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我评为副高级职称,至今刚好第五个年头。今年是我申报正高级职称的最后一年。明年我将离开自己钟爱并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电视事业,我十分珍惜这最后一次机会,也十分感谢评委们倾听我的陈述。 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在电视初创和发展时期所作出的贡献;二、参加国内和省内众多大型电视系列片创作所取得的成绩;三、撰写电视专论和出版理论研究专著所取得的成果。 一、在电视初创和发展时期所作出的贡献 我是1972年调到浙江电视台的。浙江电视台是全国建台较早的省台之一,当时正值是浙江电视台初创时期,台里新闻组刚建立, 6位记者、编辑和2位洗印同志,是浙江电视台新闻组最早的一套人马。这是浙江电视台建立初期,浙江新闻战线上,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新闻队伍,这支新闻队伍经历了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电视新闻片发展的历程。 这期间,浙江台在中央台的新闻用片量迅速上升,本人编摄的电视新闻片当时在中央台用片量也名列前茅。 我在采访拍片中,以新闻敏感捕捉每一条新闻线索的“亮点”,认真拍好新闻片。浙江台在首届全国评奖中得到各类奖项,其中新闻类《科技人员走上领导岗位》荣获全国新闻片二等奖,为浙江电视台夺取了第一次全国性新闻奖。我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仙都》,在首届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奖中也列为表扬的电视纪录片之一。 我们在电视初创时期,共同完成了日常新闻报道和省里许多重大宣传报道任务,同仁们一起团结奋斗,共同开创浙江电视事业。这批电视工作者长期艰苦努力奋斗中,折射出了浙江电视发展历程,为宣传浙江,发展浙江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 浙江电视台是中国电视剧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较早建立了一支专业创作队伍。当时从台内抽调精兵强将到新建的电视剧部门工作,我也从新闻工作岗位抽调到电视故事片创作方面。由程蔚东、黄亚洲等编剧,傅强导演、沈荣达摄影的《神秘的国画》是一部用16毫米彩色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故事片。我们这批主创人员都是第一次从事电视剧创作,导演是从长影调进台里,擅长电影创作的,使用彩色电影胶片来制作电视故事片, 在全国还为数不多,这是我国电视界第二部用16毫米彩色胶片拍摄电视故事片。这部电视故事片不仅在浙江台和电影院播映,而且送往中央台,在送审过程中,专家们认为是一部有一定艺术质量的作品,中央台总编室安排在1980年春节除夕晚上黄金时间播出。当时,这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北京广播学院曾把这部电视故事片作为教学片。 此外,由同名小说《饯行酒》改编的电视故事片,由傅强导演、沈荣达摄影,还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广电部、煤炭部颁发的乌金奖,荣获浙江省81-84年度优秀电影电视创作奖。 能否创作有一定思想水准和艺术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自制节目水准标志之一。1984年,浙江电视台组建对外宣传部,本人和台里几位业务骨干从专题部一起抽调到新成立的对外部。本人作为主创人员参加创作电视风光记录片《瓯江放排》,荣获第二届全国对外节目二等奖,全国电视台优秀电视节目展播节目奖。 本人参加创作人物记录片《夏衍》,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专题节目三等奖。参加创作电视纪录片《浪花岛》,荣获中央三台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举办的“美丽富饶的祖国海疆”银帆奖。历年来参加创作了不少电视纪录片,不仅在浙江电视台播出,而直选送到中央电视台对外部向国外播出,提高了浙江电视台知名度,并由中央电视台发往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电视机构,为宣传浙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参加国内和省内众多大型电视系列片创作所取得的成绩 自八十年代中期,本人选择电视纪录片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一直往电视纪录片导演和摄影业务方面作着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大型电视系列片创作是标志着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体现,是衡量电视台其制播水平高低的一种艺术参照样式,以电视纪录片形式创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都以内容的系统性、真实性,从而获得广大电视观众欢迎。 