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怀念梁京生

《意义》——鹏程致京生(三)

黄鹏程

  
  京生夫人,你好!
  
  张洪向我转告了你的近况,我和王静都知道了。我们都为你的勇气而欣慰。我们最近正在经营生计上的事,加上我还在看一些有关的资料,力求在信里不出错。我学识有限,动作较慢,现在才给你写这封信,请谅解。
  
  上封信我们探究了死亡的缘由。由于人类的选择,致使我们陷入在一个错乱罪过的世界里,成为必死的人。这样说虽然不错,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没有切身的满足感。因为人类的选择毕竟不是我们亲自做出的,在我们的一生中,虽然或多或少地是这错乱罪过的一部分,但内心仍然向善,有的还心怀爱神和信神的心,而我们的终结,却和那些不信不爱的一样,有时甚至还不如。这难道就是神的慈爱和公义吗?我们对神的爱与信,有和没有,何异?
  
  回答问题前,最好先弄清这个问题的思路来源。因为提出问题常常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若问题偏颇,那么不论如何努力,亦无正确答案可得。比如说,一个小孩看到炉子上的水壶烧开了,蒸汽从壶嘴向外喷,便问他的母亲,“水壶为什么生气了?”因为这个孩子看到动画片里的角色在生气的时候两耳冒烟,所以这样问。如果他的母亲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缘由,就不会明白孩子的意思。在这个时候,不论这个母亲如何努力,亦无正确答案可得,因为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
  
  刚才我们之所以会提出那个问题,是因为在论到死亡缘由时,讲到了人类的选择和死亡的相互关系。这样,我们心里就有了一个强烈的印象:死亡是对人类错误选择的一种惩罚。其实不然,我们只是说了死亡的缘由,并没有详细地论到死亡的其他意义。“死亡是惩罚”不是我们做出的结论,而是一个错误印象。正是出于这错误印象,我们便开始问及这一惩罚的公正合理性了。
  
  死亡是人类选择的结果,却不能是神对人的惩罚。人类这选择的结果,与其说是得到了死亡,倒不如说是失去了永生。无论如何,这也不是神对人的惩罚。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惩罚,不管如何施行,都不可能恰当。因为人只能死一次,不论他一生作为如何,都只死一次。有人一生蝇蚁不伤,有人一生却屠杀无数无辜,但他们都只死一次。若死是惩罚,公平何在?若善恶皆以一死了之,行善作恶又有何区别?以神创造万物的智慧,断不会有这样的愚昧。
  
  既然我们知道死亡并非惩罚,那么是什么呢?在我们的生命中,死亡有什么意义吗?对于我们信爱神的人来说,死亡的意义又何在?如果我们信爱神,神也爱信爱他的人,却仍旧给我们灾祸,这又是为什么呢?
  
  京生夫人,在我的兄弟遇难的时候,正是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日子。那时我正读《旧约·创世纪》中亚伯和他的兄弟该隐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旧约》中记载的第一起杀人案。这个故事就包含着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来仔细地琢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创世纪》的第四章里。
  
  在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该隐,次子叫亚伯。他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这个故事非常简约,几乎没有提供什么细节。但故事所隐含的意思却很丰富。
  
  首先,兄弟二人谋生的方式不同,哥哥务农,弟弟放牧。生产方式不同,生活遇境相迥。从事农业的对自然的依赖比牧业更重。种地必要常年厮守在自己的地上,小心照料庄稼,总是与不能控制的自然环境抗争,或旱或涝,或严寒或烈暑,或虫害或病灾,或鸟兽或野草,永无宁日;相比之下,牧民则逐水草而居,哪里舒适到哪里去,有道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虽然也有他的漂泊流离之苦,却要独立得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是该隐而不是亚伯,“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的原因了。
  
  这里纪录了人类第一次的献祭活动。人常忽视的是,献祭非神所求,而是由人发起的。因为神创造万物,并没有索取献祭的必要。既然人发起献祭,就有发起的动机了。该隐发起献祭,是为了以此取悦于神,望神赐他风调雨顺。亚伯的生活方式比哥哥的独立,本无必要如此做作一番,但既然献祭给神,他还是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物产献上。这样,两个人的动机就分别开来了:一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出些牺牲,而另一个只是出于敬爱和谢意做出的奉献。因为这个原因,“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故事在此没有细节,我们不清楚神是如何看中亚伯的。有意味的是,这个故事虽然省去了很多细节,但在关键的地方却一点也不含糊。在此,故事说,神“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句式看似重复罗索,其实是在指出一个常常为人忽视的关键:神在此首先看的是那个人,然后才是他的供物。按人之常情,我们受人礼物,自然先看这礼物,然后就礼物对这人做出反应。虽说也有“礼轻情意重”,但绝无“礼重情意不重”道理,总之摆脱不了以物判断人的套路。因为人心叵测,所以我们只好从人的外表判断了。人的这种偏见常常导致误解,以为亚伯献的是羊和肥羊肉,而该隐只能拿出蔬菜来,神就厚此薄彼了。其实不然,故事在此行文很小心:“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神先看中的是人,其次才是他的供物,看不中的也先是那人,其次才是他的供物,与人的处事方式恰恰相反。因为神知人心,亚伯虽没有发起献祭,却以信爱的心献上自己最好的物产,神因此而钟爱他;该隐虽是献祭的发起人,却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做些牺牲,妄想施些小利诳来神的庇护,全是一个爱已的小心眼儿,因此不受神的看中。
  
