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之间,又快到清明节了,感谢古人在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创造出了这么个纪念先人祭奠先贤的节日,使我们的缅怀有了名正言顺的寄托,使我们的追思有了光明正大的空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站在窗前,遥望蓝天,思绪随风展现。回忆过去,怀念亲人;母亲的音容相貌犹在眼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的这首《江城子》充分表露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又是在专门祭奠祖先的清明节呢?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个年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她走的那一天:2003年正月十五晚上十一点三十分。我接到电话,一时手足无措,反应迟钝,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母亲虽然常年有病,但对她突然去世,我还是难以置信,但事实终归是事实,表哥的电话和大弟的电话都证实了母亲已经离去,我们怎么办?我当时想先静一静明天早点回去。妻子在一旁说,这事不能等到明天。她说话办事比我干脆果断,马上叫我给东升打电话,她给帮我们开出租车的师傅小王打电话,让小王把车赶快开回教委,我们迅速收拾了一下东西,12点多钟连夜出发,赶往潜江。正月十六早上八点,我们赶到了潜江城,在南门外每人吃了碗面条,就回到了莫市老家。家里是二姐夫、大舅和表哥在帮忙照顾,我们是在外的儿女中回来的最早的,如果按我的打算,那得下午才能回到家,这一点我非常感谢妻子,是她的当机立断,使我们能迅速赶回来,以免在亲戚们到来之后,我们还没有接待的人。 看到母亲已经静静地躺在堂屋的木板上,我止不住的泪水已经流下来了,心里特别难受。任凭千呼万唤,母亲也再睁不开她那慈祥的双眼了。悲痛之中,我向父亲详细的询问了母亲去世的经过。原来,十五这天白天母亲都一切正常,只是天气非常冷,母亲又有心衰的病,晚上11点多老俩口围在床上边看电视边说话,母亲说冷就先躺下睡,还和父亲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话,到后来,大约11:30分时,父亲说了一会,母亲没有反应,父亲以为她睡着了,不知怎的父亲想想不对,仔细看看母亲,已没有声息了。于是他赶紧给大舅打电话,又赶紧给二姐打电话,待他们过来看时,确认母亲已走了。听着父亲的诉说,母亲走得很安然,应该是没有痛苦。安息吧,亲爱的妈妈。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按老家的规矩,基本上是程序化的模式,亲朋好友和乡亲们来吊唁,第三天将母亲的遗体火化埋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阴阳相隔两茫茫,常思量,永难忘。养育之恩,今生难报偿。清明遥寄哀思远,青草地,小河旁。 时常梦里思家乡,亲人在,夜未央。谆谆教诲,言简意味长。高堂明镜悲白发,游子心,老屋场。 注:母亲的坟在一条小河旁。 2012年3月31日 |
浏览:52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