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解放军高级将领张元寿将军纪念馆

新四军简介


  
  。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7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党的绝对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和伪军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新四军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到9月2日,共解放县城40座,重要集镇400余个,歼日伪军2.8万余人,占领了武汉外围和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的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后又任命罗炳辉为第二副军长。9月,根据中共中央在同国民党和平谈判中作出的重大让步,新四军在浙东、苏南、皖南的部队分别撤到长江以北。10月,执行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并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部分主力和留在山东的八路军部队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仍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在此期间,新四军第3师开赴东北,第5师与八路军第359旅、河南军区组成中原军区,调离新四军的建制。1947年1月下旬至2月3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以及所属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至此撤销。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28
  
  新四军军分会  全称“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中共在新四军的最高集体领导机构。以中共中央军委派出机构的形式出现。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项英、陈毅、张鼎丞、曾山、黄道5人组成,项英任主席,陈毅任副主席。不久,项英根据新四军由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的实际情况,提出新四军军分会由项英、陈毅、周子昆、傅秋涛、张鼎丞、刘英、高敬亭、谭余保、曾山9人组成,项英、陈毅、周子昆为常委,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1940年秋,增补饶漱石为委员。皖南事变以后,根据194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电示和5月22日陈毅、刘少奇发布的通令,新四军军分会(此后又称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由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组成,刘少奇任书记。1942年3月,刘少奇回中央工作,陈毅代理军分会书记。1945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新四军军分会,将中共中央华中局扩大为12人组成,以陈毅、饶漱石、张云逸、曾山、赖传珠5人为常委,直接实施对新四军的领导。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28
  
  新四军委员会  新四军的集体领导机构。由于新四军军长叶挺当时不是共产党员,1938年6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新四军组织一个委员会,以便共同处理一切军政问题;并同意中共中央长江局提出的人选,以项英为主任,叶挺为副主任,陈毅、张云逸、周子昆、袁国平为委员。193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决定新四军委员会改以叶挺为主任,项英为副主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停止活动。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29
  
  新四军军部  新四军领导机关的总称。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汉口成立,当时只有中共中央从延安派来和军长叶挺邀集的少数工作人员。1938年1月6日移驻江西南昌,开始建立工作部门。4月5日到达皖南以后,机构逐步健全。设有参谋处、秘书处、副官处、军需处、军医处、兵站处、军法处、后方留守处和政治部。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1年1月20日的命令,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1943年1月供给部、卫生部合并为供卫部。1944年10月供卫部重新分为供给部、卫生部。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并从12月3日起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1947年1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与华中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成立华东军区领导机关。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29
  
  新四军司令部  新四军的军事指挥机关。皖南事变前的新四军司令部,指的是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领导下的8个处。处以下按业务分工设科。参谋处处长先后为赖传珠、赵凌波、张元寿。秘书处处长李一氓。副官处处长黄序周。军需处处长先后为叶辅平、宋裕和。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兵站处处长张元寿。军法处处长汤光恢,后李一氓兼。后方留守处处长先后为萧正纲、罗湘涛(兼)、叶进明,政治主任吉洛(姬鹏飞)。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司令部设参谋处和分管作战.侦察、通信、机要、训练、管理的各科。1945年1月增设调查研究室。参谋处处长先后为陈锐霆、陈钟昆。新四军十分重视司令部建设和参谋队伍建设,选调优秀干部做参谋工作,实行参谋人员和部队指挥员的经常交流,加强参谋人员教育与培养。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29
  
  新四军政治部  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机关。皖南事变前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设5个部(处)和1个战地服务团:秘书长黄诚,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宣教部部长朱镜我,民运部部长邓子恢(兼),敌工部部长林植夫,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政治部主任先后为邓子恢、饶漱石、谭震林。设5个部(处)和1个直属政治部:秘书长邓逸凡,组织部部长饶漱石(兼,后张凯),宣教部部长钱俊瑞,锄奸部部长汤光恢,敌工部部长刘贯一,直属政治部主任张凯(兼)。新四军继承中国工农红军的传统,重视政治工作和政治机关建设。建军初期,新四军政治部着重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的政治工作,对部队进行抗战方针政策的教育;建立新四军内的共产党组织系统,党员数量约占全体军人数的40%;组织战地服务团深入农村开展民运工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抗战。皖南事变后,提出为建设正规化的党军而奋斗,首要措施便是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加强政治机关建设,重申政治机关是共产党对军队实施领导的机关,与军事指挥机关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健全了政治工作的各项制度,培养良好的工作作凤。新四军政治部重视党的建设,加强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有效地开展战时政治工作和友军工作,敌伪军工作、民运工作。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0
  
