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湖湘学宗——张栻

南轩世谱

张满意

  始祖黄帝,姓公孙,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国于有熊,号有熊氏,公元前2697~前2598在位。寿一百十一。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史记•五帝本纪》)
  尹城派
  颛顼一世挥公,黄帝长子少昊青阳氏玄嚣之子,一说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挥,行居第五。公字玉爵,号天禄。仰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因赐姓张。封于太原尹城,为尹城派之始祖。生二子:昧、般。
  二世昧公,挥公长子,为玄冥司水正,封诸汾川,掌水旱疾疫之职。世享其祀,庙存太原县,世居尹城(山西太原),号尹城派。生二子:允格、台骀。
  三世台骀(允格)公,继司父之职。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颛顼)用嘉之,封渚汾川,是为汾神,有庙存太原县,尚存塑像。
   《左传•昭公元年》载: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帝喾四世伊源公,帝喾时司水正,居山西太原;生四子谟、侯、简竹、突美。突美子果正,为尧臣,精通金木之术,号通玄先生,即八仙张果老是也。(明彭大翼《山堂肆考》)
  帝尧五世侯公,为帝尧大夫;生三子:若、敬和、立芳。
  六世立芳公,为帝尧大夫;生二子:乾、坤。
  七世坤公。
  八世敦吾公。
  九世郊(大效、效)公,亦执掌火正。
  按:《张氏南轩通谱》:侯四孙名坚单字圣宇,制汤车,驾白龙,振策登天,为天公之主事,世人称为玉帝(《文苑》)。又有后单字子郭,因发明火灶,被后世尊为司命真君,即灶神。(《通典•五祀考》)。
  帝舜十世重熙公(仲熙、垂熙),帝舜时执掌火正。
  十一世吴光公,执掌火正(台湾张世英家谱此世为张单)。
  夏十二世天杰公,佐夏禹治水,为四岳诸侯之长。
  十三世钦若(钦)公;继父职,与诸侯会禹于涂山,执玉帛受典则,后迁于防山(今曲阜防山乡)。生二子:桃、榆。
  十四世为榆公(检),生二子:临、卧。
  十五世临(卧)公,为仲康大夫。
  十六世宜(宣)公,为帝相大夫。
  十七世阳公,为帝相大夫。
  十八世安公,为浞寒大夫。
  十九世考(孝)公,为少康大夫,
  廿世承公,为帝槐大夫,生二子:喾、誉(黉)。
  廿一世喾(发)公,为帝芒大夫;生三子:琦、珑、珍。
  廿二世琦(珍)公,为帝芒大夫;生二子:契、希。
  廿三世希(馀、饬)公,为帝扃大夫,
  廿四世燧(躜)公,为帝廑(扃)时大夫;
  廿五世秦(泰)公,是帝孔甲的大夫;
  廿六世还(环)公,夏末帝发为大夫;
  商廿七世纯公,为商朝开国之主商汤的大夫。
  廿八世质(质明)公;生二子:厢、康。
  廿九世康公,为太康时大夫,
  卅世启公;商太康时大夫
  卅一世立公;商小甲大夫
  卅二世瑰公;商雍已大夫
  卅三世秩(秋、秣)公;商雍已大夫
  卅四世庖公;
  卅五世颢(颖、灏、显)公
  卅六世洙(决、珠)公;商祖丁大夫
  卅七世逸公;继父职调理祖辛时为大夫
  卅八世都(郁)公,
  卅九世助公,
  四十世须(顺乙)公;
  四十一世圆(图、园)公;
  四十二世萧(肖、辛萧)公;
  四十三世昶(润)公;
  四十四世浚公,为武丁(小乙)时的将军;
  四十五世惠公,为祖甲时司马(武丁时将军),
  四十六世谊公,商康丁为豫州牧,
  四十七世稳公,为武乙(太丁)时太史,
  四十八世元(允)公,为帝乙时大夫;生二子:正、奎。
  西周四十九世正公,为周武王(前1046-前1043)大夫。
  五十世炳公,为周武(成)王(成王,前1042-前1021)大夫,生二子:辰、振。
  五十一世辰(振辰)公;为周康王(前1020-前996)先锋;
  五十二世本公,为周昭王(前995-前977)大夫,生三子:燥、灼、焰。
  五十三世灼公,
  五十四世兖公,为周穆王(前976-前922)大夫,
  五十五世灵公,为周夷王(前885-前879)大夫,
  五十六世宏公,为周厉王(约前878-前842)大夫;共和(前841-前828)。生二子道、绅。
  五十七世道公,周厉王时大夫。配黄氏生子二:仲、允思。
  按:《安士全书》载:帝君曰:予皇考姓张,讳无忌,事周厉王,为保氏。时王耻闻过失,至于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时予尚幼,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十岁就外学,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笃于教训(帝君自言母氏日诵观经,晚年无疾坐化,益信此时已有佛法)。值宣王继位,诏先朝臣子,死于非辜者,咸录其后。予禀母命,诣京师,登肺石以自明。有诏复皇考官,谥曰献,仍以予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阳承其后,以慰母心。王母赵氏终,王父寻亦不起。予以孙承子,服斩衰三年,哀毁闻于中外,时以孝友称予,字而不名。
  鲁国派
  五十八世仲公,字广明,号仲甫,讳忠嗣。周宣王(前827-前782)时(公元前810年)与尹吉甫同朝为卿土,以才孝友著称。南宋高宗建炎间被封为“文昌帝君”;居曲阜防山(山东),后迁剑州梓潼。仲公是挥公之后见之于正史的第一位张姓名人。生二子:逸、众。
