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宗泽庙馆

评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是否错置的争议

黄碧华夫妇

  宗泽墓是历史上的名人墓葬,1956年公布为江苏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扫“四旧”时被彻底摧毁,1984年复建。2004年,镇江市政府决定以宗泽墓为中心兴建“宗泽纪念园”,表明宗泽墓的保护和开发已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大事来抓,拟创建一个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决策,符合时代的潮流和人们的企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拥护。兴建“宗泽纪念园”的决定宣布后,关于文革后1984年复建的宗泽墓是否错置的争议就浮出了水面。南京、镇江、金华、义乌等地报刊纷纷报导,散居各地的宗泽后裔及有关人士积极参加讨论。我们怀着对宗泽的崇敬,也撰写了《关于宗泽墓及其纪念祠的历史考察》一文,清理历史上有关纪念宗泽的各种设施及其兴废的记载,供制订宗泽纪念园建设规划时参考,但对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也存有疑问,认为可能错置在其后裔的墓上,故提出了“容有错置”的看法。镇江市领导对这场争议十分重视,王副市长批示:“广泛征求意见并讨论后,提出一个结论。”市文化局领导分别听取争议双方的陈述,组织市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座谈,还委托原镇江古城考古所长刘建国,组织考古团队,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四、五年过去了,关于宗泽墓是否错置的争议仍聚讼纷纭,严重影响了“宗泽纪念园”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争议的一方是文革后宗泽墓的复建者,得到了义乌宗宅村部分宗泽后裔的支持,认为“宗泽墓沿袭至今近九百年的历史”,“现今的宗泽墓是宗泽原始墓址没错”,“1984年整修宗泽墓是在1937年修缮扩建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复建工程”,认定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的位置绝对正确,断然否定和拒绝不同的意见,且话说得很难听;另一方是首先发现并指出现今的宗泽墓墓址有错者,得到镇江、常熟和义乌宗堂村、宗宅村的一些宗泽后裔的支持,我们也赞同此说,认为南宋宗泽墓是建在宗泽墓山居中偏右山岗的山腰里,历史上不存在迁墓之事,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是错置在其后裔的墓上。
  
  我们认为通过墓址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提高对宗泽墓这个历史遗存及其特殊价值的认识,因此积极参加。本文拟围绕争议的焦点:南宋宗泽墓究竟在墓山何处?如何解读“忠简公墓图”?梳理各方的观点,核实有关资料,并作一些评述,以祈有助于消除分岐,取得共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南宋宗泽墓在墓山上的地理位置
  
  
  
  史载,宗泽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在东京留守兼开封尹任上病逝后,宋高宗命其子宗颖和岳飞扶柩归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并赐予京岘山北麓汝山湾之原为宗泽墓山。南宋宗泽墓在墓山的位置当年缺乏记载。清康熙年间,奉侍生宗文灿在《忠简公墓图纪》中有描述,写道:“宗泽墓坐丙向壬,汝山为案,沙渚环抱,大江远流,墓前通丹徒大路,对墓为陈家湾,陈姓聚居于此。”解放初曾任镇江市文教局长、熟知当地名胜古迹的姚荷生,在1956年出版的《镇江的名胜古迹》一书中说:“宗泽墓在山腰里,当地人称为‘宗家坟’,墓门远望大江,左右岗峦环抱,气象十分雄壮。”我们带着争议的问题,去宗泽墓山汝山湾之原实地考察,根据宗、姚的记载,结合当年宗泽的政治地位及宗家在此前后的巨大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众所周知,夫人陈氏去世时,宗泽正遭政治迫害,被羁置镇江府,行动不自由,经济上贫困潦倒,只得就近在京岘山找个地方将夫人安葬,其原来墓址现今已无从查考。宗泽逝世时,他官高位尊,声名显赫,宗家的社会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宗泽逝世后奉旨归葬,非同寻常,与夫人陈氏去世时的境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宗颕、岳飞等必然会在钦赐墓山上,挑选一块与宗泽的崇高地位相称的地方建墓。宗泽墓山大致由自上而下的四个小山岗组成,其中居中偏右的山岗规模最大,其山腰地势高旷平整,向北面缓缓延伸,前方是丹徒大路、汝山、长江,高低层次分明,正如宗、姚描绘的“宗泽墓坐丙向壬,汝山为案,沙诸环抱”,“墓门远望大江,左右岗峦环抱,气象十分雄壮”,确是建墓的理想之地,能较好地体现宗泽的地位身份和理想抱负。我们登上这个山腰的高地,举目四望,宗、姚所述的情景历历在目,一目了然。同时,也看到该处仍有一个墓壙的痕迹,似为文革前宗泽墓的遗存。宗、姚的记载,不仅证明此处是南宋宗泽墓的所在地,同时也证明直到建国后(文革前)其墓址并无变动。
  
