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李松山老师纪念馆

师 魂——追记全国优秀教师李松山

本报记者 杨箴红 刘彦章

  第一章“倾尽全城的菊花,温馨一颗星的陨落。”长歌当哭送君行……
  他是一位人民教师,一位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财产的清贫教师。
  他从教33年,学生成千上万,桃李满天下,几乎所有学生都视之如父兄。
  2004年10月19日7:05,他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猝然倒在自己耕耘一生的校园,年仅49岁。噩耗传来,全校300多名教师和6000多名学生失声痛哭!
  他走时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却留给所有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以无穷的思念,留下了一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身教育的生命绝唱。
  他的名字叫李松山。10月21日,朔风呼啸,天愁地惨!市民、学生、家长、老师,项城市万人空巷为他送行。
  灵车在缓缓地移动,一条长长的队伍紧随其后。“李老师,你一路走好”、“李老师永垂不朽”、“沉痛悼念李松山老师”……横跨项城东大街、文化路,一副副写满哀思的挽联连接着天与地;一朵朵鲜艳的菊花,低垂欲泣;一张张热血贲张年轻的脸上,泪水在无声地流淌……
  灵车速度在加快,同学们拼命地跑了起来,哭着、喊着,整条街都在晃动,天地一时间变得灰暗、模糊……
  火葬场的大门打开了。最后诀别的那一刻,同学们涌了过去,最后看一眼李校长那苍白的面孔,最后抚摸一次他冰凉的身体:“李校长,您不能走啊,我们舍不得让您走!”
  哭声震天!
  狂风漫卷四野,无边落叶飘零。
  ……这一天,项城市的菊花和花圈被抢购一空,附近周口市区、西华、淮阳、沈丘的菊花被紧急调运到项城后仍然供不应求,学生自发通过互联网订购菊花从云南空运到项城;这一天,有的学生因悲伤而晕厥,有的学生因力竭向着灵车长跪不起;这一天,30多辆出租车免费拉学生为恩师送行;这一天,李老师的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的今年全省文科状元杨森,哭着打电话给自己在省外工作的父亲,让父亲坐飞机也得赶回来,务必替他为李老师送行;这一天,从74岁的老奶奶到东海海军舰队的士兵,从远在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到已毕业30多年在田间地头耕耘的农民和家乡的左邻右舍,人们自发地为李松山送行。60多岁的同事、长者和年近古稀的他的老师,出于内心的尊重,不拘礼数向他跪别!
  项城一高青年教师曹宝剑用诗的语言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倾尽全城的菊花温馨一颗星的陨落缕缕哀思编织的幅幅花环犹如苍天撒下的白云朵朵灵车缓缓地从面前经过鞠躬默哀有串串珍珠滚过眼角多想变成一片花瓣被你轻轻踏过多想变成一缕秋风从你额头掠过多想再看一看眼镜背后近视的笑容多想再听一听喇叭里传来的声波秋风卷起遍地的花瓣那是我们因悲伤而破碎的心结遥想昔日的清贫淡泊愈加昭示你人生追求的高远境界你以自己的宽厚热情执著让我们即使在风雪之夜也有阳光灿烂的感觉你以自己的勤奋奉献求索让我们即使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也能看到红烛燃尽春蚕化蝶有一种灵魂和精神永远不会泯灭……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时间并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怀念,悲伤如梅雨一般仍然在惜时如金的项城一高校园氤氤氲氲。学生中间各种自发的悼念活动此起彼伏:各班的黑板报仍在以诗和泪悼念着他们慈父兄长般的恩师;歌颂教师的歌曲《丁香花》在校园浅唱低吟如泣如诉;教师、市民、家长、学生,怀念的力量如波涛般拍打着人们的胸膛。同时,“好老师李松山”的事迹在网上热传,网民高新立出于敬意自发在网上建起的“李老师纪念馆”,每天被不断地点击。
  你说你最爱的是我们,因为你的生命就是她!当雨儿落下的时候,当风儿吹起的时候,羸弱消瘦的身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辛酸编织的故事,就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们一生牵挂。离途路开满鲜花,是你渴望的美啊,你看啊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啊,天上人间,飘荡送别你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这是项城一高三(5)班学生根据唐磊演唱的《丁香花》歌词改写的诗《菊花开——怀念恩师李松山》。
  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一个教书育人的清贫园丁,为何竟能够牵动如此众多人的情怀?
  采访,记者在泪水中徜徉……
    第二章大爱无声。他用炽热的情怀为学生托起一片湛蓝的天空,让金灿灿的阳光洒满学生心田。学生都亲切地称他“喇叭校长松山兄”
  11月5日,记者第一次来到项城一高,来到李松山老师的家。桌子上,未曾谋面的李松山老师的遗像被妻子刘玉荣轻轻翻了过来:满脸忠厚憨憨慈善的李老师,带着双2000多度的高度近视镜和蔼地望过来,一种温暖扑面而来。
  “学生辛苦一季子,老师辛苦一辈子。”这是李松山生前在全校教师会上常说的一句话。
  只是墙壁上项城一高离休教师高炯的挽联却分明告诉我们:斯人已去!只有遗像旁李老师生前每天必用的高音喇叭和强力手电筒静静地陪伴着他。
  室内安静而温暖的氛围中,闻讯而来的学生纷纷围绕到记者身旁,在陪伴师母的同时倾诉着对恩师的刻骨怀念!