  按:《太上感应篇汇编》载:文昌帝君。于周初降生吴会间。事父母至孝。母年六旬。疽发于背。帝为吮疽三日。忽口中充满。吐视之。有膜若绵。脓乳如米。乃疽根也。母遂安。而以病久羸瘵。医曰。此痼疾。以人补人。真补其真。庶可平复。帝因中夜刳股肉。烹而进之。忽闻空中语曰。上天以尔纯孝。延母一纪寿。果愈。帝年三十六。父母亡。自持畚锸营葬。枕块墓傍。终三年后。洪水暴发。帝斋戒守坟。日夜诵大洞经不辍。并严事元始金像。期免水患。及水退。见坟前溪谷。变为高陵。广里许。自是松楸。永无恙矣。卒后。上帝命主君山。后复生于张氏。事宣王。与尹吉甫为友。即诗所谓张仲孝友也。
  《诗经•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騤騤,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四牡修广,其大有顒。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也既安,如輊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诗中记述的是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六月,尹吉甫奉王命伐玁狁(即西戎)乘胜归来接受宣王赏赐的情景。尹吉甫,宣王中兴名臣,仲公友也。
  五十九世逸公,周宣王时官大夫;
  六十世伯谦公;活动于宣王、幽王时期。
  春秋六十一世信明公;活动于周幽王、平王时期(前770-前720)。生二子:实、贵。
  六十二世实公;活动于平王时期(前770-前720)。生二子禹臣、君臣。
  六十三禹臣公,活动于周平王时期。周平王时大夫。老谱为周釐王(前681-前677)时司徒(大夫)从前后谱系涉及的年代来看,当有误。居曲阜,号鲁国派。
  六十四世元驭公(亦作玄驭,玄通元),生活于周平王、周桓王时期(前719-前697)。周桓王时大夫。老谱为周顷王大夫,当有误。(待考)
  六十五世熙公,活动于周桓王、周庄王时期(前696-前682)
  六十六世元叔公(叔、叔元、元淑),活动于周惠庄王、周釐王时期(前681-前677),晋武公大夫。自公至七十四世则均为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门第显贵无比。
  曲沃派
  六十七世奉义公(奉元、凤仪),活动于周惠王时期(前676-前652)。晋献公时大夫。老谱认为活动于周敬王(前519-前476)时期,当有误。徙居曲沃(山西平阳),派出号鲁国。(待考)
  按: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成师(桓叔)于曲沃,人称“曲沃伯”。桓叔死后,其子鳝继位,人称“曲沃庄伯”,庄伯以曲沃雄厚的实力与晋君展开宗族间的权力争夺。庄伯死后,其子称继为曲沃伯,人称“曲沃武公”。前679年,武公(前716-前679)灭晋,定都于绛,尽取晋国珍器重贿周天子,釐王(前681-前677)册封武公为晋侯,史称晋武公(前679-前677)。前677年,武公卒,子诡诸立,是为献公(前676-前651)。前665年,骊姬进谗,献公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前661年筑曲沃新城。前655年,太子申生因骊姬谗自缢。
  六十八世高陵公(高陆),活动于周惠王、周襄王时期(651-619BC),晋大夫。
  六十九世宣武公(宜武),活动于周襄王时期(651-619BC),晋大夫。
  七十世侯公,字仪昭,周项王(618-607BC)、周定王(606-586BC)时为晋国大夫。
  《左传•成公》载:“成公二年(前589),癸酉,师陈于安。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従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従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
  七十一世老公,字高龄,晋大夫,中军司马,活动于周简王时期(585-572BC)。
  《春秋左传•襄公》载:“襄公三年(前570),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张老为中军司马,士富为候奄。”
  《春秋左传•成公》载:“成公十八年(前572), 二月乙酉朔,晋侯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施舍、己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使士渥浊为大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右行辛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荀宾为右,司士属焉,使训勇力之士时使。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候奄。”
  史载晋献文子(即赵氏孤儿赵武,597-541BC,一说596-545BC)成室时,张老和其他大夫一起去参加,看到那盛大的场面,大发感慨:“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七十二世君臣公(君巫),晋大夫,中军司马。活动于周灵王时期(571-545BC)。改服修官,徙居曲沃,是为曲沃派。
  《春秋左传•襄公》载:“十六年春(前557),葬晋悼公。平公即位(557-532BC),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
