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母亲去世一至六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发表如下,纪念母亲去世十周年,以示对母亲的怀念。----毓伦2005年9月5日
丰花月季赞 —纪念母亲去世一周年 妈!秋天到了,丰花月季又开了,一株株、一束束开得异常茂盛;红花、粉花、黄花、白花,开得五彩缤纷;花有单式、复式,开得美丽动人…… 妈!去年的今天您在丰花月季的簇拥下去了,留下您的子孙安祥的去了。 据花匠介绍:丰花月季是月季花的一种,它比其他的月季花耐旱、耐澇、耐寒,花期长,且冬天不用土培保暖,它的寿命可长达50年左右…… 我们的母亲就像丰花月季一样,她不屈服外界环境,在十分困难的生活环境中,乐观的面对一切,战胜困难,勤劳、善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子女及周围的人。“我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能委屈了孩子”。您的教诲、您的品德永远激励我们。 母亲12岁时姥姥就去世了。从那时起母亲就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母亲天生聪明,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就读女子速成师范。毕业后,她在昌黎、会里、杨坨、王滩一带教书。嫁到董各庄,因母亲不善言辞,奶奶又偏心,一家做饭喂猪等累活、脏活都由母亲承担,且经常受奶奶及其它人的气。爷爷看不公,曾对大哥说:“你奶奶不是人哪?”。由于战乱我们一家逃到北京后,近四十岁的母亲为了一家九口的生活与父亲一起摇煤球:和煤、摊煤、切煤、摇煤,等煤晾干,每筐装五十斤,一车煤千余斤,推着车送煤,且搬着筐把煤楼上楼下的送到各户。这些活就是壮男人也难胜任,可是母亲为了孩子咬着牙干…… 在前门打麽厂为了生活母亲捡破烂,当时我家成年烧母亲捡的煤。为了生活母亲还摆过小摊、洗过衣服、补过袜子、糊过口袋、订过书、扎过花……,为了生活、为了孩子,母亲几乎干过一切。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母亲省吃俭用让我们六个孩子上学,一切活不让我们干,只要唸好书就行。母亲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做事吃亏让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母亲每天从早到晚奔命于生活,但还经常抽出时间教我们写字,给我们讲故事:“南来的燕,北来的燕……”,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不要有坏心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四个姑爷吟诗吃饭”,教育我们不要瞧不起劳动人民。母亲还给我们唱“苏武牧羊”“高山流水”等歌曲。我记得我刚上小学时,母亲手把着我的手,教我写字。母亲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还坐在高桌灯底下为我们缝补衣服。 困难时期,粮食很少,副食也没有。我们几个正在长身体。母亲为了孩子能多吃上一口,自己经常不吃或少吃,当时母亲瘦的皮包骨。母亲用粗粮细做,用双蒸发,用葱胡子、野菜、海藻等给我们做饭充饥。 奶奶有病卧床五年母亲黑天百夜、精心的扶持五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母亲又回到董各庄,当时环境常人难以忍受,母亲面对困难不低头,乐观以对,并经常劝父亲要活下去,每天下地劳动挣工分,粗茶淡饭,经常与子女通信,告知“不用惦念”。落实政策回北京后不久,母亲又病魔缠身,但她不屈服,与病魔做斗争。每天坚持活动锻炼,她知道没妈的孩子多么难受,她坚持要多活一天,不让孩子们难受。我每次去看她,一进门,她就问寒问暖,她不让我干活,让我休息。母亲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关心自己的孩子。