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巴林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

满洲礼节

和伦

  皇帝大婚
  
  皇帝大婚程序非常复杂,首先总管太监到皇后家中奏请皇后梳洗打扮,然后请皇后拿上两个苹果,亲王福晋为皇后披上盖头,把御笔龙字和金如意放在轿中,并送皇后上轿。喜轿由十六人抬着,一路走正门直抬到乾清宫,亲王福晋扶皇后下轿,接过苹果,将装有珠宝金银,米谷的宝瓶交给皇后,并扶皇后跨过火盆,取红红火火之意。然后穿过交太殿,直奔坤宁宫,坤宁宫门口放有两个马鞍,马鞍下是皇后从娘家带来的苹果,皇后从上面迈过,取平平安安之意。进入坤宁宫后,皇后将宝瓶交给亲王福晋,福晋将宝瓶放在喜床上,这时皇帝为皇后掀去盖头,帝后面对面坐在炕上,宫女捧上子孙饽饽(小馒头)放在帝后中间的小桌上,请皇后食用。然后福晋,命妇,宫女为皇后换朝服。换罢,宫女端上酒宴,洞房外侍卫中的夫妻唱起《交祝歌》,帝后共饮交杯酒。宫女再为皇后换上龙凤长袍。入夜,帝后吃完长寿面,步入红帷,共度良宵。
   
  
  皇帝去世后改称大行皇帝,丧葬仪式非常隆重,主要包括小殓、大殓、停灵、移陵、出殡、入葬。
  
   小殓,在皇帝去世当天举行,为大行皇帝穿衣戴帽,同时皇子、皇孙要穿孝,并剪去一绺头发,表示哀悼、女眷要摘掉一切饰物,官员要摘去帽上的红缨。
  
   大殓,在小殓之后第二天举行,将大行皇帝太入梓宫(皇帝的棺材)。大殓当天王宫大臣、文武百官要来瞻仰皇帝的遗容。
  
   停灵,大殓之后要将皇帝梓宫停放在乾清宫正殿,供祭祀,同时颁布遗召,举国致哀,27天内不许演戏。
  
   移灵,在乾清宫停放一段时间后,要将皇帝的梓宫移至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准备出殡。
  
   出殡,也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仪式,最后,将皇帝的梓宫入葬清东陵或清西陵。
  
  
   
  
  清朝的元旦大朝
  
  元旦这天的庆典,最重要的是百官拜见皇帝,称为大朝,它是朝会制度中级别最高的一种。清代元旦庆贺礼,最早是天命元年(1616),太祖努尔哈赤举行的。顺治年间,进一步将元旦、冬至、万寿节定为国家的三大节。由于皇帝是元旦大朝的主角,整个仪典实际上从皇帝起床便开始了。
  元旦这天,皇帝于子正(即午夜零点)即起床,先吃苹果,意为“岁岁平安”,然后来到养心殿东暖阁,行开笔仪,给祖宗牌位行礼,再到慈宁宫向皇太后请安行礼。这些先期礼仪完成后,皇帝回到寝宫,等待百官朝贺。此时,代表皇帝的法驾卤簿与中和韶乐,已陈设于太和殿前和太和门前,礼部官员在太和殿前广场也安设好了官员站位的品级山。天将明时,王公百官在午门外集合,由礼部官员引至太和殿前立位等候。钦天监报时后,礼部官员至乾清门,请皇帝赴太和殿。此时午门鸣钟鼓,皇帝身穿朝服乘肩舆出宫,先至中和殿升座,接受御前官员的跪拜,然后在中和韶乐声中到太和殿升座。此时乐止,太和殿外三台下响起三声鞭响,随着鸿胪寺官员“排班”命令,王公百官各就其位,宣表官手捧表文与两位大学士来到太和殿下正中,北向而跪,宣读皇帝向上天和全国臣民表明心迹的表文。接着乐队奏乐,群臣行三跪九叩礼。百官跪拜后,皇帝赐群臣入座饮茶。不过,只有王公勋爵可入太和殿坐,其余百官只能在殿外原位就座。饮茶毕,阶下再响鞭三声。皇帝在中和韶乐声中回宫,百官按次退下,朝贺典礼结束。
  
  元旦除皇帝个人活动外,皇太后要亲手制做糕点,供奉于神像及祖先牌位前,以示敬意。宫中女眷互相行礼,太监、宫女各向其主行礼,亲郡王的福晋入宫向宫内亲人行礼,进如意、果品等物,同贺新年。
  
   
  