  七十三世趯公,为晋大夫,活动于周景王时期(544-521BC)。生三子:骼、髓、体。
  《春秋左传•昭公》(541-509BC)载:“昭公九年(前532),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迁方城外人于许。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
  体生英三传去疾,七传相如封东阳侯,兄越人生买封南宫侯,买弟骞封博望侯。体生匄四传生张仪,六传生张伯苍(张苍)封北平侯,苍生康,康生类,世袭北平侯,苍兄伯辽生赵王耳,耳生宣平侯敖,敖三子:
  长偃封鲁王,偃生南宫侯生,生生睢陵侯广国,子昌袭之,昌生庆忌,封宣平侯。一说昌与庆忌同辈。
  次寿封乐昌侯,世居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县东南),越数世,其裔孙有张酺者(一说酺为侈裔孙),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张酺曾孙张济、张喜先后于灵帝光和元年(178)、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张济封车骑将军关内侯,其子张根封蔡阳乡侯。细阳张氏有“四世三公”、“三相汉室”之称。
  三侈封信都侯,传十四世(《后汉书•张轨传》汉常山景王耳十七代孙也)张轨建立前凉王朝,传八世九任,凡76年。家势显赫。
  另外张耳后裔在唐代有张文尉、张浚叔侄相业名扬天下。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弃使。后被朱温杀害。其世次为:张济生根,根生骸,骸生岳,岳生祖高,祖高生澞,澞生羡,越数世生文蔚(参见《新唐书•宰相世系》)。
  七十四世骼公,为晋大夫,活动于周景王(544-521BC)、周敬王时期(519-476BC)。
  《春秋左传•襄公》(前572-前542)载:“襄公二十四(前549),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又“昭公五年(前537)(薳启强曰)求诸侯而麇至;求昏而荐女,君亲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犹欲耻之,君其亦有备矣。不然,奈何?韩起之下,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皆诸侯之选也。”
  《东周列国志》载:“(平邱相会)至期,晋昭公(前531-前526)留韩起守国,率荀吴、魏舒、羊舌肹、羊舌鲋、籍谈、梁丙、张骼、智跞等,尽起四千乘之众,望濮阳城进发。连络三十余营,遍卫地皆晋兵。周卿士刘献公挚先到。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二路诸侯毕集,见晋师众盛,人人皆有惧色。”
  按:从七十四世至五十八世活动年代是参照前后世次以骼出生于前570年,每代间隔20岁为假设进行推算的。从推算过程来看,世系中可能存在虚托成分。若以此为基础上溯推算,仲公大约出生于前890年左右。按仲公前810年为卿士,年龄似乎有点偏大。如果每代间隔18-19岁推算,仲公大约出生于前860-870年左右,可信度或许更大。
  七十五世柳朔公(抑朔)(?-490),晋范氏家臣,其后由晋徙齐,齐徙赵,再赵徙韩,为韩国世卿。前490年晋使赵鞅(简子)伐范氏,柳朔战死柏人,其后随士吉射(范昭子)徙齐国,后徙赵,及前454年赵襄子与智伯分范、中行之地,柳朔后裔迁韩国。柳朔公与孔子属于同时代人。
  《春秋左传•哀公》载:五年春(前490),晋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初,范氏之臣王生恶张柳朔,言诸昭子,使为柏人。昭子曰:“夫非而仇乎?”对曰:“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臣敢违之?”及范氏出,张柳朔谓其子:“尔従主,勉之!我将止死,王生授我矣。吾不可以僭之。”遂死于柏人。
  按:多数族谱骼公至开地公世系为:骼生进明,进明生孟谈,孟谈生柳朔、正朔、望朔,柳朔生开地。并认为柳朔公为韩大夫,其后为韩国世卿。从前后谱系及史料所涉及的年代来看,显然不可足信。民国九年《张氏千载房四修族谱》所列世系骼生柳朔,柳朔生去疾,去疾生谴,谴生开地。虽较前谱时间逻辑稍强,但柳朔公与开地公历百余年仅传两代,代与代之间的间隔亦大不合于常理。另据《墨子闲诂•所染第三》〖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治要“长”作 “张”。毕(沅)云:“吕氏春秋’长’作’张’,’胜’作 ’生’字。高诱注云:’吉射,晋范献子鞅之子,昭子也。张柳朔、王生二人者,吉射家臣也’。”诒让案:左哀五年传“初,范氏之臣王生恶张柳朔,言诸昭子,使为柏人”,此长柳朔、王胜,即张柳朔、王生,吕览与左传同。长柳,古复姓,汉书艺文志有长柳占梦。但据左传,则朔、生乃范氏之贤臣,朔并死范氏之难。〗及《史记•留侯世家》索隐〖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而韩先有张去疾及张谴者,恐非良之先代也。〗等史料记载来看,骼公至开地公之间的世系当中可能存在有虚托、错位和断代的情况。假定柳朔公姓张而非长柳,良公本姓张而姬,去疾、谴确为良公之先,本人认为以下世系从时间逻辑来说可能更合乎常理。
  ◎骼生柳朔,柳朔生进明,进明生孟谈,孟谈生去疾,去疾生谴,谴生开地。◎骼生柳朔,柳朔生孟谈,孟谈生去疾,去疾生谴,谴生开地;◎骼生进明,进明生孟谈,孟谈生去疾,去疾生谴,谴生开地。