  “看着熟悉的喇叭,仿佛又看到了一脸慈善勤勤恳恳的李校长。”学生种美珠告诉记者,“每天早晨5点10分,李校长就站在了学校门口,拿着高音喇叭,催促同学们进班读书;开饭了,他在餐厅喊着同学们要排好队;饭后,不住校的同学们到校了,他又喊着把自行车排放整齐;每天晚上放学后,他总是站在教学楼前,提着手电筒,用喇叭催促同学们赶快下楼休息;然后,来到宿舍楼前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学生快点熄灯休息;熄灯后,他又把几个寝室单元都检查一遍,等所有的学生都休息了,他才舍得离开。”
  一高东校区学生有1900多人,学生出入要通过一条狭长胡同,加上附近其他学校的5000多名学生,每天中午和放假时,学生出入如过江之鲫,往往堵塞半个多小时。这时候,每次都是李校长指挥着学生走出胡同。等同学们都回家了,李校长才来得及吃午饭。一年又一年,暑天汗衫湿透,雨天一身泥水,李校长的那个喇叭天天在狭长的胡同响起。学生王崇峰说:“如今,胡同依然狭长,而熟悉的喇叭声不再,每天走过胡同,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疏导交通的李校长。”
  从早到晚,项城一高毕业班在李老师的喇叭声中度过紧张而充实的每一天,“喇叭校长”也成为项城一高6000多名师生对李松山刻骨的印象和亲切的评价。
  三(5)班学生麻莹莹回忆道——我自小体弱多病,是抱着药罐子长大的,吃药就像吃饭。高二时,母亲为我找了个治额窦炎最好的医生,可开的都是中药。中药治本,可家离学校几十里,怎样煎药呢?母亲抱着几大包药,看着头痛难忍的我,急得要掉泪。恰巧碰上了查班的李校长,他说:“这有啥难的,赶紧把药送到楼下我住的地方,让永青(李松山的儿子)他妈来煎!”说完,李校长望了望我:“快进班学习吧,外面太冷,药煎好了我来叫你!”李校长的语气很温和,厚厚的镜片后那双眼睛眯眯笑着。李校长并不教我,却总是在第一节晚自习下课后,把药准时端进我们教室隔壁的办公室里。至今,那种熟悉的药香,温暖着寒冷的冬天……
  在郑州大学上学的刘红同学听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后不能自抑,她跪在李老师的遗像前泣不成声:“李老师,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没有你的鼓励帮助,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打工!”高一时,刘红父母双亡,生活失去依靠,她决定弃学打工。李老师知道后,不顾自己39度的高烧四处找她,耐心地劝她,把她带回自己家吃饭,与她促膝长谈20多次,终于使刘红树立起生活和求学的信心。后来的两年中,李老师像对待女儿一样照顾她,并替她缴学费,刘红终于考上了郑州大学。
  学校保卫科教工谢世连,是个文化不高却是非分明的血性汉子,在李松山灵前他哭诉:李校长,学生离不开你呀,为什么不让我替你去死呀!面对记者采访,他泪眼模糊:“去年冬季的一天,雨夹雪下了整整一夜,李校长怕同学们早晨来时骑车路滑摔倒,4点钟他就早早起来铲雪、扫雪。因为结了冰,他还提来一壶热水,一边浇水化冰,一边再用铁锨去铲。”
  三(6)班学生刘军回忆说:“一次,李松山老师来到我们寝室检查,看到睡在上铺的我身子在床边上,就轻轻地叫醒我,关心地说:‘往里边睡,别摔下来了!’听到这句话,当时我的心里漾起一种在家中被父母关爱的感觉。”
  三(3)班学生刘岚戈告诉记者:“私下里我们都称李校长为‘松山兄’。这不是不尊重,而是觉得他就是我们的兄长,亲和如兄,慈爱如父!”
  郑州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田凤兰女士是30年前李老师教的第一批学生,李松山去世后,她专程从郑州赶回来,从追悼会现场到殡仪馆,她一路眼睛红肿:“在丁集镇中学,从初一到高二,他教了我们整整5年。小时候我身体不好,一请假李老师就骑车跑好几里路到家里给我补课,刮风下雨从没间断过。很多农村学生家里穷,李老师总是不声不响替他们垫学费。每个学生家里他都去过。农村人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上学,他一次次上门做工作,家长们见到这样的好老师,谁还会阻拦呢?”
  田女士最难忘的是李老师结婚那天,上完第二节语文课,李老师说他向同学们请个假,先走一会儿。李老师从来都是早来晚走,为啥要突然请假?和他家是邻居的同学说,李老师回家拜天地去了。这时我们才知道李老师那天结婚。结婚那天下午,第一节是语文课,李老师像平时一样出现在教室里……
  李老师教我们时,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他把调皮的孩子留在学校,自己辅导他们做作业,中午耽误了吃饭,他为同学们买来烧饼。那时,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白面馍。孩子的家长知道后说,李老师就几块钱的工资,自己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却给你们买烧饼,再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李老师吗?“长大以后才明白,李老师为了我们付出了什么。”田女士哽咽了。
  青年教师李秀娟对记者说,今年是李校长管理一高东院的第五个年头。在李校长的领导下,作为班主任,我耳闻目睹了李校长工作和生活的一幕幕。如今,李校长走了,点点滴滴又涌现在心头——
  每学期初,事务繁杂,转学的,分班的,调班调科的,缴费、登记、配干部、老师分班,李校长都一一安排处理。他忙完一天,深夜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起来安排完工作时才若有所悟地跟我们说:“我昨天晚上又忘吃饭了!”
  寝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李校长经常对班主任讲:“检查监督到位是学生休息好的保证。休息好,才能保证学生白天有旺盛的精力学习。要严禁擅自在外住宿,值班老师要查到每个床位,落实到每一个人。”李校长说到做到,率先垂范,坚持查寝室到10点半,一旦发现有不请假缺寝的学生,他会立即和家长取得联系,当晚必须找到人。同学们都睡着了,他才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认真细致的管理,挽救了多少因自制能力差,晚上偷偷出去上网而可能荒废学业的学生啊!
  星期天是学生回去休息的日子。这时候,往往是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寻衅滋事的时候。因此,放学前的五分钟,李校长就开始组织班主任、年级管理人员,从校门开始,50米一小岗,100米一大岗,重点监视一些易于打架滋事的场所,阻止了多少起打架事件,保护了多少学生的人身安全啊!
  今年35岁的栾奕老师在项城一高担任三年级物理课兼任班主任。栾奕1984年在丁集镇初中上学时是李老师的学生,连名字都是李老师起的。说起李老师,栾奕很悲痛:“李校长去世前一天晚上,还拿出一张学生名单,告诉我哪些学生有考取重点大学的实力,哪些同学经过努力可以升入一本,哪些可以升入二本,对不同的学生应该如何因材施教。他还告诉我:要多多鼓励他们。”
  在北京工作的91届毕业生霍东林是李老师的学生,当他得知李老师辞世的消息时,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文章《怀念李松山老师》——
  李老师日常把我们班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他经常把家里做饭的煤炉、食用醋、炒菜锅搬到教室,用熏醋来预防流感。客观地讲,李老师对我最直接的帮助是提高了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我写作的兴趣和水平。但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的勤恳、认真、耐心,还有爱,这些东西在他身上已经升华成为至高无上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牢固根植于他的心中,溶入他的血液,支配他的行动,伴着他匆匆的脚步走完短暂的一生,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并伴着我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我无从知道李老师这种责任感的由来,但我知道,现在的社会似乎非常缺少这种责任感。
  李松山老师是教师的骄傲,是我们学生的骄傲,是河南人的骄傲!
  第三章“我们追求的新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同学们说:“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爸爸。”
  在李松山眼里,没有差生和后进生!