我在浙江电视台对外部工作期间,正值中央电视台对外部筹拍我国电视界第一部完全依靠国内自己的创作力量摄制的《话说运河》,中央台与时任浙江台台长韦连城同志商借同意我去摄制组,在我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著名电视记录片专家陈汉元,制片人、总编导戴维宇率领下,我不仅担任编导、摄影等主创工作,而且参加了大规模电视航空摄影,航摄闻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这次开拓性电视航空摄影,在航摄美学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在我国电视航空摄影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我在参加中国重大题材创作中,也没有忘记我是浙江电视台培养出来的人,应为浙江台争光,我人在摄制组,心也想着浙江台。《话说运河》摄制完成,要划上一个园满句号,我在摄制组与同仁一起策划结尾的节目,提出要有创新意识,不要重复《话说长江》那样的结局,而搞一场以运河为题材的京杭大运河知识对抗赛,京杭大运河两端是北京、杭州,中央台和浙江台联手合作是顺理成章,直播京杭大运河知识对抗赛更有意义,我们摄制组策划这项建议,得到了领导上采纳,这次直播开创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双向传送和组合播出的先河,达到了中央台和浙江台双赢的效果,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中国电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北京广播学院攻读研究生期间,不仅学习专业理论,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习期间,正值第十一届亚运会召开,我应邀参加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组织的电视航空摄影工作,对亚运村、市容交通、城市建设、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场馆进行电视航空摄影,曾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 本人在电视生涯中,不仅参加了我国国内几次较大的电视系列片创作,而且参加了国际性电视系列片创作,在中央电视台对外中心工作期间,参加了由联合国新闻署节目总策划人、著名历史学家让•台劳特先生发起组织的全球性电视系列片《未来的兰图》,该片邀请世界上13个国家参加制作,这种国际问合作体现了合拍节目策划特点。《未来的兰图》是以当代世界关注的未来几个重大问题作为电视系列片命题,新兴的“未来学”构成了这个宏大的理论构架,现代科学技术把研究领域扩展向未知的未来,电视媒体也相继拟订关于未来发展问题。中国的电视节目命题是人口问题,题目为《超载土地的明天》本人在该片担任总摄影及策划工作,前后历时一年。 1992年2月26日,该片由联合国在法国巴黎教科文组织大楼上举行首映式,中国的电视节目在会上反响强烈,获得各国的好评,评价较高,特别对这个节目的编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编导与摄影技巧很好,主题阐述得深入而有意义”,联合国专家指出:“中国的电视节目为人们敲起了警钟,节目很有吸引力,是一个很好的节目”。节目总策划人让•台劳特先生最后指出:“这个节目下了功夫,编导与摄影都很出色,向中国同行表示祝贺”。这部电视系列片用中、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文等六种语言,由联合国新闻署发行全球,这种国际合作节目,也是节目策划最好的交流与学习,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1992年,我应邀参加了由广电部批准,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走向新世纪》。该片反映我国广电系统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由我主持编导工作,带领摄制组到全国广电系统采访、拍片。1993年9月22日通过广电部领导审看,并邀请中央三台和部属各直属单位领导审看,得到普遍好评,广电部分管宣传的领导审看后指出:这部电视系列片信息量大,可视性强,能吸引观众,有一定影响。你们做了一件有意义工作。 1993年完成广电部《走向新世纪》创作后,应邀参加了国务院《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担任编导与摄影工作,该片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该片在中央领导同志关心与重视下,由政府领导部门和有关宣传部门组织实施,该片荣获1994年度全国优秀电视经济节目一等奖。 1994年我从中央电视台回到浙江电视台,到新成立的创作研究室工作。参加创作六集电视纪录片《傻子沉浮录》,担任编摄工作,创作历时一年。该片以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讲述了傻子瓜子大王年广九的坎坷命运,傻子瓜子现象家喻户晓,年广九成为中国改革历史进程中个体经济发展的知名人物,他几番跌岩,数度沉浮,由小瓜子引出的大话题,反映了年广九所生活的时代特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受到影视界专家学者关注,该片荣获1997年度全国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一等奖,省社教类节目一等奖,省广播电视“精品工程”奖。 1994年我还曾参加策划、创作了电视记录片《山里老汉》,该片荣获首届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三等奖。 1995年,中央台来函借调我去执行航摄工作。经本台领导同意,我应邀参加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摄制。在组织大规模的电视航空摄影中,为保证该片质量,我不辞辛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航摄机组同志们团结合作,在京九铁路全线上,克服种种困难。