  新四军供给部  新四军的军需保障机关。1941年1月重建军部时,为了独立解决后勤保障问题而成立。部长宋裕和,副部长叶进明。辖军实、粮秣、会计、管理科,以及兵站等供给和运输系统。各师也先后建立了供给部。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完全断绝了对新四军的供给,新四军独立自主地解决饷、弹和装备问题,主要依靠根据地的税收和公粮,依靠部队自己动手生产粮食、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也得到了沦陷区人民及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支援。1943年1月,供给部与卫生部合并为供卫部。1944年10月供卫部重新分为供给部和卫生部,仍由宋裕和、叶进明任供给部部长、副部长。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0
  
  新四军卫生部  新四军的卫生保障机关。1941年3月在新四军军医处的基础上成立。部长沈其震,第一副部长兼后方医院院长戴济民,第二副部长崔义田,副部长兼医务主任齐仲桓,顾问罗生特(奥地利人)。辖医政、保健、材料科。师、旅、军分区也建立了卫生部和医院。新四军卫生部还先后创办了华中卫生学校、华中医学院、新四军军医学校(后改称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卫生队伍近万人,95%是新四军自己培养的。新四军的医疗工作实行面向连队、为前线服务为主和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原则。涌现了一批医务模范工作者,如丁志辉、李兰丁、蒋南屏等。1943年1月,卫生部与供给部合并为供卫部。1944年10月,供卫部重新分为供给部与卫生部,卫生部部长崔义田,副部长戴济民。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0
  
  新四军军工部  新四军的军工生产领导机关。1941年2月在苏北盐城县岗门镇(今盐城市龙岗镇)成立。部长韩振纪,副部长吴师孟、孙象涵、喻嵩岳。军工部设工务、材料、总务、人事科,并辖7个工厂:1厂为机械加工厂,2厂为手榴弹厂,3厂为子弹厂,4厂为铸造厂,5厂为零件厂,6厂为木工厂,7厂为修械厂。各厂的主要任务是制造地雷、手榴弹,翻造枪弹,修理枪械,研制迫击炮弹等。1941年8月,由于日军“扫荡”,工厂受到损失,军部机关调整,决定撤销军工部,设备、人员就近分配到第1、第2、第3师。新四军军工部的时间虽短,但为后来各师成立军工部与完成军工保障任务奠定了基础。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1
  
  新四军供卫部  新四军的后方勤务机关。1943年1月,华中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新四军供给部与卫生部精简缩编.合并改称供卫部。部长宋裕和,副部长崔义田、戴济民、齐仲桓。供卫部机关只保留十余名干部,其余干部下放加强抗日根据地的财经工作。1944年10月形势有了根本好转,部队转入局部反攻,供卫部重新分为供给部和卫生部。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1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新四军江北部队的指挥机构。1939年5月中旬在安徽省庐江县东汤池成立。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指挥,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参谋长赖传珠,副参谋长杨梅生,政治部主任由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兼,副主任张劲夫。辖第4支队、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司令部。新四军游击支队一度也归江北指挥部指挥。江北指挥部成立后,以第4支队展开于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开创了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展开于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开辟了以来安县东北境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巢县(今巢湖市)、无为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保持与军部联系。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抵达江北指挥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创抗日根据地及坚决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指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得到迅速发展。1939年12月下旬,粉碎日伪军2000余人对皖东的首次“扫荡”,使皖东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后又多次挫败日伪军的进犯,在滁县(今滁州市)、凤阳、全椒、和县、嘉山、来安、天长、盱眙、六合、高邮等10多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1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前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集体领导机构。1939年4月,经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批准,在即将成立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设立前敌委员会,由张云逸、罗炳辉、赖传珠、周骏鸣、林恺、戴季英、郭述申7人组成,张云逸任书记。1940年1月,改为皖东军政委员会。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2
  