  学生袁昆是慕名特意从云南转来的,开学不久,因基础差、底子薄,再加上对学校的快节奏不适应,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上课睡觉,有时还迟到。他说:“李校长知道后,主动做我的思想工作,很和蔼地问我情况,把两边的情况加以对比分析,给我讲‘既然是冲着高山而来的,就不要怕山高’的道理。他的话坚定了我学习的信心,坚定了我不畏强手的信念。”
  三(20)班的学生董华丽说,在上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李老师问我们:“这学期还有没有我没提问到的学生啊?”他的爱就是如此细腻!
  三(8)班学生种美珠对李老师有父女般的深情,她幽幽地告诉记者——两年前我的成绩急剧下滑,昔日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变成了可怜巴巴的丑小鸭,父母眼中的希望一次次地变成失望,我变得冷漠起来,浑浑噩噩走完了痛苦而又落寞的高一。
  高二开学第一天,李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李老师说,升入高二,就意味着我们要从一个新的起点起飞。不管你在高一时怎么样,到了高二,成绩好的,你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奋进,再奋进,当好学习的领头雁;学习中等的,你要选准突破口,努力与成绩优秀的来一次明争暗赛,争取“出人头地”;原本成绩不理想的,你要放下包袱,认真反思,以利再战。高一失败了,这不可怕,高二还有整整一年呢,怕什么?“看人生豪迈,只不过重头再来”!李老师的鼓励重新给了我奋起直追的力量。在李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快,语文单科成绩曾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随着语文成绩的提高,我的其他学科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级刚开学的一天中午,我从外面回来,李老师从背后喊住我,他问我分在哪个班,班级纪律怎么样,还微笑着对我说,升入高三了,要比在高二时更加努力,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李老师去世前一天中午,我和几位同学跑着闹着来到学校,李老师就站在学校门口。他看见我,喊了我一声。他看我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就“嘿嘿”笑着问我:“你上哪去了?”我说:“玩去了!”他爱抚地拍拍我的头,温和地说:“可别只顾玩呀,还得好好学,明年,我还等你拿重点大学通知书向我报喜呢!”我点点头,跑开了。没想到,这竟是李老师对我的最后一次关心和鼓励。
  种美珠由衷地说,如果说父亲是物质上的爸爸,而李老师就是我们“精神上的爸爸”!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社会风气的倡导者,是人才成长的铺路石。教师要真正成为国中之范、人中之表、家中之模!”这是李松山常讲的话。65岁的于保真老师已从项城一高退休,他告诉记者:“李校长这人社会责任心太强,对每一个学生,他都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对任何一个差生,哪怕是要开除的学生都要负责到底,而不是向社会和家长一推了之:一个女同学因谈恋爱引起男生争风吃醋打群架,李校长反复找她谈话,最后看实在呆不下去了,就通过另外一位老师把她介绍到商水县一所高中就学,一个学期后又把她接了回来,这位女生去年考上了大学;一位同学文化课成绩很差,表现又不好,李校长做了很多工作,让他学体育,后来这个男孩考上了郑大体育学院;还有一名学生,成绩实在太差,父亲是经商的,李校长给孩子的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把他送到了部队;学生小任,思想走下坡路,李老师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和他促膝谈心,帮他找到思想症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位同学后来以优异成绩升入西北工学院。
  “总之,这样的事太多太多,对不可救药的学生,对错误再严重的学生,他都会苦口婆心、三番五次不分白天黑夜挽救保护,从来不轻易放弃,直到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今日恶习不改,明日松山导教”,这是在项城一高学生特别是“暂差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校园民谣。现为三(5)班班长的高亚洲谈起李校长痛哭流涕:“为了改造我,挽救我,李校长给我谈话不下50次!我成绩差,好打架、泡吧,脾气暴躁、纪律差,李校长一次次把我“请”到他办公室,微笑,让座,倒茶,对我非常尊重,我原先编好的谎话自己就不好意思说了。一次又一次,李校长给我讲在向理想进军的途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人生关键时候只有几步,青春一去不复返,绝不能用消极等待将来,用后悔总结过去。他的话如当头棒喝,让我警醒,让我迷途知返。他还发挥我组织能力强的优势,让我当班长。他用爱心和智慧温暖感化了我和其他后进生。”
  李校长去世时,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只有几张小纸片,其中有三(13)班从周口转去的王亚辉同学的检讨书。在李校长办公室,记者还见到了王亚辉2003年10月20日给李校长写的“个人总结”——半个多月前,我夜里不回寝室上网吧被发现后,李校长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一上午。他举了很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甚至于身体和心理健康遭到极大破坏的例子,我听后受到不小的震动,并决定今后决不再踏进网吧一步。半个月来,我没进过网吧,虽然考试没有进步,但班主任还是表扬了我。说实话,我很久没有听到过表扬的声音了。今后,我决心以更加刻苦的学习报答校长和老师的信任。
  “在李校长手下,没有一个所谓的‘差生’。作为主抓德育的副校长,他告诫每一位教师:要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们都能够改进他的现状,都能使他受益,都能使他成才!”龚新雯老师回忆道,他对学生狠抓一个“严”字,贯穿一个“爱”字,对教学管理突出一个“细”字,对教师管理注重一个“实”字,对自己突出一个“勤”字,确实有大教育家风范;他非常强调班级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抓思想和抓教育质量相辅相成。李校长强调说:一个昂扬向上的环境,学生能学会进取;一个充满正义的环境,学生能学会扶善抑恶;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学生能学会惜时奋进;一个充满鼓励的环境,学生能学会自信;一个充满公正诚实的环境,学生能学会正义真理……总之,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就应该始终围绕人展开。教育应该是人本教育,而不该是文本教育。只抓文本不抓人本,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是缺失了另一半的危险教育。
  正是出于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自觉自醒,李松山33年的从教历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成才。
  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李松山亲自拟写了项城市一高教师文明用语和禁忌用语。前者如:只要肯下别人不肯下的功夫,就一定能学好;你真的很出色;你的回答很独到;错误是难免的,只要改正了,你仍然是好样的;你很有个性,希望你扬长避短,争取更大进步;疲倦了,下课好好活动活动,课堂上要打起精神;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你能行;诚实是做人的美德,你能实事求是讲清情况吗?一次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意味着未来,调整调整心态,前头就是艳阳天!这些肯定激励的语言,使多少思维活跃、性格极不成熟的高中生一次次躲过成长中的暗礁险滩,从而扬起人生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
  每周一晚自习第二节的班会,是李校长对全校同学进行思想道德和作风纪律教育的时间,也是李校长和全校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时间,他的治学思想、教育观念大多是通过专题演讲和班会表述并深深地影响全校师生行为的。每次班会,除通报本周纪律、考勤、学习、阶段工作外,他都要针对不同时期班级存在的思想倾向,一次一个专题,一次一个侧面,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导向。他的演讲思想深刻,激情澎湃,文采绚烂,鼓舞人心,加上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别具魅力的嗓音,听后令人热血沸腾激昂向上,不少语句已成为同学们励志成才的座右铭。如针对学生“知识贬值”的议论,他讲“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针对学生读书只是为了上大学的思想,他讲青年要用自己的双肩担负起振兴中华的时代重任,用坚定的信念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针对有的同学学习浮漂,不肯下苦工夫的做法,他讲“要学蜜蜂勤采蜜,不学夏蝉瞎知了”;针对学生不重视良好习惯的形成,他讲“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人生;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意志的种子,收获行为”。这些专题演讲报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哲理性,学生喜闻乐见,甚至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李校长去世前,10月18日晚上,还在给我们开班会,广播里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言犹在耳,他让我们端正对周日的考试态度,调整好身心状态。他提醒女生,不要早恋,要学会保护自己,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并专门写出《女孩寄语》赠给全校女生。”
  女孩的心灵,是一片蓝天——不纳乌云,只铺彩霞
  女孩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不沾墨污,只画荷花
  女孩的心灵,是一张宝琴——不弹靡音,只奏雅曲
  女孩的心灵,是一扇玻璃窗——抵挡苍蝇闯入,笑迎阳光照耀!