在母亲临终的前几天,我坐在母亲病榻前,母亲还用无力抬起的手擦去我脸上的汗水……,此景我永生不能忘记! 妈!您就和丰花月季一样,耐苦、耐劳、不畏艰险,把一切献给了孩子。 妈,我们看到丰花月季就想起您。丰花月季永开不败,妈妈吃苦耐劳、永为他人的精神永存! 妈,丰花月季又开了,我们带着它到乐亭王滩海边看您、怀念您。 以后我们去看您,还带着丰花月季。 毓伦泪泣之下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一日晚 **** * 忆母亲 数九寒天风雪急,寒风嘶叫路人稀 。 惟见老母蹒跚走,搬着破筐汗浸衣。 手背冻裂血淋淋,两鬓白发迎风起。 满身灰尘面带垢,煤核烂纸分仔细。 路人问母何所为,全家老幼肚肠饥。 孩子瘦小多可怜,窝头咸菜高粱米。 一人受累我欣慰,换得子女都学习。 * ** 隆冬夜晚黑漆漆,老母灯下缝补急。 缝罢衣裤补袜子,打好袼褙纳鞋底。 辛劳一天乏又累,针儿扎手疼心里。 回首关望孩安睡,吃遍苦累心中喜。 人世疾苦视为甜,不让子女受委屈。 生活贫困仍乐观,“高山流水”哼一曲。 手把手儿练写字,教诲子女要争气。 * * * 八月中秋红月季,花儿伴着老母去。 魂归故里渤海湾,母子相见在梦际。 子女六人均成才,子孙成群可安息。 孩儿不忘老母德,勤劳善良要永记。 受尽苦累为他人,从无私心不为己。 孩儿不忘老母恩,抚育成人确不易。 声声泪泪哭老母,但愿母子总相依。 毓伦 一九九六年九月 * ** ** “面条张”-缅怀母亲 --纪念母亲去世两周年 母亲去世两周年的日子快到了。我不时想起,在过去的苦日子中,母亲拉扯我们六个是多么不容易,她吃不上、喝不上、穿不上,捡破烂为生。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她心中难受,但她咬着牙,供孩子们上学,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只要孩子不受委屈”,“只要你们好好念书”。这是妈一生的追求。 母亲去了两年,她在保佑着自己的孩子幸福。我们缅怀母亲,让母亲放心,我们一定永记母恩母德。 * ** 过去穷苦的北京人来人去客,得以款待客人的饭,就是炸酱面。买斤白面、一毛钱的肉,几分钱的黄酱就行了,再好一点弄根黄瓜切成丝做菜码,就是即省又体面的待客饭了。 我们家解放前就来北京了。九口人奶奶老,我们六个孩子又小,靠父母摇煤球、摆烟摊维持生计。我们平时高粱米、棒子面、咸菜都难以糊口,吃饺子面条那是白日做梦—妄想。后来生活好些,就是吃上一顿面条也要掺上一半棒子面。 你还别说,我记得在困难时期,我们家还真吃过一回纯白面的面条。那天,我和老六听说吃炸酱面,乐的并不上嘴。这里顺便提一下,酱可不是买的,而是妈亲手做的,很有老家的味道。我们俩跑前跑后围着妈转,看着妈端着一个瓦盆,用一个小碗,按人头从一个近乎干瘪的面带中了几碗面,加上水后,妈用粗大手使劲的和起来。擀面条的面不好和,面要和的较硬,只见妈身体前仰后合配合手的动作,很费劲的和着面。妈和好面后又醒了一会儿,按人头切成几块,然后,拿起一块,用擀面棍儿使劲的擀起来。妈那一双蹦出青筋的手,不停的前后左右的移动,擀一会儿把面打开,撒上一些棒子面的“薄面”,换一个方向再擀。这样反复几次,等面的厚薄合适,再叠一层撒一层薄面的叠起来,把面叠成10公分宽、40公分左右的长条。这时,妈右手持刀,左手轻轻地扶在面上,刀上刀下、一前一后,由右向左的移动,发出“咯噹”“咯噹”有节奏、悦耳的声音,面被切成宽窄一致的条。妈的汗也不时的落在了面上。我和老六目不转睛的看着,并不停的拍手叫好。突然,老六大声喊道:“妈是面条张!”当时在北京大栅栏门框胡同里有许多卖北京风味小吃的摊铺:有爆肚王、豆腐脑白等。老六这么一喊,我也跟着喊起来“妈是面条张!”妈停下手来操着老家的口音笑着说:“你们瞎说啥也!”老六接着说:“妈切的面条绝了,要是在门框胡同开一个面条张的小铺,一定能压过豆腐脑白他们。”说着笑着,不一会儿,妈就把面条切好了。 吃的时候一人一碗。妈做的面条“筋斗”、有“咬劲”,加上酱的香味,叫人看了食欲大振。我端起碗来,头也不抬,狼吞虎咽,一碗面几口就吃完了。老六和我可不一样,他慢慢地吃,细细地嚼,咂着滋味,好像不忍心一下就把妈做的这么好吃的面条吃完似的。我眼巴巴地望着老六碗中的面。这一切妈看在眼里,她立即从她那本来就不够一碗面的碗中挟了一大箸子面给我,我急忙说“妈您吃吧!