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史党建闽西骄子史迹巡礼 纪念古田会议75周年理论研讨论文集 不朽的丰碑--缅怀杨成武将军
当前位置>首 页>红色闽西-史迹巡礼 奋战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二支队 李元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开始,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7000多官兵,激于民族义愤,顶着国民党当局不准抵抗的命令,被迫同日军进行自卫还击,从而揭开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序幕。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耍花招说失踪1名士兵,要进宛平城搜寻,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撕开伪装的面具,于翌日凌晨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毅然奋起反击。从此,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后,1937年9月22日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10月,奋战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个省13个地区活动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这二支队伍的组建,把日本军队打得魂飞魄丧,草木皆兵。在新四军中有一支劲旅是由闽西南红军组成的第二支队,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勇歼日寇,展示出闽西儿女的魅力与风采,他们以爱国的满腔热血谱写着一首首同仇敌忾,誓与国土共存亡的光辉诗篇。 1938年3月1日,由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后为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和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等率领2600多名将士从龙岩白土出发,经上杭、连城、长汀开往苏皖抗日前线,驰骋在大江南北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在茅山地区的韦岗战斗是对日军的第一仗。击毁日军汽车4辆,击毙军官2名、士兵13人,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首战告捷,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赋诗庆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也兴奋地写下:“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卫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1938年的7月6日,在二支队第3团邱金声副团长率领下的第一营和支队特务连,采取了以一战斗小组化装伪军在火车上行动,其他的设下伏击圈狙击的战术,行动很快进入预定方案。在火车上乔装伪军的新四军战士忽地一闪便进占火车头,利索地干掉司机,全速开往伏击圈。战士们跳下火车,一会火车脱轨翻车,早已等待的抗战将士三下五除二便把鬼子消灭干净,将车上的货物一件不剩地搬回。1940年6月1日,二支队四团和支队特务连在副司令员廖海涛的指挥下,在句容三岔地区赤山击毙日军中队长吉田等130余人,俘虏2人,缴枪60多支,九二步兵炮1门。陈毅获悉当即发出电报予以表扬。时任二支队副司令员的廖海涛也兴奋地赋诗一首: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赤山之战缴敌枪,茅山烽火震南京。7月12日,新四军二支队在安徽芜湖的水阳黄池间歼日军130多人;翌年2月9日,张鼎丞司令员率部攻克安徽黄泥港敌据点,全歼守敌。几天后又出击臬官集,歼敌30多人;11月28日,日寇围攻十六旅机关和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闽西子弟廖海涛为掩护1000多人突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胜利地完成阻击任务,但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壮烈牺牲;1944年1月2日,新四军十六旅将士经12天的反“扫荡”,毙伤俘日军340余人。 由闽西南子弟组建的新四军二支队粉碎了日军几十次的“扫荡”,袭击南京、芜湖飞机场和据点,破坏敌军铁路、公路、通讯、桥梁,有力地牵制了几十万敌人,将士们始终坚守在茅山地区一带,成为坚持苏南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之一。 在抗日烽火中,闽西子弟得到洗礼和锻炼,一大批党政军领导脱颖而出,有邓子恢、张鼎丞等师级干部,有王集成、张元寿、黄炜华、郭成柱、廖海涛、王胜等旅级干部,有梁国斌、邱相田、张云龙、阙中一、俞炳辉、张日清、黄木胜、廖成美、王直、熊兆仁、李德安等30多名团级干部,更有大批的营、连、排级干部,他们历经战争的锤炼,不少人后来成为党政军的领导人才,为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四军二支队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 (作者单位: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 |
浏览:157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