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淑英老人纪念堂
亲爱妈妈

追忆母亲

长女邱秀云

  追忆母亲
  母亲走了,我仿佛觉得这是一场梦,等梦醒来,一切都会是正常的,我们兄妹几人又和父母围坐在一起,看电视,陪母亲说笑,打麻将……可是母亲真的走了。我们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看着母亲的微笑,品尝母亲包的饺子、粽子……。
  母亲是正月初八离我们而去的,在儿孙的一片呼喊和哭声中走了。她走的是那样的安详,那样满足……。在医院的监护室里,我贴着母亲渐渐冷却的脸,心在收缩,浑身冷的发抖。仿佛要和母亲一起落入无底的深渊。母亲,你真的要离开我们吗?
  母亲在世时,除了血压偏高以外,没什么大病。今年的春节,我的小妹全家要从北京回家过年(已有8年没有回新疆过年)。加上母亲的几个孙儿,外孙女都在北京、上海、天津上大学,放假回来过年,母亲非常高兴。她说,今年要过一个大团圆年了。她很早就忙碌起来,包粽子包饺子,准备过年吃的东西。看着她那兴奋的样子,我们真不忍心劝她不要太累,不要太忙。她说:“她(我的小妹)喜欢吃我包的饺子、韭菜合子、葫芦饼。端午节的粽子,他们在北京没吃上,这次我要给他们补上……。”春节期间,母亲的胃口不好,不想吃饭,我们想可能是由于太高兴,再加上有点劳累。但我们谁也没有想到,她老人家会那么快离我们而去,走的那样的突然,让我们作儿女的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我们抚摸着母亲的身体呼喊,跪在她的床头痛苦的呼喊:“妈妈,妈妈呀!”。可是,她再也没有醒过来看我们一眼,就这样走了。
  
