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镜花阁__天游阁—满洲才女顾太清纪念馆
镜花阁

奕绘诗词略论

公 望

  一
  
    奕绘(1799-1838),字子章,号太素,别号幻园、幻园居士、太素道人、妙莲居士、观古斋主人,堂号明善堂。爱新觉罗氏,曾祖父为乾隆皇帝,祖父永琪,为乾隆皇帝第五子,于乾隆三十年(1765)封荣亲王。永琪博学多才艺,精通汉文、蒙语,长于骑射,尤善算学,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王子,乾隆皇帝曾属意于他,以继大统,但因早逝而未果。父亲绵亿,为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贝勒,嘉庆四年(1799)晋荣郡王。绵亿学通中西,尤精西洋算学,擅长文学、书画。
  
    奕绘生长在文化氛围浓重的王侯之家,加之名师教诲,自幼便博学多才,十二岁就能作诗,稍长,精通中、西之学,深有造诣。嘉庆二十年(1815)袭爵贝勒,曾任散秩大臣、管理宗学、管理御书处、武英殿修书处、观象台事务、正白旗汉军都统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辞官闲居,直到病故。奕绘在为官期间,勤于政事,忠于职守,专意风雅,同情人民。
  
    奕绘的一生中,尤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顾太清的爱情生活。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叛逆精神,而且与他的文学创作也至为密切,至关重要。
  
    顾太清本名西林春,是雍正时权臣大学士鄂尔泰侄子的孙女。乾隆朝,顾太清的祖父甘肃巡抚鄂昌受胡中藻诗狱的株连,被赐死,籍没家产。皇帝还将其罪状传谕八旗,早已去世的鄂尔泰也被从贤良祠中将牌位撤出,至此,鄂昌家庭彻底败落。顾太清的父兄辈学术造诣很高,所以顾太清自幼便受家学薰陶,慧中秀外,是闻名的才女。
  
    颐太清与奕绘有亲属关系,奕绘的祖母是她姑奶。靠这层关系,太清在家计艰难之时,曾一度到奕绘家中寄食,名义上给奕绘的姊妹们当家庭女教师,其实不过是指点陪伴作文吟诗而已。当时,奕绘十五、六岁。这对青年男女,由钟情而至热恋,诚如奕绘在词中描写的那样;"见人佯避,背人携手私语"。两人情投意合,诗书往还,"一十三行,写上吟章。双款分明哑谜藏"。可是,好景不长,这对热恋中的情人,却劳燕分飞。对此,奕绘曾痛苦地吟道:"谁料苦意甜情,酸离辣别,空负琴心许。十二碧峰何处是?化作彩云飞去"。按时尚及朝廷的规定,顾太清与奕绘是完全不能结合的。不仅奕绘的亲友们反对顾太清与奕绘结合,就连奕绘倚重的老仆顾文星也持否定态度。奕绘陷入不能自拔的苦恋之中。
  
    后来,奕绘挺而走险,竞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西林清改名为顾太清,以世仆顾文星之女的身份上报宗人府,瞒过了当局,纳顾太清为侧室,这对有情人才成眷属。
  
    婚后,奕绘与顾太清形影相随,两情一心,诗词唱和,颇多佳作。后来分别收入《南谷樵唱》和《东海渔歌》集内。
  
  奕绘只活了四十岁。从十二岁起,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而与顾太清的热恋,更增添了作品中感人内容,成为情诗之佳制。奕绘不仅精于词章,而且还精通儒学,旁涉佛经道藏,对西洋科学也有一定造诣。所著《明善堂文集》18卷,其中前15卷为诗作,名曰《流水编》,所收古、近体诗按年分编,后3卷为词作,名曰《南谷樵唱》,亦按年编排。此外,尚有《子章子》,《秘书集》、《观古斋妙莲集》、《写春精舍词》。
  
  二
  
    奕绘的诗词长期堙没无闻。建国以后,研究奕绘的论文仅只二三篇,尚是近几年写成的。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一书中虽收录有奕绘的诗词,但因限于篇幅,所收数量极少,难窥全貌。1989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 《妙莲集写春精舍词》,奕绘早期的诗词才得以重睹天日。
  
    只要抛开偏见,便不难发现,奕绘的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均有高深的造诣,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地位。
  