  如今,这篇《女孩寄语》已经成为全校女生洁身自好、追求完美的警示语。
  诸如“立业德为首,建功先修身;草木不经风霜则生意不固,人生不经忧患则德惠难成;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新的水源;苦难是通往真理的第一道路;学问,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吃苦是良途,做苦事,费苦心,吃苦劲,苦境终称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自卑是受潮的火柴,怎么擦都擦不出火花”。这些“李校长语录”被同学们工工整整抄写在黑板报上或日记本上。
  “——他给我们的是这样的爱,清凉而纯净,像雨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他给我们的是这样的爱,深深地渗入生命,像树液流遍生命之树,使它开花结果。
  “——他的名字,叫李松山。”
  第四章他的起点只是初中学历,但他却是全国优秀教师,项城市乃至周口市语文界赫赫有名的“一座大山”。因为他把三尺讲台看成天
  饮其流者怀起源,学其成时念其师。
  ——“不听李老师的课是终生遗憾。你没听过李老师的课,那是真正的艺术享受!听李老师的课,没有一个睡觉的,只要教室响起欢快轻松的笑声,邻班学生就知道是李老师在讲课了。”
  ——“李老师高度近视,取下眼睛几乎失明。由于视力差,讲课时,头可伸到第二排,腰也弯得厉害,有个老师还写了篇文章,题目叫《老李弯弯》。”
  ——“李老师的课绝了,他讲课特别投入,数九寒冬,每一节课下来他都大汗淋漓。他会表演‘吝啬鬼’葛朗台眼中的灼灼金光,他会模拟祥林嫂悲切的哭诉,他会演示王熙凤的泼辣圆滑……他忘我地投入到课文当中,结合体态语言,把人物形象表演得入木三分。他要求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让大家在情形话剧教学中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
  学生陈露、李露回忆起李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学生崔永丽说——李校长是我见到的最好的老师。李校长讲课时与平时不苟言笑严谨端肃判若两人。记得他给我们讲《再别康桥》一课时,他微蹙着眉,拿着书声情并茂地读着。他的声音把我带上了康桥,同学们陶醉在了康河的柔波里。由于太投入,走着走着他竟从讲台上掉了下来,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却没事儿似的,继续朗读,当读到“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时,他把嘴一撇,表演新娘的羞涩,对着同学们撒娇,班内笑成一团,他也嘿嘿笑,看起来很傻。但我们也有哭的时候,那次李校长给我们朗读《祭妹文》,读着读着他的声音颤抖得厉害,透过他瓶底似的镜片,我们看到了他闪闪的泪珠。班内静极了,我们也跟着李校长流泪。
  “李老师的课不但活泼而且深刻,他发挥语文优势学科‘文以载道’的优势,由课堂上学习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世’的观点,引发到改革开放顺应历史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必然的讨论和写作;由屈原以身许国、苏武啮雪苦节、文天祥视死如归、史可法忠义不屈,因势利导引入当代青年要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的讨论和写作。这些活动,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对我们思想的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李校长又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变得深刻。”三(7)班的靳翠霞很有思想,“李校长走后,我翻开书来,回想过去种种,看见的不是字,而是李校长在淋漓尽致地演绎作者笔下的情感。公理正义,是非曲直,人生方圆,在他的手中被涂染得浓淡相宜。我只是觉得,李校长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尽管我才读了其中的开头。”
  青年教师胡俊说,李老师治学严谨,不知疲倦,苦心孤诣,精益求精。国家语委对教师及有关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从1997年开始的,那年李校长42岁。之前,李校长已经坚持20多年用一口标准普通话朗读和教学。他特别注重朗读教学,备课的时候,他一遍又一遍地读,达到声情并茂,尤其是教读文言文《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他能以声传情,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使他的学生听得潸然泪下,在朗读教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项城这样一个缺乏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下,他的举动对中青年语文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学生语音知识和普通话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李松山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始终第一,因为父亲早年参加过西北军,在那个极左的年代里,被视为历史不清白,不能推荐上高中,李松山在家整整哭了3天。家里人口多,劳力缺,无人挣工分,15岁的李松山一手掂筐,一手拿锨,胳膊弯里夹着书,边拾粪边读书。一次在民兵大会上发言,他语惊四座。当时公社武装部长非常义愤:这样的人不能推荐上高中,简直是糟踏了人才!1971年3月,因为大队缺民师,李松山就当起了小学教师,因此群众称他是“粪堆里走出的教书匠”!
