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张氏多为唐宋的北方移民。他们进入广东的路线主要有三条。东线由闽南人粤东,具体来讲,一是从漳州地区西迁,一是从长汀、上杭一带沿汀江、韩江南下。中线由赣南进粤北,主要是溯赣江、章水而上,由南康、信丰、祟义南迁南雄、始兴等地。西线则由湖南人粤北,主要是溯湘江、耒水而上,由郴州南下韶州。一般而言,先南迁至粤北。粤北的张氏,在站稳脚之后又沿韩江、东江、北江向西南方向推进,再进入粤西、海南、广西和越南。
始兴张氏。张九龄为唐玄宗名相,被封为始兴县伯。遂率族溯侦水稍向东北迁移。张九龄虽然子、孙、曾孙都是单传,但四世孙有2人,五世孙4人,六世孙7人,七世孙17人,八世孙31人,繁衍生息,终成巨族,因此,唐宋时期的张氏郡望多有始兴张氏。后裔散居广东各地。今广东有一些张氏的堂名不叫"清河堂",而称"金鉴堂",是有来历的,它源于张九龄的著作《千秋金鉴录》。因而,凡金鉴堂下的张氏,基本上都出自始兴张氏。 南雄张氏,以珠玑巷张氏最有名。据情人屈在钧的《广东新语》记载,唐代初年,南雄县城敬宗巷迁入一张姓人家,户主叫张彻,彻生兴,后裔繁衍极快。传至张昌手上,七世同居,和睦相处。地方官将其孝义之行上报朝廷,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大)唐皇帝李湛赐给张昌珠玑条环,以旌表其孝义。李湛死后,庙号敬宗,张昌遂改所居之地敬宗巷为珠玑巷,一则避讳,更有不忘皇恩而张大家族声势的意思在里面。珠玑巷张氏因生活空间有限,自唐代开始就不断向西邻迁徒,其中以南宋末年逃难式的大南迁最有名。宋咸淳德佑年间,元兵进逼广东,为了逃避战祸,珠玑巷以贡生罗贵为首的33姓97家人拖儿带女。从南雄出发,沿浈水到韶州,再从韶州沿北江南下到广州,其后裔分处珠江三角洲各地。为了纪念这次南迁,并示不忘其祖,聚居广州城的原南雄籍人将其所居住的街道改名珠玑巷。在《东芜英村罗氏族诺》中还保存了一篇《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徒铭》,铭文如下: 珠玑流徒,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这次南迁的97人中,知名的有张汝学。咸淳四年(12邱),有张万八从珠玑巷南迁到香山县(今改名中山)南屏,成为南屏张氏之祖。又据南海县大涡乡《张氏族谱》记载,大涡张氏是宋代由珠玑巷迁来的,始祖张应秋。另外,今东芜栅口张氏也是从南雄迁来的,始祖张文强,字廷用。今顺德龙江乡张氏,南宋前期由南雄保昌迁来。始祖张世隆,字普济,号云程,宁宗时期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五经博士。 东线从福建进入粤东北地区的张氏都成为客家人,他们多数是宋元以来才进入广东的。据神冈社《张氏族谱》所载明隆庆二年(1568)张光裕撰写的谱序记载,宋元之际"广冠作乱,惠潮嘉之民,十无一二,田无业主,宅无人居"。因此福建有很多人迁居惠、潮、嘉地区。神冈社张氏就是由福建汀州宁化县中琴堡迁来的,始祖八郎公,号卜藏,当时"兄弟八人俱至广东分别各处"。另外,在上文我们介绍了张化孙一家三代人的迁徒情况,他们也是在宋元之际由上杭分迁到潮州、嘉应州(今梅县)、大埔、镇平(今蕉岭)、丰顺、海丰、陆丰、广州等地的。客家张氏的大族很多,兹介绍几支如下: 蕉岭张氏。蕉岭县原来叫镇平县,属嘉应州辖地,1914年才改名蕉岭。蕉岭张氏有好几支。一支宋元之际自福建上杭迁来,始祖张福云,生胜羲、胜义、胜群、胜羔、胜美、胜羡六子,胜羲生佰一,佰一生仁、智、才、信、富五子,分为五房。仁房后裔分居徐溪石路下、田心及梅县下市张家园。智房分居徐溪石结路下、柯树潭等地。才房居黄坑,信、富两房迁招福乡河西村。一支也是宋元之际迁入的,始祖小八郎公,由福建汀外宁化县中琴堡迁入神冈社,生子十九郎公,号积庆,积庆生念二郎、念八郎二子。自小八郎六世孙中有张文德率家小迁梅县石扇,神冈社张氏到清代还有迁居台湾屏东县的,今屏东《清河百忍族谱》记载了这一情况。另外张福云的弟弟彼云之子也有迁居神冈社的。 梅县张氏。梅县古称梅州、程化县、嘉应州。梅县张氏从族源上来讲,主要为上杭张氏张化孙的后裔。据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等记载,宋元以来,不断有张化孙裔孙迁入梅县,如宋元之际张化孙的孙辈中就有迁居嘉应州胜运里(黄竹头、看坑)、下圩、松口、石扇的,其三世孙张晶上率吴宝、吴彩、吴安、吴润、吴宾、吴玉六子迁嘉应州排溪馆大塘尾。五世孙张赋承率三子迁嘉应州竹篙湖水坝。六世孙张先元、先亨、先利、先贞四兄弟,从福建建宁府迁嘉应州窟尾。八世孙张启源(字贯逢,号裕轩),从上杭迁嘉应州程乡三阳寨。明崇帧年间,张化孙的十六世孙张一弘,迂程乡东厢堡。丙村张氏也是张化孙的裔孙,始迁祖张建梅为张自云一派,开基于丙村对坑。生良帧、良富、良政三子,分三房,长房良帧一支世居对坑,二、三房迁大埔东溪湖。另有石扇张氏开基祖张文德,明初从蕉岭神冈社迁来。大坪张氏,始祖张逸叟。 大埔张氏。多为张化孙之后。化孙孙辈中有腾贞、腾驰、腾贵、腾贯、腾货、腾负兄弟六人迁大埔三河坝。五世孙有张德承(字仁山,号念三郎)迁大埔县南溪。自德承传九世,有张重安从南溪分居椒坑,其后裔在清代有迁居台湾嘉义县的。 兴宁张氏。主要有湖背和水口二支,都是张化孙后裔。水口张氏以张淑芳(字先腾)为开基祖。他是张化孙的七世孙,原籍潮州府竹篙山下,宋景炎元年(1276)任参军校尉,抵抗元兵进攻,兵败水口黄沙洋,遂隐居水口圩。生一子瑛,瑛生应翌、应轸、应星三子,分别取字善士、处士、隐士。父子四人虽为元人,但都不仕元,以耕读为世,子孙繁衍极昌,至今仍为大姓。湖背张氏开基祖张启源,为张化孙的八世孙,有纯宗、兴宗、绍宗、穆宗、熙宗、宏宗、德禄、德裕、德福九子,宋元之际,为逃避兵祸,先从福建上杭迁梅县三阳寨。不久,又迁兴宁径塘、楼下、大成等,他自己则率熙宗等二子在元代初年定居湖背。熙宗字松高,有仲仁、仲义、仲礼、仲智、仲信五子。湖背张氏虽属逃避元兵而来,但他们不像水口张氏那样拒不仕元,而是比较实际,多仕元做官,如仲信(字诚庵)就官至湖广税课大使。据兴宁《湖背张氏族谱》记载,自元代以来,湖背张氏瓜爬善衍,世为大族,其势不逊于水口。 |
浏览:742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