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清明节,是第一次度过这个按照国务院规定的中国自己的节日。这一天,人人都会去或想到踏青扫墓、凭吊先人,以此作为追思祭拜亲情之行动。2003年,是我退休后的第三个年头,那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在“网同”为父母建立了一个网上纪念馆。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我都要到这里看看,每逢父母的生辰和忌日,我都要到这里敬酒、上香、献花、点歌。
E时代的网络,向清明节注入了科技内涵,“网祭”作为新潮的祭奠方式,正成为日渐增多的新选择。当然,网祭被广泛关注和接受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人质疑网祭是否与传统扫墓相悖。2005年清明前,我的一个叔伯弟弟来看我,问我8年没有回老家了,今年清明可回去上坟?我打开了我的计算机,让他看了我为父母、岳父母建的网上纪念馆。并告诉他,关键是要在清明这一天,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忘他们的教诲。 有专家认为,墓祭和网祭是辨证的对立统一。究竞应采用哪种方式?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应各取所需。视“人、时、地、事”等条件许可,采取具体的方式。既要保留传统的墓前祭奠,又要倡导没有“人、时、地、事”条件的人选择网祭。 《孝经》作为儒家伦理学著,将“孝”作为诸德之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并指出“人之行,莫大于孝”,并对尽孝的要求、方法也做出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一是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按照父辈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敬、乐、忧、哀、严”的五字要求,其实告诉人们,父辈活着的时候,需要慎思并精做的是前三个字,其死时要慎思并精做的是第四个字,死后要慎思与精做的是第五个字。 每每清明,父母已去,当实践“严”字时,按照《孝经》,首先要想到自身是否可持续地教诲儿孙之辈“身体发肤”健康茁壮成长而没有“毁伤”?自身在完成“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上还能做哪些事?基于家族精神的传承彰显还有哪些不足?如果到了墓地,没有能想到这些,不也只是一种给外人看的形式?如果采用网祭,将路途的颠簸时间,用于在网上纪念馆里,面对父母的遗容,上一排祈愿香、敬一束鲜艳花、点一首思念曲,著一篇缅怀文,这种便捷的方式,在寄送对祖先的追思,在送去对父辈怀念的同时,不也是一种基于亲情交流的机会?昨天我就写了一篇《五年之网祭》的四言,放在纪念馆里,这是最好的网祭实践。 现今的“E时代”不仅部分地改变了人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清明为何还游离于网络之外?科学发展,与时俱进,是否也应让祭祀和祭祀方法实现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 |
| 浏览:1626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