  56岁的张廷建是与李松山一起参加民师共事17年的患难知交,现为丁集镇兴华学校校长。“李松山非常珍惜民办教师这个能够发挥个人才华的岗位,从一开始教学就吃住在校,白天教课,夜里看书,熬得耳朵流血流脓;他教语文课,当学生作文交上来后,他都是三个晚上批改完,而且每一本都批改得十分认真;他加班加点如家常便饭。冬天夜长,他坐到11点,又冷又饿,就吃个干馍,喝点开水,算是夜餐;夏天天热夜短,蚊虫叮咬,难以忍受,他就穿上长衫长裤,渴了喝口凉水,困了走一圈,洗洗脸,继续工作;为了备好一节课,他都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总要把课文读上十几遍、几十遍,以至可以背诵的程度,做到完全弄熟弄透方才下笔写教案。学校领导见他天天熬夜,身体越来越差,视力急速下降,多次劝他早休息,他不听。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电,老师夜晚办公都是用煤油灯照明,学校领导用限量发给他煤油的办法,也没能限制他夜晚加班工作。”“李松山走路像一阵风,一般人都赶不上,往往喊几声还听不见,非得扛两膀子才叫住。”现为丁集镇兴华学校副校长的孙贵海告诉记者,“松山30年前就被叫做‘李疯子’、‘工作狂’。他第一个孩子1周岁了还叫‘娃子’,他没时间给孩子起名;孩子啥都会说了,就是不会叫爸爸。中学课本里曾经新增了一篇题为《春雨》的课文,全县教师听他的观摩课,李松山自己的方案被否定后,连夜备课,一夜写了48页,自己对着教室后山墙练。第二天,他的课直讲得听课老师眼泪横流。在丁集、在项城、在周口,李松山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不知讲过多少次,几百人、上千人听他的课,只要评奖就是一等奖,没有不佩服的。
  “1979年,我和松山一起参加河南大学中文系首届5年自费函授本科班,当时的民师工资只有6元钱。学习集中培训时,钱少吃不饱,松山一米七多的大个子,饭量惊人,我们曾经拿着馍吃别人的剩饭剩菜。天性纯良的李松山还自我解嘲:‘背着粪篮子拾粪我不嫌丢人,这吃人家的嘴头子还真难为情。好在不是嗟来之食,没办法,为学习嘛,赶快吃,吃完找个好座位去。’”张廷建接着说。
  从1979年到1984年参加河南大学中文函授学习期间,李松山既担着语文课又兼任班主任、教导主任,家里还有6亩责任田,为不耽误工作,他早上早起学,晚上晚睡学,寒假暑假集中学,饭前饭后、会前会后瞅空学,集中面授时专心学。在函授学习的5年里,他有3年没去过老岳父家。5年函授学习,他就是靠顽强的拼劲,坚韧不拔的韧劲,自强不息的毅力,自学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文史哲基础课程,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记读书笔记20多万字,背诵古今名篇200多篇。他的自学事迹被陈列入河南大学校史纪念馆。
  1984年,李松山以优异成绩取得中文函授本科文凭。
  同年,在省招教考试中,李松山以总分、专业分、考核分全县第一的成绩转为公办教师。
  项城一高校长程世勤说,李松山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可谓痴心不改。1987年,李松山谢绝当时人们羡慕的转行进入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的好意,在谷景山的引荐下,愉快地进入项城一高。1999年暑假,商丘一个重点高中多次派人找他商量,愿意以月工资3000元的高薪聘请他,并许诺无偿给三室一厅住房一套,家属、子女全部安排工作,他又婉言谢绝了。他说:“教育是纯洁的事业,为了金钱和待遇是干不好教育的。”
  河南省特级教师谷景山现为项城一高副书记,他和李松山被称为项城市语文教学的“两座大山”。谷景山告诉记者,为了把课教活,李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翻阅大量资料,苦思冥想,寻找最佳突破口,精心构思教学思路,对课堂语言作艺术加工。课堂上,于重点处设疑,于难点处搭桥,斩关夺隘。他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激、探、导、议、讲、练、评”七步教学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使他形成了自己声情并茂、激昂澎湃、感染力极强的教学风格。“李校长难能可贵的还有他永不满足的求知精神。”三年级教师赵光莹说,“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是李校长的写照!正是出于这种精神,他能以47岁的年龄,带头学习电脑,以自己超高度近视和笨拙粗大的手,驯服了电脑这一获取无限知识的现代化文明成果。
  长期以来,李松山既当班主任,又当副校长,还兼高三段主任。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夜里12点前很少睡觉,又常常加班写文章、改作业到黎明。但不论休息多晚,第二天5点准时起床。超负荷的工作,累得他双眼几近失明,挺直的腰弯曲了,冠心病、颈椎骨质增生、咽炎、中耳炎等疾病不断折磨着他,但他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2004年2月的一个早晨,李松山检查完自习后突然晕倒在厕所里。今年暑假在校门口,因劳累过度的他第二次晕倒在路边。家人、领导、老师劝他去郑州检查,他没有去,第二天又走上了讲台。他当医生的哥哥专门从老家跑来劝他到医院作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并给他联系好了医院和专家。他却说:“刚开学,一大堆事,哪有时间检查病?等有了空再说。”
  10月18日,李松山在办公室批改全班79名学生的作文和试卷,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当晚班会上他又一次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动员学生信心百倍迎接第二次段考,勉励女生要洁身自好。晚自习放学,检查完寝室已是十点多钟,他回到办公室继续批改试卷直到深夜。第二天早晨他又早早起床,习惯性把20多个班级巡视一遍,接着又去批改试卷到7点,早自习下课后,7点零5分,李松山第三次突然晕倒,死神又一次向他伸出魔爪,这一次他再也没醒来……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方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这是李松山生前最喜欢的歌词,也是李松山自身形象的真实写照。
  第五章大人无我。他爱同事如兄妹,温和、善良、正直、纯洁,尘土一样平凡而朴实
  以言为师,人心动之;以身为师,人恒效之。
  李松山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以自己的敬业无私,以自己的崇高人格在同行中树立了一座望之可亲却难以企及的精神和人文大山。
  张喜梅是2001年毕业分配到项城一高的老师,她回忆最初和李松山接触的情景:那天上午11点多,我一个人带着行李来到项城一高,因为不是本县人,初来乍到,人地两生,心中不禁怅然。初见李校长,衣着破旧,头发不整,背驼得厉害,简直不敢相信他就是堂堂项城一高的副校长,甚至怀疑他是打杂的!一接触才发现,李校长水平极高,说话很文雅,态度很温和,待人很热情,处理事务非常老练。李校长先给我安排了办公室,让我在办公室坐下歇息,他下楼一趟一趟地替我往楼上搬书。之后,李校长又给我安排了住室,亲自背着包袱把我送过去。中午,李校长领我到外面去吃饭,为了不使我感到拘束,又特地找来一位女老师作陪,当时我就感激得直流眼泪。
  张老师刚开始上课时,由于没经验,同学们反映不太好,思想压力很大,几次都躲在住室里偷偷抹眼泪。这时,李松山找到她,和她谈心,热情鼓励她放下包袱,树立信心,认真总结,寻找规律,还帮她找了指导老师。很快,张老师的课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第一个学期在周口市统考中,就获了奖。
  易晓伟、袁绍轩等青年教师对李松山都有相同的感受:“李校长待我们,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老朋友张廷建回忆到——今年暑假,我的一个朋友约我去一高找松山办事儿。我们风风火火来到一高,一直向他的办公室走去(找松山有两个地方,一是办公室,一是教室或学生中)。朋友说:“不对呀,办公室咋上起课来了?”我也莫名其妙,我们走近一看才知道,松山正给两个人上课,我听出来他讲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在外等了很久,他也没觉察到我们。讲课终于结束了,一老一少看客人已到多时,就不再多说什么,忙向松山道谢,临走时松山反复叮咛:“回去后再准备一下,课要熟,思想要投入,只有熟才能讲课时不慌,生出巧来;只有投入才能讲出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一老一少满怀感激地离去了。
  “松山,就两个人还下那么大工夫?”