  母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母亲1920年8月30日出生在江苏省泗阳县一个农民家庭。母亲在家排行最小,因此在家深得父母和兄姐的宠爱。18岁嫁到我父亲家来,一直务农。1946年随我父亲到上海,在一家橡胶厂当工人。听母亲说,当时我父亲所在的玻璃厂经常停工,而她所在的工厂还不错,工资是计件制,所以那时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母亲。母亲是早上顶着星星离家,晚上又顶着星星回来,回家的路上经常踩上路边的死婴。为了避免由于睡眠太少而造成的工作期间打瞌睡,母亲学会了抽烟,靠在上厕所时抽根烟来提神。由于过度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母亲患上了肺结核,她在请第三天假时,工厂老板让她再不要来上班了。解放后,工厂又通知母亲去上班。当时已经有了我大哥,母亲刚上了几天的班,大哥就生病,便不理睬母亲了。无法,母亲又辞去工作,专心在家伺候丈夫,养育儿女。
  母亲一生共生了七个儿女,但活下来的就我们兄妹四人。我的父亲是个忠厚老实,不善管家和理家的人。因此,养育儿女的全部重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四兄妹都惧怕母亲。相反,父亲在我们的心里却没有一点威严。记得小时候,父亲上夜班,白天在楼上睡觉,我们兄妹在楼下打闹,父亲睡不着,但又管不了我们,就只好对我们说:“你们再闹,回来告诉你妈!”。母亲每次出去买菜,我们兄妹四人就在家“大闹天宫”,只要邻居喊一声:“你妈回来了!”我们个个都像老鼠见了猫,坐在小凳子上一动不动。
  父亲1964年离家到新疆伊犁工作,母亲一人带着我们兄妹四人在江苏老家(当时大哥13岁,二哥11岁,我9岁,妹妹只有6岁)。白天她要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回来后还要种自家的自留地,给我们做饭(我和两个哥哥都要上学)。家里还养了一头猪,十几只鸡。记得在炎热的夏天,母亲就剩中午一点空余时间钻进茂密的玉米地里打玉米叶子(叶子太密,玉米长不好)。等出来时,母亲那补丁摞补丁的衣裳已全部被汗水浸透,有几次母亲都差点中暑晕倒。尽管家中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可我家自留地里的庄稼在生产队里是长的最好的,别人从我家门前路过时,都夸我家的庄稼长得好。那时,我们不知道母亲何时起床、何时睡觉。夜里常常一觉醒来,母亲还在油灯下缝补衣裳。
  1967年初,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四人来到新疆伊犁工矿厂与父亲团聚。那时,我们全家六口人每月仅有父亲的三十多元的工资,母亲靠她的勤俭与精打细算支撑着这个家。那时我的两个哥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月定量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母亲就拿家里的大米(每人每年定量仅6斤大米)与别人换玉米面(1斤大米可以换5斤玉米面),我家每月买面粉都是用麻袋装。我穿的衣服、鞋子直到1982年大学毕业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记得小学上体育课时,老师要求我们两手下垂,五指并拢,中指尖贴着裤缝,可是我怎么也找不着我的裤缝(因为母亲做的裤子是老式的大裆裤,两侧没有裤缝)。无论家里的生活多么艰辛,母亲总能靠自己超常的付出让我们吃饱肚子,穿戴整齐,干干净净,不失尊严。
  文革中,父亲整天挨批斗,母亲担心父亲受不了有轻生念头,每天劝说父亲,并且二十四小时紧随父亲身边。她把一日做三餐饭的任务分配给我和两个哥哥,一人做一顿,而她寸步不离父亲。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不准回家,有一天中午我刚要去上学,一个姓蔡的造反派头头到我家来,他问母亲:“你丈夫是不是骂过江青?”母亲回答:“没有。”那人又说:“只要你说你丈夫骂过江青,我们马上放他回来。”母亲说:“没有就是没有,我不能骗人。”那人在我家逼问了很长时间,母亲就是一口咬定父亲没有骂过江青。事后母亲说,如果她承认父亲骂过江青,父亲立即就会被定为“反革命”罪,抓进大牢。那时候若到下班的时间父亲还没有回来,我们兄妹四人就会围坐在母亲身边,母亲不停的说:“如果今天晚上回不来,就永远回不来了。”她还叫我的小妹偷偷的到工厂里看看父亲还在不在厂里,每次妹妹说“在”的时候,我们都会如释重负的松一口气。那些年若不是母亲的坚强,真不知道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能不能熬过来。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顶梁柱,是主心骨。只要有母亲在,就有了凝聚力,有了中心。现在母亲走了,我们觉得顶梁柱倒了,天快要塌了。
  