  皖东军政委员会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活动区域设立的集体领导机构。1940年1月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前敌委员会改成皖东军政委员会,由张云逸、罗炳辉、赖传珠、周骏鸣、林恺、戴季英、郭述申7人组成,张云逸任书记。后增补郑位三为委员并任书记。领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辖的第4支队、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和皖东地区党、政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皖东军政党委员会。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2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主力部队之一。1938年11月由新四军第4支队在皖中发展的地方武装编成。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兼任司令员,归第4支队指挥。1939年5月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江北游击纵队改由江北指挥部指挥。司令员孙仲德,政治委员黄岩,副司令员郑抱真,参谋长桂蓬洲,政治部主任桂蓬(黄育贤)。辖两个大队,8月又整编为3个大队。主要在淮南铁路两侧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担任与皖南军部的交通联系。1940年3月,所属3个大队扩编成新7、新8、新9团。新7团团长余龙贵,政治委员廖成美。新8团团长孙仲德(兼)。新9团团长桂蓬洲(兼)。4月在无为县照明山反顽战斗中失利,参谋长桂蓬洲牺牲,由顾士多接任。6月,谭希林任司令员,孙仲德改任政治委员,郑抱真任副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为两个团。将第4支队第14团编入江北游击纵队,为第1团,团长张翼翔,政治委员李世焱。新7团为第2团。新8团和新9团第3营调给第4支队;新9团撤销。9月,新8团归建,改称第3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6旅。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2
  
  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下的淮南津浦路东各县地方武装指挥机构。1940年4月18日成立。由新四军第5支队创建的路东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1940年4月5日,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进入路东,决定建立这个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即中共路东省委、津浦路东各县抗敌联防委员会、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联防司令部由杨梅生任司令员,陈庆先任政治委员,林英坚任副司令员,祝世凤任政治部主任。联防司令部成立时,江北指挥部抽调部分主力部队组建路东地方部队:以第5支队第15团3营为基础组成独立第1团.活动在来安地区,团长漆德庆,政治委员朱云谦;以第15团第1、2营为基础组成独立第2团,活动在天长、仪征、扬州地区,团长刘树刚(后饶守坤),政治委员刘景胜;以第5支队特务营为基础组成独立第3团,活动于盱眙、嘉山地区,团长杨梅生(兼),政治委员阮贤榜;以江北指挥部特务营一个连为骨干,与天长县地方武装组成独立第4团,活动于天长、六合地区,代团长程启文(后团长罗占云),政治委员侯政(后王义勋)。联防司令部还组建了一个特务营。各县成立军事科,领导一个独立营(也称模范营或县总队)。在根据地边缘地区,普遍建立区中队、乡分队,同时组织人民自卫武装——自卫军。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自卫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联防司令部成立后,组织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配合主力平定了反动地主武装的暴乱。8月,联防司令部建制撤销,所属部队归江北指挥部指挥。1941年3月,重建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治委员刘顺元,副司令员罗占云,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先后为侯政、王敬群、张树材,1942年1月,改称淮南苏皖边军区。1943年2月,改称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3
  
  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下的淮南津浦路西各县地方武装指挥机构。1940年6月成立。由新四军第4支队创建的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此时已建立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为加强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成立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魏文伯任司令员,中共路西省委书记彭康任政治委员,程式任参谋长。各县成立总队,各区成立中队,各乡成立人民自卫军和基干民兵。1940年9月6日,梁从学任司令员,程式任副司令员。1941年联防司令部领导成员又有变动:司令员郑抱真,政治委员谭光廷,副司令员陈庆先,参谋长李国厚(后杜国平),政治部主任吕清。1943年2月,改称淮南军区津浦路西军分区。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3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新四军江南部队的指挥机构。1939年8月,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将赴延安,新四军军部决定第1、2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11月7日,第1、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苏南溧阳县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光。辖第2、4团,新编第3、第4、第6团,江抗总指挥部,挺进纵队,苏皖支队及苏南地方武装,共1.4万余人。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进入苏北,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留在苏南的部队,成立新的江南指挥部,罗忠毅任指挥,廖海涛任副指挥。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的江南指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第16旅。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3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分委   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集体领导机构。1939年11月7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设立军事委员会分会,简称军分委,由陈毅、刘炎、粟裕、钟期光组成,陈毅任书记。1940年7月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军分委。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4
  