  2005年5月开始,宗泽墓考古团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他们将墓山居中偏右山岗的山腰标为一号土丘,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标为二号土丘,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钻打深孔,试掘深沟,分层细究,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在南宋晚期层,发掘出南宋的享堂、配殿、墓道等建筑遗迹,出土了碗底墨书“宗”字的瓷器、“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三种北宋钱币等一批历史文物。这次考古的结论是:“志载:宗泽享堂是建于墓道之上,因此,此次宋代享堂及配殿遗迹的发现,证实了与享堂正对的一号土丘应是宋代宗泽墓所在。”考古发掘出的遗迹、遗物,对认定南宋宗泽墓的地理位置是无可辩驳的最有力的证据。
  
  宗泽墓的复建者却完全否定这次考古的价值,乃至怀疑考古组的作为,说什么“这是一次授意的发掘,也是一次随心所欲的发掘。发掘仅取一点不及其余(因从宗泽墓图上看有11-12座享堂建筑遗址),故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科学的发掘(据说花了四个月时间),其发掘结果也显然是错误的(如分一号丘、二号丘等,且宗泽后裔对此也持否定态度),又无上级(省里)严格检查验收,是不足据的。”那么,他凭什么认定“现今的宗泽墓是宗泽原始墓址”?回答是根据所谓我国古代的葬制,并斥责我们“没有能从根本上看问题,没有抓到本质,把握住关键问题——葬制。”于是,大发宏论,写道:“按古制,合葬始于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有周公辅佐其兄武王执政,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摄政,制定一系列礼制典章制度。故西周《礼记·檀弓上》有‘周公以来盖始祔葬’, 祔即合也,言将后丧合前丧。查宗泽夫人陈氏逝世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之后,宗泽逝世于南宋初年建炎二年(1128年)。由此可知,夫人陈氏早于宗泽六年去世,先行安葬于京岘山即现今墓址。六年后宗泽逝世,由其子宗颖和学生岳飞由开封护送宗泽遗体来镇江,依照‘后丧合前丧’的既定礼制,即将宗泽遗体并入夫人陈氏墓穴内合为一墓,亦即是现今墓址。”他把《礼记正义》说成是西周的作品,是周公制订的礼制典章制度,认为文中提到的“后丧合前丧”是“既定礼制”。“后丧合前丧”是“既定礼制”吗?我国古代礼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值得商榷。
  
  首先,《礼记正义序》指出:“《礼记》之作出自孔子。”是孔子整理西周礼制及各家有关著述,汇集成篇,才形成《礼记》初本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礼记正义》概述了《礼记》被重新发掘、历代各篇章的增删、各家注疏、各流派的传承等情况,直到清代纳入汉郑元注、唐孔颖达疏,构成《礼记正义》六十三卷,并编入《十三经注疏》,才成为现今的通行本。《礼记正义》集我国古代礼制的大成,但并不是西周的作品,更不能说是周公制订的礼制典籍。就以他引用的《礼记·檀弓上》来说,原文是:“季武子曰:周公盖祔。”孔颖达疏曰:“季武子言云,周公以来盖始祔葬,祔即合也,言后丧合前丧。武子去周公不远,无可疑,亦云盖者,意有谦让,不敢指斥,虽不疑亦云盖也。”指明此说系“季武子言”,并非来自周公制订的礼制典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盖”字,“盖”系传疑之词,季武子记录此说,虽不敢指斥,却有存疑,特加“盖”字。季武子尚且感到此说未必真实可信,怎能把它说成是“既定礼制”呢?
  
