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牡丹铭记你的爱 口王炳全 有人说,一个人到了喜欢怀旧的时候,他的心态就比较老了,或者说他的前景不再看好,我对此话不以为然。身在占都洛阳,身在牡丹之乡,沾了名城名花的灵气,在人生的经历中,总有些往事令人难忘,总有些感动常萦心怀,回过头去过一过“电影”,总有几分温馨涌上心头,给人平添一分悟性与激励。 上世纪80年代,在拖拉机报社当记者的年头里,我曾采访过几个社会知名人士,那一幕幕情景至今历历在目。1984年牡丹花会期间,一拖公司召开文联成立大会,著名作家草明应邀而来,在会上即兴致了热情洋溢的贺词,她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激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当年,草老己年过古稀,她身材矮瘦,而容清瘤 ,满头银霜,乍看似乎弱不禁风。然而,她那敏捷的思维,流利的谈吐,洞察幽微的目光,使你深切感受到她洋溢着的活力与阳光。在陪她游赏牡丹和参观工厂的过程中,我随机采访了她。草明对牡丹钟爱有加,不断地询问花的种类、名称、传说等,还不时地记在笔记木上。她说她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品种、这么漂亮的花,“洛阳牡丹甲天下”名不虚传。她还搜集了不少牡丹图片、画册和传奇故事等,让秘书李珊利好好保存,回去仔细欣赏。回京后,草老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大半个版的散文,翔实记载了洛阳与一拖之行,表达了她对牡丹的厚爱。当我谈及草老的工业题材小说卓有成就,请她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草老慈祥地笑了:“我从19岁开始创作,描写的对象就是工厂。我在工厂里当过秘}5、文化教员、行政干部和党委副I}记,和工人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搞文学创作,要扎根于自己的生活基地,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我说:“我们不少业余作者都感到工厂生活单调、呆板,工业题材难写,容易落入俗套,草老对此有何看法?”草明答道:“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写工业题材,光有生活还不行,要跳出‘车间文学’的框框,讲究写作技巧,不要老是陷入技术问题和方案之争,不能老是绕着车间、机床转,如果你写的作品外行看不懂,内行又不愿意看,那怎么会引起反响呢?” 据李珊利介绍,草老虽然年纪大了,但在创作上还是很刻苦,每人都要坚持写一个上午。多年来她创作了《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神州儿女》等多部长篇小说,都是反映工业战线的,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草老说:“工业题材不是没写头,而是看你怎么写。要和广阔的、火热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站得高些,想得深些,联得广些,才能写出新意。”我请草老题字留念,她欣然挥笔在我的采访木上写道:“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的喉舌。”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这是草老对一名厂报记者的职业要求和期望—我不敢也不会忘记,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座右铭。如今,草明老人旱己驾鹤西去,每当我凝视着她的遗墨,她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 1984年4月15日,正值牡丹花会开幕之时,“中国洛阳魏碑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一拖公司进行}5法交流,我乘机采访了将军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魏传统同志。当年,魏老己是77岁高龄,鹤发稀疏,却无龙钟老态,腰身笔挺,步履稳健,双眼炯炯有神,处处显示出“儒将”的风采。对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老院长,颇有名望的作家、诗人和n法家,许多人都怀着仰慕之情想一储他的风采。