  战国七十六世进明公(明进),战国初期周慎靓王(前320-前315)时赵国大夫。待考。
  按:从前后世系来看,应为元王(前475-前469)或贞定王(前468-前442在位)。史载赵氏为晋国世族,赵衰曾为晋文公大夫,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子赵盾,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赵盾子赵朔继任晋景公大夫,执掌国政。景公三年(前597年),司寇屠岸贾作乱,诛杀赵氏全族。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均被杀害,唯赵朔遗孤赵武幸免。前583,景公复赵氏田邑,平公十二年(前546年),赵武复兴赵氏,重踞晋国六卿“正卿”之位。前503-前500年左右,赵武孙赵鞅先后派家臣董安于、尹铎筑晋阳城。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简子)(?-前475)升任晋国正卿,入晋阳以叛。前453年,赵鞅子赵襄子与魏桓子、韩康子败智伯于晋阳,三分其地。三晋由此开始。
  廩延派
  七十七世孟谈公,字国师,为赵谋臣,其后仕韩,徙居河南(开封延津)。
  史载公元前454年,智氏欲吞食其它三族,首先胁迫韩、魏共攻赵氏于晋阳(今太原市晋源镇北古城营村一带),赵襄子(前457-前425在位)率晋阳军民固守城池,相持一年之久。智伯无法破城,便用汾水和雪水灌晋阳城,眼看汾水将及晋阳城头,晋阳城危在旦夕。当此危难之际,赵襄子遂派心腹重臣张孟谈深夜出城与韩、魏暗中讲和,于是 ,韩、赵、魏三家结成同盟,共灭智氏,晋室蓑微。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徒有虚名的周王朝正式册封赵、魏、韩为诸侯,赵、魏、韩与齐、楚、秦、燕并列为战国七雄。前376年,赵、魏、韩灭晋,三分其地,史称“三家分晋”。(《史记•赵世家》、《战国策卷十八•赵策》、《资治通鉴卷一》)。
  孟谈公相赵襄子巩固赵氏宗室后,归隐负亲之丘。《战国策•张孟谈既固赵宗》载: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途,以告赵襄子曰:“营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
    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已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
    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而今诸侯复来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
  七十八世去疾公,韩大臣。《荀子•臣道》载: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齐之管仲,晋之咎犯,楚之孙叔敖,可谓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七十九世谴公,韩相国。《韩非子•说林上》载:张谴相韩,病将死。公乘无正怀三十金而问其疾。居一日,君问张谴曰:“若子死,将谁使代子?”答曰:“无正重法而畏上,虽然,不如公子食我之得民也。”张谴死,因相公乘无正。
  按:史载韩烈王三年(前397年),相国侠累(《战国策》作“韩傀”)为聂政所刺,烈王遂以韩山坚(严)为相国,韩山坚相韩历文侯(前386-前377在位)、哀侯(前376-前371在位)直至前371年因弑君被杀。哀侯卒子若山立(前370-前359在位),是为懿侯(亦称庄侯)。懿侯卒子昭侯立。前351年昭侯用申不害为相。从以上史实来看,谴公为韩相应在前370-前352年之间。
  〖以下世系顺推两代〗
  七十八世开地公,历任韩昭候(前358一前333)、宣惠王(前332一前312)、襄哀王(前311-前296)相国。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国灭晋,其时韩国最弱。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之后,于前351年起用郑国旧臣申不害推行改革,国力稍强,因以刑名之学治国,推行苛政,不久便衰败下来。前337年申不害卒,开地公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丞相,为相几十年虽不无建树,但却无法挽救韩国走下坡路的趋势。开地公居开封西北之廩延(今河南新乡延津县),为廩延派之祖,派出曲沃。生二子:天佑字平、天佐字黡。黡生晏、说。
  说封安丘侯,说生欧、奴,奴生执,执生新,新生拾,拾生舜,世袭安丘侯。
  晏生伯殇、瞻师、仲和季。瞻师封平严侯。仲生汤,居杜陵,汉武帝时官御史大夫,张汤生贺、安世,一门三侯,先后延袭九代,历西汉、新朝、东汉近二百余年,其家族之显赫空前绝后(具体见八十四金公小传)。季名释之,汉文帝时官到廷尉。
  七十九世平公(?-前250),历任嫠王(前295一前273)、桓惠王(前27l一前239)之相。韩国势衰败,含恨而死。生二子:平、胜。