  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1938年上半年,中共上海地方组织派何克希等到苏南江阴县西石桥,争取当地游击队梅光迪部。10月新四军第1支队授予该部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的番号,梅光迪任司令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辖3个连共200余人。1939年1月,第1支队派参谋长胡发坚去江抗第3路主持工作。5月.新四军第6团向东路(沪宁路东段)地区发展,与江抗第3路汇合于武进县戴溪桥,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总指挥梅光迪,副总指挥叶飞(化名叶琛)、何克希,参谋长乔信明(化名汪明),政治部主任刘飞。第6团以江抗第2路名义继续东进,先后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和上海虹桥机场,在国内外造成重大影响。8月,江抗通过改编苏(州)常(熟)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的抗日武装,已发展到5000余人,整编为4路:第2路司令员吴焜,副司令员陈震寰,政治主任刘飞;第3路司令员何克希,参谋长徐绪奎,政治主任杨浩庐;第4路司令员乔信明,副司令员杨忠、强学增、胡肇汉,政治主任吕平;第5路司令员朱松寿,副司令员梁金华,参谋长夏光,政治主任张志强;另有两个重机枪连。10月,江抗西撤扬中县的老郎街、油坊桥一带休整,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4
  
  东路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领导机构。1939年5月,新四军第6团挺进苏南东路地区(沪宁路东段),与江抗第3路合编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任副总指挥。同时成立了中共路东(东路)区委和路东(东路)军事委员会,均由叶飞任书记。10月江抗主力西撤,东路军事委员会撤销。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4
  
  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1937年10月,中共党员管文蔚在家乡丹阳县组织倪山自卫团,随后又帮助周围各乡组织自卫团,建立了江南抗日自卫总团,辖丹阳、镇江、武进、扬中4县80多个乡的自卫武装,共3000多人。1938年7月,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约见管文蔚,又派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前去视察,授予丹阳游击纵队的番号,管文蔚任司令员,韦永义任政治处主任。9月,改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对外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郭猛(后龙树林)。所属部队编为4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张震东(兼),第2支队司令员方钧,第3支队司令员韦永义,第4支队司令员梅嘉生。新四军军部和第1支队先后派张震东、郭猛、魏天禄、贺敏学、龙树林、陈时夫、吉洛(姬鹏飞)等到挺进纵队工作。部队经过整训,军政素质大为提高,成为开辟丹北地区的主力。1939年10月,江抗主力西撤扬中,与挺进纵队合编,执行向北发展任务。合编后的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化名聂扬),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副主任陈同生。辖4个团,共3600余人。第1团由江抗第2路改称,团长乔信明,政治委员刘先胜。第2团由江抗第3路改称,团长徐绪奎,政治委员何克希。第3团由挺进纵队第1、4支队合编,团长梅嘉生。第4团由挺进纵队第2、第3支队合编,团长韦永义(后邱玉权)。合编后,第2团留在江南丹北、茅山一带坚持抗日斗争,其余部队北渡长江,开展泰州、扬州地区的抗日斗争。12月,张藩任挺进纵队参谋长。1940年2月,吉洛(姬鹏飞)任政治部主任。同月,第3团两个营由梅嘉生、张震东率领,西进天长、六合、仪征地区,与苏皖支队合编。6月,在苏皖支队的支援下,取得郭村保卫战的胜利,为东进黄桥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挺进纵队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4
  
  中共新四军挺进纵队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挺进纵队的集体领导机构。1938年11月设立,陈时夫任书记,管文蔚任副书记。1940年2月改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军政委员会。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5
  
