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网上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网上纪念园__花季少女 快乐人生 感受坚强
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网上纪念园

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好好活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怀念

杨晓升

  1999年1月16日,对于张文良和莫学云这对普通夫妇来说,绝对是一个令他们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下午5时45分,他们唯一的一个孩子、心爱的女儿张穆然那年轻的心脏彻底地停止了跳动。这时候,张穆然还只有16岁。16岁,对一个人漫长的人生旅途来说,的确是太短暂了太短暂了!那斑斓的生活、多彩的人生、美好的前程,那血浓于水的父母亲情……这一切
  的一切她都来不及更多地享受和品味,可恶的病魔就如此残酷地剥夺了她年轻的生命,如花的女孩也就如此无奈地匆匆走完了她过于短暂的人生旅程。
  
    面对死亡的来临,这位花样年华的女孩却偏偏用微笑和坚强的姿态坦然地接受了,而且是那样地无怨无悔、那样地缺少悲伤,让许许多多的人的心灵都不禁为之震颤。或许正是这个令人揪心的原因,张穆然的离去不由得搅起了人世间的阵阵涟漪——她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黑夜也同时降临,天地间突然黯然失色。北京城冬夜里那凄厉刺骨的寒风,似乎也因为这样一个如花女孩的不幸离世而呜咽哭泣……
  
    这样一位坚强女孩如花生命的不幸凋谢,更是让敏感的新闻界为之动容。
  
    《北京青年报》先后以《我不信这是生命最后一关》《张穆然留给了我们什么》等等长篇报道予以最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则以《感受坚强》为题做了一期专题节目,并在张穆然生命的最后日子给予了全程关注。那段日子,张穆然成了善良的人们最为牵挂的公众人物……
  
    张穆然确实是优秀的,她虽然只活了16年,却有着连许许多多的长辈都无与伦比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当她还活着的时候,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逛街或者住院,不管到哪儿,只要看见水管子没拧紧而漏水,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去拧紧。上公共厕所,有人便后不冲,臭气熏天,一般人都是骂几句换个坑,张穆然从来都是不声不响地冲了再用。邻居有个腿脚不便的老奶奶,张穆然每次只要看见她上厕所,都会跑过去帮助她拿凳子。张穆然患卵巢胚胎癌之后,每次都自己拿着换洗的衣服去洗。做化疗最常见的是埋针管,两寸多长的针竖着扎进去,再往里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常给她埋针的汝大夫说,给你打点麻药吧。她说“我不用麻药,我要记住我每一分钟的痛。”做B超发现她的瘤又长了时,医生不让她看单子,张穆然说:“我的事情我一定要清楚,我才能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病。不管是天塌了还是地裂了,我得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得病以前,她说她看两朵花在一起像是在打架一样,是竞争的关系;可得病以后她的看法不一样了,觉得两朵花在一起很协调。“以前想着世界太不公平了,让我得病。现在看不过是生活拐了个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平和心态,她才能够回到她初中的母校北京164中做题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报告,让母校许多的师生泪流满面,并被母校聘为“校外辅导员”。住院期间她还为医院出墙报。病榻上,她折叠了1000只纸鹤和999颗星星……
  
    张穆然说:“生命的长短不是一个量词,活得有价值就长,没有价值就短。我现在躺在病床上,你说有什么价值?我觉得我战胜疾病就是价值。”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界上所有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芜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生前,张穆然把世界名著《荆棘鸟》一书中的这段话抄写了一百多遍。《荆棘鸟》一书的译者说:“它像是不折不扣地写给张穆然的。”
  
    一位名叫陈方宝的北京读者于是感叹:“是的,张穆然就是一只荆棘鸟。她用自己花骨朵一样的生命将死亡揉进了人类生存的链条,从而打破了现实社会芸芸众生面对死亡的恐惧;她用自己花骨朵一样的生命呼唤着人的尊严,体现着人的精神深度,这正是我们的民族大踏步走进新时代、迈向新世纪所最需要的啊!”
  
