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标题】
【类别】修志一得 【标题】唯上唯书与唯实 【作者】梁宗仁 【正文】史志是地方历史的记录,必须要真实。编写的原则,陈云教导说:"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 笔者在写史修志中,对此深有体会。下面仅以张甲洲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张甲洲是30年代的老革命家,著名的革命烈士,要在史志里立传。可是,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如何写呢? 冯仲云在《东北抗日联军14年苦斗简史》里称张甲洲是"富有魄力和演说天才的江省知识分子领袖"。于天放在为张甲洲填写的烈士登记表上,说张甲洲是"公认的学生领袖",1929年在北大物理系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转考清华政治系时,走上党的领导岗位,曾任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代理北平市委书记。胡乔木说:"张甲洲同志是我在清华的同学,当时他是党员,我是团员,为人非常正直,对党十分忠实,很有能力和魄力,对我教育很深,至今仍极为怀念。"又说:"他的性格坚强、豪爽、热情、果敢、精力充沛,谈笑风生,很有活动能力。"总之,张甲洲的同学、同志、战友对他都给予很高的评价。"9·18"事变后,张甲洲率先投笔从戎,首创巴彦游击队,为抗日救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就这样一位响当当的英雄人物,有的专家学者撰文著书时,却说他许多坏话,贬巴彦游击队。孙凤云著《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里说"这支队伍内部成分复杂,有的想借着抗日的旗号发展个人势力,竟和汉奸地主相勾结。张平洋虽然表示不接受赵尚志提出的正确建议,但由于他怕自己势力和地位受影响,因为对赵尚志整顿队伍非常不满,排斥赵尚志的领导,导致内部分裂。" 作者此言来源于两份《满委文件》:一是1932年11月,张文藻给满洲省委写封信,归档题为《中共巴彦县委关于反日会情形、建立模范队和一般群众工作问题的报告》;二是1933年2月,夏尚志给满洲省委写封信,归档题为《满洲×××同志关于巴彦游击队事变的经过报告》。 张文藻和夏尚志都是巴彦游击队的创始人。他俩的立场观点来源于1932年6月份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北方会议"精神和同年7月份满洲省委在哈尔滨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决议。"北方会议"要求东北与南方一样,进行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把义勇军改编为红军,创建苏维埃政权。省委指示:"满洲全党同志要以中央布尔什维克的坚定性,为创造满洲新的苏维埃区域而斗争!" 张甲洲的观点与其相悖。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认为当时是民族矛盾,要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觉悟,不能"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在倭寇入侵时,应当共同御敌,不能"窝里斗!"所以,他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各阶级各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救国"的口号,并创作一首《反日大同盟歌》,广为传唱,宣传反日大同盟。那时,还没有抗日统一战线的提法,中央在1933年"1·26指示信"里才提出来。其实,反日大同盟也是"统战"之意。然而,张甲洲的主张虽然非常正确,但是,在当时却违背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所以,张文藻和夏尚志站在王明"左"倾路线一边,极力反对张甲洲的作法。张文藻说:"张甲洲本身就是大地主,对斗争调和,不是我们人。"夏尚志说:"我看他绝对不能走上革命的道路上来,因为他的心早为很不正确的观念所占有,他所睦图的不是革命,而是他个人。" 后来,有的史志学家贬张甲洲的言论,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赵尚志的观点与张甲洲相同。上述的两封信里说:"没有发动群众斗争,仅是小赵和张甲洲两个人的意见"。说明赵尚志和张甲洲志同道合,根本不存在张甲洲"排斥赵尚志"的问题,而是省委巡视员吴福海通过红军之友社"发动反张甲洲的斗争",排斥张甲洲。所以,"导致内部分裂"的罪名加不到张甲洲的头上。至于什么"内部成分复杂",又什么"竟和汉奸地主相勾结"等言论,是要把地主富农打倒,而叫他们参加抗日,就会使队伍"内部成分复杂";与其讲"同盟"就是"发展个人势力"。此乃是王明的阶级斗争观点,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谬论。 冯仲云说:"1932年北方会议批判了北方落后论,要在东北搞苏维埃和红军,这个口号是左倾的;北方会议是教条主义,不看客观形势,在当时反日是主要任务,但却没提反日口号。这个口号在东北当时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综上所述,可见张甲洲雄才大略,是非分明,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如果"唯上唯书",人云亦云,黑白不分,就把张甲洲写成了"借抗日旗号"拉山头的个人野心家。所以,只有"唯实",才能扫除云愍,录其真相,纠前人之谬误,述历史之真貌。 【作者单位】(作者单位:巴彦县委党史研究室) |
浏览:210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