长时间的飞行航摄,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在我国电视航空摄影史上又写下了新的篇章。此片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好评,被评为1996年度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反映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与成就,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浙江电视台摄制了大型电视系列片《潮起浙江》。《潮起浙江》摄制组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深入采访,历时一年,制作了17集电视系列片。该片荣获浙江广播电视特别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广播电视“精品工程”奖,全国优秀广播电视长篇专题片二等奖。 2001年,我参与八集电视记录片《浙江精神》摄制,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继承先人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上实践中锤炼而成,该片选择了浙江的八个人物来表现浙江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究实效”的精神。该片荣获浙江电视台一等奖,浙江省广播电视一等奖,全国优秀广播电视长篇三等奖。 本人策划了大型电视系列片《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大河――运河系列》、《中华文化之谜》等。 综上所述,本人在电视生涯中,已编摄数百条电视新闻片,上百部电视记录片,十部集电视故事片,还参加创作了十部大型电视系列片。 1、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运河》 编导 摄影 2、大型电视系列片《走向新世纪》 编导 摄影 3、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编导 摄影 4、大型电视系列片 《超载土地的明天〔联合国题材人口问题〕》总摄影 5、大型电视系列片 《穷则思变〔联合国题材贫困问题〕》摄影 6、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 航空摄影 7、五集电视记录片《杭州》 编导 8、六集电视记录片《傻子沉浮录》 编摄 9、大型电视系列片《潮起浙江》 编辑 10、八集电视记录片《浙江精神》编辑 三、重视电视理论研究,撰写电视专论和出版理论研究专著所取得的成果 我197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1989年又考入北京广播学院首届电视硕士课程研究生班,且为研究生班班长。在导师指导下,我从事电视美学研究,学习勤奋,读书刻苦,取得各门功课的优秀成绩,而且带领全班学员举办“电视理论研讨会”,发动同仁根据自己的学科研究方向发表论文演讲, 提高电视研究的理论水平,当时在北京广播学院和学院电视系师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是北京广播学院首批从工作岗位招收的研究生,学院科研处要求我们这批有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选择课题,撰写书稿。我着重研究电视美学,将电视航空摄影学作为探索研究课题的目标。通过走访我国影视界老一辈专家和优秀的电视工作者,并结合自己的多年经验,多年后我完成了《电视航空摄影》一书。著书立说是电视人钻研业务,积累经验,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今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我国第一本《电视航空摄影》电视专著,填补了中国电视航空摄影研究领域的空白。 北京广播学院著名教授、电视评论家朱羽君这样评述:“沈荣达本是我院电视新闻摄影专业的毕业生,后来又回到母校攻读新闻学(电视)研究生。他勤奋好学,埋头苦干, 对电视业务十分熟悉,编导、摄影过许多有影响的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系列片。参加了著名的电视系列片《话说运河》摄制工作,在电视航空摄影中和该摄制组同志共同谱写了我国电视航空摄影史上最完整最壮丽的诗篇。后来又在《大京九》等系列片中都出色地完成过电视航空摄影任务,他的论著《电视航空摄影》就是他工作实践和理论思考的结果”。 《电视航空摄影》这本电视专著在全国发行以后,引起了电视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系等院校前来联系邀请办讲座和参加学术研究讨论。 我在电视创作的同时,还撰写了大量电视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曾发表过数篇学术论文,在省级刊物也发表过论文。 我的电视同行,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赵群力在浙江永嘉不幸遇难。事后我追忆撰写了《情系蓝天一一记中国电视航空摄影家赵群力坠机殉职》,此文被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推荐收入浙江省重点历史文献《浙江省志》,在《浙江省新闻志》“丛录”一编刊登。 回首往事,思绪万千,我把一生精力都放在了电视事业上,我即将要离开我钟爱的电视事业...... |
浏览:157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