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808号馆文选__晁氏客语 |
|
晁氏客语(一)
(宋)晁说之 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与叔云:“古之学者纯意于德行,而无意于功名;今之学者有意于功名,而未纯于德行。至其下,则又为利而学也。”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就性上看,颜渊问仁,孔子告之以礼,仁与礼果异乎? 陈平令周勃先入北军,亦不是推让功能底人,只是占便宜,令周勃先试难也。 人臣事君,当以王陵为正。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当与天地齐量,天地未尝老而人自老。观今人之自老,又不及古人,其所以残生伤性固不一,且以人事之节论之:古人十五成童,二十弱冠,三十壮有室,四十强而仕;今人未成童已冠,未三十已娶,未四十已仕,所以为自老。 鲁平公欲见孟子,而不命驾之所之,及臧仓请而后命。是平公恐嬖人之惑而不得见孟子,未有所为,观其意已贤矣。或谓其无断,不忍违嬖人之意,是责之终无已也。不明于始,必不能善其终。近习之难明,唐之文宗去平公远甚,是皆可哀者也。 人之所夸与所仰慕,皆不出本等。唐杜牧诣僧,僧不识,人言其名,亦不省,故诗曰:家住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采时芳。山僧都不知名姓,始觉空门兴味长。因为之语云:“毁誉但能骄本等,利害但能动适用。” 王荆公教元泽求门宾,须博学善士,或谓发蒙,恐不必然。公曰:“先入者为之主。”予由是悟未尝讲学改易者,幼年先入者也。 韩魏公门人有击关夜出者,阍吏不得其赂,诘旦以锁损讦于公,公曰:“锁不堪用,付市买修来。” 凡财用于国则奢,于家则俭,人之病也。识者谓韩魏公用家资如国用,谓不吝也;曾鲁公惜官物如己物,谓诚俭也。 王荆公着书立言,必以尧舜三代为则;而东坡所言,但较量汉唐而已。观其所为,又全不相似。 名利皆不可好也,然好名者比之好利者差胜:好名则有所不为,好利则无所不为也。 张乖崖戏语云:“功业向上攀,官职直下觑。”似为专意于卜数者言也。 或言:“章子厚在政府之日久,而亲族无一人历清要者。”一宗室曰:“何足道者,前辈往往如是。” 有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论也;有志于功名,富贵不足论也;有志于富贵,则其与功名背驰亦远矣。 《书》有意异而语相似者,有意相似而语异者,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语相似而意异者也,“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语异而意同者也。 王平甫谓荆公长于议古而短于议今,工于知己而拙于知人。范尧夫谓识君子而不识小人,或问其故,曰:“小人意智不可无,但不使尔。” 少年尝有文投文正,文正既爱且叹,尧夫问之,文正曰:“此人不宜早达,是把孟子作不识字人看底人。” 邹至完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陈襄述古云:“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徐仲车云:“作仁且作,仁未到得能反处;仁到尽处,然后可以言能反。” 游定夫云:“血气之刚,能得几时?” 杨中立云:“人要为善,须先明善始得。” 陈并巨中《劝学文》云:“凡不可与父兄师友道者,不可为也;凡不可与父兄师友为者,不可道也。” 哲庙时,刘器之论宫人除邪。或云:“九重之中安有邪物?”答云:“心乎不得其正,邪物得而窥之,何间九重?” 吕原明,元佑间侍讲,大雪不罢讲,讲《孟子》有感,哲庙一笑,喜为二绝云:水晶宫殿玉花零,点缀宫槐卧素屏。特敕下帘延墨客,不因风雪废谈经。其二曰:强记师承道古先,无穷新意出陈编。一言有补天颜动,全胜三军贺凯还。 原明初作侍讲,札子陈所学,略云:“人君之学,不在于遍读杂书,多知小事,在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 石子殖说:“吕申公因哲宗赐御笔白乐天诗与二苏,及进诗表谢,申公遂集古经句,作一册进,云:‘比似写唐人无益诗,不如写圣人语。’