  按:《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载:……越数世有侯者,春秋时为晋大夫,世居晋国。侯生老字曰孟,鲁成十八年为晋侯奄(左传注侯奄中军主斥侯之官),越三年升中军司马(廖氏尚友录张侯张老之后居魏),老生君臣,鲁襄公十六年代父职,君臣生趯,字曰孟。趯生骼,父子俱为晋大夫,骼生孙(孙无考)。孙生柳朔,为晋范氏家臣,后为同僚王生所谮出为柏人宰,鲁哀公五年,晋围柏人,柳朔战死,柳朔之后在赵曰孟谈,为赵襄子谋臣,班彪称为有道之士。在韩曰去疾,仕韩为大夫,去疾之后曰谴,谴之后曰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开地生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卒,平生良。
  陈留派
  汉八十世公良(?~公元前186),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人,先世五世相韩。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始皇所灭时,公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为仇,东见仓海君,得一力士,公前218年于博浪沙以一百二十斤铁锤狙击秦始皇,不幸误中副车,壮志未酬。事败后,公乃更换名姓,亡匿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后辅佐汉高祖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汉高祖曾夸赞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居陈留(今开封东南陈留城),为陈留派之祖,派出廩延。卒后谥文成侯。生二子:不疑、辟疆。
  按:《史记》索隐述赞: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汉书•列传第十•张良传》)。
  八十一世不疑公,仕汉,袭留候。后因参与谋杀楚国旧贵族,孝文帝五年(前175)因坐不敬,被削留侯国爵,家道中衰,百年不显。生二子:典、高。弟辟疆十五岁官至侍中,时惠帝崩,吕后哭而不泣,公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吕后拜外戚吕公、吕产为将军、大臣,以免杀身之祸,其后不知所终。(《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
  清河派
  八十二世典公,字存敬,汉惠帝御史大夫(不见正史),汉文帝(前179-前157)时为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遂居清河里仁乡孝节坊,子孙繁盛为清河望族。弟高,历经张迪(亦作通)、张无(元)妄、张皓、张大顺四世,到第五世张道陵,则由儒家而变为道家。生四子:默、黔、然、熹(鹿)。
  八十三世默公,汉文帝御史大夫(不见正史),袭清河太守。子一:金。
  一说默名汤(?-前115),西汉时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前121年,在位六年)御史大夫。后为朱买臣等诬陷而自杀,著有《朝律》、《越宫律》等,《越宫律》二十七编已佚。生子二:贺、金。(待考)
  按:班固《汉书•张汤传》:张汤,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
  八十四世金公,官至大司马(不见正史)。子千秋。
  一说金字安世(?-前62),号子儒,武帝时累官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昭帝元始元年(86)拜右将军,封富平侯。昭帝崩,与大将军霍光共定策立宣帝,拜大司马。安世生三子:千秋、延寿、彭祖,延寿生勃,勃生临,临生放,放生纯,纯生奋,奋生甫,甫生吉,九世袭侯,历两百余年,永初三年(109)张吉去世,因无子侯爵被废除。长子千秋因父功封中郞将传侍中。安世兄贺封恩德侯,贺生彭祖(贺子早逝,安世幼子过继),彭祖生霸(贺孙,非彭祖所生),封关内侯,后改阳都侯。(《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待考)
  按:《旌阳张氏通修宗谱》:孟谈生抑朔,抑朔生开地,开地生平,平生二子曰平,曰厌,厌五世孙安世居杜陵。
  八十五世千秋公,字万雅,汉宣帝(前73-前49)元康四年(前62),上念留侯之功,诏封万雅为阳陵公乘(公乘,汉代二十等爵制第八等),诏复其家,留侯世家家道中兴。元帝时为御史大夫,太子少傅。世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生三子嵩、京、文敬。(《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八十六世嵩公,元帝(前48-前33),(《张氏南轩通谱》为成帝(前32-前7),待考)时东郡太守,生五子:壮、瓒、彭、睦、述。为南北诸派分迁之祖。
  按:光绪四年张廷辉主修余庆堂《清河张氏宗谱》刻本世次:不疑生典高,典高生金,金生汤,汤生安世,安世生千秋,千秋生嵩。
  八十七世壮公,字少雄,官尚方署令迁大司寇(《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时王莾篡汉,中原大乱,留侯子孙由北向南大迁徙。公弟瓒迁往河北,彭迁往河南南阳,述返迁留侯故地沛国(今江苏沛县),睦迁吴郡(今江苏苏州)。壮公留守祖居,至三世张皓,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移居犍为武阳(四川彭山)。公弟睦字选公,东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为吴郡张氏始迁之祖。唐德宗宰相张镒为其裔孙。清河张文瓘(相高宗)、张锡(文瓘弟文琮之子,相武后、韦后)亦为其后裔,张文瓘生四子:潜、沛、洽、涉。兄弟四人皆位居三品之上,按汉代官制,官秩皆为二千石,故父子五人号称“万石张家”,又由于沛、洽、涉同居一处,门前列戟以示其尊,故时人又称“三戟张家”。