    另一位叫蓝石的读者却以《感受坚强》为题,动情地这样为张穆然写诗:
  
    一次次生与死的往返中
  
    有个女孩正用每一分钟的痛
  
    丈量十六岁花季的坚强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
  
    有一种叫生命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
  
    一次次生与死的较量中
  
    有个女孩正用每一个灿烂的微笑
  
    传递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这个平常的日子里
  
    有一种叫做灵魂的花儿正在默默绽放
  
    感受生命的光芒
  
    从此不会因短暂黯然神伤
  
    每一个生者的心房都都被敞开照亮
  
    感受坚强的力量
  
    从此不会因死神惧怕忧伤
  
    每一个生者的思想都被荡涤震荡
  
    过好每一个今天 珍惜每一寸光阴
  
    这就是一个女孩走后的生命启示
  
    记住每一次感动 期待每一种希望
  
    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丽
  
    张穆然的坚强离世,的的确确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媒体,更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但感动与热闹之后,依然要回归寂静。
  
  
  
    张文良和莫学云夫妇,是如何面对痛失爱女之后那可怕的孤寂的呢?
  
    张文良说:“说实话,然然走的那一刻,我也有一种走到头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没多久也就过去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我跟你这么说吧,走了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还要活着。如果走的人走了,活人还要跟着去,那是一种悲哀。一个人生下来不容易。一个人生下来,多难他都会生活下去,这个人就很伟大。如果一个人要是自杀死,要下很大决心,自己
  将自己消灭了,那就很不值得。人要活着,就要好好活。而且按大道理来说就是大家帮助我们了,我们更应该想办法帮助大家伙儿。所以我们很快就上班了。”
  
    由于媒体的报道和渲染,更由于面对死亡张穆然令人感动的坚强,在张穆然病重和去世以后,的确有许多善良的人帮助着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张穆然得病之后,共花了差不多15万元——对于张文良和莫学云这对平均工资还不到600元的普通夫妇来说,这简直是一笔相当于天文数字的巨款——他们从哪儿去筹这笔巨款呢?
  
    亲戚、朋友和单位的支援和借贷都是有限的。费用最紧缺的时候,是张穆然在肿瘤医院打着吊针医院却不给药,为啥?因为没能力付医药费呀!后来是张穆然的舅舅拿来5000块钱救急,才顶了下来的。直到有了媒体对张穆然与癌症作顽强抗争的报道之后,才让张家在得到善良的人们的部分捐赠或援助的同时,基本上筹够了张穆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需的费用。为了全力救治并照顾女儿,母亲莫学云不得不提前从陕西汉中那边的单位退休回到北京,面临下岗的父亲张文良也不得已献了3次血。即便如此,那时候张家为此还背上了5万元左右的欠款。
  
    张穆然去世之后,张家更是囊空如洗、连火化后保存骨灰的钱都没有了。又是媒体的记者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北京青年报》的一位记者给联系了位于房山区的万佛华侨陵园,获得了一块价值近10万元的墓地的捐赠;北京电台的记者给火葬场联系了免费火化。在万佛华侨陵园举行的张穆然追悼会所需要的一切费用,人家也给免了……
  
    所有的这一切,让失去爱女的张文良和莫学云夫妇在悲伤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人世间的诸多温暖。所以,他们要好好活着,不仅仅为了让九泉之下的女儿放心,还要尽自己的所能回报社会和善良的人们。
  
    张穆然去世之后,出于关心或被她病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所感动,有人前来看望她的父母,有媒体也继续前来采访。但前来看望或采访的人也都有相同的担心:悲伤未散的这对父母,肯接受外来的这种打搅么?
  
    待见到张文良和莫学云,人们的这种担心不约而散:这对夫妇表现出了意外的坚强与坦然,一一接待了来访者,一一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的坚强与坦然呢?
  
    面对我的采访,莫学云沉思片刻,说:“因为然然在的时候,她躺在屋里的这张床上,病得已经不成人样。我多少次在心里问,这是然然吗?这已经不是我们原来的然然。到了这个份上,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我想她这样活着也受罪,走就走吧。所以她走时我没有眼泪,只有痛苦。怎么办?来人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就像你现在来一样。”
  
    张文良也说:“然然走了以后的确有人上我们这儿来,可也担心这个时候到我们这儿来不太恰当,我们说没关系。别人理解我们这种心情,怕勾起我们这种伤心来了。但我想该伤的心,我们已经伤了。到现在为止,想吗?想。但想归想,我们还得活着、活下去。”
  
    为了救治得了癌症的女儿,这对夫妇所背的5万元债务至今仍未还清。想想吧,张文良每月工资才600来块,莫学云在女儿去世后已提前退休,现在每月的退休金也就600多块,俩人的月收入加起来1200来块钱。掐指算一算,除去日常生活的必要开支,他们还能抠出多少余款还债呢?
  