在采访中,魏老首先流.,:出对牡丹的喜爱和对花会前景的期待。他说花会是个极佳的载体,名花名都,相映生辉,能够大大提高洛阳的城市形象,助推经济繁荣。我说:“久闻魏老的魏碑行书写得很好,您能否就此谈谈感受呢?”魏老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笑着说:“我自幼就爱书法。魏碑艺术源远流长,它的特点是雄强、浑穆、俊逸,有一种淳朴、自然、含蓄的美,耐人寻味。我写了几十年,至今仍是勤练不辍。艺无止境,应当让这传统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在战争年代,党的很多重要会议的会标、标语都是我写的。现在向我要字的人仍很多,大家都爱艺术嘛。” 我读过魏老的诗作,很喜欢他的五言诗,因而请他题诗留念。魏老欣然应诺,稍一沉吟,当即在我的采访木上挥笔写道:“音乐知兴亡,郑卫不可扬。坚持立国木,民富国乃强。”写毕,他还特意解释一番:“郑卫就是历史上亡了国的郑国和卫国,亡国的靡靡之音不可过分宣扬。最近我看了某乐团的轻音乐演出,听到异邦的一些软绵绵的靡靡之音,我很反感。鲁迅讲‘拿来主义’,是要吸收人家的精华,现在却有人去拾人家的糟粕,岂非咄咄怪事?我们决不能把中国的传统艺术丢掉。文学艺术、报纸刊物都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迎合少 数人的低级趣味。你们当记者的,要旗帜鲜明地抨击‘郑卫之音’,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色己晚,我目送老人乘车缓缓远去,不禁陡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长期以来,我们众口一词,一直在强调“国富民强”,“大河有水小河宽”,国家经济强盛了人民才有好日子过,实际上民间是存在着很多疾苦的。魏传统将军在26年前就写卜了“民富国乃强”的诗句,表达了他的观点:只有真切地关注民生,坚持以民为木,藏富于民, 才能真正实现国力的强盛,达到“小河有水大河满”的境界。对于这个道理,我们是否共识得迟缓了一点,步履太踢踞了一点呢? 1985年新年前夕,电影《双雄会》剧组来到洛阳,我作为市影评员和记者应邀参加首映式,曾与著名电影演员许还山、杨再葆简短交谈。在影片中饰张献忠的杨再葆谈笑风生,十分随和。他开口就说:“祝洛阳人民发则”,引来了满堂笑声。在谈到自己的艺术生涯时,他谦虚地说:“我这些年演的大都是硬梆梆的人物,我没有我老弟(指许还山)的戏路宽广。我喜欢牡丹花城,国色人香人史美,感谢洛阳人民的深情厚意。” 许还山目光炯炯,风度翩翩。当我说到自己是一拖公司拖拉机报记者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一拖是闻名全国的大厂,我妹妹也在你们厂工作。我有机会一定要去厂里看看,请代我向广大职工问好。洛阳的名花、名城、名厂,令人留恋……”我请许还山同志挥毫留字,他欣然应诺,操笔饱蘸浓墨,写下了“难忘洛阳牡丹情”七个遒劲的大字,他的书法功底相当专业,旁观者纷纷队}好。许还山余兴未消地说:“晚上有空请到宾馆找我,我再为 厂里写一幅表点心意……” 我又请杨再葆同志题字,他谦虚地笑着说:“我可没有我老弟写得好。今日高兴,索性献一献丑吧。”言罢,他略一沉吟,挥毫写卜了“神州之最数洛阳”七个草字。 两位电影表演艺术家对洛阳的赞美,对牡丹的厚爱和他们如火的热情,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人文名城重洛阳,洛阳牡丹甲人卜。著名诗人流沙河1984年4月来到洛阳观赏牡丹时,’沁忘情地吟诵出感人的诗句:“爱花,爱花,爱爱花的人……愿不爱花的时代永不再来。”热爱我们的牡丹,热爱我们的洛阳吧,洛阳为牡丹提供了热上,牡丹为洛阳增添了光彩。回首以往,我们都有许多往事与牡丹衔接,与洛阳关联,这是我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荣耀。如烟往事难忘却,唯愿牡丹发花枝,牡丹代我寄相思。多少年来,众多文人名士、艺术家们有缘来到洛阳,沉醉于名城花海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宣传了洛阳,宣传了牡丹,提高了我们的 城市品位,这就足够了,这就是一种人赐的缘分,我们应该怀念他们,应该感激他们。己经仙逝和依然健在的名人艺术家们,洛阳不会忘记你,牡丹铭记着你的爱…… 责任编辑王小朋 | 
| 原文2010.12 发表于牡丹文学月刊 浏览:909 |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