  统观奕绘的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有较强的建功立业思想,对社会弊端进行抨击,同情劳苦人民。
  奕绘的功业思想是其儒家观念的组成部分,在早期诗词中反映得尤其直白、强烈,如《边将》:
  连环金甲压征袍,东海明珠嵌宝刀。
  月满角弓排战格,风催羽箭没秋毫。
  晓随主将看旗帜,宵入边城听鼓鼗。
  不肯灰心悲久戍,封候从古属吾曹。
  
    这首诗是奕绘十岁时写的,诗中塑造了一位英姿勃勃、豪气冲天的戍边将领形象:这位褊将全副戎装,勤于王事,恪尽职守,长年戍守边关,经年如一日,夙兴夜寐毫不懈怠,毫无怨尤,认为为国守边是实现自己壮志的大好机会,才能实现封侯的夙愿。边将的这种心理,乃是奕绘壮志的写照。这种洋溢着建功立业意识,充满了乐观精神的边塞诗,别开生面,一扫传统边塞诗悲苦与怨尤的情调。类此者,尚有《老将》:
  
  安危百战换封侯,健饭雄心老不休。
  西顾尚怀双凤阁,南扫长泛五湖舟。
  枥嘶战马添新齿,臂脱苍鹰下旧鞲。
  莫把韬铃轻弃掷,貂蝉原出自兜牟。
  
    这首诗也是作者在十四岁时写成的,在编《妙莲集》时,作者把这首诗排在《边将》之后。这位把一生的时光用于戍边事业上的将军,从青年到老年,不改初衷,尽管实现了夙愿,"百战换封侯",但"雄心老不休",仍然激励自己不要把身经百战,用鲜血换来的经验和业绩,轻易抛却,须知那些帽子上装饰金蝉和貂尾的皇帝近臣也是由战将们提拔上去的。这位年迈苍苍的老将一心想的仍是为国效力,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风。
  
    奕绘诗中对政治上的一些弊端予以鞭挞,如《冬至后-日涿鹿道中作》之三:
  
  薄暮闻喧呼,云是县吏过。
  头衔黄铜光,大桥昂然坐。
  秋水沟浍盈,河伯便自大。
  寄语桥中人,东溟有海若。
  
    这首诗是写实之作,奕绘时年二十,早己当上了贝勒。按着清代的服饰品级规定,贝勒朝冠上的顶戴是红宝石,而朝冠上的顶戴如果是铜的,品级则是极低的,为八品以下至未入流。铜顶戴被人们戏称为"铜角大仙",距一品大员相差不啻宵壤。而贝勒更高于一品。身为贝勒的奕绘眼看一个八品顶戴的小县吏,竟招摇过市,抑不住轻蔑与愤懑之情,所以道中命笔,对官吏的恶行予以斥责,并将《庄子》一书中河伯的典故人诗,为狐假虎威者戒。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官吏。
  
    另如《砖头富》诗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八旗军官悭吝成性,为了获得蝇头微利,竟"沿街抢砖头";为了个人多得金钱,竞丧尽天良尅扣士兵的钱粮,吸兵血以自肥;为了发大财,竟去放高利贷,终至"富抵王与俟";为了积攒金银,就连自己的妻女也不放过,"饭无蔬无肉,无床无衾稠",甚至亲戚送给的一些瓜豆,也不准妻女吃,偷偷地卖掉,把所得的几个小钱攒起来。这个"兵食穷侵搜"、"僚佐嫉如仇"的老悭,最后被充军边疆,在同老妻分手时,仍狠着心宁可叫老妻冒饿死的危险,也不把埋藏的金银拿出来。"老悭"这个典型,骨子里为钱锈所蚀,灵魂深处散发着铜臭,把"以贪得为心"的满族败类刻画得维妙维肖。满族中的败类一-一部分有钱有势的人悭吝成性,贪得无厌,不仅为人民所痛恨,也为满族有作为的君主、贵胄所不齿。远在清兵入关之前,皇太极在同近臣们谋划攻明战略时,就曾深谋远虑地对大学士范文程等说:"我国贝勒及诸姑格格等皆以贪得为心,应作何禁止"?(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九年二月)而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权贵们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有增无减,更是罄竹难书了。所以说,《砖头富》中的"老悭"这一形象的产生是有着历史的渊源及现实的基础的,因此它就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了满族当权者贪婪的本性,社会的黑暗。
  
    在《九指虎儿歌》中,奕绘以自己的家丁被虐杀的事实,指斥了贪官污吏草菅人命、劫夺民财的罪恶,"设役以捕贼,杀人比贼多",勾画出了"苛政猛于虎"的丑恶现实弊政之一端。
  