曰:‘君子作事,婉而成章。诗也须进,但中间有说尔。’”此恐非申公所为(谢云晦叔初召来,进《君道》十篇,在赐诗前)。 范尧夫上章言事未报,有见之者曰:“闻相公自上章后,已备远行,非他人所能及。”尧夫曰:“不然。其所言幸主上听而行之,岂敢为难行之说以要誉焉。” 至完虽遇冗剧事,处之常优游,因论《易》曰:“常杂而不厌,若杂而厌,非所以为常。” 韩治与同僚处,一日有卒悍厉,众皆怒之,惟韩不顾,凝如平时,徐言曰:“无忿疾于顽,惟顽能致人忿故也。”人谓其有家学,盖魏公之后。 许冲元曾因故云:“尝与某不足者,于差除每用心。”或曰:“何也?”曰:“防其不肖之心生。” 释氏谓:火行为变化,性如甘草,遇火则热,油麻入火则冷,甘蔗煎为沙糖则热,水成汤则冷。 《阴符经》谓:禽之制在气。生起云:“元龟食蟒,飞鼠断猿,狼虱啮鹤,青要食虎,此皆以小制大。”言在气不在形也。 非其道非其义,则一介不可以取与;如其义如其道,故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取与之大小皆所不论。 范文正作守,岁荒且疫,公作兴徭役以劳之,曰:“在民得食其力,又使人气血运动,岂类东山之游?” 《雄雉》刺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故诗云:“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恐只是男女怨旷之言,非宣公远于道故不能怀来也。观书不可着其言语,当以意逆志,如孔子于《鸱鸮》“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乃得国家闲暇,明其政形之意。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孔子乃答以“绘事后素”,子夏乃曰“礼后乎”,又曷尝着其言语? 无为为道,有为为事,是道常无用也。 伯夷非君不事,非民不使,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疑乎隘也;然不念旧恶,此所以为伯夷。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虽袒裼裸裎,不以为浼,疑乎不恭也;然不以三公易其介,此所以为柳下惠。 赵括言兵事,父不能难,然不谓善,而卒知其败。阮瞻执无鬼论,鬼为之屈,至变异形以信之。事因有其理,昭然而横辩之,胜不可折者,人皆以辩胜者为然,未易论知言也。 吕正叔十八岁已能看《春秋》。人问之,曰:“以经按传之真伪,以传质经之是非。” 颜渊问为邦,孔子答以“文质之中,是非之公”。 齐地有虫,类蚯蚓大者,人谓之曰巨白,善擘地以行,呼之声讹也。孟子所谓“吾必以仲子为巨擘”者,即蚯蚓之大者也。盖前尝谓蚓,而后充其操,注以为大指,非也。 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笠,又从而招之,说者以为笠栏也,非也。香白芷之类异名,豚之所甘。既放之得所,又召之,非善防邪说者也。 致远谓范宏甫:“知机不必在于事,声音貌象便须知。”因举《易》“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范云:“不独在己当知之,受人之谄渎元当知。” 古人顾是非,不论利害。顾利害者古人所耻,今人并利害亦不顾;责名不责实者古人所耻,今人名亦不责。 善者,人皆知可欲,然必有诸己;斯信有诸己矣,然后充实光辉,大而化圣。而不可知用功处只在有诸己。 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闻伯夷之风者犹如此,子贡游夫子之门而货殖,何也?中立曰:“久长难得入。”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未出门、未使民时当如何?中立曰:“对境不动难。” 原明答问秀老云:“誉之者过其实,毁之者失其真,要之亦法门之猛将也。” 原明答佛儒之间:“吾儒事是人可作得,佛家事只可自作,不可教人作。” 原明谓:“六经药方也,史传是人服药之效也。” 韩师朴拜相,诰词云:“使天下皆知忠献之有子,则朕亦可谓得人。” 蒲传正因郓州梁山贼事,责词云:“汝不以龚黄为心,朕独不愧孝宣之用人乎?” |
浏览:33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