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河北遵化,清东陵风水墙外黄花山的南麓,有一组王爷陵寝,其中最西边一座陵墓的主人,是清代唯一一位长期远离京师,领导统一边疆事业,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皇子---允禵。
允禵原名胤祯,是康熙帝第十四子。允禵的胞兄雍正帝胤禛继位后,将他的名字改为允禵。 允禵的一生大起大落,坎坷不平,如果以年龄及其境遇好坏为界,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允禵30岁以前,是他人生的第一阶段,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在舒适、安定、一帆风顺的环境中度过的。 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正月初九日,允禵出生在紫禁城内永和宫,生母是德妃乌雅氏。这时,距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仅十余日,玄烨正沉浸在失去祖母的悲痛中,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位突然闯入人世的小阿哥,30年后,竟是自己所瞩意之人。 允禵幼年,住在位于紫禁城东北部的兆祥所。他一周半时,因故被调换乳母,经孝惠皇太后选定,改由闲散披甲人巴图之妻充任。后来,玄烨发现允禵的乳公、乳母都是包衣阿哈(内务府管领下的奴仆),身份低贱,于是为此而惩处了大批内务府官员。这件事反映出玄烨的等级观念;以及严尊卑上下之分的思想。 像诸多皇兄、皇弟一样,允禵大约四五岁便开始读书,11岁时,和皇十三子胤祥一起,在懋勤殿受教于法海,他们师生三人本为表兄弟,这时法海尚不及30岁,胤祥比允禵稍大,也仅13岁。允禵天资聪颖,十分刻苦,与师傅相处融洽。他的书法颇佳,曾受到皇父的称赞,这何法海督教有方很有关系。 允禵从小侍从皇父身边,"学习行走"。玄烨巡视畿甸,或去塞外避暑、行围时,多次命十四阿哥随驾。允禵扈从皇父去过五台山,康熙三十八年玄烨第三次南巡,允禵也是随扈皇子之一。得以跟随皇父身边,受到皇父的言传身教,这对于允禵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丰富经验,提高才干,都有极大益处,同时也使父子之间加深了解,父子感情更加深厚。特别是当允禵随从皇父进行木兰行围之际,他亲眼目睹皇父的调度方略,学习到指挥千军万马的本领。通过实地锻炼和实践,不仅提高了武艺技能,他的军事才干也逐步得以展露,为其后统领大军出征,打下初步基础; 玄烨很喜爱十四阿哥,日常生活中,往往给予一些特殊优待,在秘密建储计划实施之前,已是如此。 按照清朝规制,皇子们长大完婚后,都要搬出紫禁城,分府而居,独立门户。玄烨的儿子一般是在16岁左右成亲。他的头几个年长皇子(皇太子胤礽除外)完婚时,或许因有关制度尚不完善,没有及时这样做,但现存有关史料表明,随着成婚的皇子逐渐增多,特别是当他们分封爵位以后,大部分还是陆续搬出紫禁城,在各自的王府居住。如允禵的胞兄四阿哥胤禛的府邸为雍贝勒(亲王)府,即今日雍和宫所在地。如果完婚后继续留居皇宫,则居于特例,因受皇父宠爱所致,允禵的情况就是这样;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他18岁,早已完婚,可是仍旧与福晋一起,住在宫内。玄烨让爱子留住身边,朝夕相见,从而为自己逐步迈入老年的生活,增添了温馨和快乐。 皇子们分家时,都各自得到一份相当可观的资产。此外,部分皇子还蒙皇父恩准,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由大内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这种做法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期满后由皇父决定是否沿续,而沿续时间愈长,愈能体现出皇父的厚爱,所以,皇子们对此无不企盼之至。玄烨诸子中享此殊遇者不只一人,但时间最长的则是允禵。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整整七年,玄烨始终特批十四阿哥一家支领宫物,如果玄烨不是猝然离世,允禵的这一待遇还会沿续下去。 允禵个性鲜明,十分爽直,遇事敢做敢当。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期间,他挺身而出,力保为皇父所厌恶的皇八子胤禩,气得玄烨曾拔刀相向。可是,当玄烨冷静下来,则对爱子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品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其后不久,便将获罪皇子胤褆的佐领及人口的一半赏与允禵,使之成为一废太子事件中获利最多的皇子,以之作为对他所受委屈的补偿。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允禵被封为贝子,是当时受封的皇子中年纪最轻的一个。 |
| 原文 发表于康熙帝本传 浏览:2367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