  按:《张氏统宗谱•序》载:(华之后)曰讚,为河北之祖。曰彭,为南阳之祖。蜀郡太守睦公之子况涿郡太守居襄阳,况生歆,歆生禹,为下邳相封安乡侯,渡江行邵,爱江南山水之胜,侨居吴郡,孙曰存,隐吴之横山,遂家焉,后裔繁衍号称南派。歆弟协,为汉卫尉,协生泰山太守岱,徙清河号称北派。岱十一世传(《新唐书》为九传)至虔雄仕隋为阳城令,徙居魏州之昌乐。唐益国公文瓘之远祖也。
  犍为派
  八十八世胤公(裔、引或允),字位中,官太傅监少卿,(《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居犍为武阳。一说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辅汉将军,领留府长史。
  八十九世皓公(49-132),字叔明,东汉犍为武阳人。少游学京师,安帝时历任尚书仆射、彭城相、廷尉。顺帝(126-144)即位,任为司空;后免,阳嘉元年复为廷尉,卒于任内,时年八十三,赐葬地于河南县。子二:宇、纲。张纲(98-143),字文纪。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高第为侍御史。官至广陵太守。(《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六•张皓传》)。顺帝时,宦官专权,纲上书且柬不省。安帝时,奉使徇行风俗,纲埋其轮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即弹劾梁冀无君之心,时冀妹为后,内宠方盛,帝虽知纲之直终不忍用。为广陵太守时,亲诣盗垒,招降农民起义领袖张婴,由是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公卒时百姓皆曰“千秋万岁,何时复见此君?”婴等五百余人复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人祠祀不绝。子续为郞中,四世孙翼任冀州刺史徙居下邽,唐相张仁愿之远祖也。其世次为:纲生续,续生常,常生翼,迁冯翊,为冯翊始迁之祖。翼生徵,徵生宏,宏生敦,敦生皋,皋生镇德,镇德生曛,曛生褒,褒生玄节,玄节生德言,德言生荣,荣生仁愿。
  按:《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六•张皓传》载:(皓)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少傅,封留侯。当有误。
  范阳派
  九十世是宇公,字诸君,官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
  九十一世逊公(果),又名基,范阳太守,部分谱碟失载,一说官太医院药丞(见《张氏南轩通谱》、《姚江历山张氏宗谱》)。
  九十二世孟成公(冠成),汉冲、质帝(146)时肥如侯;徙居顺天府范阳县,为范阳派始祖。
  九十三世平公,曹魏渔阳太守,生二子:华、英,英公不详。
  按:《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宇字于守号廷亮,东汉任北平范阳太守,晋阶中宪大夫。避地居方城,宇生逊字益谦,东汉任太医院药丞兼光禄寺正卿。逊生成字孟成,又字文成,东汉广陵太守。成生平,字子衡,号国安,三国仕魏为渔阳太守。
  九十四世华公(232-300),字茂先,范阳(今河北固安县南)方城人。少孤贫,自牧羊。少自修谨,博览群书,及长,器识弘旷,时人莫测。当是时,门第阀阅风气日强,一时未能见知于世,遂著《鹪鹩赋》以自寄。深为名士阮籍所赞赏,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郡守鲜于嗣荐为太常博士。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朝议表奏,多见施用。晋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晋武帝(265-290)时,拜中书令,伐吴,为度支尚书,吴灭后,封广武县侯。惠帝即位,为太子少傅,后迁司空,封壮武郡公。“八王之乱”时,因拒绝参与赵王司马伦等篡权谋反而遭杀害并夷三族。公博学善文,著有《博物志》十篇。原有集,已散佚,今传《张司空集》为后人辑本。《晋书•列传第六•张华传》载:“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正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曾徙居,载书三十乘。” 生二子:祎、韪。
  九十五世祎公(?-300),字彦仲,好学,谦敬有父风,历位散骑常侍。弟韪(?-300),儒博,晓天文,散骑侍郞,(《晋书•列传第六•张华传》),其裔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为江左派始迁之祖。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为洛阳派始迁祖。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张说出于此支。世次为:韪生轩,轩生次恭,次恭生甫之,甫之生弘简,弘简生纶,纶生隆,隆生子犯,子犯生俊,俊生弋,弋生洛,洛生骘,骘生说。
  九十六世舆公,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晋书•列传第六•张华传》载:“袭华爵。避难过江,辟丞相掾、太子舍人。”