  门神、灯节、腊八粥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满族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大年初一,满族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正月十五为灯节,又称元霄节。满族除接彩灯外,还制作“冰灯”。张灯三日。沈阳市在四平街(今中街)举行灯市,商家预制各式彩灯、悬于门际,有人物、瓜果、禽兽、鱼蟹灯,穷工极巧,角胜争奇,还杂陈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秧歌、灯官等剧,士女游观,填溢街巷。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满族人有“领龙”之俗,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然后在院中举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满族过端午节意在避瘟防疫,不是纪念屈原。端午日,家家门插艾蒿,人人身佩荷包,里装雄黄面,消灾却毒。凌晨,人们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露”,用露水洗脸,洗手,喝一口溪水,谓可不生眼疾、不生疮、不肚子疼。早晨吃煮鸡蛋,不“苦夏”。
  
    满族的大祭没有固定日期,沈阳满族富户每年一次,贫家三、五年一次,一般在腊月举行,连祭三日。第一天祭祖,上午叩头杀牲为朝祭,晚上背灯祭。第二天祭天,亦称“外祭”,又叫“立杆大祭”,叩头杀牲,吃“小肉饭”和“大肉”,“大肉”俗称“燎毛肉”。第三天祭佛托妈妈,即“背灯祭”之神祗,但“背灯祭”为感恩、报恩,此祭则为求子孙兴旺、人口平安。
  
    满族每逢腊八都要煮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佛粥”,源于佛教,满族接受此俗甚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年年熬腊八粥,以黄米、江米、小豆、绿豆、大豆、枣、栗等合为粥,合家聚食,以祈丰收。
  
  
  
  
   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
  
  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礼节,也有受汉族影响,吸收一些儒教的“三纲五常”封建道德,当然还保存着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残留。
  (一)“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
  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
  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
  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二)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满族人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做。
  山区里的满族人家,难得有客人来到,更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门也不锁,路人或来客可随意入门、喝水、吃饭,只是临走时将门前箱内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这个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铭箱”。
  (三)满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见的礼仪形式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等几类:
  1、见面礼
  见面礼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
  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叩头礼有四种。一种是“一跪三叩”,一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一种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一种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
  顶头礼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
  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
  执手礼应用较广,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古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想见帏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如同现在的握手。
  鞠躬礼,这是平日亲朋之间相见的礼节。若是长幼之间,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是平辈之间,对行此礼。
  擦肩大礼,这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客人与男主人用一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了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
  2、请安礼
  请安礼主要有;打千儿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
  打千儿礼是男子常用的请安大礼。也叫“单腿跪”、“扛肩膀头”。施礼时,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弹放下袖头,然后左脚前移半步呈前屈状,右腿后退半步呈半蹲状,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头颈与上身略向前倾,口称“请阿玛安”“请额娘安”等。礼毕恢复直立。
  跪安礼也叫“跪拜礼”,这是男子的请安礼。跪拜者垂手低头来到受礼者面前,双手扶住双膝,双膝跪地后口称“给某某请安”,随着话音落地站起,走到侧面站立。
  蹲安礼也叫半蹲礼,这是女子对长辈请安礼。行礼者站在受礼者面前,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一弓腰,膝盖略弯曲如半蹲状,嘴里念叨“请某某大安”。
  抚鬓礼是平辈女子之间,日常相见时互相请安的礼节。相见的女子以右手抚摸三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受礼者同样以抚鬓礼回拜。
  3、告别礼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打横、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
  打横又叫退步打横,是客人走时向主人行的告辞礼。一般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院门外,客人与主人告辞时,回身退后一步,双手贴身横走一、二步,然后向主人点头,表示与主人告辞,主人抱双手点头表示告辞。
  告别礼中的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与见面礼节相仿。
  
   
  打印本页推荐给好友站内收藏 联系版主
  
   
   