  母亲是哺育和培养我们兄妹的功臣
  母亲没有文化(只认识自己的名字),但她知道的事很多很多。我不敢说她博古通今,但她对“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水浒一百单八将”、“西游记唐僧取经”等故事都能倒背如流。直到她去世前已八十多高龄,还能背出一百多个世界上大小国家的名字。我们觉得很奇怪,问她是怎么知道这些国家名字的,她说是看“新闻联播”时记下来的。来一个外国领导人访问我国,她就记下了这个领导人国家的名字,睡觉前还要背一遍。我问她记这些干什么,她说脑子不用就会生锈,经常用对大脑有好处。
  母亲虽然自己没有文化,但她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必须认真读书上学,学有所成。小时候,我们很少能看见母亲的笑容。她总是对我们很严厉,特别是在学习上,我们不敢有半点懈怠。记得我大哥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患骨髓炎耽误了很长时间没有上课。病好了之后,有一天正吃饭,母亲问他:“今天考了多少分?”大哥停顿了半天,怯怯地说:“60多分。”母亲当时就一把筷子打了上去。大哥没吃完饭,哭着上学去了。那年小学毕业时,大哥顺利地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洋河中学。还有一次因为我贪玩逃学,课后老师找到了我家里。老师走后,母亲二话没说拿起扁担朝我打了过来,扁担没有落在我身上而是落在了地上,但是从此我再也不敢逃学了。73年初,刚有“的确良”的时候,我的女同学们都穿上了漂亮的“的确良”衬衣,母亲看出了我羡慕的心思,就对我说:“不要和别人比穿戴,要比学习。”这句话一直记在我心里。
  77年末,我国开始恢复高考,我也开始了复习考试。由于我只上完了初中,高中刚上了一个学期就下乡接受再教育了。我的老师轮班晚上给我辅导补课,每晚都要复习到凌晨四点多钟,母亲每晚也就陪坐在旁边。每次复习完,母亲还要给辅导老师做上一碗夜宵。后来我知道,我的二哥、小妹78年79年复习高考时,母亲都是如此。我们的母亲就是这样,为了她的儿女奉献出了一切。
  母亲教育子女也有着独树一帜的地方。她对我们兄妹管教很严,我们做错了事总免不了挨母亲的一顿打。但是白天挨打之后,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她总要问我们,白天为什么挨打,让我们说出个理由来。之后,又教育我们该怎样做。每次总是让我们觉得“打的有理,该打”。在处理我们兄妹的关系上,母亲有着独特的方法。她规定我们兄妹四人中,小的可以打大的,但是大的不能打小的。我可以打两个哥哥,却要挨小妹的打。小妹地位最高,可以打我们三个。母亲的理由是:“大的本身在体力上就占优势,如果允许打小的,小的就会受欺凌。而小的力气小,大的被打一两下也不会疼。”如果小的打大的,大的还了手,不管有理无理,大的都要挨母亲的打。因此,在我家经常出现小妹拿着棍子追着我大哥到处跑的景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兄妹四人长大之后,感情特别深,团结的特别好,两个哥哥就如同父母一样关心疼爱我和妹妹。
  在江苏老家农村时,无论白天多么累,到了晚上母亲都要让我们兄妹围坐在他的身旁、床前、枕边,听她讲一些历史故事,鬼神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着教育意义,教育我们孝敬父母、长辈,效忠国家,告诉我们好人必有好报,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对人要宽容,要谦让……。
  我们兄妹四人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大哥72年被保送上了大学,我于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二哥和小妹也相继在78、79年考上了大学(在我们兄妹四人中,除了我上了一个学期的高中之外,其他三人都是初中毕业。我们都是靠自学考上大学的),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对此,母亲非常高兴与自豪,她常常对人说:“虽然我自己没有文化,可我培养出了四个大学生。”每当此时,母亲的幸福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今天,我们兄妹四人中,大哥在国家机关担任着重要职务,我在大学任教,二哥和小妹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依照母亲的教导努力的工作着,为国家贡献力量。母亲的孙儿、外孙们也都相继考上了大学。我们常跟母亲开玩笑说:“您要是小时候读书上学,今天一定是位女部长,女总理”。就在她老人家去世前半个月,我给母亲洗头,大哥为母亲剪发,母亲得意地说:“大学教授给我洗头,局长给我剪发,多幸福啊!”。母亲,您是带着自豪走的,带着幸福走的。您可以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母亲刚强善良、乐于助人
  母亲生性秉直刚强,在我的印象里,除了思念她的小女儿时(小妹在北京工作,不能经常回家),很少见母亲流泪。2001年我出了车祸受伤,大哥告诉她:“见了妹妹不能哭,妹妹眼睛受了伤。”母亲到了医院见到我之后,她的眼圈红了,眼泪在眼里打转,却没有掉下来。无论碰到多大的事,多大的困难,母亲总能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在六十年代末的一天晚上,母亲正和家人一起聊天,我家的隔壁邻居刘某突然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对着母亲说:“嫂子,他们抓我来了!”,母亲一把将他推进里屋,放下门帘,对大家说:“打牌。”这时门外响起了嘈杂声,母亲赶紧出来。造反派的头头邓某拿着手枪指着母亲的胸口说:“看见刘某没有?”母亲毫无惧色的说:“没有!”那人又大声喊道:“你要老实点!”母亲还是说没有看见。我那时只有13岁,在旁边不住的哆嗦着,上下牙不停的敲打着。我就看见房屋周围到处都是拿着枪的人影,那个造反派头头没有进我家里屋,只是踹开了刘某家的门,搜了一圈没找到就走了。当夜,母亲悄悄地送刘某走了,回了山东老家。第二天,母亲又叫我到厂部周围看看有没有什么动静。
  母亲生前信仰佛教。她善良宽厚,同情弱者,乐善好施。每年春节前或老家受灾,或有人生病,她都要将我们儿女孝敬她的钱寄回老家,还把我们不穿的衣服寄回老家,帮助那些困难的人。
  母亲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爱劝架。记得在伊犁工矿厂时,无论是夫妻吵架还是邻居间发生矛盾,都愿意找母亲调解。在我家常常是看见两人气呼呼的来,心平气和的走。有一次,两个妇女因一点摩擦打了起来,周围有几十人看热闹,却没有一人上前劝一句和拉架。这时一人气喘吁吁的跑到我家:“大娘,某某和某某打起来了,快去劝一劝吧!”。母亲立即跑去,将俩人拉开。之后俩人都非常感激我母亲。
  
