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甲洲和我们创建起来巴彦抗日游击队以后,我就去安达一带活动,所以,写该队的情况,我只能谈谈这支抗日战歌的序曲。
我县拜泉人,1926年从本县初中毕业后,翌年5月间,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一年级学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留日学生基于爱热忱,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表示了极大的愤怒,许多留日学生纷纷举行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南京政府收复失地。同时,有些日本人对中国留日学生表现出敌视情绪,所以,我们不能安心学习,当时,中国驻日使馆,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便发出通告:要求中国留学生,迅速离日回国,并发给路费。 1931年10月间,我由日本东京回到北平,住在西护国寺内留日归国学生招待所,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抗日救国团”。以后,我被推选为该团的领导人之一,曾参加了北平各大、专院校抗日团体的代表会议,讨论学生抗日行动计划与宣传抗日的内容。不久,我又参加领导了12月10日大批平学生去南京请愿的抗日示威活动。12月间,我参加了“反帝大同盟”(中共领导的群众抗日团体)。在此期间,我先后认识了黑龙江籍的留平学生于九公,(清华)、刘靖(辅仁)、夏尚志(法学院)、李崇实、张文藻(北师大)、丁济阳、刘克成、李文郁、林枫(工学院)、刘乃风、张清林(中大)等同乡。林枫也叫郑柏桥,他当时领导学生抗日运动,很活跃。 1932年4月末,根据东北的斗急形势,经招待所内的反帝大同盟小组的推荐,林枫代表北平地下党组织找我在工学院谈话,他当面跟我讲: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让你回东北,做组织抗日队伍的工作,要做好准备,近日出发。我表示同意,并立刻整待发。 出发之前,张甲洲(由东北回来联系抗日工作,据说是中共北海交通员)和于九公在招待所内同我初次见面。张甲洲介绍了黑龙江的政治形势,说巴彦人民抗日热情很高,又靠近山区,对组织抗日队伍和开展游击活动很有利等。他很健谈,说了和很多方面的情况。 4月末的一天,按约定时间,在北平火车站集合后,我才知道同行的张甲洲、于九公、张文藻、张清林、夏尚志、李克成,加上我,共七人。我们由北平乘火车到天津,转乘轮船赴营口。在营口下船之前,张甲洲和张文藻说: “你把手枪都交给我带着!” 张甲洲自己带两支匣枪下船接受检查,安全通过。从这件事上看,我认定张甲洲是党员,其他同学的政治面貌,我当时不清楚。1963年我参谒东北烈士馆时,看到了展出的张甲洲的照片,注明是中共党员,抗日烈士。同时,也看到了张文遗像,也列为抗日烈士。 经过几天的行程,我们到达了哈尔滨。住在东永德旅馆。通过张甲洲的联系,满洲省委在旅馆里接见我们两次。分配张甲洲、于九公、张文藻、张清林和我等五人去巴彦组织游击队,夏尚志、李克成暂时留哈待命,另有任用。 我们接受任务后,使来到呼兰白奎堡于九公家,老于家用马车,把我们四人送到巴彦北张家油坊张甲洲家,于九公在家做北满的交通站工作。 1932年5月初,我们在张甲洲家开始酝酿组织抗日队伍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张甲洲的社会关系,联合各方面的武装力量。巴彦县城保安团长王家善是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我在东京留学时,认识了他。通过同学之间的来往,又结识了他部下的一些官兵。熟识以后,我们就动员他们起义抗日。经过二十多天的动员工作,最后争取了团长王家善和百多官兵,都同意抗日;并做好了一些准备工作。 1932年5月末,在张甲洲家附近,截断来往交通,集合了巴彦县城保安团中起义抗日的官兵共二百多人。大家集合起来以后,由张甲洲宣布军纪的编制,都带上红袖标,打起了“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大旗。张甲洲为总指挥,负责政治、军事的全面领导;王家善为副指挥,负责军事,参谋指导,编两个中队,孙庆尧(中学校长)我和张清林在队部搞政治工作,张文藻当文书兼交通。 我们这支抗日队伍拉起来后,使巴彦县城的敌伪组织大为震惊,轰动了全县,他们把我军称为“红匪”,派出大批军警来围剿,妄图消灭我军。我军组织成后就东山边进行游击,宣传动员群众人民起来抗日救国。 1932年6月中旬,我军宿营在东山边的一个屯子时,夜间突然遭受敌伪军队的袭击。我军边战斗,边撤退,我们行动迟缓一点,没有撵上部队,与陪队失去了联去联系。 我脱离了张甲洲所领的巴彦抗日游击队后,便徒步走向安达方面。 我在安达老虎岗找到了李克成(满洲省派来组织游击队)。在县委特支黄咏秋的领导下,在拜泉组织一支“东北人民抗日自卫军”,编成一个营,在西荒展开了抗日游击战。 |
浏览:71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