  满族的生育习俗
  
  满族的生育观,旧时有重男轻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为福。生男孩,则在房门左框上挂一木制小弓箭;若生女孩,则在房门右框上挂一条或红或兰的布条此谓“他哈补钉”。这个仪式称之为“悬弓挂帛”。
  “落草”。生儿落草是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被认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为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规矩之繁多,往往给产妇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产房一般不设在西屋,不能将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称“落草”。
  满族生育还有“采生”和“开奶”之说。婴儿看到的第一个外人被称为“采生人”,意为采生人将对婴儿产生影响,有的还被认为干爹干妈。开奶,是请多子女的妇女给婴儿喂第一口奶,意谓消灾无病好养活。
  “洗三与打聪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进行“洗三”,将一个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铜盆给孩子洗热水澡,边洗边唠叨:“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说完,孩子的父亲将大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齐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办满口”。婴儿满月,要举行上索仪式,宴请亲友。上索,即将“子孙绳”请出,一端栓于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门外,栓在早以准备好的柳枝上,然后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生男孩则在索绳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则栓上“他哈补钉”。亲友都来祝贺、馈赠礼品,多是送长命锁等
  “挂悠车”。满族人生第一个孩子,满月时,姥姥家要给孩子蒸“河咧”(长蛇型的面驹驹),俗谓吃了可多生发。其舅父在这天要送给一个悠车,并亲手挂起来。悠车以经人用过的为佳,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亲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铃铛等玩具。如婴儿哭闹,要边推悠车,边哼“悠悠调”。如《月儿圆》悠悠调这样唱到:
  月儿圆,月儿大,月儿已在树上挂。
  小妞妞,别哭了,额娘领你找阿玛。
  船儿摇,别害怕,长大嫁给渔老大。
  鱼皮鞋,鱼皮袜,鱼裙鱼袄鱼马褂
  ……
  做满月,女客将两个馒头合在一起,拿着让产妇咬一口,谓之“满口”。从这天起,产妇要增加饮食,没有什么禁忌了。设宴招待客人,以长面条为主款待客人,意谓绵绵不断健康长寿。
  “抓周”。孩子周岁时已初懂人事,传说这一天可以测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满族人多有“抓周”习俗。婴儿满周岁之日,其家人将纸笔、书册、弓箭、顶戴、乐器、烟酒、赌具等,放在炕上,让婴儿去抓。据说抓到什么,将来就要干什么。
  给婴儿“睡扁头”的习俗,是满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让婴儿枕着装有粮食的小枕头,这叫“头枕粮仓”,日后大富大贵,并叫婴儿仰面躺着,日久天长,把婴儿的后脑勺睡得又平又扁。同时,婴儿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宽,满族人认为这样是美观。
  
   满族年俗
  
  满族过年(春节)基本与汉族差不多,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日龙抬头。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
  满族人除夕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八旗所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
  满族人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不常打开的祖宗龛,年三十中午打开。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供菜更有特点: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内竖等灯笼竿,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
  “二月二,龙抬头”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都等到二月二这天,才肯剃头。满族人还有“领龙”的习俗,用草木灰从水缸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然后在院中举行祭祀,以求一年风调雨顺。满族人腊月杀猪,三十祭祖用猪头,过了初六,将猪头放到“哈什里”(仓房),这个猪头一直放到二月二,才拿出来煮熟了吃,此举称为“龙抬头”。
  过年节日娱乐,满族人有参加人数众多的“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满族秧歌除以走阵式来表现生产、生活和打仗外,还通过人物的扮相、服饰、道具、舞姿动律来反映。
  正月里,妇女、儿童在火炕上玩“绷绳”、“抓嘎啦哈”等游戏;孩子们在室外,玩起了踢毽子、打冰嘎、藏猫猫、放鞭炮等。
  满族人的节日食品,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萨其玛、白肉血肠、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火锅等。
  过年满族人喜饮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喝的饮料是用炒糊的大黄米、高梁米冲的“糊米茶”。  
  
  
  满族礼节简介
  
  俗话说:“满洲人规矩大。”满族十分注重礼节。
  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过去小辈对长辈,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请安为小礼,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请某某安。”打千为大礼,其形式男女有别。男人见到长辈,先哈腰,左腿前伸并弯屈,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与此同时唱喏:“请某某安。”女的头微低,双手贴腹相交,膝下蹲,同时唱喏:“请某某安”。《红楼梦》第八回有描写家人见宝玉时请安、打千的情景,它这样写道:“一见了宝玉,赶来都垂手站立。独有一个卖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请安。”满族请安有“定省”,即少辈对高龄长辈固定每天“请早安”、“请晚安”,这又称“晨昏定省”。
  
  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的大礼,一般用于至亲相见。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交颈贴面。此俗自后金时就兴,“亲旧相见者,必抱腰接面,虽男妇间亦然”。至亲相见也有行“顶头礼”的,这一般常见于老两口之间,老头出远门回来,老太太迎上前,用脑袋顶着老头胸脯,老头轻轻地抚摸一下老太太的脖子,或拍拍后脑勺就行了。
  
