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鹃声声鸣遐思
去年十月,倾注多年的积蓄加上贷款,在夫人的操持下,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新房。从原住地——洪山脚下的街道口,搬到了新居。 新居与号称亚洲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比邻。公园总面积713 公顷,其中山林、湖塘、农田、苗圃、村庄错落分布,构成典型的山水田园自然生态公园型环境。公园内共有17座山林,起伏的山形地貌,丰富的森林植被,使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秀丽幽雅。登高远眺,苍莽横翠,层峦叠嶂,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新居小区名谓“森林花园”,与“森林公园”仅一字之差,开发商本意只是想借森林公园的光,促进楼盘销售,但鄙人觉得也还真算得上名副其实。 小区里保留有原址上几十株有50多年历史的雪松和一株从根部分为三根碗口粗细、树冠俊美的大榔榆,这些大树枝繁叶茂,沧桑挺拔。小区里处处红花绿草、怪石比比、小桥流水,松竹常青;石桌凳、文化墙等景观建筑点缀其间,环境整洁清爽,协调宜人。 尤其开春以来,无限的生机给人以一种久违的感动。先是垂柳吐翠、迎春献金;紧接着玉兰花开、桃李争妍,继而樱花怒放,杜鹃烂漫,植物们真像是赶趟儿一般,你方谢罢我登场,争芳斗艳。与此同时,近处的人工小溪边和远处的池塘里不时传出阵阵的蛙鸣,此起彼伏,喧嚣激昂。最近,又时常听到“豌豆饱果—豌豆饱果——”杜鹃鸟婉转嘹亮的叫声。 整个小区犹如影剧院一般,上演着一场美妙宜人别开生面的天籁音乐剧! 原来住在洪山脚下,每年这个时候,在深夜或凌晨时分,偶尔也能听到几声“豌豆饱果—豌豆饱果——”的叫声。但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引起我的注意和激动。也许是因为那里处于闹市,惊扰得这种候鸟难于安身,极为稀少,没能引起注意。今年,这里的情况大有不同,由于小区紧邻森林公园。远离城区闹市,环境安宁,林深鸟密。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或远或近、清脆婉转的“豌豆饱果—豌豆饱果——” 这声声的呼唤,令人遐思悠悠。 有关这种鸟的最初知识源于母亲的言传。从她口中知道,这种鸟叫做“豌豆八哥(当地方言“哥”读成guo1)雀子”,它每年端午节前到来。这时,恰好是蚕豆的荚果开始饱满成熟的时候。 我的故乡在江汉平原的腹地——园林水乡潜江市。故乡的人们习惯于把蚕豆叫做豌豆,而把真正的豌豆叫做“沫丸子”。因此,当地的人们认为鸟儿是在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豌豆饱果—豌豆饱果”——豌豆荚果已经饱满,马上就要成熟了,可以吃了! 每当这个时候,少年的我们经常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躲进路边的蚕豆地里,选择那些顶端上还带着因枯萎而变成黑色的花瓣残迹的荚果,大饱口福。这样的荚果,甜甜嫩嫩的,煞是好吃。如果太早,蚕豆有荚无米;太晚,荚果完全成熟,生吃有股令人恶心的腥味。进到田里,不光大饱口福,还要把所有荷包里塞得鼓鼓囊囊的才善罢甘休。 后来,才从家里一本没了封面、旧得发黄的《十万个为什么》上,知道这种鸟是一种夏候鸟,羽色主要以灰色为主,体貌与常见的留鸟——斑鸠相似。常在山地或平原的森林枝叶深处,鸣声响亮,四声一度,故称“四声杜鹃”。其行踪隐密,喜欢在树林或灌丛中栖身,只闻其声不见其身。主食昆虫,多捕食大量松毛虫,为著名农林益鸟。不自营巢,常产卵于苇莺、灰喜鹊或黑卷尾的巢中,由巢主代为孵育。在我国分布极广,由北到南为夏候鸟或旅鸟,但在海南岛为留鸟。 在江汉平原上,它的到来意味着春去夏来,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了。 再后来,又进一步知道,在我国,四声杜鹃由于其特殊的叫声和奇特的繁殖方式,自“上古三代”以来,就是最文学化的鸟类。“杜宇声声”,“子规夜啼”,“杜鹃啼血”等文学名句中的杜宇、子规,就是指它的别称。过去的诗人们,只要写到旅途的哀愁,多用上它。“杜鹃啼血猿哀鸣”几乎成了中国文学中的典型意境。而“望帝春心托杜鹃”等,则是根据蜀帝杜宇典故,经过无数次地添油加醋,演绎成了泣血思乡、呼唤佳人等多种版本的传说。 其一: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呼唤老百姓不要误了农时,及时“割麦插禾!”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其二:据《史书.蜀王本纪》载,望帝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 其三,闽东山区杜家村里有一户穷人家,家中三口人,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年30余未婚,村里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养活老母。杜大力大,一次可挑盐300斤,杜二力小,一担不过100斤,自己可勉强糊口。 有一天,杜大经过一处街坊歇肩的时候,由于担子太重,盐担滑下来,把一个小孩压死了。人命关天,杜大被官府抓去,关在监牢里,待判死刑。杜二一个人卖盐,奉养老母,十分困难。一次,杜大对来探监的弟弟说:“再过两天,找要被执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 弟弟说:“我去替死。我死只死一个,你死便死三个。因为我力气小,挣的钱,不能养活母亲,二人都会饿死。”说着弟弟把哥哥推出门外,自已进了牢房。 过了两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来后并没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杜二灵魂化作杜鹃鸟,到处飞叫:“哥哥回来!哥哥回来!”一边叫,一边口中滴出鲜血。鲜血滴处,长出了红杜鹃。此后,每年春天满山一片红杜鹃花,人们都说,这是杜二的红心与孝心。 由此可以看出,对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是四声一度的杜鹃叫声,不同地方的人们就能编出不同的故事,听译出不同的呼唤。我家乡的人们听的是“豌豆饱果”;江浙一带听的是“割麦插禾”; 闽东山区的人们听的是“哥哥回来!”;东北人听的是“光棍好苦”。鸟同声,随人意。孰是孰非,是没有定论的!现实生活中真还有许多类似的事情! 先入为主,母亲是最早教我认识杜鹃是候鸟,并向我翻译它的叫声——是“豌豆饱果”。母亲说得对,已过天命的我每每听到四声杜鹃的叫声,越听越觉得是在告诉人们——“豌豆饱果——豌豆饱果”! 杜鹃声声中,我切切地想起了坚韧的母亲。屈指算来,母亲在天国应该已听过了杜鹃鸟8轮的呼唤。敬爱的母亲,您在远方还好吧?! 2010年6月12日完稿 |
浏览:130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