾写过《红楼杂剧》等不少的剧本,他撰写此联别开生面,完全避开县衙官吏常见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从身边生计入手,时刻不忘老屋,不忘祖宗的田土;只想在清闲时约几个老友,在平山堂下饮酒赋诗,显得是如此的潇洒与浪漫。
  
  “戒贪”与“惟俭”(之二十八)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已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处保廉隅。
  这是咸丰年间进士薛时雨任杭州知府时写的一副府署联。薛时雨颇有学识,著述也颇丰,写的对联也颇有名气,后在南京主持惜阴书院,总算为自已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
  此联写了两个字,上联是一个“贪”字,贪名贪利贪钱贪色,当官的不戒掉这些,是谈不上当好官的;下联是一个“俭”字,要清廉,要从自已做起,要人俭朴,必须自已先俭朴,当官要保持自已清白的名声。
  
  “负心”与“欺人”(之二十九)
  君不可负,只是心难负,负心者不容于尧舜;
  天不可欺,谁言人易欺,欺人者如见其肺肝。
  这是曾任知府的赵恭颜写的一副藩署联,此联的妙处是在“负”与“欺”字上作文章。
  上联上说君子是不可能背弃于人的,但是心里面如何想就很难说了,既是负了心,那就对不起古老的皇帝的了;下联是说不能欺老天爷,但是人也不是好欺的,若欺骗了别人,问问自已的良心,对不对得起人。
  旧时的官吏,站在当官的立场上发此言论,也难能可贵了,要真的做到不“负心”又不“欺人”,那真要让老百姓感恩戴德了。
  
  “三秋”与“五簋”(之三十)
  三秋刚报赛,休辜美景良辰,请先生闲谈。谈问地方上士习民风,何因何革;
  五簋可留宾,何用张灯结彩,教百姓都看。看想平日间竞奢斗靡,孰是孰非。
  这是清代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徐士林写的一副府衙联。徐士林是进士,曾在沧浪亭设宴款待士绅们,在酒桌上规劝大家节俭。从这副明白如话的对联中,也可知徐士林的勤政之风。
  上联是说三秋后与下属们闲谈,其内容多半是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其民风民俗的起源与沿革的情况;下联是设便宴招待来宾,为老百姓做出表率,不要随意铺张浪费,竟相比富。这样的官吏,这样的对联,老百姓是拍手欢迎的。
原文 发表于中国古典文化论坛  浏览:147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5/4 22:05:5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yushu北国论坛楹联艺术区沉痛哀悼钟华一先生(收藏于2006/12/27 8:21:16
楚山翁钟华益先生辞世百日祭文(收藏于2006/12/23 12:43:29
堂堂华盖先生百日祭文(收藏于2006/12/23 12:38:45
钟华益感受凤凰文化(收藏于2006/5/4 22:16:34
钟华益走近三峡(收藏于2006/5/4 22:15:59
钟华益我之于湖(收藏于2006/5/4 22:15:33
钟华益豪气冲天郁孤台(收藏于2006/5/4 22:15:05
钟华益2002年个人联集(收藏于2006/5/4 22:11:38
钟华益2003年个人联集(收藏于2006/5/4 22:11:07
钟华益2004年个人联集(收藏于2006/5/4 22:09:5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网络联友网络联友赠送挽联、诗(访问2238次)
钟华益名胜联(访问1938次)
钟华益钟华益诗词作品(访问1927次)
yushu北国论坛楹联艺术区沉痛哀悼钟华一先生(访问1751次)
钟华益2003年个人联集(访问1644次)
钟华益出句小集(访问1604次)
钟华益2004年个人联集(访问1511次)
钟华益浅析县衙、府署三十则(访问1474次)
楚山翁钟华益先生辞世百日祭文(访问1396次)
堂堂华盖先生百日祭文(访问131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2 6:28:12
蒲公纪念老朋友(评论于2009/1/15 15:49:2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4/1 12:16:1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