  新四军挺进纵队军政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挺进纵队的集体领导机构。1940年2月由中共新四军挺进纵队委员会改称,由叶飞、管文蔚、吉洛(姬鹏飞)、张藩、韦一平、惠浴宇6人组成,叶飞任书记。同年7月挺进纵队编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军政委员会撤销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5
  
  新四军苏皖支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1939年11月,江南指挥部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辟苏皖边区的指示,派第4团团长张道庸(陶勇)、政治委员卢胜率第4团团部及第2营,为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部护送13万发子弹,北渡长江。随后,即以新四军苏皖支队的名义进入扬州、仪征、天长、六合地区,策应皖中的新四军第4、第5支队东进。1940年2月,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团团部及两个营在团长梅嘉生、参谋长张震东率领下与苏皖支队合编,仍称苏皖支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卢胜,副司令员梅嘉生,参谋长张震东。辖3个营及1个特务大队。合编后的苏皖支队力量得到加强,打通了与新四军第5支队的联系,参加了半塔集保卫战和郭村保卫战等战斗。1940年7月,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5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新四军苏北部队的指挥机构。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的指示,率苏南主力经扬中县北渡长江,到达江都县吴家桥地区,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光。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辖第1、第4、第5团。第2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辖第2、第6、第9团。第3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10月刘先胜任政治委员,辖第3、第7、第8团。7月25日,苏北指挥部挥戈东进,击溃国民党税警总团一部并歼灭江苏省保安第4旅主力近2000人,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0月初,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指挥26个团约3.4万人,分三路进攻黄桥。苏北指挥部在八路军第5纵队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战略配合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经4天激战,以5000主力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2个团1.1万余人。10月10日,与八路军第5纵队胜利会师,为合力开辟苏北奠定了基础。黄桥决战后,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四县的地方势力,纷纷与新四军联系,愿意接受领导。苏北指挥部经与他们谈判,成立了江苏省第4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并派第3纵队进入这一地区,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1月,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保安司令部,陈玉生任司令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苏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军分委   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集体领导机构。1940年7月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分委改称,由陈毅、刘炎、粟裕、钟期光组成,陈毅任书记。1941年2月,苏北指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军分委撤销。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三支主力部队之一。1940年7月由新四军挺进纵队等部编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副主任陈同生。辖第1、第4、第5团。第1团团长兼政治委员乔信明。第4团团长邱玉权(后廖政国),政治委员刘文学(后张潮夫)。第5团团长王澄,政治委员彭德清。第1纵队参加了黄桥战役等战役战斗。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l旅。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6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三支主力部队之一。1940年7月由新四军第2团、新6团和挺进纵队一部编成。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辖第2、第6、第9团。第2团团长段焕竞,政治委员郭猛。第6团团长池义标,政治委员吴嘉民。第9团团长徐绪奎(后李钟民),政治委员罗维道。第2纵队参加了黄桥战役。10月10日与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会师,打通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l师第2旅。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6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三支主力部队之一。1940年7月由新四军苏皖支队和江都独立团、陈玉生起义部队改编组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10月刘先胜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陈玉生,参谋长张震东,副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3、第7.第8团。第3团由苏皖支队改编,团长黄才胜,政治委员吴载文。第7团是7月郭村战斗期间,由共产党员陈玉生率领国民党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第3纵队第8支队起义归来,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独立支队,8月并入第3纵队,改编为第7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惠浴宇,后邱玉权任团长,余光茂任政治委员。第8团由江都独立团改编,团长姜茂生,政治委员邱湘田。第3纵队参加了黄桥战役,继而开辟了通如海启地区。1941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7
  
    联抗全称“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3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原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部队。1940年7月苏北指挥部东移黄桥后,为消除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陈泰运的疑惧心理,同意在新四军与李、陈部队之间建立缓冲地带,请黄逸峰以国民党战地党政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组织一支部队。同年10月10日,联抗司令部在泰县曲塘(今属海安县)成立,司令员黄逸峰,副司令员李俊民,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至堃,政治部主任张孤梅。所属部队由新四军和李、陈两方各派1个连组成后,收编了白米、曲塘两个常备中队,吸收了一批爱国青年,编为4个大队,共千余人。联抗成立后,以中立的东道主身份,于10月31日在曲塘召开了苏北抗敌和平会议,通过了苏北各部队联合抗日的通电。曲塘会议进一步确定了中共及新四军在苏北的政治领导地位。1941年4月,联抗隶属新四军苏中军区。1943年10月,汤景延任副司令员。1944年10月,联抗番号撤销,部队编入苏中军区。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7
  
