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过杭州东城清泰立交桥,来到上城区马坡巷16号,这是一座江南园林与古宅民居融合在一起的宅园,白色围墙,上履黑色,在现代高楼环抱之中,显得更加古朴典雅,正门门楣上,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横匾:“龚自珍纪念馆”。
启门而入,绕过静静的照壁,眼前豁然开朗,一派江南庭园景色映入眼帘:重檐斗阁,绿色小潭清澈透底;曲径环绕,石桥斜卧,满园青碧。东南角的高墙下,一丛翠竹,似竹箫挂立;西南角几株芭蕉,刺向青天,似乎寓意着龚自珍“剑气箫心”的诗魂。步入庭园,一幢坐北朝南、上下五开间、兼有耳房的两层砖木结构小楼,雕梁画栋,洋溢着浓郁的明清风格。龚自珍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就是他48岁那年辞去京官回归故里后,在这所宅园里写成的。一层正门上悬挂着当年联名倡议建馆人之一、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题写的纪念馆匾额,两边为郭仲选的楹联:“胸中韬略袖里经纶放眼迎来新世纪;世上疮痍人间疾苦挥毫化作老波澜。” 堂厅轩敞,红色宫灯高挂,北墙上方悬“剑气箫心”绿字匾额,乃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撰写。读龚诗,便会感到剑与箫,是龚自珍经常对举的两个词语。剑气与箫心,反映着龚氏人格的期待、人生态度与审美追求的诗意性描写,构成了龚诗美感形态的两翼,是奇谲瑰丽、风发云逝的龚诗之魂、龚氏之魂。他在《己亥杂诗》中云:“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又有《丑奴儿令》词云:“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表达了龚自珍直面现实人生的剑气,忧患感奋的箫心。 龚自珍,号定庵,是中国鸦片战争前夕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于累代簪缨的书香世家,11岁离家,辗转南北,最后辞官南归故里。他生活在近代历史转折时期,封建社会“日之将夕”,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龚自珍以深邃犀利的识察力,深切地感到社会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前夜。他的诗像时代的春雷,促使人们思考与觉醒。他的启蒙思想和爱国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屋陈列着龚氏年谱、诗选、全集及后人研究文章。北墙上一副对联:“湖空月华出,天和草木骄。”是龚自珍手笔,两联中间,为后人录写的龚氏著名散文《病梅馆记》,这篇不到300字的文章,倾注了作者对梅花的酷爱之情,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塑造了病梅、病梅者和疗梅者3种形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批判社会的情怀:“他要誓疗之、纵之、顺之”,他要“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追求。 龚自珍博学多才,在经学、诸子学、史学、地理学、文字学、金石学以及佛学诸方面都有研究。柳亚子曾赞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第四展室东墙悬“不拘一格”匾额,使人不由吟起他那千古诗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展示着龚自珍呼唤风雷般的变革,期望开辟生气勃勃的新天地;呼唤人才解放,企盼“不拘一格”,打破束缚人才的框框。这首诗唱出了当时时代的最强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徜徉在孕育了一代诗人、思想家龚自珍的宅园,脑海中思索着诗人“剑气箫心”所包孕的品格、气质、情感的深刻文化底蕴,更加激起对逝者的崇敬。 |
原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2月04日第七版) 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113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