  故事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神爱亚伯,亚伯也信爱神。
  
  正是因为如此,该隐恼怒了起来。“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神告诫该隐是因为他“行得不好”,所以“不蒙悦纳”,而且要因此小心不要让罪征服,反要制伏罪。但该隐还是不能胜过自己心中的嫉恨,动手害了弟弟的性命。
  
  故事并没有说该隐故意谋杀了亚伯,从后来神对该隐的判决来看,更像是该隐在争斗中失手杀了弟弟。这件事虽然不是预谋的,但对于神来说,他是早就知道的,因为神是全知的,非但如此,神也是在场的,因为神在全在的。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既然神爱亚伯,亚伯也信爱神,而神又是全能全知全在的,为什么神没有救亚伯的性命呢?如果对神的信爱和神的爱都不能担保我们的性命,那么我们还指望什么呢?我曾经向很多人讨教,虽然每人都有答案,但无人能直接回答问题。有的说,亚伯后来会得到报偿,有的则直接说我提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冒犯,人怎么能质问神呢?就在我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兄弟的噩耗来到了。
  
  我在内心的悲痛里隐隐地悟到,神的事,断然不能从人那里得答案,神必亲自做答。今天神夺去了我的兄弟,让我在惨痛中珍爱我不再享有的,找到我们应该真正珍爱的。
  
  记得我曾给我的兄弟讲过一则故事,那是我在一篇战争回忆录里看到的。今天我再把这个故事再讲一次。
  
  这故事发生在一次大战的战场上。
  
  一天的战事结束后,官兵们撤回到自己的战壕里来。杰克发现他的一个战友不见了,就向上司要求出去找他。上司说,没有这个必要了,现在天色已晚,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就是能找到,恐怕他早就死了,就是还活着,你也未必能活着回来。但杰克坚持要去。上司缠不过他,就答应了。天快亮的时候,杰克拖着他的战友回到了战壕里。这时,那位战友已经死了,而杰克自己也身负重伤。那位上司看到后说,我早就说过,不值得的。杰克回答说,怎么不值得呢?我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活着,他对我说:“杰克,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这个故事每每使我泪下,我却一直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如今,我渐渐地有所领悟了。
  
  这让我想到基督的一句名言:“为朋友舍命,世间没有比这更大的爱。”(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that a man 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s.约翰福音 15:13) 就是这一点,把杰克和他的上司区别开了。在那位上司看来不值得的,在杰克看来正是价值所在,为什么呢?
  
  身受重伤,孤独地躺在战场上,那士兵在想什么呢?天黑下来了,战友们都撤走了,四周沉静也下来了,血也快流尽了,生命,就要完结了,短暂的生命,除了记忆,还有什么可以指望的吗?有!生命固然快完结了,完结得如此无谓,但这生命却绝不能是无谓的。何以见得?就在错乱疯狂的世界里,我这微弱短暂的生命是有人挂念的,有人记得的,有人珍爱的,是有一份应有的价值的:因为“杰克一定会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信念,让他在那里忍着,挺着。直到那一刻,他感到了杰克的手。这一刻,他欣慰极了,这一刻,生死已经不要紧了,否则他会说:“杰克,救命啊,我快不行了。”没有,他没有这样说,他的信心得到的印证带来了莫大的欣慰,这欣慰胜过了一切,所以他才说:
  
  “杰克,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在这个战场上,人人的性命都悬于一发,此刻不知下一刻的死活。人人又都想活到最后,还能重返家园,与亲人重逢。杰克今天活下来了,只是发觉自己的朋友不见了。是冒着死的风险去找他呢?还是保住自己今天还活着的性命?倘若能确切地知道他已经死了,那么自然没有再去找他的必要;可是如果他还活着,只是因为无人救助而死了,那么我能带着这样的记忆活了下去吗?不出去找他,杰克可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朋友的性命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出去找他,可能找不到他,也可能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也可能救他回来,也可能自己丧命。杰克在此所选择的,不仅是他自己的生死,也不仅是他朋友的生死,他选择的超越了生命:超越了他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一去生死未卜;也超越了朋友的生命,因为那位朋友可能已经死了。杰克所选择的,是两个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爱。杰克不知道能否救回他的朋友,也不知道能否保住自己的性命。他所知道的,只有一点:他对朋友的爱心。
  
