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808号馆文选__晁氏客语 |
|
|
|
晁氏客语(二)
上知后苑作使过太府寺钱六十余万,诏令非特旨,不得于诸处借支。一中官挟《周礼》进,指膳夫内府之类:“惟王及后不会然之。”遂罢。 上书郑谷《雪》诗为扇,赐禁近。“乱飘僧舍茶烟湿”,改云“轻飘僧舍茶烟湿”,云:“禁中讳危乱倾覆字,宫中皆不敢道着。” 胡学士宗回率常人,四千缗以赙至完;刘安上决舟子参至完者。 荆公凡处事必要经据,托人卖金,零卖了铢两不足,甚怒。元泽云:“铢铢而较之,至两必差。”遂解。 荆公论黄河冰泮常打损汴口,云:“何不用闸?”客云:“黄河水非他处比拟,冰下水流积叠而起,闸无济于事。”不能答云云。 新法:户主死,本房无子孙,虽生前与他房弟侄,并没官,女户只得五百贯。邓绾争之,荆公不从,曰:“贤且道利国好利民好?”邓归,谓其子云云。 司马温公作相,以李公择为户部。公择文士,少吏才,人多讶之。公曰:“方天下意朝廷急于利,举此人为户部,使天下知朝廷之意,且息贪吏望风掊刻之心也。” 一切世间君子小人,好恶不常,若要一时周遍,冠昏丧祭往还饮食之礼一一适当周至时,费尽一生心力,只得人道是个好周至人,然又不能使君子小人皆喜。所谓外慕,也只有一个诚意,千古万金使不尽。 君子所以不言人之过者,何也?未说口不臧否人也,未说先自治而后人也,只是自治为急,常恐自家身心错了,念念在此,何暇管他别人。夫子曰:夫我则不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亦默识得心而已,又何须只管说?然说人善,犹可讽谕;说人不善,又一等小人未必不欲学作人。过必不善,才言人过,便自家已有些忿心;若说人好,则不好者自然分明,不消说。然既说这个好,那个必不好,又不如都不说更好。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佛氏说:喜一障碍,怒十障碍。 昔人自廉数贪,今人自贪数廉。 止骂所以助骂,助骂所以止骂也。 荆公谓吕晦叔曰:“汉元晚节,刘向数上疏切谏,疑犯分也。”晦叔曰:“有贵戚之卿。” 荆公论舜纳于大麓,何义?晦叔曰:“荐之于天。” 周室班爵禄,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故司禄之官阙焉。 子产,惠人也,云:“唯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其次莫如猛,善自修其短也。” 狄仁杰一言而全人之社稷,颖考叔一言而全人之母子,晏子一言而省刑。 韩文公诗号状体,谓铺叙而无含蓄也,若虽近不亵狎,虽远不背戾,赅于理多矣。 造意者常居尊与贵,作事者常居卑与贱。造意速作事迟,以事之迟副意之速常不及,故在上者不可以意之速责事之迟。 梅圣俞作试官日,登望有春色,题于壁上:不上楼来今几日,满城多少柳丝黄。惟欧公一见赏之,以为非圣俞不能。韩持国酷爱韦苏州诗,如《赠孔先生》诗云:鸟啼春意阑,林变夏阴早。与苏州诗云“绿阴生画寂,孤花表春余”相类。 元厚之、许冲元同得郡,冲元表云:“职由罪废,姑去近司;命自恩迁,更叨便郡。” 造玉清昭应宫,牒州郡供木,丁晋公自作公文云:“不得将皮补曲,削凸见心。” 梅圣俞《舟中送人》诗云:只恐夜冰合,为君愁晓寒。荆公《送人》诗:只应今夜月,未便照相思。荆公诗有惜别意。 蔡君谟知开封府,事日不下数千,每有日限事,拣三两件记之,至其日问,人不测如神。 易动而无形者,惊也,过则虚矣。宠辱如之,故曰:宠辱若惊。 有微情者如一件事,说轻重便别。 人心动时,言语相感。 言顺而理不可屈。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国人,此为君而言也,非为臣者,所以责君。父子之间不责善,此为父而言也,非为子者,所以责父。 陶朱公之遣子,不从父言而子死;郭汾阳待卢杞子,用父之言而能全。 冯道功高而名节非也,当以管仲为比,曰:“管仲之器小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 唯口起羞,唯甲胄起戎,唯衣裳在笥,唯干戈省厥躬。慎发也,有发则命大司徒教以车甲。途有饿殍而不知发。鲁公墓铭有云“西方有兴”之句,盖取于此。兴戎兴兵,人常语也。 张良致四皓以正太子,分明是决然之策,乃曰亦一助也。 张良以五世事韩,为报仇故,使高祖以伐项羽;非高祖用张良,张良用高祖也。 范增,史所载者只有劝项羽诛沛公一事,然沛公终不可诛,纵使诛了沛公有天下,亦随而失之。盖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秦失天下以逆天理背人情也,沛公所为皆循天理顺人情,而羽反此以取天下,则范增之劝亦非当也,盍亦反其本矣? 酰醢百瓮,王斋日三举,皆护意根也。 寻常心气,如入官印了,疑未入,又复看。本老云:“作官放子细何妨?”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可以观志,若功业,则别论”,“说大人,则藐之”,与“我得志,弗为也”:事甚浅近,孟子所以言者,恐与浅近者言。 文中子心迹之说,或云:“心不欲如此,而迹不得已如此;心欲如此,而迹固不如此。心迹可以判矣。”致远云:“恐此伪也,非心迹之真判。”子中云:“心迹固有判,文中子不当自谓也。” 