  满族“俗尚齿,不序贵贱”。平日见到长辈,不分贫富尊卑,皆尊称“马法”(满语,意为爷爷)。路途上遇见长辈,“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意为“好”),待长辈走过去后,少辈才可行动。少辈到长辈家,“虽宾必隅坐”。长者到少辈家,少者必打千请安。妇女席炕做活见到长者进屋,则“跪膝而坐,以右手指加于眉端”,连续三下;如果是平辈不跪,则只抚眉端三下,表示敬意。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沈阳一般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了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嗻”,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高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沈阳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
  
  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调查资料
  
   
  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礼节,也有受汉族影响,吸收一些儒教的“三纲五常”封建道德,当然还保存着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残留。
  (一)“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
  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
  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
  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二)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满族人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做。
  山区里的满族人家,难得有客人来到,更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门也不锁,路人或来客可随意入门、喝水、吃饭,只是临走时将门前箱内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这个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铭箱”。
  (三)满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见的礼仪形式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等几类:
  1、见面礼
  见面礼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
  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叩头礼有四种。一种是“一跪三叩”,一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一种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一种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
  顶头礼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
  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
  执手礼应用较广,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古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想见帏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如同现在的握手。
  鞠躬礼,这是平日亲朋之间相见的礼节。若是长幼之间,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是平辈之间,对行此礼。
  擦肩大礼,这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客人与男主人用一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了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
  2、请安礼
  请安礼主要有;打千儿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
  打千儿礼是男子常用的请安大礼。也叫“单腿跪”、“扛肩膀头”。施礼时,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弹放下袖头,然后左脚前移半步呈前屈状,右腿后退半步呈半蹲状,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头颈与上身略向前倾,口称“请阿玛安”“请额娘安”等。礼毕恢复直立。
  跪安礼也叫“跪拜礼”,这是男子的请安礼。跪拜者垂手低头来到受礼者面前,双手扶住双膝,双膝跪地后口称“给某某请安”,随着话音落地站起,走到侧面站立。
  蹲安礼也叫半蹲礼,这是女子对长辈请安礼。行礼者站在受礼者面前,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一弓腰,膝盖略弯曲如半蹲状,嘴里念叨“请某某大安”。
  抚鬓礼是平辈女子之间,日常相见时互相请安的礼节。相见的女子以右手抚摸三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受礼者同样以抚鬓礼回拜。
  3、告别礼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打横、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
  打横又叫退步打横,是客人走时向主人行的告辞礼。一般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院门外,客人与主人告辞时,回身退后一步,双手贴身横走一、二步,然后向主人点头,表示与主人告辞,主人抱双手点头表示告辞。
  告别礼中的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与见面礼节相仿。
  所以我不想再听到那些自以为是华夏正宗的汉人说我满洲是满夷草寇!!!!!
  
  
  
  
 浏览:266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0/10 14:22:4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和伦满洲婚礼全介绍(收藏于2004/10/10 14:32:06
和伦摘自满族文化网满洲婚俗------具体介绍(收藏于2004/10/10 14:24:03
和伦满洲礼节(收藏于2004/10/10 14:22:44
和伦满汉全席菜谱(收藏于2004/10/10 14:20:35
和伦清朝宫廷仪仗(收藏于2004/10/10 14:18:49
和伦摘自清史稿圣祖诸女(收藏于2004/10/10 14:16:34
隋春潮提供乾隆帝御赐固伦荣宪公主祭文(收藏于2004/8/21 20:46:07
摘自某网站(收藏于2004/7/25 20:19:40
和伦圣祖爷的后妃。其中荣妃为荣宪公主的亲生额娘。(收藏于2004/7/25 20:12:05
忘不了在巴林治沙工作的人们(收藏于2004/7/25 20:04:5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和伦清朝宫廷仪仗(访问6891次)
赤峰大事年表-----清朝时期(访问5460次)
和伦淑慧公主的娘家侄孙女----- 荣宪公主记载(访问4753次)
和伦满洲婚礼全介绍(访问4456次)
巴林史话淑慧公主之孙---乌尔衮(访问4421次)
忘不了在巴林治沙工作的人们(访问3654次)
和伦圣祖爷的后妃。其中荣妃为荣宪公主的亲生额娘。(访问2939次)
和伦满汉全席菜谱(访问2878次)
和伦满洲礼节(访问2668次)
清史稿太宗本纪二(访问219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10/11 10:01:2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6/20 18:45:55
吕萍感同身受(评论于2010/3/12 21:21:45
蔡正明太切实際了(评论于2009/12/27 11:18:5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12/24 20:02:2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