  再说,周礼强调的是“体”。《礼记正义》释曰:“其体有二:一是物体,言万物贵贱、高下、大小、文质各有其体;二曰礼体,言圣人制法体此万物,使高下、贵贱各得其宜也。”用世界万物的差异,说明在礼制中建立等级制度的必要性,这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礼制包括形、质两个方面,形是可变革的,质是不可变革的。《礼记·大传第十六》指出:“立权度量,考文章,易服色,殊徽号,异器,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变革者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不可与民变革者也。”关于男女间的定位,《礼记·郊特性》说:“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器用陶匏,尚礼然也。”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观念直到宋代都没有变化,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在男女关系中的体现。把“后丧合前丧”的形式视为“既定礼制”,不管客观情况如何,都必须无条件遵行,并以此去推断宗泽墓址,于是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把自己置于历史记载、考古发掘提供的客观事实的对立面,这表明对我国古代礼制的精神实质尚缺乏正确理解。
  
  宗泽墓的复建者曾转引清光绪《丹徒县志·陵墓》中的“宗忠简公墓在京岘山东北夫人陈氏袝”一语,认为其推论“与志书所记相符”。这段文字是复合句,把它点断,可分为“宗忠简公墓在京岘山东北”、“夫人陈氏袝”两句,显然前者是主体,后者处从属地位,清楚说明是把夫人陈氏袝于宗泽墓,而非“将宗泽遗体并入陈氏墓穴合为一墓”。他原想用志书证明其论断的是符合事实的、正确的,其结果适得其反,进一步表明这种推断的谬误。
  
  
  
  正确解读“忠简公墓图”
  
  
  
  为了保护历代名臣先贤遗垅,清廷著各地方有司修葺管理。于是清康熙年间,镇江知县鲍天钟率奉侍生宗文灿等绘制“忠简公墓图”。“忠简公墓图”是经清镇江官府审定的,与一般的家族自绘的墓图不同,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其后,宗文灿将“墓图”编入清康熙刻本《宋宗忠简公全集》卷十二。在这次争议中,各方也拿出一些墓图,如民国戊子重修《麒麟塘宗氏家谱》中的“宗忠简公墓图”、清乾隆《宗氏家谱》中的“忠简公墓地位置图”,与我们持有的清康熙刻本《宋宗忠简公全集》中的“墓图”对照,并无二致,各宗氏家谱很可能是按《全集》所附墓图复制的。因此,“忠简公墓图”是认定宗泽墓的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依据。
  
  宗文灿等所作的“忠简公墓图”,是遵照清顺治年间镇江官府对程德“占葬”事件的《断案》绘制的,内标有宗氏三塚、程家四塚,这时宗泽墓区实际上成了一个墓葬群。“墓图”绘得相当精细,对墓山的结构及走势,墓区内各墓的位置和朝向,宗泽墓的纪念设施,甚至程大烺之父的这个土坟堆,都绘得清清楚楚。只要我们持严肃、认真、公正的态度,查对有关的记述,搞清各墓位置及墓主情况,实事求是解读“忠简公墓图”,是不难分清是非正误,对宗泽墓址取得共识的。
  
  打开“墓图”,宗泽墓位于墓山居中偏右山岗的山腰里,居墓区的中心位置,这是一目了然的。宗泽墓的复建者却说:“宗泽墓址(指现今的宗泽墓)和墓区位置图对照,也是完全吻合的、准确的。”“墓图”所示的宗泽墓与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相距有三十米左右,不知他是怎样对照的,竟得出“完全吻合的、准确的”结论。复建者声称:“现今的墓是按1937年宗泽墓复建的。”的确,1937年是历史上宗泽墓的一次大整修。这次整修对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宗泽墓墓址没有丝毫更动,仍在“墓图”所标的位置上。据有关的记载和回忆,这次修复了“石驳墓壙、坟墓包,前列墓碑依旧文曰:‘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墓包前为平台、台阶(双层平台夹双层台阶,上为13级台步,下为10级台步),平面呈由高向下的曲尺坡梯形,两边环状墓道相抱。”在墓道中新建花坛,坛中竖立《重修宗忠简公墓碑记》,墓道入口处,新建“民族之光”的石牌坊,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精神。从与宗泽墓直接关联的墓前平台、台阶看,建有双层平台,上下台阶共二十三级,表明宗泽墓位于居中偏右山岗的山腰里。请问,如果说现今的宗泽墓是在1937年墓址上复建的,怎么不重建双平台、多级台阶,以襯托宗泽的光辉和伟大?事实上是由于宗泽墓已被移到右边小山岗比较低平之处,已不可能也不必要建造双平台和如此多的台阶了。复建者为复建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了大量工作,有不少收获,如发现《重修宗忠简公墓碑记》石碑,拓下和拍摄碑上的文字,找到石牌坊的两条坊柱等,为复建这些重要的纪念物提供依据,可是却忽略了对墓址认真细致的查考。他们曾走访陈家湾(村),登上墓山考察,由于宗泽墓在文革扫“四旧”时已彻底平毁,上面草木丛生,难觅踪迹,而右边不远处有一墓葬,虽墓壙已坍塌,墓包已破坏,但“园形花坛、长长的墓道及两边稀疏的冬青树皆显现眼前”,就认为这是宗泽原墓。文革扫“四旧”的斗争矛头专指像宗泽这样的名人墓葬,一般墓葬并不在扫荡之列,因此往往是一般墓葬保存尚可,而名人墓葬却荡然无存,不抓住这个特点,去追查、考证和鉴别这个墓是不是真正的宗泽墓,这可能是造成错置的重要原因。复建者虽把宗泽墓错置在其后裔的墓上,但墓形、墓碑、墓道、石牌坊等,是根据1937年的记载及找到的部分实物复建的。当人们对现今的墓址提出质疑时,他又拿出1937年有关宗泽墓外表和纪念物的记述,来反驳对墓址的质疑。这种偷天换日的做法,真把人们搞得头昏脑涨。
  