游定夫问程伊川:“阴阳不测之谓神?”伊川云:“贤是疑了问?拣难底问?” 丰相之持定,几叟兄弟见之:下阶未毕,进揖,未答;下毕,到寻常揖处,方答。 程明道发语皆可录。受知神庙,神庙问张载、邢恕所学,奏云:“张载臣所畏,邢恕从臣游。” 伊川云:“意,从心,从音。犹击鼓也,音不离鼓,出于鼓也;意不离心,已是心之发处。” 张子正蒙云:“冰之融结,海不得而与焉。”伊川改为“不得而有焉”。 伊川谓明道曰:“吾兄弟近日说话太多。”明道曰:“使见吕晦叔则不得不少,见司马君实则不得不多。” 十月二十四日降圣节(起于仁庙朝)。 任理而不任情者,魏公能之,又识事之机会。临薨,谓永叔曰:“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闲言语。” 罪谓之业,盖人之所为未免于罪也。《易》“吉凶与民同患”,未能无利害吉凶也。《易》之吉者,未至于无悔,言无悔者六而已。 《唐书》不书诏,列奸臣于夷狄后。 孙莘老云:“杜甫如‘日长唯鸟雀,春暖独柴荆’,言乱离有深意也,得风雅体。‘草黄骐骥病,沙晚鹡鸰寒’,谓禄薄君子不得志,世乱兄弟不相见。‘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谓君子失时,小人得志也。‘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老树饱经霜,梅杏半传黄’,腰中一字最工。‘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甫因见此而有感也,盖橘柚锡贡,龙蛇皆禹之事也。‘六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谓小人乘君子之器,圉人太仆养马者不得赐,而为假马者得,故惆怅也。《赠窦侍御》诗云:与奴白饭马,《青刍》诗曰:驹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又云:言刈其蒌,言秣其驹:敬其奴马如此,则敬主人可知。” 徐仲车言:“退之《拘幽操》为文王羡里作,乃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此可谓知文王之用心矣。《凯风》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而云母氏圣善,我无令人重自责也。” 神庙爱“功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之句,以谓非诗人所及。 神庙谓刘巨济曰:“作诗者,序与意俱尽,故云故作是诗;意已尽而语未绝,故云而作是诗。” 神庙问陆农师:“疏布以幂八尊,画布以幂六彝,何以别疏布?”对云:“疏取其气达,非密布也。”何洵直云:“疏勺可以不密乎?” 元佑间,议袷祭,子瞻云:“何以明之?《诗》云‘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刘器之云:“不然。此一篇祀天亦用,祀地亦用,至如《潜》季冬荐鱼,春荐鲔,岂一时?” 弗损所以益之,深甫云:“弗过必有以防之。”谓,弗过为防非也。家人嗃嗃,父子嘻嘻,先儒谓嘻笑不严,故失家节,深甫云:“重刚之卦,自无嘻笑之理,嘻嘻吁,皆难意也。”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用兵之法也。 道非急遽可言,坐而论道,则神闲意定。 凡世间一切好恶甘苦事,把来作吃饭着衣安排本分合作看,便无事,稍有厌恶心,更无是处。 一切有为法,真如性上显现种种差别,境界违顺,美恶皆是一体,改头换面了出来。学者如今无可添,只有可减,减得尽便无事。 子中云:“知道易,勿言难;知道而言之,尚与道为二,不言则与之为一矣。”几叟云:“有勿言,心去道愈远矣。” 论理论己之所当为,须从根本论;论事论古人之所为,须就事势上论。 为所不为,欲所不欲者,众人也;无为其所不为,能正其行而已;无欲其所不欲,则又能正其心者也。如斯而后可矣。 张子厚《送人》诗云:十载相从应学得,怕人知事莫萌心。邹至完诵之,或谓程公辟所作刻于石。 诗如《葛覃》、《螽斯》,序似有应,是德为后妃之德,非谓文王后妃也。 有诸中必施于事,乃为善。诚甫曰:“君子存其在我者,物来斯应,何必寻事作;存其在我,应物而未尝误,乃为善也。” 扬雄不识圣人,操则存,舍则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邵伯温云:“此修为事,入道之门也,若曰圣人之徒则可,若以此为圣人,则从容中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为何人耶?” 仲尼多爱,爱义;子长多爱,爱奇。何轲也?曰:“孟轲也若荆轲,君子盗诸。”几叟曰:“其不类每如此。” 子中曰:“问所不问,辩所不辩,如问铸金皆无理。”德称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既不能行,又不能言。何以教人?盖学不厌,故能教不倦。” 农师上殷,神庙问:“洛河何以不冻?”奏云:“臣闻之有礜石焉,礜石之力,比钟乳十倍。” |
| 浏览:334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