    在《临江仙·书所见》词中,奕绘对贵族子弟之不肖进行了批判,"传闻前任夔州府,子孙年少豪奢,生民膏血换吴娃。黄金易散,白日易西斜。"八旗子弟不肖,沉缅声色狗马,已成为满族社会痼疾,早为有识者所共见,就连皇帝也为之忧心忡忡。奕绘发出"黄金易散,白日易西斜"的警告,对八旗子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再如《两富翁》、《炮手儿》、《于役滦阳路寓瑶亭兵舍见梁间燕巢有感》等诗也充满了警世之情 。"十年家渐落,廿载赤若焚"、"眼看华族胄,败弃日纷纷"、"今日食方丈,明日常苦饥"这些诗中警句,对八旗子弟无一不是当头棒喝。
  
    对于社会弊端,奕绘在痛加挞伐的同时,也曾提出过疗治的药方,比如在《千里镜歌》中,他就主张:"镜兮镜兮制诚工,憾不早日来吾东。不愿举目穷苍穹,但愿移照空谷中。逸民隐士尽罗致,野乏遗贤慰圣衷。"奕绘把改良的目光已投向了西洋,在赞叹西洋科技的同时,提出发掘、重用贤人,这倒颇有些"洋为中用"的意思。虽然,限于阶级立场及历史条件,奕绘还不可能触及封建社会的本质问题,但是,尽管如此,他在主张改良封建社会弊端的时侯,能与西洋的科技联系起来,还是难能可贵的。
  
    奕绘在正视现实黑暗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了过去。通过对祖宗功业的缅怀,激励自己与世人。如《清语》:
  
  大清爰建国,天命始为书。
  地据三韩旧,言犹渤海余。
  诹咨通训诂,问学辩虫鱼。
  继志勿忘本,生民各有初。
  
    在这首诗里,奕绘通过对满族文字产生过程的叙述,抒发了民族自豪感。歌颂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年间创制满文的历史功绩,追叙了满族发展及清朝开国的历史渊源。最后,激动族人继承发扬祖先的基业。此外,对满族先世女真族伟绩的讴歌,也是基于同样的心理。如在《谒金太祖世宗陵》诗中作写道:"犹有行人下马拜,重歌本曲涕沾缨"(金世祖以本族语制曲谓之"本曲",又名"君臣相乐之曲")、"一代世宗陪太祖,千秋易水绕房山"。无论是吟咏天恩祖德的诗或是咏史怀古之词,常常表现了作者特具的民族文化心理,寄寓了自励勖人的情感。有时甚至冒着"大不韪"的危险,把警钟敲响在皇帝的耳边,如《水调歌头·明长陵怀古》词中,虽然写的是明朝,但用意却在满人,"人间万事变化,今古几沧桑。乞有时而为帝,贵有时而忽贱,陈迹尽堪伤"。这种以古为鉴的忧患意识,形诸歌咏,的确是有所为而发的,其中心思想,仍然在于提警族人不要轻掷了祖宗的基业,要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牢牢记在心上。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奕绘对于"邦之本"的黎民百姓,尤其关注,寄予真切的同情。如《南苑小红门外村舍信宿口占》:
  