  “墓图”标示,宗泽墓上方为程德墓。清顺治镇江府经历杨启瑞登山踏勘丈量后指出:“宗忠简公之墓居下,程德之墓居上,其坐之向道虽有少差,而实无逈异。”明崇祯年间,宗泽常熟裔宗发在《清墓田林木引》中气愤地说:“恨为程指挥坟处于首丘,仅丈宗尔!踵接凌逼,几同父子位,楔棹石函,俨似一姓龙脉之斩。”可见宗泽和程德两墓相距仅丈余。有人说:“这从‘乾隆墓区图’中可以看到,所谓程德葬地即位于现今一号土丘处,这表明宗泽墓迁至二号土丘是与此事件(指程德‘占葬’)有直接关系。”关于程德“占葬”事件,我们在《关于宗泽墓及纪念祠的历史考察》中,已较系统阐述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官府的处置,程德虽“占葬” 宗泽墓山,但没有也不敢搬迁宗泽墓,只在这个山岗的上部建墓。“墓图”清楚标示,在居中偏右山岗的高地上宗泽、程德两墓并存,怎么可以视而不见,妄自猜测呢?“墓图”左侧小山岗的山坡上有程家两墓,是程德的儿孙。程家三塚是明宣德年间或稍后先后建起来的。至于宗泽、程德两墓间右侧的墓,系清顺治年间程大烺将其父之棺强埋于此,丹徒县令张晋勒令其迁出宗泽墓山,程家拒不执行,但也不敢公然建墓,“墓图”显示仅仅是一个土坟堆而已。
  
