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出版80周年。可谁会想到,80年前,这本令旧统治阶级惊恐万分的光辉文献,竟诞生在浙江金华地区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简陋的柴屋里。5月30日,笔者来到了译者陈望道的故乡———浙江义乌市分水塘村进行了采访。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1月合著的在英国伦敦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一个党纲,是科学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至今已经有100多年了。1902年,梁启超曾在《新民丛报》上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宣言》的大概内容,但当中错漏很多。1919年5月,李大钊负责主编《新青年》6卷5号,该刊以介绍《宣言》专号为名出版。北大陈溥贤教授又在《晨报》副刊上选译了《宣言》部分章节。在南方以上海为中心,李汉俊在1919年《星期评论》发表了评论《宣言》的文章,还有朱执信、载季陶、胡汉民等介绍《宣言》的某些章节。这当中,尤以陈独秀发表的文章最多,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介绍的文章几乎在上海各家报刊上均有。北方的李大钊、南方的陈独秀主张将《宣言》全文尽快用中文译出来。在邵力子的推荐下,陈望道接受了以中文全文翻译《宣言》的任务。 1919年年底,经历“一师风潮”、新文化运动、年仅29岁的陈望道带着两本外文版的《宣言》(一本是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的英译本,一本是上海《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从日本买到的日译本)悄然回到了阔别数年的浙江义乌分水塘故居,从事这项光荣而危险的工作。 分水塘村坐落在义乌西北的金华山脉之中,地处偏僻,当年只百来户人家。陈望道就在山坡上的那间柴房内,在一盏昏暗的小油灯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靠着《日汉辞典》和《英汉辞典》,按照日文版和英文版(后来又用俄文对校)开始翻译。柴房内仅有一块木板、两条板凳、一把旧椅子,木板在工作时是书桌,休息时就是床。为了不受外界干扰和保密,他关在房内,饮食及其他用品都是母亲送上门。 《宣言》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宣言》的文字也非常精炼优美,要完整而高质量地译成中文谈何容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的第一句,就是为了这一句,陈望道字斟句酌、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 1920年4月,陈望道花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将《宣言》译完。5月中旬,陈望道带着中文全译稿赴上海。6月27日深夜,俞秀松从陈望道处取来译稿,28日上午,俞秀松将译稿送到了陈独秀家。8月,陈独秀将《宣言》作为“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第一种”在上海出版。为此,陈独秀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下一间房子,开办了一家印刷所———又新印刷所,印刷的第一本书就是《宣言》。 陈望道翻译的《宣言》中文全译本,初版很快就销售一空。9月进行了重版,之后又多次重印,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经典. |
原文 发表于《长江日报》 浏览:105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