  不向丰台看众花,不向山村问酒家。
  特向种田人处住,为同野老话桑麻。
  
    于此不难看出,奕绘接触劳动人民是为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此外。奕绘同情劳动人民的代表诗作还有《牧羊儿》、《棒儿李》、《挖煤叹》等等。奕绘身为皇族,他能把劳苦人民作为他吟咏的客体,作为诗中的主人翁,已属不易了,况且,他还透过这些不幸者的遭遇,发出真挚的同情或鞭挞压迫者,或讥刺剥削者,就更为难能可贵了。在《牧羊儿》诗中,诗人由衷地赞美身怀绝技的牧羊儿,同时慨叹"官人"之无能,"学射多势态"、"五发中三四",即或这样,也够"出类拔萃"的了,"升迁换冠带"、"可应承平赏"、"可陪朝中彦"。优异者标准如此之低,顽劣者就更不堪入目了。朝廷之上的所谓"人才"不过是一群平庸之辈罢了,真正的人才,埋没在民间,"草野多婴哙"。对此,奕绘"内惭先语塞",羞愧、痛苦到了无言的程度。"百发百中"的牧羊儿与"五发中三四"的"官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官僚的队伍已坠落到不堪言说的程度。这里,奕绘在赞美劳苦人民的同时,讥刺、挞伐了官僚的无能误国,把清代的腐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棒儿李》诗中,奕绘满怀激情地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民间艺人的形象,歌颂了棒儿李舍已为人的古道侠肠,"食分患难友,口唱凤阳歌","绝艺养身稍余积,复因葬友倾腰缠"。棒儿李靠卖艺糊口,本来就度日维艰了,可是,他面对"偶遇福建赦回旗人垂饿死"之时,毅然把个人饥寒置之度外,扶持这位满族朋友回故乡东北。历尽千辛万苦,把友人护送到家,却不料友人途中染病,归家二天就一命呜呼了。棒儿李又历尽万苦千辛,到处流浪,好不容易攒下几个回家的盘缠钱,可是"复因葬友倾腰缠",省吃节用积下的几个钱又因为替穷朋友料理丧事而花光了。在诗人笔下,艺人棒儿李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急公好义、舍已为人传统道德的光芒,而那些"君子们",只会一味的"翻云覆雨",搞阴谋诡计以害人。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奕绘公正地选择了"小人",他认为"君子"远远不如"小人","远愧街头棒儿李"!在这首诗中还表现了汉、满劳动人民之间的赤诚的友谊,棒儿李没有民族偏见,倾囊相助"饿垂死"的旗人。身为皇族的奕绘,在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矛盾突出的清代社会,居然能跳出民族隔阂的樊篱,发现汉族下层人民身上的美德以及满汉人民间的友谊,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是一篇杰作,就是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一篇歌颂劳苦人民,歌颂民族团结的上乘之作。奕绘的《挖煤叹》也是一篇同情劳苦人民之作:
  
  山坳一簇人耶鬼?头上荧荧灯烟紫。
  木鞍压背绳系腰,俯身出入人相尾。
  穴门逼狭中能容,青灰石炭生其中。
  盘旋蚁穴人如虫,移时驼背负煤出,
  漆身椒眼头蓬松。
  我立穴上看,深怜此辈苦。
  因令僮仆前,转责煤窑主:
  "汝坐享其利,视彼陷网窖。
  人无恻隐心,何以为人父?"
  窑主依我言,按分青钱数。
  数付挖煤人,令彼去息午。
  挖煤人得钱,足蹈而手舞。
  饥不市糕馍,劳不息茂树。
  且去向村头,酒肉充馋肚。
  腹果有余钱,聚伴群相赌。
  移时钱尽心如灰,又向窑中去挖煤。
  
    这首诗作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诗中描写挖煤工人的痛苦生活以及窑主的苛薄,诗人的同情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对于挖煤工人的心理刻画则易于被忽略,因为就连诗人自己也只是扑捉到了现象,而认识尚停留在感性阶段,尚未实现理性的飞跃,这是时代的局限使然,无疑,诗的结尾部分所描写的挖煤工人得到工钱之后,大吃大喝一顿又用剩钱去赌,是真实的场面。挖煤工人这种解脱精神痛苦的心理及行动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在工人阶级尚未形成之前,工人的反抗是不可能有政治目标的,只能是经济斗争,而痛苦生活的熬煎使一部分工人或借助于酒,或借助于赌去求得瞬间的解脱,片刻的麻醉,也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奕绘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把受痛苦煎熬的挖煤工人的自我麻醉的场面勾勒出来,是很可贵的,这对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历史家更有借鉴的意义,是研究中国工人运动史的一则有价值的史料。
  
  第二,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多角度的观照人生。
  
    奕绘生于贵族之家,却没有被钟鸣鼎食、酒绿灯红的生活羁绊住思想 ,他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他认为理想的人生应是遂生、自然、自由的。这种人生观无疑是道家思想的反映,离开了孔孟之道的"正轨",与统治思想有了一定的距离。正是基于这种偏离"正轨"的立场,奕绘对人生进行了多方位的观照,并反映在诗歌之中。在《种竹》诗中诗人以安闲怡悦的心情写下了自己种竹的经过,同时在诗篇中自己平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不禁引譬连类,触物而兴,极自然地流露出来。作者的人生观、社会观于此诗可一览无余,"治身道亦然,家国皆如是"。这个道即"遂性"、"适意"。诗人的最大乐趣,是"世所最乐者,太平读书生。亦不必仕宦,亦不必躬耕。经史五六架,斋馆两三楹。默然见古人,快抉古性情。何乐能过此,沁润心脾清"(《读书》)。奕绘特别看重读书、因为书可培养人之情志。他重读书,却不是叫人当书虫子。在《饮酒》诗中,他对读书有辨证精辟的见解,
  