  杰克的爱没有让他战友的信心落空,而战友的信心又成全了杰克的爱心。这就是爱与信的完美结合。我们固然必死,而这必死的性命里,只要有过那么一刻的完美,生命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回到亚伯的问题上来。我们在问,为什么信爱神和神的爱不能担保我们的性命?这个故事让我们看清问题的错处。对神的信爱,原不是为了保全我们这必死的性命的。否则,嘴上说信爱,心里实际所指望的,却是要靠这一点信爱来保住必死的肉身。这就是本末倒置了。生命之与我们,是一个机会,是一个找到信和爱的机会,是一个传播信和爱的机会。而不是用这信爱来苟延残喘。死亡使生命可贵,只因有了短暂和消逝,我们才能体会到存在;死亡从出生就开始步步逼进,生活的紧迫感也就由此天天加重;死亡的来临常常突然而凶猛,让我们为每一刻的平安而庆幸。
  
  这样说来,我们今天暂时的生命是让我们找到信和爱的机会,那么,这信和爱又能带来什么结果呢?既然死亡是真实的,一个人的生命一旦结束,与这生命相关的联系也就消亡了。如果就这样消亡了,这个人生前所找到的信和爱,除了给我们留下无限的忧伤记忆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吗?换言之,我们找到的信和爱,会不会因为我们生命的完结而丧失呢?
  
  不会的。永生的神创造我们,不是要我们死,而是要我们生。人曾因背弃了信爱而失去了永生,人也必因重新得到信爱而重获永生。
  
  因为信和爱把我们引到神那里,那就是生命的源泉,永生的希望。
  
  我们在这封信里讨论了为什么对神的信爱仍旧不能免我们一死的原因。我们明白对神的信爱不是为了保存我们必死的性命,以及短暂人生中的福报。这或许就是相信真理和相信宗教之间的区别了。宗教总是把信仰和人世的福报相联系,而真理却告诉我们,人生福报的有无都是生命的机遇,叫人在经历中寻找神的爱与信。
  
  京生夫人,说到这里,我想说几句对我兄弟遇难的看法。我们都已经知道,死亡不是神对人的惩罚,但生死确是在神的掌握中。在我心里,我知道神的安排,虽常常不合人意,却一定是胜过人的安排的。神对我兄弟的安排,固然不合我们的心意,但不妨想一想,即使我们能安排,又能如何呢?的确,我们心中的爱,带来无限悲哀。可有时这悲哀,却是因为我们过重地看待我们自己的损失,而没有想到神安排的益处。在《以赛亚书》的第五十七章第一节里,论到了这件事,希望这段话能给你安慰:
  
  “这义人被收去是免了将来的祸患。他们得享平安,素行正直的,各人在坟里安歇。”
  
  虽然人的肉体必然消亡,但以我们的爱和信,神不会让我们因此失落,神会因我们的爱和信使我们得永生。这并非一厢情愿的盲目信仰,而是真实的道理,必然的事实。不过这些有关复活和永生的问题,让我们在下一封信里细谈吧。
  
  抗抗好吗?请你多多保重身体。你心里有什么话,跟朋友们多谈谈,不要闷在心里。虽然不能都找到答案,但这交谈本身,也能平抚你心中的创伤。
  
  我这里小病了一场,现在已经好了。这封信也就多花了些时间,请见谅。
  
  神看顾我们
  
  
  鹏程
  
  七月九日 墨尔本
  
  
 浏览:90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7/12 9:55:4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老妻二零零七 七月 十七 怀 念(收藏于2007/7/22 23:47:55
郭家明《半步天涯》 咫尺沧桑(收藏于2005/10/7 2:58:47
抗抗在爸爸的书出版座谈会上要说的话(收藏于2005/5/12 23:48:26
张洪郭英华弟兄发给京生的文章(收藏于2005/5/12 23:44:14
张洪水的记忆(收藏于2005/5/12 23:39:23
张洪对话:苏晓康-远志明(收藏于2005/5/12 23:38:05
梁京生半步斋空谈(节选)(收藏于2004/5/17 18:15:09
刘延庆跋涉者远行(收藏于2004/5/17 18:14:14
延庆“半步”中的持守和追寻(收藏于2004/5/17 18:13:10
王舟波一个认真的人走了(收藏于2004/5/17 18:12:0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张洪对话:苏晓康-远志明(访问6560次)
张洪老梁二三事(访问2687次)
梁京生五月怀人——过去的事情(访问2006次)
抗抗在爸爸遗体告别会上的发言(访问1891次)
郭家明《半步天涯》 咫尺沧桑(访问1860次)
梁京生假如明天我死了--献给我二十九周岁生日(访问1800次)
刘延庆跋涉者远行(访问1764次)
黄鹏程致京生夫人(访问1715次)
张洪水的记忆(访问1592次)
梁京生半步斋空谈(节选)(访问159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王扶承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8/19 18:44:35
郭和平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4/5 11:41:0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2/19 15:39:56
老耿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1 19:57:0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31 13:05:0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