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正值我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到了“九·一八”抗战宣言的起草者赵毅敏老人。
在他百岁住院期间,这位“九·一八”的历史见证人向我们叙述了“九·一八”抗战宣言诞生的过程。 1930年,赵毅敏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1931年9月18日晚上10时多,日本人借口南满铁路被炸,分兵几路突袭中国军队,直逼沈阳。当时,赵毅敏住在沈阳南三经路81号,突然听到枪声四起,看到街上到处是持枪的日本兵,老百姓惊慌失措。赵老回忆道:“我知道日本人蓄谋已久的侵略开始了,我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中国共产党一定要首先发表宣言,让百姓知情,可是原省委书记刚在哈尔滨被捕,刚来的书记又不了解情况,其他省委的同志又分住在各处,无法召集开会,我想,我是满洲省委宣传部长,这个宣言也只好由我来写了。”就这样,在历史的紧急关头,赵毅敏连夜赶写了一份《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赵老回忆说:“此宣言首先揭露了日军武装占领奉天、抚顺、长春等大小城镇是其‘大陆政策’和‘满蒙政策’的必然行动,是蓄谋已久的,所谓这次冲突是奉天北大营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道所引起的,完全是骗人的造谣。其次分析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实质。最后号召工农兵劳苦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第二天一早,我找到省委组织部长和另一个同志,3人一起研究了一下并通过了我写的宣言。同时决定立即以省委的名义向全国发出去。”这份我党地方组织最早的抗日宣言很快分发到商场、学校、工厂和老百姓的院子里,大大激发了广大民众抗战的激情:东北军奋起反抗、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东北抗联各路武装力量坚持与日军作战。宣言是抗战动员令,也是匕首,直插敌人心脏,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38年底,赵毅敏从莫斯科回到了心仪已久的延安,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协助院长毛泽东主席工作。那时,北平失陷,天津又失陷……中华大地处在日军铁蹄蹂躏之下。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华北平原展开了地道战、地雷战;正面战场上,淞沪抗战、武汉会战都给了日军迎头痛击。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全国各地有志青年冲破阵阵封锁线,奔赴抗日中心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云集了来自全国音乐、话剧、木刻、作曲等诸多的优秀人才,赵毅敏深入其间,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团结他们,与他们共研究,促创作。很快,音乐系主任冼星海讴歌全国人民英勇抗日的《黄河大合唱》和赞美延安军民同心合力的《生产大合唱》等力作诞生了,歌颂革命圣地的《延安颂》也唱遍了中国。赵老回忆说:“《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指挥。因为条件艰苦,没有理想的乐器,有的只能用脸盆做打击乐器,用煤油桶做低音弦乐器,勺子放在搪瓷缸里摇来晃去创造音响效果……《黄河大合唱》演出终于成功了。它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鼓舞着人民战斗。人民鼓掌了,毛主席微笑了。” “九·一八”宣言离至今已有74个年头了,赵毅敏老人也已离我们而去。重提这段往事,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
浏览:103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