    但是,即使经济如此拮据,他们夫妇俩仍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坚定着还款的信心。
  
    为了早日还清借款,莫学云决意到外面打工,而且同时打了俩份工:在一家美国公司驻北京的代理机构搞卫生,同时还在一位澳籍香港人的家中当钟点工。
  
    对于负债的莫学云来说,她太需要钱了,可莫学云却不因此而见钱眼开。在那位澳籍香港人家中干钟点工,干一小时主人给她10块钱,这标准在北京虽然高了些,但也是主人主动定的,把钱接过来装进兜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面对每小时10元钱的工资,莫学云就是不愿意接,嫌对方给得太高了。她说她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钱啊?那天,她给主人干了4个小时,人家给了她40块钱,她受宠若惊地连连摆手,连连说“太高了太高了,我不能要我不能要”。她说的时候几乎是语无伦次。她说我在您这儿干您要是过意不去,每个月给我200块钱就行了。后来经再三推让,主人每月给她250块。
  
    最初的时候,莫学云还经人介绍在位于东长安街的长安俱乐部找到了一份活,当清洁工。那里的工作环境、薪水都非常不错。可莫学云干活太仔细、太认真了,那么多的楼层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她一打上班那一刻起,就十分麻利地扫、擦、拖、洗、搓、抹等等,像绣花那样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如呵护自家的屋子那般分毫不漏地将其拾掇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可这么干一天下来,她腰酸骨痛浑身乏力。天天如此,工作量太大了!没几天她的身体就受不了。她去找老板辞职,满脸歉意地向对方说明原因。老板哑然失笑,末了大度地说:“你完全没必要那么认真,我们也没要求你每天都那么认真啊!”莫学云没有笑,她笑不起来。她说“要我干我就得认真。”老板鼓励她说:“你的活干得很好,我不希望你走。”莫学云听罢,不再言语。老板见状,以为她留下了。不想莫学云却不辞而别,连那几天累死累活应该领的工资,她都拱手让出,一分都不要了。
  
  
  
    后来莫学云又找到了那家美国公司驻北京的代理机构,依然是当清洁工。为了全身心干好这份工作,她又将那位澳籍香港人的家政钟点工辞掉了。现在她就一心一意地认真干着这份工作。每天干4小时,每月五六百块钱的工资,加上自己陕西汉中的单位还有她的退休金,她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已经很满足了。
  
    相比于妻子莫学云,丈夫张文良的工作却异常严峻。由于工厂经营状况的不景气,每天
  他早出晚归上满8个小时的班,每月下来却只有600块钱的工资。堂堂男子汉,而且已干了大半辈子,都五十出头的人了,如今却只有这么点收入,这让他多多少少都觉得有些愧对妻子。作为男人,他渴望肩负起养家还债的更多责任啊!他想到外面再打一份工,可白天的上班时间将他拴得紧紧的,他难以脱身。更严峻的是,眼下他还面临下岗的威胁。下岗与退休可不一样,退休了单位再困难还得按国家规定发给你退休金,下岗可就意味着单位从此不再管你了,从此你没有一点儿保障,什么都得靠自己。所以跟厂里的其他工友一样,张文良也渴望工厂能安排他提前退休,可他自己对此都不抱指望。他说等退休恐怕排不上队,最大的可能是买断工龄,叫违约补偿金。买断工龄的话是给你一点儿补偿金,从此与单位没有任何关系了,你愿意干什么去就干什么去,再没人管你了。到那个时候,张文良就得到外面找活干,否则连饭都吃不上了。可像他这样已经年过半百的人,到外边又能找到什么活路呢?
  