  “没办法,老毛病,一讲课就上劲,沉不住气。再说,这是我校一个老师的女儿,今年要应聘,这可是孩子的饭碗问题。如果他女儿被聘上了,全家人皆大欢喜;要是落聘,岂不给父母添了忧愁?”
  这时来了一位老师:“李校长,今晚高二段作文评讲课还上吗?”
  “上,你去准备一下,我马上就到!”老师打发走了,我们谈了事儿,看他那么忙,我也不想久留,又放心不下他的心血管病,就问他:“病现在咋样?吃药没有?有啥感觉?”他不在乎地说:“没啥问题,一切正常。”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血压表来,“你看,我学会这个了,来我给你检查一下血压。”我推辞再三,告辞了。走出学校大门,我的朋友大惑不解:“你们这么多年的老朋友,见了面,就这样?”我慨叹:“就这样!他确实忙,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儿走人。连他亲哥来,也是一句‘哥你到家坐吧’,说完就走!”
  于保真老师说:“李校长对老师尤其尊重保护。李校长从底层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从来没有脱离教学一线,他对教师最了解,最爱护,敢于为教师说话。他从不以领导自居,自己常说,学校领导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行者、教学工作的排头兵、各部门工作的领路人、推动事业发展的吹鼓手。但对同事他满腔热情。他去世前,我有病住院,李校长带着老师去看望我,过了几天又去一次。他把别人看得太重,却从来不考虑自己。”
  “李校长做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制定学校校训,他查阅资料、借鉴名校、求师典籍,整整写了60页。由他提出并经修正的学校的校训是:厚德、穷理、砺志、笃行。他详细解释出处,撰写文章解释,让师生们明确:厚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道,行政之需,治国之基;穷理是致知之途,科学之源,为人之魂,强民之肴;立志是为学之师,砺志是成材之母;笃行是治学之钥,是登天之梯。对学校发展作了深厚的文化界定。”学校办公室主任龚新雯满怀敬意。
  40岁的英语教师张献锦同时又是班主任,他说李校长对老师非常尊重,他亲自起草的《班级文明公约》中要求,学生必须绝对尊敬老师:“对老师,心要诚,意要敬,行有礼,话声轻;不顶撞,不欺哄。”但对老师,他要求更严,他绝对禁止老师说对学生成长不利的话,诸如:就你给我们班抹黑。你真让我失望。考不上大学,你回家种二亩地去吧。你当爹娘的都管不好,我有啥本事管住?搬着书回家,别在班里丢人现眼了!我教这么多年,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等等。他明确要求:育人先育己,德高方为范。育人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修养,才能真正在春风化雨中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他的理论对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起到了方向性指导作用。
  “李校长是多年的优秀班主任,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也是我们班主任的老师。”青年教师田中生说,“李校长非常重视班主任的作用,认为班级是成长参天大树的苗圃,是成长顶天立地伟人的摇篮,是起飞搏击云天雄鹰的驿站。班主任是辛勤的开拓者,拓开学子心灵上一片片荒芜的土地,播撒下一颗颗闪光的种子;是茫茫雾海上的航标灯,在学子人生航行的激流险滩处引导着航向,将年轻人的生命之舟引向光辉的彼岸;是细心的工匠,对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子,感情上不厌弃,思想上不歧视,态度上不粗暴,细心去抹掉孩子们心灵上的疵点。”
  学校保卫科职工谢世连说:“我儿子谢长青初中时养成了上网的坏习惯,有时整夜不归。上高一时积习难改,又劝不住,自己精神上很烦恼。李校长看出来我有心事,我知道他很累,不忍心告诉他,最后在他再三追问下,才告诉了他。他说,让孩子过来,我给他谈谈。第一次谈了3个多小时,以后他要求我儿子每周六下午第二节给他汇报一次思想,对我儿子看得很紧,直到我儿子彻底戒掉坏习惯。”
  2002年冬,学校有位女老师要生产了,李校长担心她吃得胖,生孩子时出现问题,就亲自跑到市人民医院,找到他一个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当医生的学生,请她多加关照。后来,又有几位女教师生产,他也帮助联系医院,医生开玩笑地问他:“你咋有那么多的儿媳呀?”
  青年教师胡俊谈起李校长就止不住泪:“1998年春天,我参加项城市语文优质课评比,备了教案后请了很多人指导,而李校长最让我感动。他从板书设计到教学细节到教材挖掘深度,认真和我探究,整整忙活了好几天。我清楚地记得那节课《故都的秋》不但获得了项城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还在周口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其中有李校长一半心血。”
  今年68岁的张景堂是李松山初中时的老师。张老师告诉记者:“我和松山是邻居,又是同辈,但松山一生以师事我,他尊敬老师长者大抵若此。今年暑假,我的一个亲戚上高中,分数低,一高上不了,我找到松山,他二话不说,跟我跑几十里到老城找他的一个朋友,让孩子安排在老城高中。当时,天极热,松山上衣湿透,我的亲戚非常感动。松山是逆境中走出的人才,特别热情正派,特别讲感情,不论谁找他,他都一概帮忙,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松山去世后,我这个当老师的在灵堂前规规矩矩给他磕了三个头!”
  对别人古道热肠,对自己原则性极强,今年跟着他长大的两个亲侄女,全部上了项城二高,他惟一的妻侄仅差几分也只有到三高读书。
  青年教师魏浩峰说,生活上是兄长,是朋友,业务上是领导是导师,李校长的言行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在某种意义上说,李校长是全校师生的精神教父。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几十年来他勤勤恳恳,几十年来他任劳任怨,几十年来他平易可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是出于对他人格的钦佩,李校长开展工作能够一呼百应应者云集。项城一高这几年高考成绩和办学质量在周口市遥遥领先,正在努力向“办一流学校,创中州名校”的目标大步迈进。这其中饱含了李校长多少血汗呀!