    偶然饮恶酒,忽悟人性善。虽其麯蘖精,水多酒必淡。淡淡虽因水,无水酒不现。斟酌得其中,酒乃非泛泛。又必择佳泉,厥酒始云酽。酿性如酿酒,酿之以书卷。如硬弩千钧,如精金百炼。不必求甚解,知者思过半。糟粕本筌蹄,尽信书则滥。书毒中人心,甚于杀虎箭。郊鼓蒙麟皮,麟须牛马贱。八十一御妻,五日何能偏。吁嗟郑康成,屈杀周公旦。圣法如此苛,秦火非无见。夫子不云乎,吾道一以贯。大哉圣人言,智慧到彼岸。好古不泥古,广大行方便。一切读书人,应作如是观。 奕绘大胆地提出"秦火非无见"是很有眼力的,他主张"酿性如酿酒,酿之以书卷,"尽信书则滥"、"书毒中人心,甚于杀虎箭",更是十分精当的。
  
    奕绘在诗中还表现了他的历史观和文艺观。他认为对古代不能一味推崇。历史是发展的,"有今胜于古,有古胜于今。迁人多泥古,无乃徒自苦。随时大矣哉。夫子系昌语"(《放言》)。这种辩证的古今观是进步的观点,他主张"随时"。这同他重视现实是相一致的。他对历史记载也进行了具体分析,"欲慰古人心,费眼看全史。乃知传中人,留名皆倚势。子陵一钓翁,能感客星异。不与光武游,史中无一字"(《放言》)。能指出史传记载中的"留名倚势"现象,是颇具眼力和胆识的。
  
    关于文艺创作,奕绘提倡"缘情说",强调创作态度严肃,主张风格多样, 他推崇袁枚(随园)与蒋士铨(藏园)。如《读随园诗》:
  
  七分庄子换名儒,三十投簪泛五湖。
  身作一时随喜客,诗成万颗滚盘珠。
  浮生笔墨怜红袖,阅世风霜壮白须。
  闻说江南有痴客,买丝只绣拜袁图。
  
    在编自己的诗集时,态度极为严肃,取舍极为严格, 《日南至后检点旧作》:
  
  丁丑仲冬月, 贪名改旧诗。 精神千古事, 甘苦寸心知。
  今日删除者, 当年得意词。 再留今日句, 删改待他时。
  选诗存百首, 十九度年光。 新意唯留我, 陈言不袭唐。
  风襟原洒落, 云锦细裁量。 童稚言无当, 成编只自藏。
  
    他在谈到创作的甘苦时,深有体会地写道:"诗人不必问穷通,人不穷愁诗不工。风雨能惊鬼神泣,世间第一可怜虫"(《偶成》)。正因为奕绘坚信自己关于文艺的主张正确,坚持严肃的创作态度,所以他慷慨陈词:"欲问吾心何所欲,与李杜争长同不朽"(《十九日尺雪放歌》)。他的创作实践证明,奕绘是一位不朽的诗人。
  
    关于妇女问题及爱情的诗词,在奕绘的集子中也占有相当的篇幅, 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气节的追求。如《题明季殉难名妓柳如是小照》:
  
  末世能推殉难功,衣冠愧杀美人风。
  生原传粉英雄辈,死上凌烟图画中。
  眉彩两拖杨叶绿,脸霞双晕剑花红。
  从容自了千秋节,不似尚书爱善终。
  
    如果说奕绘讥刺明朝降清的尚书钱谦益,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乾隆皇帝早就把钱谦益斥为贰臣了。那么,奕绘以清朝皇族的身份写诗赞扬死不降清的妓女柳如是,则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了。奕绘把柳如是与凌烟阁上的国家功臣相提并论,称一介烟花女子为傅粉英雄,把她的死说成是千秋节义。这充分体现了奕绘在妇女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另外,在 《明妃曲一百韵》、《玉环咏一百韵》等诗中,对王昭君、杨贵妃表示同情,对君相们进行讥讽,也有别于封建正统观念。
  
    奕绘的爱情诗词,是他自己爱情生活的写照,充满浪漫气息,洋溢着叛逆情思。《洞仙歌.无题九首》以及大量的夫妇唱和之作,发掘了心灵深处的爱恋之情,真挚、生动地再现了爱的苦痛和甜美,是爱情的升华。
  