  九十七世次惠公,宋濮阳太守。《梁书•列传第一•张皇后传》载:“太祖献皇后张氏,讳尚柔,范阳方城人也。祖次惠,宋濮阳太守。”生二子:穆之、安之。
  襄阳派
  九十八世穆之公(安之),穆之字思静,晋司空华六世孙(当有误)。穆之少方雅,有识鉴。宋元嘉中,为员外散骑侍郎。与吏部尚书江湛、太子左率袁淑善,淑荐之于始兴王浚,浚深引纳焉。穆之鉴其祸萌,思违其难,言于湛求外出。湛将用为东县,固乞远郡,久之,得为宁远将军、交址太守。治有异绩。会刺史死,交土大乱,穆之威怀循拊,境内以宁。宋文帝闻之嘉焉,将以为交州刺史,会病卒。” 高祖践阼,追赠光禄大夫,加金章。(《梁书•列传第一•张皇后传》)子一:宏籍。弟安之,青州主簿,徙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为襄阳派之祖。生子弘策,唐汉阳王张柬之之远祖也。其世次为:弘策生缅、绾、缵、绚、经。经生则,则生玄弼,玄弼生柬之。河东张嘉贞亦出此支,其世次为:绚生吒,吒生隋,隋生长度,长度生俊兴,俊兴生思义,思义生嘉贞,嘉贞延赏,延赏生弘靖。分别相玄宗、德宗、宪宗,时称“三相张家”。
  九十九世弘籍公(弘策),宏籍字真艺,齐初为镇西参军,卒于官。梁高祖舅也,梁初追赠廷尉卿。弘籍无子,从父弟弘策以第三子缵为嗣。(《梁书•列传第一•张皇后传》)。从弟弘策(455-502),字真简,自幼以孝友著称,助梁武帝建国有功,加散骑常侍,封洮阳县侯,邑二千二百户。天监元年,东昏侯暴乱,死于暴徒之手,时年四十七岁,诏赠车骑将军,谥曰愍。弘策为人宽厚通率,笃旧故。及居隆重,不以贵势自高。故人宾客,礼接如布衣时。禄赐皆散之亲友。及其遇害,莫不痛惜焉。子五:缅、绾、缵、绚、经。(《梁书•列传第五•张弘策传》)
  一零零世缵公(499-549),字伯绪,宏策之子,缅第三弟也,出后从伯弘籍,缵年十一,尚高祖第四女富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利亭侯,召补国子生。起家秘书郎,时年十七。身长七尺四寸,眉目疏朗,神采爽发。高祖异之,尝曰:“张壮武云’后八叶有逮吾者’,其此子乎?”缵好学,兄缅有书万余卷,昼夜披读,殆不辍手。秘书郎有四员,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乃可言优仕矣。”如此数载,方迁太子舍人,转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累迁湘州、雍州刺史。为吏部尚书时,能选拔寒门有才者,为时人所称,后为岳阳王萧詧所杀,谥简宪公。著《鸿宝》一百卷,文集二十卷,皆佚。生二子:伟、希。长子伟,字子业。次子希,字子颜,早知名,选尚太宗第九女海盐公主。承圣初,官至黄门侍郎。(《梁书•列传第二十八•张缵传》)。
  一零一世伟公(傅、傳)
  按:明嘉靖十四年(1535)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所载世次为:缵生伟,伟生守礼。《张氏通谱》、《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所载世次为:缵生守礼。
  一零二世守礼公,隋朝的涂山丞。
  按:始兴《顿冈张氏族谱》云:“初,壮武公,尝卜居河东蒲坂县,二子贵,又置第于洛阳,故河东有司空村,洛阳有散骑里。……后五世徙洛阳,居散骑里,而传子守礼,仕隋为涂山丞,生君政,唐时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子孙因家于曲江。君政生子胄,胄生宏愈,迁于青化,宏愈生丞相中书令九龄公,及其弟九皋、九章、九宾。
  曲江派
  一零三世君政公,官拜韶州别驾,徙居广东韶州,为曲江派始迁之祖;卒于官。以曾孙九龄贵赠右相加封县伯。生六子:子虔、子胄、子卿、子冲、子謩、子猷。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一零四子胄公,君政次子,唐代剡令;以孙九龄贵赠右相加封县伯。生四子:弘藏、弘毅、弘智、弘愈。(《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弦愈为子虔之子)
  一零五世弦愈公,官拜索盧(慮)丞,以子贵赠广州刺史。配卢氏,生四子:九龄、九皋、九章、九宾。
  长安派
  一零六世九皋公(690-755),字子远,号绍湖。一说字鸣鹤。自尚书郎历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官至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伯,后移居长安(今西安)。其生平详参唐•萧昕所著《殿中监张公(九皋)神道碑》。配杜氏,生九子:捷,端州刺史、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拱、撝,昭州刺史、抗、晢、捍,建阳令、掞、披。兄张九龄(678或673-740),一名博特,字子寿,武则天时进士及第。任左拾遗,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年二十一年(733)任宰相,次年进中书令,兼修国史。开元第一贤相也。著有《感遇诗》十二首,被贬后著有《曲江集》。(《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唐•徐浩《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宏愈字孝忠,唐任新州索虑丞,南阳郡守、夔州交州刺史,赠太常寺卿、广州都督。生四子:九龄、九皋、九章、九宾……,九皋,字鸣鹤,唐开元中任宋襄广三州刺史转殿中监终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沂南伯,致仕由曲江迁居长安,与兄九龄同著名。
