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李珊利纪念馆

关于“第一系列”

潘军

  关于“第一系列”
  年初,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我商定,拟出版一套潘军“第一系列”,即我的第一部长篇《日晕》、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风印》和第一部随笔集《水磬》。这套书的策划者和责任编辑李珊利女士,是二十年前我在安徽大学时的同窗,但她只在安徽大学读了三个学期,就转学去了广州的暨南大学。这以后,我们就一直没有联系。因为这些年我处于一种漂泊状态,许多朋友都不知道我的具体位置。我从1997年起在北京做事,也没想到李珊利就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工作。还是去年北京召开我的小说研讨会上,安徽籍的青年批评家洪治纲向我提供了李珊利的电话,从而促成了我们的联系。李珊利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同时又很有原则性。她后来之所以要编我的书,并非我们是同学的缘故。她说她近几年一直在关注着我的创作情况,像纠、说选刊》、纠、说月报》上一转载我的小说,她是每篇必看。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去年做了一期《潘军和小说》,她是无意中看见的,便立刻用电话通知在京的安大同学。由于李珊利的热心帮助,我在北京见到了几个同班的同学,这其中有以研究金庸小说著名的批评家陈墨和朱霞夫妇,有在国家审计署工作的姚汝杰和周维培。那次的聚会真让我高兴,在和李珊利几次交谈后,我们才有了这个“第一系列”的策划。《日晕》是我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它的写作年代是1987年的夏天,那一年,我三十岁。当时我在安徽省委机关工作,写作完全是业余。但从发表第一篇小说算起,也已经有五年了。那个时期应该是我人生中比较艰难的一段日子,我的女儿萌子才一岁,刚萌出一颗牙。我记得在每天的《新闻联播》节目之后,我便提着一瓶开水,带上一条毛巾,再带上一盒清凉油,上办公室去写我的长篇小说。当时还没有空调,电扇也不能设置高速运行(怕掀动稿纸),热得难熬的时候就只能在脚下放上一盆冷水。我就这样赤膊挥汗地写了一百个晚上,完成了这部小说。《日晕》最初由我家乡安庆的刊物《满江红》连载过部分章节,1988年5月,全文发表于《清明》杂志。1989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但在那个非常的年头,是没有人去看小说的,所以初版的印数还不足三千册。《日晕》的另一个版本是由台湾贯雅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发行的。事隔十余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再次出版这部小说,我不能不有所感慨。它让我缅怀那段逝去的艰难岁月,也让我看见了自己年轻的身影。我以往的小说集,都是中短篇混合辑成的,这次我在自己全部的短篇里,精选了二十六个,编成自己的第一部短篇集。我对短篇小说这种叙事形式可谓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这种形式最能见证一个作家的功力。在我看来,短篇小说不仅仅是因为篇幅短才叫短篇小说,而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和中长篇有着明显的不同。我曾经与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的表达是:短篇小说有着特殊的叙事意识。他还以《大淖记事》为例,说当初有人劝他,再撑出那么一点,就是个中篇了。但他说,我意识里写的就·是个短篇。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不长,但它怎么看都是一个中篇的架构。1999年的《作家》杂志是个短篇小说专号,主编宗仁发约请了包括我在内的七位作家撰稿,并在小说之后附上一则“短篇小说创作谈”,我是这样写的——短篇小说首先是篇幅之短。因为这种限制,它的经营便煞费心机。我不认为这其中有内容浓缩一说,就像长篇也不是大量兑水的结果。短篇小说是个专有名词,这就表明它有自己的本性,或者说有它的意识所在。选择短篇这一形式不是因为要写的事情少,而是只能用这种形式来表达。传统中国画里有一种叫做小品的形式。小品不是缩小的国画,当然放大了也不是巨制。小品就是小品,要求的就是那么寥寥几笔,尽得风神。于是这几笔就要了命。八大山人、齐白石都是小品大师,他们的那几笔出了大境界,因此不朽。我觉得短篇小说多少带有这种小品的意味,只是发展到今天,成就不怎么样。鲁迅仍然是一块丰碑,他在有限中企及了无限,而且使汉语写作活在了小说之中。
  老作家林斤澜先生在读过我的几个短篇后说,潘军的短篇主要手法是白描,白描是最基础的,但也最难。他还风趣地打了个比方,说一个好短篇的写作姐同一次旅游,要边走边看,还要边走边站。我琢磨着,这“走”、“看”、“站”也是不容易的。李珊利要求我为随笔集取一个优美的名字,她说:“你最好取一个与水相关的名字,因为你在文章里反复提到过,你父母的姓氏——雷,潘,都包含着水。”这样,我在北京一个刮着沙尘暴的黄昏里,为自己的书找到了一个清丽嘹亮的名字《水磬》。大概没有一种乐器可以叫“水磬”的,但很多时候,我感到自己总能听见故乡那条皖河在月下的流淌之声,仿佛磬音。1999年,我着手写长篇三部曲《独白与手势》,一个月夜,我去了皖河的大堤上。这条属于长江支脉的河,唤起了我许多的记忆。我后来在小说里称她为“琴河”。1992年的清明时节,我离开合肥去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海南,如今在脑海中翻卷的是涛声依旧的南海,以及那海上的云。到了1994年秋天,我又去了中原重镇郑州』匡是我与黄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所以这些年来,我的漂泊好像都没有离开过水。我想,北京也许不是我这只船最后的停泊地,我应该择水而居。这套书编好后,李珊利又提出,由我来题写封面书名,并为环衬的扉页作图。她提出的要求是简洁而洒脱,我说:我只能试试看了。我有很久没有拿过毛笔了,不过那天倒是很顺利,不到一个下午,我便完成了,几乎是一挥而就。2001年7月18日合肥寓所
  
  
  
  潘军著.山水美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07月第1版.
原文2003年07月 发表于潘军著.山水美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07月第1版.  浏览:109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2/7/13 8:33:2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金城摘自《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新中国》(收藏于2014/3/14 9:50:05
剑客庄周痛悼李珊利女士(收藏于2013/3/13 11:07:05
刘放故人已乘黄鹤去(收藏于2013/3/13 11:03:21
李珊利靶场(收藏于2012/7/13 8:56:20
李珊利驰神集(收藏于2012/7/13 8:48:06
潘军关于“第一系列”(收藏于2012/7/13 8:33:29
guoming91天堂的笑声---送别老友李珊利(收藏于2012/4/12 18:36:15
郭明天堂的笑声(收藏于2012/3/12 22:53:03
刘放《痛悼李珊利女士》(收藏于2012/3/12 22:47:00
王炳全牡丹铭记你的爱(收藏于2011/4/2 10:51:4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刘放《痛悼李珊利女士》(访问6745次)
郭明天堂的笑声(访问6538次)
李珊利驰神集(访问1140次)
李珊利真情相约(访问1119次)
潘军关于“第一系列”(访问1096次)
李珊利无法不看的鲁迅——“我看鲁迅文丛”的由来(访问1075次)
刘放故人已乘黄鹤去(访问1008次)
王炳全牡丹铭记你的爱(访问909次)
guoming91天堂的笑声---送别老友李珊利(访问887次)
文汇报学术图书的通俗化写法(访问78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8/19 17:58: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3/4 11:38:40
何宗思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1/24 20:02:4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