  《洞仙歌》等九首无题词是一组爱情词,有人断言全系为顾太清而作,是很有道理的。这组词约写在道光五年,证之《浣溪沙·题天游阁》词中提到与顾太清定情之时"定交犹记甲申春",就更明显了。甲申为道光四年,"定交"之后而有《洞仙歌》等无题九首之制线索至明。 在这九首词中,奕绘把自己与顾太清的初恋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如:
  
    十分怜爱,带七分羞涩,三分犹豫。彤管琼琚留信物,难说无凭无据。眼角传言,眉头寄恨,约略花间过。见人伴避,背人携手私语。
  
  谁料苦意甜情,酸离辣别,空负琴心许。十二碧峰何处是?化作彩云飞去。壁返秦庭,珠还合浦,缥缈神仙侣。相思寤寐,梦为蝴蝶相聚。
  ---《念奴娇》其四
  
    上半阙将一对情侣的初恋情况维妙维肖地再现出来,既细腻又深刻。下半阙道尽了爱情出现意外波折的苦恼和忧思。参照奕绘与顾太清一波三折的恋爱经过,便更易明了了。原来,顾太清是罪人之后,虽说品德才学无一不佳,但囿于皇家定制,顾太清是没资格嫁给奕绘的,就连作妾也不配。这无情的"铁律",硬是生生将一对爱侣拆散。这"酸离辣别", 在词中被描摹得淋离尽致,令人意黯神伤。而《祝英台近》其五更唱出了相思之苦:
  
    雁在天,鱼在水,谁寄近来话。瘦脸颦眉,憔悴不堪画。难禁白昼迷离,清宵梦寐,日夜在、心头牵挂。
  
  泪盈把,走到鹦鹉前头,欲说又还怕。萧飒秋风,肠断桂花下。可怜一种柔情,百年长恨,问弱体怎能支架。
  
  --《祝英台》其五
  
    这种相思之苦,在《南乡子》其六、《子夜歌》其七、《蝶恋花》其八、《子夜歌慢》其九等词中,一再喷涌而出。任痛苦煎熬,爱之初衷不改,甚至相思成疾,"多病多愁亲药碗"(《蝶恋花》其七)。既或如此,思恋之情与日俱增,亦不稍减。
  
    奕绘对爱的苦苦追求,终于得如愿以偿。他同顾太清历尽波折和煎熬,终成眷属。诚如奕绘在《浣溪纱·题天游阁》词中说的:
  
  此日天游阁里人,当年尝遍苦酸辛,定交犹记甲申春。
     旷劫因缘成眷属,半生词赋损精神,相看俱是梦中身。   
  
  这幸福实在来之不易,令人难以置信,总以为身在梦中。
  
    通过奕绘对自己爱情真实的描绘,不难见出,他确是一个"情种",挚着、忠诚敢于冲击封建礼教的樊篱。
  
    第三,囿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不时流露出消极的情思。
  
    当然,这种消极意识也是与奕绘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的。他出身皇家,多才多艺, 又满怀抱负,但是,事与愿违,从未居过要职,满怀壮志难酬,也象多数的名士一样,难免借酒浇愁,放情山水。这种生活,这般情思,在诗中多有反映:"头衔诚我误,思戴远游冠"(《秋雨遣怀》)、"人生行乐须及时"(《行路难》)、"何以消长夜,白玉之杯酌琼浆"(《长歌行》)、"愿不遂,奈若何,一杯酒尽万感多"(《乌夜啼》)、时音古韵非吾好,好抚枯桐坐竹林"(《学琴》)等等。基于这种落寞,他对怀才不遇的人寄予满腔同情,在《戏题曹雪芹石头记》一诗中,他慨叹道:
  
  梦里因缘那得真,名花簇影玉楼春。
  形容般若无明漏,示现昆卢有色身。
  离恨可怜承露草,遗才谁识补天人?
  九重斡运何年阙,拟向娲皇一问津。
  
    在《海棠一枝秋深叶落无人过问因戏咏之》一诗中,引譬联类,托物言志,以抒牢骚:
  
  铅华谢尽失芳妍,相对春风益可怜。
  非似青聪惟重骨,也同绿绮或无弦。
  让他皓月光铺地,学彼神龙蛰入泉。
  何必荣枯多少事,对花把酒问青天。
  
    虽说不无愤懑之情,但归终仍只能"对花把酒问青天"。无可名状的痛苦,无可奈何的情怀,只能以消极出之。这,也是中国士大夫的传统通病。奕绘也未能超越。
  
    奕绘是清代的著名宗室诗人,诗词的艺术造诣很深,无论在构思、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均有特色。
  