  母亲一生勤劳,从不愿麻烦别人
  母亲无论是在年轻时还是到了老年以后,总是忙忙碌碌,从不闲着。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只有病死的,没有累死的”。近年来,母亲已经八十多高龄,我们不忍心再让她干活,要给她请个保姆,母亲总是反对。她有她的道理:“人活着就要劳动,如果不劳动,这个人就完了”。母亲无论住在那个儿女家,她总是干这干那,总不闲着。我在学校很忙,常常顾不上做家务,母亲在世时经常来我家帮我做家务、做饭、打扫房间、清洗厨房。母亲爱干净,一天要拖几遍地,我们劝她也不听。每次洗澡时,我要为她搓背,她总说:“不用,我还能动。”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愿麻烦别人,包括她的儿女们。她常说:“我最后不行时,千万不要拖累儿女”。母亲实现了她的愿望,从她老人家发病到去世,还不到二十四小时。母亲无牵无挂、干净利落的走了,没有给儿女增加一点负担。也正因为如此,才令我们做儿女的过意不去,痛不欲生。
  母亲临终前要求我们在她走后不要收礼,不要麻烦别人。母亲,您放心吧,我们按照您的指示,推掉了所有的礼金,没有收任何人的礼。
  母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丈夫和四个儿女,她的一生付出了太多的辛劳,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到了晚年,终于赶上了好时代,儿女们也都很争气,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母亲为她的儿女们自豪,我们也为有这样一位伟大、坚强、善良、慈祥的母亲感到骄傲。
  母亲,您放心的走吧。我们会照顾好父亲,关爱天下所有的母亲。我们兄妹一定会努力工作,同心协力,为您争气,为国争光。
  安息吧,母亲。您在严寒的冬天离去,我们将在温暖的春天在您的墓前插满鲜花。
  女儿:秀云敬上
  2004.2.9
  
 浏览:157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2/9 20:47:2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小女儿美云悲情寄雨葬慈母苍天有情亦落泪(收藏于2004/8/1 18:56:30
小女儿美云百日祭母忆亲恩(收藏于2004/5/10 13:27:13
张祥林金缕曲·悼张淑英老人(收藏于2004/5/6 17:27:38
次子邱良久追忆我的母亲(收藏于2004/4/1 22:19:49
小外孙女丫丫姥姥,您能感受到我想你吗?(收藏于2004/3/16 19:35:04
长子邱栋久六七祭(收藏于2004/3/14 21:32:01
小女儿美云忆母拾零之一:记不清多少次喜聚泪别(收藏于2004/3/3 19:32:27
长女邱秀云懂您(收藏于2004/2/29 0:22:41
长女邱秀云为妈妈唱歌(收藏于2004/2/16 13:12:17
两双儿女送母亲(收藏于2004/2/10 19:29:1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长子邱栋久六七祭(访问2591次)
小女儿美云百日祭母忆亲恩(访问2111次)
次子邱良久追忆我的母亲(访问2064次)
张祥林金缕曲·悼张淑英老人(访问1847次)
小女儿美云悲情寄雨葬慈母苍天有情亦落泪(访问1590次)
长女邱秀云追忆母亲(访问1580次)
小外孙女丫丫姥姥,您能感受到我想你吗?(访问1538次)
小女儿美云忆母拾零之一:记不清多少次喜聚泪别(访问1524次)
两双儿女送母亲(访问1516次)
长女邱秀云懂您(访问136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7/17 18:39:5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5/4 13:00:3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