  江苏省第4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指挥机构。1940年10月成立。黄桥决战胜利后,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县的地方势力纷纷与新四军联系,愿意接受领导。苏北指挥部请季方以国民党战地党政指导委员会指导员的身份出面谈判,成立了江苏省第4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统一指挥这一地区的抗日部队。季方任指挥,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1旅旅长薛承宗、游击第6纵队司令徐承德任副指挥,梁灵光任政治部主任(后陈同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编入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7
  
  崇启海常备旅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地方武装。1940年6月中共上海地方组织领导的崇明自卫总队在茅珵、韩念龙率领下,北移南通、海门地区。10月改编为崇启海常备旅,受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旅长茅珵,政治委员韩念龙。辖第l、第2团。11月,改称苏北第4区游击第3旅。  苏北第4区游击第3旅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地方武装。1940年11月由崇启海常备旅改称。旅长茅珵,政治委员李干辉,副旅长王澄。原第1、第2团合编为第6团,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第5团调入为第5团。1941年2月编入新四军第1师第3旅。  南通县保安旅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地方部队。1940年11月,国民党南通县县长兼县保安旅旅长何润章企图叛变。江苏省第4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梁灵光利用该旅内部矛盾,扣押何润章等反动军官,接管了县政府和保安旅。梁灵光兼任旅长,梅嘉生任副旅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番号撤销,部队编入新四军第l师兼苏中军区。  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保安司令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地方部队指挥机构。1940年11月成立。司令员陈玉生。所辖警卫团即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第7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撤销。
  
  
  独钩寒江雪 2004-5-3 19:37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  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的统一指挥机构。1940年11月17日在江苏省泰县海安镇(今属海安县)成立,23日迁盐城。总指挥叶挺(未到职),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陈毅,政治委员胡服(刘少奇),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未到职),副主任钟期光。辖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豫鄂挺进纵队和八路军第4纵队、八路军第5纵队。总指挥部司令部设6个处:秘书处处长刘彬,参谋处处长郑重,军需处处长罗湘涛,副官处处长俞炳辉,军医处处长崔义田,军法处处长周林。总指挥部政治部设5个部:组织部部长刘文学,宣传部部长张崇文,保卫部部长周林(兼),敌工部部长邱东平,民运部部长彭冰山。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以总指挥部为基础成立了新四军新军部。
  
 浏览:783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3/23 11:58:0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战斗序列(收藏于2006/10/26 19:03:55
张晓祺长征中的红管家(收藏于2006/10/26 18:59:42
唐亮 張震第三野戰軍(收藏于2006/3/23 12:02:17
新四军简介(收藏于2006/3/23 11:58:08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战斗序列>(收藏于2006/3/23 11:51:32
淮南军区津浦路西军分区(收藏于2006/3/23 11:18:13
西塞罗南麻战斗(收藏于2006/3/19 22:10:38
内邱之窗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十几名解放军高级将领(收藏于2006/3/19 22:03:45
新四军征战实录(收藏于2006/3/19 21:58:51
游园随想:缅怀张参谋长(收藏于2006/2/20 21:13:2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革命英雄人物(访问11445次)
新四军简介(访问7835次)
革命英雄人物(访问4306次)
唐亮 張震第三野戰軍(访问3021次)
内邱之窗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十几名解放军高级将领(访问2400次)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战斗序列(访问2286次)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战斗序列>(访问1900次)
新四军征战实录(访问1704次)
: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访问1538次)
西塞罗南麻战斗(访问148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4 19:28:09
小张文傻子选评论(评论于2015/3/10 20:32:29
李佳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7 17:52: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21 15:31:3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5/7 17:06:2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