    第一,构思奇巧。奕绘的诗词,无论在材料的选择,或思想的发挥,抑或联想的运用,无一不收奇巧之效。
  
    比如《七夕词》三首,就能别出心裁,将这被历代无数诗人词家用烂了的题材翻出新样,而见奇巧的构思:
  
  银河拖练月悬钩,天上今宵会女牛。
  我劝女牛休惜别,年年相会在初秋。
  
  一年一会鹊桥边,往古今来几万年。
  殊胜人间婚嫁亨,百年花烛小因缘。
  
  乞巧谁能得巧真,针楼冰碗枉劳陈。
  隔年别绪言难尽,那管人间乞巧人。
  
    这三首诗寓巧奇于平实,于反面见正理。每首诗的结尾两句都是从反面作文章,独抒己见,不落俗套。第一首后两句一扫老生常谈,不仅对牛郎织女深表同情,而且还劝说牛郎织女不要恨别,因为他们毕竟年年初秋尚可一见,言下之意,是说人世上还有几多恋人终年不得一会,相形之下,牛郎织女也是值得羡慕的了。这决非消极的自我安慰,而是沉痛的深沉的哀鸣。当然,诗人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否则,怎么能一破传统的陈词,而发出新颖的吟咏呢。第二首诗的结尾两句也是独抒胸机,从时间的对比上,见出牛郎织女的地久天长,而人间的百年之好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又显得多么短暂啊。出人意料的强烈地对比,不仅见出作者的新意,实在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三首诗的结尾两句更是一反常言,尤见奇效。乞巧已行了千百年,早巳因俗成风,从无人去怀疑。可是,作者却偏偏提出了怀疑,而且这大胆的怀疑还特别入情入理,一年一会的牛郎与织女,自己的离情别绪尚倾诉不完,哪里还顾得上乞巧的芸芸众生呢!诗人句句出新意,句句是常理,说常理却又违背常规,发人深省,耐人琢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不能不赞叹作者构思之奇巧。
  
    构思之巧于联想之奇亦可见出。比如《春旅》:
  
  旅馆春归杨柳新,青青依旧去年春。
  谁言桃李殊乡国,且喜烟花近紫宸。
  鸿雁北飞音信杳,大江东去梦魄亲。
  绿榆惯会装豪侠,撒编么钱慰客贫。
  
    这首诗也是于篇末见义。使前六句皆言春之景,尚属一般,而七、八两句虽说也是写春之景,但是,因为联想的奇,使前六句也显得不一般了。联缀紧密,浑成一体,伤春恤贫互相生发,因景生情,情景交融,使全诗的境界获得升华,可见诗人结构之工。
  
    第二,描写高妙。奕绘的诗词既用重笔挥洒写意,也有工笔细描写真,既有白描也有烘托,形象生动,意境优美,诗中有画。如《玩月四首》之二:
  
  一饮一杯吞一月,还斟还饮月还生。
  今宵饮尽千杯酒,当得胸中千月明。
  
    起句气概非凡,用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笔法,描绘出豪饮的形象。一饮一杯已是豪饮了,可是作者的描写并未就此打住,而是深入一层,将杯中的月影描绘得十分奇警,饮者一饮而尽,居然连杯中的月也吞了下去,将贪杯者的动作既写得奇幻,又写得平实,奇正相生,豪饮的形象跃然笔下。第二句是重复的描写,写豪饮者不住杯地畅饮,连用三个"还"字与上句三个"一"字相呼应,使豪饮者的形神话灵活现。而三、四句又用了两个"千"字,活画出豪饮者千杯不醉的形象与心态。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全赖描写之功。
  
    再如《南苑大风》:
  
  亭午天无云,直北雷声吼。
  白沙柱天来,黄霾拖地走。
  
    开篇四句,便把大风的声势正面描绘出来,咄咄逼人。紧接着又进行细致的刻画:
  
  穹庐化鸟翼、飞舞萦官柳。
  柳折压车辕,车翻骇村狗。
  人必尚三缄,不然尘满口。
  行营活脚桌,尘铺一寸厚。
  人人如猕猴,刻刻勤抖搂.
  