  第六章安贫乐道,君子不改其节。清贫而简朴的生活,映衬出李松山这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忧其国而忘其身的伟大情怀
  心事欲将和泪说!
  李松山的爱人刘玉荣,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刘玉荣没有文化,但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的朴实、善良、贤惠、任劳任怨的美德。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他们结婚20多年来,从来没有吵过嘴红过脸,尽管清贫,却温馨异常。采访中记者接触到的李松山上上下下的亲戚中间所表现出来的亲情、关怀、宽容、自然、患难与共,让记者又一次想起一句话:美德在民间!
  面对记者,刘玉荣一直说丈夫太傻、太老实,好像生来就是为教书的。为教学他吃了不少苦。刚上班当民师,一个月只有3块钱,后来5块、6块,转正后40多块钱,他又参加自费函授5年,经常吃不饱,100多里地,经常骑自行车到周口、商水县参加面授学习。有时到开封,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为省钱,松山看书时把灯芯一次次拨小,他的近视眼一天天地厉害。1987年,他调到项城一高,刚开始住大会议室,与儿子一起吃大伙,爷儿俩买一份菜,孩子吃剩下他再吃,稀饭不要钱,他狠喝,当时怪饱,但不顶饿,到第四节课时饿得手直打哆嗦,连字都写不动。
  1995年暑假刚开学的一天中午,我已来学校,因为没工作,只有卖茶卖饭,我把面条擀好切好,把菜淘好,放在那儿。他下课回来后,一边忙着备课,一边忙着做饭,锅里水烧开了,他慌忙去端水。不料,一只锅耳朵断了,一大锅开水全浇在了他的右脚上,当时就把他痛晕了。来到医院,脱掉鞋袜,脚上的皮掉了一层。医生说至少要住院治疗10天,可是他受不了,刚住3天就非出院不可。一回到家,他就去上课,不能走路,就让学生用自行车推着到教室,坐在那儿上课。学生要体检,就让家人用三轮车推着去体检站,由学生抬着上楼到各体检室查看体检情况,连医生都感动得直掉泪。
  刘玉荣接着说,他教的班考上的学生最多,但种了别人的地,误了自己的田。我自己没文化,三个孩子教育他没时间管,加上工作调动,结果一个也没上出来。有时候我也埋怨他:“说起来还是教师,三个孩子一个都没考上,真是寒碜人!”“但我也知道学生对他亲,去郑州给我检查,学生田凤兰是医生,跑前跑后还不让俺出一分钱。在县医院,只要松山打个电话,当医生的学生忙个不停,为我拿药死活也不要钱。”
  “人前我常说,嫁他不如嫁个庄稼汉!可我打心眼里敬重他。父亲过世、娶媳妇打发闺女、我们结婚,他没有请过一天假。家里6亩地,他不管,我累得腰椎间盘突出,痛得受不了,硬是躺在床上撑了两个月,痛得多少次想喝药自杀。2002年暑假,上午打发闺女,晚上9∶20他陪我坐晚班车去了郑州。医生说,咋来这么晚!手术后,我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医生说得卧床3个月。可只住了20天,他就说,学校要补课,得回去。我说,病在我身上,实在难忍,既然来了,就治个差不多再回去。他竟说:要住你住这儿,我补完课再来接你好了!后来硬是回来了!细想想他忙来忙去图个啥,还不是为了教出一批好学生?!”
  李松山曾私下对自己的朋友说,他是最不合格的丈夫,也是最不合格的父亲。特别是三个孩子,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也许是出于补偿,他对双胞胎孙子孙女特别疼爱,天天带着孙子睡,但7岁的孙子已经习惯了爷爷的生活习惯:晚上睡觉前见不到爷爷,早晨起床时还是见不到爷爷!
  李松山的儿媳妇刘凤霞说,父亲一生仅有的一身西装还是她给买的。这身西装,陪伴父亲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由于常年熬夜,爸爸爱吸烟,啥烟都能抽。爸爸还有一个嗜好——买书,不论到哪个地方,他都是一摞一摞地买。有的同事开玩笑:李老师,你买书都买穷了,还买?他还是见到好书就走不动。
  李松山的哥哥是丁集镇很有名望的医生。他说,我们两家金钱上从来不分彼此。松山看钱淡,孩子结婚,我问他有钱没有,他说有。再问,只有1000多元。1000块钱能干啥?我给了他3000!
  李松山的侄女侄女婿说起叔叔一往情深。在北京工作的侄女婿王明亮告诉记者:“我对小叔比对俺亲爹都亲,我敬佩他的为人,敬佩他的品德,他一生最好的皮衣是我花300多元给他买的,现在快要穿烂了。每次回来,我都想给他说说话,尽管大多是他把我往屋里一让就忙去了!”
  李松山看书备课眼累得高度近视。在丁集教学时,学校表彰先进教师,给他配了副近视镜,他戴上后才看到:天空中原来这么多星星呀!这副眼镜一直陪伴他30多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寒门出孝子,孝子多忠良”,自古贫困励志。正因为出自底层历经磨难,才滋养了李松山正直无私、宽容博爱、先人后己、敢于负责的高尚人格。李松山为人外柔内刚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尽管清贫如洗,但却坚守德操贫贱不移。孙贵海告诉记者:1985年,丁集镇有两名干部,要松山代替他们参加任职资格考试,每人出1000元,被他当场拒绝了。有人说他傻:“家里穷得叮当响,到手的2000元你都不要!”他说:“国家用一个不合格的人,相应就有一个合格的人被拒之门外,这怎么可以!”
  李松山去世前,离重阳节还有3天。他给90岁的老母亲打电话,说要把母亲接到县城好好过过重阳节。老母亲很高兴。家里也把东西收拾好了。老人至今还在家等着儿子来接她呢!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总是问:“松山咋还不回来呀?!”家人告诉她:去北京学习去了!现在,丁集镇大街,只有老人一个人还不知道李松山去世的消息。
  李松山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他走了,留下了90岁高龄的老母,留下了疾病缠身的妻子,留下了下岗待业的三个儿女和几个孙子孙女。李老师走时一句话也没留下,但他的女儿哭泣着说,如果父亲能够留下几句话,那也一定是关于学校、关于同学们的!
