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李珊利纪念馆

无法不看的鲁迅——“我看鲁迅文丛”的由来

李珊利

  无法不看的鲁迅
  ——“我看鲁迅文丛”的由来
  谈到鲁迅,如果想避免沉重,那就像鲁迅曾说的,是揪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一样无法做到的(鲁迅的这个比喻,原本不是指上述话题,在此为借用)。
  鲁迅的作品与思想,正是中国数千年沉重的历史与现实的结晶与升华。升华的结果不仅仅只有沉重,“地火在地下运行”,祝重与灼热、歌唱同在。鲁迅曾经说过,希望他的作品与他的肉体一样“速朽”。
  可鲁迅逝世已经六十余年了,中国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色人等仍喜欢拿鲁迅说事儿。有时,比如近几年,关于鲁迅的谈论甚至具有相当大的热度。难道,是人们热衷于沉重?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无论持何种观点,他们有意无意地,至少还有这样一份清醒:迄今为止,谈论中国的文化:文学及社会思潮,还无法绕过鲁迅。
  2000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学会召开的鲁迅热点问题讨论会,更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原定二十余人参加而实际到场六十余人的讨论会上,我不仅一览近年各家各派的主要观点,而且,从一些微妙、近乎戏剧性的发言中,发现了令我难以忘怀的“话眼”。如王富仁先生,谈到目前有的年轻人对鲁迅漠然时,作为新时期以来“鲁研”界最有成就者之一,他认为,这种情况其实正缘于“鲁研”界、鲁迅研究的诸多盲点,种种盲点导致了种种隔膜。此外,高旭东、孙郁、王彬彬等人的发言也令我耳目一新。这些“话眼”,在会议期间及之后,仍在我脑海奔突、徘徊,挥之不去。我担心,如果它们随着会议的结束而消散,那未免太可惜了。由这些话题衍生出的许多问题,不仅仅只是圈内人关心;更何况,2001年恰好是鲁迅诞辰120周年,于是,我就有了这样一个“热眼看鲁迅”的选题创意。
  作者人选,首当其冲瞄准了王富仁先生,题目就叫做“突破盲点”,后来王先生将“突破”安排在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加以展示,即对鲁迅与新时期,尤其是与20世纪最后十年的社会思潮之关系进行梳理。不料,在会后与他商量实际操作事宜时,曾在会上口头答应过的王先生却犹豫了。他实在是太忙了,当时他手头已有好几档子包括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内的大活儿。好在他不忍推辞,建议由他培养的一位已经毕业的博土赵卓女士执笔。当时,我把这个建议当成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对这位赵女士能否充分体现王先生的思路半信半疑。现在看来,虽然赵卓女土因以前研究方向不同,接触此类资料甚少,在准备时间上多花费了一番功夫,此书比其他两本书晚面世近两个月,可毕竟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何况又是王先生“钦定”。事实证明,赵卓女士不仅充分领会了王先生的意图,而且,生发开去,充分展示了她独特的思维功力及魅力。这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而作为总序的王先生的那篇《空间?时间?人》,不仅可看成主干作品的思想基础,而且又为认识鲁迅开拓了新的视角。由此看来,此书比原来计划的更加丰富了。
  第二位作者,是高旭东先生。会上,高先生开放性的思维及心胸,在山东大汉特有的古道热肠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才情洋溢。当我将针对时下“鲁迅已经过时”的观点而定的“走向21世纪的鲁迅”这个题目与他商榷时,他马上欣然接受,随后便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了写作。虽然从字眼上看,他在其中引入的“鲁迅是恶魔”的论点有怪异之嫌(当然,通读全书后,想必大多数人≤艮难会说他言之无理),但至少在我16年的编辑生涯中,还很少碰到像他这样作品质量上乘、写作速度又如此之快的作者。我很庆幸自己乍与他接触便发现了他的这一特点,于是,便狠狠地、毫不客气地将他的交稿时间比其他人提前了一个月,而后,又面不改色地将实情告诉了他。高先生闻后一笑置之,果然,如期交稿。与高先生合作,真是痛快!
  第三位作者的确定,颇费了一番周折,幸亏原定的作者孙郁援手相助,郑重向我推荐了远在武汉的王乾坤先生。关于向王先生约稿的情况,王先生自己在后来的自序中说得十分清楚,在此就毋庸赘言。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将原丛书名和盘托出时,即便远隔千山万水,在电话的这头,也能从王先生的语气中感觉到他对其中“热眼”之“热”的不屑。放下电话,再一琢磨,果然发现此字极易引起歧义,此后,就排出若干丛书名,却仍找不到特别合适又特别醒目的。如今这一个,虽仍不尽人意,但至少在平实中不乏一定的张力。更令我欣慰的是,这些不经意间挖掘出来的学术上的“边角余料”,经王先生巧妙贯穿,反倒闪烁出一般规范的学术著作难以表现的生命的灵动与光辉,难怪有人更加偏爱于它。
  三本书陆续面世了,我却感到意犹未尽,更感到,还有更多的有关鲁迅的话题有待人们去开发,希望这套丛书能一直编下去。同时,我又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乃至世界上只在翻检历史时才会想起鲁迅,也就是说,到那时,鲁迅存在的使命已经结束,实际生活已经不需要人们想起鲁迅。肯定会有那么一天,但这一天到底离中国有多远呢?有意思的是,该文丛中两本书的作者,不约而同地,都在此书截稿不久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因此,很可能,这两本书会成为他们的人生最后一次环境选择的里程碑。那么,这套文丛会成为什么样的里程碑呢?
  引自全国新书目, 2002年 05期
  
原文2002年 05期 发表于全国新书目  浏览:107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1/3/31 15:33:4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金城摘自《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新中国》(收藏于2014/3/14 9:50:05
剑客庄周痛悼李珊利女士(收藏于2013/3/13 11:07:05
刘放故人已乘黄鹤去(收藏于2013/3/13 11:03:21
李珊利靶场(收藏于2012/7/13 8:56:20
李珊利驰神集(收藏于2012/7/13 8:48:06
潘军关于“第一系列”(收藏于2012/7/13 8:33:29
guoming91天堂的笑声---送别老友李珊利(收藏于2012/4/12 18:36:15
郭明天堂的笑声(收藏于2012/3/12 22:53:03
刘放《痛悼李珊利女士》(收藏于2012/3/12 22:47:00
王炳全牡丹铭记你的爱(收藏于2011/4/2 10:51:4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刘放《痛悼李珊利女士》(访问6745次)
郭明天堂的笑声(访问6539次)
李珊利驰神集(访问1141次)
李珊利真情相约(访问1119次)
潘军关于“第一系列”(访问1096次)
李珊利无法不看的鲁迅——“我看鲁迅文丛”的由来(访问1076次)
刘放故人已乘黄鹤去(访问1008次)
王炳全牡丹铭记你的爱(访问910次)
guoming91天堂的笑声---送别老友李珊利(访问887次)
文汇报学术图书的通俗化写法(访问78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8/19 17:58: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3/4 11:38:40
何宗思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1/24 20:02:4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