    诗中描写风声、风势无一不奇,既有大场面的渲染,又有小镜头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的烘托,描写之高妙,令人击节。
  
    诸如"野寺僧推磨,孤村妇控驴"(《冬至蓟州道上车中即景口占》)、"旅馆寒灯坠残地,破窗败壁风如吼"(《除夕前一日夏甸作》)、"柳岸人家远近,竹篱老圃西东。桔槔流水往来通。润生瓜蔓雨,凉起豆花风。野菜低飞黄蝶,高槐倒挂青虫。荷锄闲杀白头翁。百年皆梦寐,二顷老英雄" (《临江仙·过菜圃作》)等风光、风情的描写,既写景又写意,无一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称之为诗中有画,当不算夸张之辞
  
    第三,语言优美。不仅警句联翩,对仗工巧,而且还善长以口语入诗,以俗生雅。比如,"圣法如此苛,秦火非无见"(《饮酒》),语出惊人,"如此旷阔开眼界,何妨作客到天涯" (《观海之二》),语气恢宏。"台占三分月,窗邀四面风 (《游睿邸梦园八首》)、"月暗狐吹火,山明犬吠雷"(《喀喇屯冒雨夜行》)、"有酒杯常满,无诗砚任乾"(《秋雨遣怀》)、"败墩坠古驿,新涨啮孤城。有漏天难补,无聊梦不成" (《是夕不寐作》)等等,不仅出语自然而且对仗工整,既通俗又奇绝,双美兼收。它如"偷抱磬锤移岭上,不敲清磬只敲云"(《靳锤峰》)、"关山销尽轮蹄铁,轮蹄碾碎关山月" (《关山月》),诸语所述皆人人之所常见,却非常人之所能言,一经诗人道出,不仅意境超凡,而尤启迪人心。似此以自然之语,出精辟之理,比比皆是:"孟子最好利,劝王行仁义"、"有今胜于古,有古胜于今"(《放言》),则犹如口语一般,然而却无一丝一毫粗鄙之嫌。语言功夫至此,可谓炉火纯青了。
  
    综观上述,不难见出奕绘的诗词是自成一家,风格独特的。有人曾说他的诗风宗韩愈,就其语言的奇绝美来看,此论不虚。但是,奕绘之诗,绝非简单宗韩而已。他的诗风是有所继承,更有所创新。诚如他自述诗风所言:"随园藏园二公诗,谁甲谁乙吾不知,但知二老皆吾师";"六龄人谓为诗痴,捧诗卷惟日孜孜。以太白体为之基,器大瓠落无所施";"全唐尽读心多歧"、"元明博揽格愈卑";"不知其雄难守雌,假他人貌终嫌媸";"方知作诗如奕棋,心兵意匠奇生奇。自我作古无不宜,莫为格律相羁縻",(《读袁子才小仓山房诗蒋心余忠雅堂诗,作柏梁体一百四十韵)。奕绘的诗词,集雄健与恬淡于-体,融新峭和明快为一炉。他的诗词平白如话,生动如画,极富变化,奇中生奇。
  
  
原文 发表于http://www.manjuboo.com/yhsc.html  浏览:195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3/26 21:54:2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仲玉清初才女顾太清二三事(收藏于2006/3/20 13:28:51
张冠 赵艳芳也谈《红楼梦影》的作者顾太清(收藏于2006/3/20 13:25:52
赵伯陶日藏抄本《天游阁集》(收藏于2006/3/20 11:44:22
---满洲八旗祀祖(收藏于2005/12/23 16:25:42
---满族称谓(收藏于2005/12/23 16:16:05
888翁牛特旗蒙古族之姓氏(一)(收藏于2005/12/23 16:12:11
666翁牛特旗蒙古族之姓氏(二)(收藏于2005/12/23 16:06:59
公 望奕绘诗词略论(收藏于2005/3/26 21:54:21
苏雪林我的教书生活(节选)(收藏于2004/7/10 20:46:24
不详揭开文学史上的一个谜——读张菊玲著《旷代才女顾太清》(收藏于2004/2/9 14:14:5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不详太清所做关于蜜蜂的诗词(访问3723次)
古柳 (作者伍先芳,笔名古柳)名媛词人知多少(访问3000次)
苏雪林清代男女两大词人恋史之谜(访问2138次)
张冠 赵艳芳也谈《红楼梦影》的作者顾太清(访问2094次)
龚建星顾太清生平(访问1980次)
公 望奕绘诗词略论(访问1953次)
不详揭开文学史上的一个谜——读张菊玲著《旷代才女顾太清》(访问1650次)
赵伯陶日藏抄本《天游阁集》(访问1596次)
---满族称谓(访问1544次)
西林觉罗太清太清词选(访问147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maling2374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30 23:40:41
访客gh(评论于2010/4/8 21:23:17
访客才华好(评论于2009/6/24 20:20: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镜花阁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