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母亲去世十六周年
2011年8月23处暑,三伏天已过,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转眼又到了秋天,又到了母亲的忌日。母亲于1995年9月11日晚七时许辞世(农历八月十七),享年八十八岁。屈指算来到今年母亲已去世十六个春秋了。时间可以流逝,但母恩母德、母亲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不能逝去的。母亲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秋天来了,燕子飞归南方,秋风瑟瑟、无情地吹落枯黄的叶子;听,蟋蟀有气无力、如同哭泣般地哀鸣,悲秋啊,你竟如此的凄凉,悲秋啊,你竟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伤痛。多事之秋啊,你让我愁肠、让我伤痛、让我仇恨,又让我盼望、让我留恋、让我想念! 母亲1990年患半身不遂,又在1995年6月12日,把右大腿摔断,她又与病魔搏斗了三个月,最后不情愿地离开了自己的子女,在丰花月季的陪伴、簇拥下,在子女的轻抚下安然远去。此景此情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十六个春秋,十六年的悲伤,春秋四季、日日夜夜,我们时时刻刻都思念母亲、想念母亲。秋天到了,母亲在秋天离我们而去。中秋月圆,因父母已去,我们家再也不能团圆,明月啊,更击中、撕裂了我们心中的伤痕,思念母亲的热泪不由自主地流淌! 母亲一生与苦难相依。她幼年丧母,从小就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她冲破家庭和社会的禁锢,就读乐亭女子速成师范,毕业后在杨坨、会里、王滩等村里教书,她此时不但教书还带着失去母亲的侄子德煦,她自己烧火做饭,粮柴等都是学生们从家拿来的。这一段生活虽苦,但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她自从嫁到毕家后烧火做饭、喂鸡喂猪、挑水推碾、生儿育女、洗洗涮涮,家里外头一切脏话累活都是她干。她不但每天付出极大的体力,同时受婆婆等人的气,只有晚上和孩子们在一起,她才有欢乐。在老家打仗跑反,冒着枪林弹雨,带着四个孩子,不得吃喝安睡,到处奔破,受了些惊吓。 解放初到北京和父亲一起为了全家九口人的生活,干起了摇煤球的重体力劳动,酷暑三伏、烈日炎炎,母亲搬着五十斤重的一筐煤,汗流浃背,院里院外、楼上楼下给买主送煤。解放后全家搬到前门西打磨厂132号,为了生计母亲先后摆过小摊、缝洗过衣服、订书、扎花、缝帽子、糊药代,补袜子等等。每天早上到街比儿,铁道部办公室拾捡垃圾,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暴雪狂飞,她都要早起来,去拾捡垃圾。她把满满的一大筐垃圾,搬到小院子里,分类筛选、挑挑拣拣,她弄的全身是土、满脸污垢。我们家全年烧的煤和我们写字用的纸笔都是母亲捡的。记得在一个三九严寒,大雪纷飞的日子,天还没亮,母亲就去捡垃圾,她无食充饥、衣不避寒,搬着沉重的大筐蹒跚地走,手上冻裂的口子鲜血直淌,风卷起缕缕白发,在微弱的路灯下,看到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了她一串串脚印……。我曾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这一幕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今生今世永远不忘!困难时期,五个孩子正在长身体,上有老下有小,她经常不吃或少吃,那时她瘦得皮包骨。1961年至1965年她辞掉街道工作,照看毕瑾和伺候奶奶。奶奶病痛难忍每隔四至五分钟就要翻一次身,每次大小便母亲把奶奶抱起来放在便盆上,四、五年间母亲没有脱过衣服睡觉。 母亲文化大革命遣返回乡,无食无居,精神受到极大地打击。她和父亲住在一个东屋小耳房,没有做饭的地方,在屋子的南边露天搭一个灶台做饭。她终日思念子女,惦记一人在家的毓倩。她经济拮据、精神压抑,但她每次给子女写信都说:“一切很好,不用惦念!”她风里雨里下地挣工分,挑野菜充饥。 落实政策回到北京,没有过几天好日子,她又病魔缠身,她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儿女,她说:“没有妈的孩子可怜!”她坚持和病魔做斗争。母亲因多年劳累成疾、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医治无效,最终安然辞世。 母亲用她的一生、用她的血汗,换来子女的成长。我们回忆母亲一生就是苦累,一天好日子都没过。她一生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她一生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她一生没有到外地旅游;她一生也没有向子女提过任何要求;她一生更没有一件金银首饰。但是,母亲一生只有一个追求,那就是让她的子孙后代都能上大学,上大学对孩子们的生活、就业有好处。母亲勤劳、善良、坚强、朴素、乐观、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她教育、影响了我们及下一代。这是我们毕氏家族的传世之宝。她对子孙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我们永记母恩母德,我们齐声歌颂母亲品德的高尚!。 妈,孩子们-您的子孙们永远和您在一起! 母亲千古! *** * 念奴娇 -纪念母去世十六年周年 燕归叶落, 听唏嘘蛩啼, 悲秋凄凉。 慈母伴丰花远去, 刻骨铭心不忘。 十六春秋, 痛哀四季。 日夜心中想。 中秋月圆, 更击伤痕泪淌。 苦累与母相依, 养家育子, 风雨奔波忙。 烈日下搬筐摇煤, 捡垃圾冰风狂。 劳累成疾, 熬干血汗, 换子都成长。 德高恩重, 齐声歌母高尚! 毓伦 2011年秋 |
浏览:111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