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早晨,惊闻越剧艺术大师尹桂芳魂归道山,悲痛久久地笼罩在我的心头。回想上月底得知赵志刚在上海大剧院创演新编《红楼梦》的消息时,我是何等地为尹桂芳感到欣慰。赵志刚在《新民晚报》记者采访他时,谈到他曾向恩师尹桂芳请教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之关键,已病重不能言语的尹桂芳艰难地用心写出了一个“情”字。这一字恰恰道出了我多次欣赏尹桂芳表演贾宝玉的深切感受,也点明了尹派艺术的魅力经久不衰的剧艺真谛。 我最早欣赏尹桂芳所塑造的贾宝玉形象,是1945年在上海龙门戏院(即今嵩山剧场),看尹桂芳和竺水招联袂演出的《红楼梦》。由于该团的头牌是女小生尹桂芳,所以和前一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演出《林黛玉》不同,也和以往戏曲舞台上偏重黛玉的演出不同,加强了贾宝玉的分量。尹桂芳较完整地演绎了贾宝玉这个不事功名、追求真爱,乃至最后从封建家庭出走的叛逆者。她创演的《宝玉哭灵》,凄凉幽婉,成了当年电台最热门的演播节目,深入人心。 自此,《红楼梦》成了尹桂芳最钟爱的屡演不衰的代表作。50年代,尹桂芳虽已步入中年,但扮相、身段极佳,演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追求精益求精的她竟二改《红楼梦》为《宝玉和黛玉》,还大胆提挚扮相唱做柔美、年仅21岁的李金凤扮演黛玉,成为当时极佳的“宝黛”搭档。她们不仅演红申城,晋京演出时,三天的票半天就卖掉了,只得迂至有四千座位的劳动剧场加演。1962年,已“落户”福建的她率芳华越剧团返沪又演出《红楼梦》,好评如潮,但因采取的是上海越剧院的改编本,不少专家认为丧失了原先《宝玉和黛玉》中许多独具匠心的处理,这是大一统时代的无可奈何的遗憾。 贾宝玉是尹桂芳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她塑造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直至今日,我都难以忘却她演的贾宝玉的点点真情,不论是初见黛玉时的稚气,读《西厢》时的热情,忽听到黛玉要走时的痴呆,向黛玉剖露心迹时的真切,哭灵时欲哭无泪的悲励,无不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她的表演朴素无华,突出一个“真”字,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如“哭灵”一场,她演宝玉不顾一切地冲到潇湘馆门前,及至看到黛玉的灵位,倏忽止步,知黛玉果真死了,不由心如刀绞,颤抖地呼喊“林妹妹”,撕心裂肺地叫道:“宝……宝玉来了!”语气咽塞、泣不成声地扑向灵桌,默然跪下,无言叩首。此时无声胜有声,每演至此,全场观众无不为之泪下。整个唱段非但没有花腔,中间18句抚今追昔的回顾,用的〖慢清板〗更是在低音区徘徊,行腔的气息、力度、徐疾控制得当,吐字清晰恳切,柔肠徘恻,唱出了宝玉对黛玉的一往情深,使这一段静场的独唱,在更为静寂的氛围中流淌,令观者感到眼前的人物确是不事雕琢、天然成真的宝玉,确是深知黛玉脾性、温柔纯真的宝玉。 尹桂芳在十年浩劫中身遭迫害而偏瘫,但她仍锲而不舍地传艺,又幸得其大弟子尹小芳的辅助,乃致今日的尹门弟子赵志刚、茅威涛等均在发扬尹派艺术之真谛上深下工夫,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诚祝他们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不负乃师及广大观众的殷切期望,这也是对永远留在观众心中的艺术家尹桂芳的最好纪念。 |
浏览:135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