我吃饱了。”妈还是操着老家的口音说:“啥吃饱咧!你们吃了妈心里欢气。”接着妈也给老六挟了一大箸子面。我们俩吃的很香,但不能吃饱。此时,只见妈端着空碗,脸上露出一丝愁苦的笑容,然后,转过身去盛了一碗煮面的汤,慢慢地喝起来……。 毓伦1997.7.28 * *** * 母亲去世三周年。学作词一首,缅怀母亲。 江城子 --纪念母亲去世三周年 魂归渤海苍茫茫,常思念,永不忘。日夜孤独无处诉衷肠。光阴流逝也识母,笑满面,发如霜。 梦中慈母伴我旁,拭泪淌,撫脸庞,相见欢乐,惟有歌声朗。急禀中秋月儿圆,月季花,艳且旺。 毓伦1998.9.10 * *** 木兰花慢 --慈母去世四周年而作 秋天到了,如此凄凉。又近中秋,月圆虽好,但母亲已去,不能团圆。我们只能烧烧纸钱、供上香火。我只盼早入梦乡与母团聚。缕缕烟云升上青天,天上老母又何曾不思念自己的子孙呢?她祝愿子孙身体结实、吉祥平安。母亲一生吃苦受累从不为己,一生无憾、总是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现在后人成群,生活幸福,母亲在九泉下也可悠然了。 * * * 秋雨落叶寒,群飞燕,已归南,屈指近中秋,空中皎月,难照家园。慈母去,儿女恋,愿秋风,飘然送纸钱。夜盼早入梦乡,含泪欢聚母前。 香烟,缕缕生青天,老母常思念。保佑我儿孙们,身体康好,吉祥平安。苦累终不为我,无遗憾,乐天派依然。后人满堂如燕,九泉下亦悠然。 毓伦1999.9.9 * ** * [双调 大德歌]--秋夜思母 --纪念母亲去世五周年 秋风、秋雨,又近中秋了。慈母已离开我们五个春秋了。秋夜天气凉爽了,但怎么也睡不着。我想起儿时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享受母爱;想起母亲一生受苦、受累、受罪;想起母亲勤劳、乐观、善良;想起母亲的养育、教诲,不由得热泪扑扑的抛撒。 风雨声、蛐蛐的啼叫声,更增加了我们的悲哀……,我急忙把妈呼叫,静下心来,我只听到母亲和声细雨的劝告:“不要哭,别惦着我,只要你们身板都好,好好教育孩子,你们都好我就放心了。” 特学作元曲一首,以示对母亲的怀念。 ** * 风飘飘,雨潇潇。 秋夜思母怎能睡着。 想儿母怀抱,扑簌簌热泪抛。 风雨蛩啼急把妈叫,静听慈母细语劝告。 毓伦2000.9.11 ** * 想念母亲 --纪念母亲去世五周年 秋风吹落叶,秋雨唤天寒。 菊黄枫叶红,燕归蛩啼欢。 屈指近中秋,慈母去五年。 无处捎音信,惟有送纸钱。 翘首向东方,遥望渤海湾。 梦中见慈母,相聚笑开颜。 听妈讲故事,母爱甜又甜。 听妈唱个歌,歌声催儿眠。 听妈吟燕诗,记忆不一般。 听妈说王滩,教书度日难。 听妈叙往事,苦累一人担。 听妈嘱子女,大学最关键。 看妈捡破烂,面垢破衣衫。 看妈坐灯下,仔细缝又连。 看妈吃剩饭,省吃为儿男。 看妈添白发,为儿操心肝。 看妈斗病魔,与儿多相伴。 看妈睡安详,花儿也留恋。 梦醒不见妈,痛哭泪满面。 母德高如山,永世记心间。 母恩深如海,终生难报全。 母亲匆匆去,儿女永怀念。 中秋月儿圆,月季花更艳。 快来摘月季,敬放母像前。 急向妈禀报,儿孙全平安。 母亲可放心,含笑在九泉。 毓伦2000.9.11 **** 情思 ---母亲去世六周年而作 暑去寒来,又近中秋,养育我们的母亲已离开我们六年了。六年的思,六年的念……,我们时刻想念母亲。母亲生前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风雪腊月搬框捡破烂;街头席地而坐补袜子;夜晚孤灯下,坐在高桌上给我们缝补衣服,;吃不上、穿不上,但乐观依然……。人不能忘母,这是人最基本的常情。 ** * 风淅淅,雨凄凄, 叶在风中吟,花在雨中泣, 叶为谁吟,花为谁泣, 哦!慈母随风伴雨而去。 扯不断的情思,抹不去的情爱。 我在呻吟, 我在哭泣。 我的情,我的爱, 我的思,我的念。 我的呼唤,我的等待, 花啊!叶啊! 你们怎能体会? 白日翘首东方, 夜晚走进梦乡。 渤海的风,渤海的浪, 让我思念,让我惆怅。 母亲安身的天堂,儿女牵挂的地方。 我向东方,我想海洋。 大海的情怀, 母亲的恩德, 心中永不落的太阳! 毓伦2001.9.11 |
浏览:204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