    说起这辈子的经历和遭遇,张文良连连叹气,感慨良多:
  
    “我们兄弟姐妹仨都曾经到农村插队,后来都陆续回来了。我是按政策回来的。说句良心话,这批知青命运不好。虽然都回来了,但年龄、知识都处于劣势,偏偏又赶上改革大潮。你看现在失业下岗的,都是知青,而且这批人也都出去闯荡过,受过苦,也没少受累、没少出力,但到头来许多人都一事无成。老三届的学生现在都五十出头了,还能干什么呢?就说我现在这个厂,挂牌是北京曙光电机厂。我刚来厂时干计量,靠自学的。我现在干检验,把质量关。可眼下我们所在的这块地方已经进入开发了,四千多人的厂经过分流,现在还有一千六百人,到明年四月可能剩不了五六百人了。工厂按规定要搬出四环路,笨的重的落伍的设备,自然要淘汰。现在进的设备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我们这些人都落伍了,都干不了,所以厂里每年都要进大学生。我们现在工资只发百分之九十五,对我来说意味着只能领到六百来块钱。可上班却不能迟到早退,早上八点到十二点,下午一点到五点,人都不能离开。如不下岗,再干几年,等退了休,工资还能比现在多,不就什么事都安稳了?如果下岗,问题可就来了,因为我会的东西恐怕现在的社会已经淘汰不用。我本身是工人出身,看大门都打不过人家,所以挺难的。我本身学的是钳工,会电工、喷漆,能修点小毛病的汽车,会计量、检验。但我现在唯一干得动的是检验,你得识图,图纸得看得懂了、量对了。如果让我动手干体力活,我干不动了,岁数不饶人呀!其实即使干检验,我的眼睛也都跟不上了,视力下降,得戴眼镜,哪一天眼睛要不行了吧就什么都不行。
  
    “有时我也想,老了怎么办?如果我们现在是三点支撑的家庭,那我用不着考虑我老了怎么办。但现在我不得不考虑。我考虑我老了动作不方便的时候,如果社会福利好,我凭我挣的工资,我上哪级的社会福利托老所。可事实上我没有这个权利进去,因为我挣的钱不够。我现在还在岗,如果按下岗的这批老三届来说,他们怎么办?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哪个家庭的问题。有些事情吧,当时也考虑一下,过后就不想了。为什么?因为我现在想这个问题,但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等到问题真的来了,那时候我再想。现在如果我储备点时间,比如说哪儿有老人行动不便了,我去照顾照顾,等我老了别人照顾我,也行。可是我现在没这个时间。我不能把这个工作扔了,因为我既然还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力争把这项工作干好。但等我把这项工作干好了,退下去了,不是我去照顾别人,而是该别人照顾我了,这就是问题。”
  
  
  
 浏览:140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2/27 10:24:5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相依为命,思念女儿到永远(收藏于2004/12/27 10:28:39
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好好活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怀念(收藏于2004/12/27 10:24:58
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要是哭能解决问题大家就放声哭吧(收藏于2004/12/27 10:21:25
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收藏于2004/12/27 10:17:04
王灏铮昨天少女张穆然平静走完人生旅程(收藏于2003/3/2 16:11:03
北京青年报与张穆然相约坚强(收藏于2003/3/2 16:08:51
托娅为了生命灿烂如花----《实话实说.感受坚强》侧记(收藏于2003/3/2 16:07:03
史玮她感动我们的是什么(收藏于2003/3/2 16:03:54
感知你一直激励着我(收藏于2002/3/18 10:32:19
作者:远见健全的个性是通向21世纪的护身符(收藏于2002/3/17 17:39:5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王灏铮昨天少女张穆然平静走完人生旅程(访问3675次)
托娅为了生命灿烂如花----《实话实说.感受坚强》侧记(访问3517次)
北京青年报与张穆然相约坚强(访问2241次)
项 玮体现生命尊严 坦然面对死亡(访问1960次)
范雪冬感受坚强(访问1896次)
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访问1830次)
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相依为命,思念女儿到永远(访问1819次)
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要是哭能解决问题大家就放声哭吧(访问1685次)
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好好活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怀念(访问1409次)
史玮她感动我们的是什么(访问139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纪淑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最后一刻(评论于2024/4/20 23:25:3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6 8:48:1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3/13 11:40:10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2/29 9:44:4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2/27 13:09: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