  “墓图”左右两边小山岗上,各绘有宗姓之墓,他们自然是宗泽的后裔,但墓主是谁,何时埋葬于此,我们当时并不清楚。在争议中,一些人认为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错置在其后裔的墓上,我们赞同这个意见。但有人说这是宗泽的第二个孙子宗嗣尹的墓,却不以为然。《盘溪宗氏宗谱》记载:宗嗣尹“娶陆氏,继娶赵氏。葬张胡岭。”《麒麟塘宗氏宗谱》记载:宗嗣尹“娶四明陆氏,诰赠夫人。继娶赵氏,生卒缺。合葬东西溪天鹅抱子形。”二谱对宗嗣尹葬地称呼虽不同,但指的都是义乌同一地方。当时没有,此后更不可能移葬到镇江的宗泽墓区。因此,查明右边小山岗上宗姓之墓的墓主,是搞清错置的关键所在。宗泽镇江裔宗玉明对这场争议极为关注,去年把家藏的镇江制锦坊的《宗氏家谱》拿给我们看。我们翻阅了这部家谱,上述谜团终于解开了。《宗氏家谱·庆衍世图牒》对两墓的墓主有明确记载。左边的是宗泽十五世孙宗玺(镇江制锦坊房的《宗氏家谱》奉宗泽之父宗舜卿为始祖。现改用宗泽开始计算其子孙的世系,原谱所列世系均需下移一世。如原谱十六世孙宗玺,应为宗泽十五世孙;原谱二十世孙宗有德,应为宗泽十九世孙。)和夫人管氏的合葬墓,于明隆庆元年建造;右边的是宗泽十九世孙宗有德及继夫人贾氏和其母裴孺人的合墓,初建于明崇祯十七年,扩建于清顺治九年。宗泽的后裔怀着对宗泽的高度崇敬,从南宋至明宣德前的三百多年里,其子孙从不在宗泽墓区建墓。何以明末清初在墓区建墓呢?这与程德“占葬”有直接关系。程家有钱有势,以佃田名义霸占宗泽祀产,“占葬” 宗泽墓山。宗泽镇江后裔发现后,一面向镇江官府申诉;一面为了保护宗泽墓区,决定把去世后的族人分葬墓区的几个山岗,以抵制和防止程家扩大“占葬”。能埋葬在宗泽墓区的宗泽后裔,均非泛泛之辈。宗玺,谱载:“邑庠生,敦古博学,介然特立”,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刚直不阿之士。宗有德在族内的作用更值得进一步探究,谱载:十九世孙宗有德,“柏公长子,行六,字振宇。忠简公墓地为武弁程指挥侵占盗葬,力为清复,迄今肃清,赖公首严之力。生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七月二十六日午时,卒于顺治九年壬辰十二月二十日辰时,葬忠简公墓右,裴孺人壙内昭位,……继娶贾氏,与公合葬。”明崇祯年间,淮南孝廉李长科为修复宋忠简公祠而奔走呼号,在所撰的《修祠疏》中提到,他曾走访镇江宗家巷,接待他的宗家领头人就是宗有德,向他“备述家世之详,更出其真象世谱暨朱文公、陆丞相诸名贤题跋。”种种迹象表明,宗有德很可能是当时制锦房宗氏的族长。宗有德生时勇敢地与程家这股恶势抗争,力为清复;死后葬在宗泽墓右,以示捍卫宗泽墓区,他的作为值得钦佩。我们与宗玉明曾议论,既然已查明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错置在其十九世孙宗有德的墓上,应予以纠正,按历史上的形制规格重建宗泽墓,让老英雄宗泽魂归故墓;现今的宗泽墓原是宗有德的墓,宜适当整修,增添墓碑,说明其身份和作为。宗泽墓是墓区主体,宗有德墓是墓区的捍卫者,两墓并存,相得益彰,还留下一段历史佳话。宗有德是镇江宗氏的嫡近祖先,也为镇江宗泽后裔提供一个祭扫的场所。此举有百利而无一害。
  
  
  
  宗泽墓是“宗泽纪念园”的重要标志。如果宗泽墓墓址得以认定,就为“宗泽纪念园”的建设扫除障碍,奠定基础。“宗泽纪念园”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诸如宗泽墓按怎样的形制规格重建?陵园中其他墓葬如何处置?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纪念设施如“忠简公享堂”等是否恢复,如何恢复?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应增设哪些纪念场所,增添哪些纪念设施?一一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反复论证。我们建议镇江当局把《宗泽纪念园规划》公布于众,必要时可组织召开座谈会,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座谈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人们的智慧,把宗泽纪念园建设得更好更快,象矗立在杭州西湖之滨的岳庙,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永远屹立和闪耀在中华的大地上。
  
 浏览:224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9/11/29 13:13:2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宗德金水东宗村游记(收藏于2023/10/5 19:16:33
宗德金湖上七子宗谊与钱塘宗氏(收藏于2017/11/15 20:42:50
宗德金大 清王朝正二品宗承烈将军年谱(收藏于2017/11/15 20:38:57
宗维翰宗维翰游山东作诗(收藏于2011/7/3 18:16:11
王世贞宗子相墓志铭(收藏于2010/12/7 17:03:53
陈麟德兴化宗氏一门俊秀(收藏于2010/11/24 12:07:21
宗德金南阳宗氏源流(收藏于2009/12/29 15:34:22
黄碧华夫妇评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是否错置的争议(收藏于2009/11/29 13:13:27
宗皓宗氏早期迁虞世系考(收藏于2009/1/11 8:36:59
宗臣十七世裔孙兴化宗臣涉江祭祖(收藏于2005/12/16 10:06:0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元相--脱脱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九---宗泽列传(访问6748次)
宗德金南阳宗氏源流(访问5382次)
宗皓宗氏早期迁虞世系考(访问3582次)
摘要(宗玉明)宗姓典故(访问3216次)
宗臣闽学约言(宗泽第十七世孙兴化宗臣书)(访问2671次)
东京保卫战影响中国历史的100次战争(访问2670次)
张廷玉明史宗臣传(列传一百七十五)(访问2490次)
宗德金南阳宗氏之续(访问2472次)
黄碧华夫妇评文革后复建的宗泽墓是否错置的争议(访问2241次)
乾隆读宗泽忠简集(访问220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宗德金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1/15 20:28:4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8/25 12:47:40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2/7 22:29:57
zongch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1/24 12:09:50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25 21:00:0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