  饱知人饥,暖知人寒,推己及人,恻隐为怀;济人危难,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先人后己;把爱心献给他人,把吃亏留给自己。他是社会的良知,是道义的维护者,是美德的坚守者,是从来不图回报的爱的施与者。他是一切正直善良人的良心!
  第七章松山品格照后人
  11月25日,记者来到项城市丁集镇,这里是李松山校长的老家,也是他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李松山以自己的勤奋和执著,以他的善良和美德,成为全镇最受尊重和敬仰的人。
  已是下午5点多,乡下的夜来得早,也非常冷,乡亲们听说是采访松山老师的,呼啦啦围了一圈儿,还搬来了十几把小凳子。村民刘广录说:在丁集西街,李家是孤门独户,但松山出殡那天,全镇的人可着街筒子涌,松山的骨灰走到谁家门前谁放炮接着,好人哪!
  53岁的王万龙快人快语:直没见过这样的好人!没有为自己着想一点儿!歌里唱《常回家看看》,家里的老娘他却很难顾上回来看望一下。回来一次,他吸赖烟让乡亲们吸好烟。知道他去世了,丁集当天去了3车人。我盖房都停了,去帮3天忙,见学生哭得死去活来,我直把不住劲。
  比李松山小一岁的姚孝明,是李松山的邻居,也是早年李松山的学生。他说,李老师从小良善,他教过的学生都正派、能干,没胡弄的,就是当农民也没过不去的。
  月光下,村民领我去了李松山的老家,土墙草顶,矮矮的,在农村已很少见。记者鼻子又酸起来。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应该是一盏灯,指明学生前进的道路;教师应该是一座桥,连结着成功与奋斗的成功之路;教师应该是朝霞祥云,在映红天空、照亮人间的同时,又展示着自身的魅力与绚烂!
  ——学习,21世纪优秀教师的第一需要。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观念,要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力争成为杂家、学者、权威。
  ——教师职业是苦的,但苦中之无穷之乐,乐中之无穷之趣,是碌碌无为者无缘分享的:启愚化顽,学习转化之乐;教改辛苦,苦尽甘来之乐;造福桑梓,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学境至极,世人钦慕之乐……精神境界的丰收,比什么都快乐!这是李松山校长2003年5月1日的读书笔记。看着这一行行闪耀着忠诚和思想光辉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高度近视、吃力奋笔、秉烛夜读的李老师的身影——这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黄牛形象;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的圣贤形象;是“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不为穷困而改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真正优秀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说,我们从来就不缺少为民请命的人,以身护法的人,踏实肯干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把它流传到辽远的后世。李松山走了,但他还活着,他活在所有渴望温暖希求美德的正直善良人的心中!生前备受寂寞,死后备享哀荣,“生前于三尺而耸立,身后入九泉而不朽”,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一个教书育人的清贫园丁,竟死得如此轰轰烈烈,感天地泣鬼神,被学生和网友称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被无数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怀念。李松山已成为一种精神超越生死,这是否已经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月光清冷,夜风萧瑟,记者乘着月光来到丁集镇西南1公里李公的墓地。村民反映,李公去世后,不断有陌生人在他的坟前踯躅,有的放声痛哭。月光下,李公的坟前放着10多个酒瓶,有茅台、竹叶青、双沟、枝江大曲、二锅头、店小二、绿豆大曲等。还有成排平放或竖立的香烟,有的已燃尽。地上放着玉溪、帝豪、豫烟等牌子的烟盒。村民说,明年春节或清明,想必会有更多陌生的人前来吊唁,他们准备立块牌子,请凭吊者回村里喝口茶。
  ——重九的浓浓酒香锁在了那年的回忆里。
  而你却来不及在今年浓浓的重九里饮一碗醇酒,再登上那浸着您心血和汗水的三尺讲台,看粉笔屑如冬雪飞扬;看青春学子的容颜如菊花盛开。
  今年的重阳我当举一杯清水代酒,送德如清水的您一路走好——慰您一路风尘,一生辛劳!
  ——这是三(9)班学生高振洲为纪念恩师写的《清水祭》!
  在北京工作事业有成的李老师的学生胡国良在悼念文章《念恩师》中写道——生活总会有风雨,历程总会有艰辛,当我失落当我彷徨当我思念当我感伤,我想,老师的笑容和目光会使我多了温暖,多了信念,一如他在世的岁月。下一次回家的时候,我会到李老师的安息之地,献上一束鲜花。无论是在哪个季节,那束花肯定会开放得无比绚烂、多彩。
  为了给学生和老师以安慰,应广大师生的要求,至今,李松山生前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不分白天和黑夜……
  (转载自2004年12月13日《周口日报》)
  
原文2004-12-13 发表于《周口日报》  浏览:277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2/17 18:56:1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本报记者 杨箴红 刘彦章师魂——追记全国优秀教师李松山(收藏于2004/12/17 18:56:16
三(5)班张雪泓伤逝(收藏于2004/12/17 18:47:39
三(7)班马俊丽秋叶的哀思(收藏于2004/12/17 18:44:55
三(7)班蒋倩倩秋天的哭声(收藏于2004/12/17 18:43:46
高振洲清水祭(收藏于2004/12/17 18:38:56
三(9)班吴水峰清风魂(收藏于2004/12/17 18:38:05
马和坤您是一颗星(收藏于2004/12/17 18:37:10
三(15)班屈磊您就这样默默地离我们而去(收藏于2004/12/17 18:36:13
三(11)班王雪永远的感念(收藏于2004/12/17 18:35:06
三(19)班邓振华那一次深刻的教诲(收藏于2004/12/17 18:32:2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王东方龚新雯付海昀献身教育树丰碑——追记全国优秀教师、项城一高副校长李松山(访问4002次)
本报记者 杨箴红 刘彦章师魂——追记全国优秀教师李松山(访问2780次)
龚新雯曹宝剑痴情事业蚕丝吐尽 忘我耕耘鞠躬尽瘁——追记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李松山(访问2750次)
龚新雯爱如春雨润心田(访问1308次)
三(13)班 潘林艳秋菊情思——致我们最敬爱的李校长(访问1294次)
02级二(20)班给李老师的一封信(访问1253次)
张景堂我的好学生——李松山同志一路走好(诗)(访问1182次)
三(7)班蒋倩倩秋天的哭声(访问1172次)
三(19)班邓振华那一次深刻的教诲(访问1141次)
91届毕业生 霍东林怀念李松山老师(访问113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5/18 6:28:5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7/28 12:07:04
蒋鹏飞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8 14:53:05
刘畅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8/30 16:38:2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3/15 10:33:4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