  按:梅县《张氏合谱》及台湾张世英家谱载:曲江世次为九十五世的张题,随晋元帝东迁,而寓居江左。九十六世为张轩;九十七世的张次恭,是东晋的吏部尚书;九十八世的张甫之,是洛阳的始迁之祖。九十九世为张宏简;一零零世为副都御史张纶;一零一世为宋顺帝的太常卿张隆;一零二世为张子犯;一零三世为河东从事张浚;一零四世是隋朝的涂山令张守礼;一零五世的张君政,官拜潮州别驾,是广东韶州的始迁之祖;一零六世是唐代的剡令张子胄;一零七世官拜索虑丞的张弦愈;九皋公为一百零八世。
  一零七世抗公,字子牧,朔方行军司马、检校户部郎中。赠右仆射。生七子:仲端,都昌令。仲膺,岭南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仲宗,义兴尉。仲謩,江都令。仲方字靖之,秘书监、曲江成伯。仲孚,监察御史、广州节度判官。仲本。
  一零八世仲方公(765-837),字靖之,一说德馨,贞元中,擢进士宏词,历散骑常侍、京兆尹。左迁华州刺史。入为秘书监。九皋公有9子,39孙。孙子辈以仲方最有名,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779-840),官至谏议大夫,封曲江县伯。开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载仲方为九皋曾孙)生二子:孟常、茂宣,太原节度掌书记。
  一零九世孟常公,初名景宣,字逊维,一说字连维。官右清道率府胄曹参军。
  一零零世克勤公,字维俭,号珪山,官长史。配戴氏。
  一一一世浔公(或绞丝旁)字旁源,号象冈,一说字干廷。配周氏。
  一一二世纪公(宗纪或综纪)新唐书中崇纪为茂宣裔,崇纪,字正纲,号湛源,一说字鹤堂。官监察御史。配刘氏赠夫人。
  按:《张氏统宗世谱》所载世系:仲方生茂宣,茂宣生克俭,克俭生绮,绮生崇纪,崇纪生璘。
  成都派
  一一三世璘公,字无暇,唐僖宗(873-888)时任国子监祭酒,因避晚唐之乱随僖宗徙蜀,因居成都,为成都始迁之祖。寿百有二十。配傅氏封恭人,生子庭坚,三世而迁绵竹,至南宋中兴宰相张浚、理学宗师张栻,史称望族。
  一一四世庭坚公,官御史上大夫,以荫补符宝郞,后不仕。寿百岁。配王氏,赠夫人。
  绵竹派
  一一五世文矩公,字中规,以曾孙贵封沂国公,早逝。配杨氏,生三子:紞、紘、绚。夫人守节抚孤,依外家徙居绵竹县仁贤(宝)乡武都里。杨氏为绵竹张氏始迁之祖。
  一一六世紘公(弦、綋)(997-1063),字元子,自号希白,居绵竹。公幼有大志,仁宗庆历元年(1041)举茂才异等。至和元年(1054)知雷州。时黎人反宋起义,朝廷命公主持其事,公深入黎民居地,以诚相待,抚慰劝说,起义旋息,深为廷朝称道,遂迁太子中书舍人,入京管干都进奏院。不久,以年逾六十辞官家居,筑希白堂,自号希白先生。嘉祐八年卒,享年六十七岁,谥忠定,以孙浚贵赠太师封冀国公。葬绵竹普润乡柔远里。著有《御戍策》30篇。配赵氏封冀国夫人,王氏封匡国夫人。
  一一七世咸公(1048-1099),字君说,号汉源,母赵氏。神宗元丰二年举进士,历任州官和京城各职事官。元祐三年(1088)举贤良方正、能言直极谏特科第一,但因得罪权贵,落选家居。绍圣四年(1094)复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宣德郎,签书剑南西川节度使判官厅。元符二年己卯(1099)五月初四以疾卒于成都普福僧舍。寿五十有二。大观二年戊子(1108)三月初十归葬绵竹普润乡柔远里之新兆。以子贵赠太师,封雍国公。元配任氏,赠仙源县君,生子:滉;次配赵氏,赠仙居县君,生子:懈、潮、潞;三配计氏,守志节孝兼全,训子以义方,人钦孟母,赠仁寿县君,以子贵封秦国夫人,生子浚。公女二:长适(嫁)进士陈佾;次适进士王恂。
  按:史宋载魏公四岁而孤,据此推,咸公应卒于元符三年庚辰(1100)。
  一一八世浚公(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生于绍圣四年丁丑四月十四日寅时。政和八年进士。建炎三年(1129年)任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并建议经营川陕,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次年因东南形势紧张,乃集军反攻,牵制金军。后用吴蚧等坚守秦岭北麓,使全蜀安堵。绍兴四年(1134年)再任枢密,次年为宰相,重用岳飞、韩世忠,废黜席懦的刘光世。秦桧执政后,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曾在永州(今属湖南)贬所连上五十疏,反对议和。直至绍兴三十一年金完颜亮攻宋,才重新被起用,封魏国公。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 主持北伐,因将领不和,符离之战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挤去职。兴隆二年甲申八月二十八日酉时以疾薨于江西馀干寓舍,寿六十八岁。手书付二子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是岁十一月葬宁乡官山子山午向。著有《紫岩易传》、《中兴备览》、《论语解》、《春秋解》、《中庸解》共52卷传世。乾道五年(1169)谥忠献,赠太保,后加赠太师。(《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张浚传》)。配乐氏无出封杨国夫人,继配宇文氏,封蜀国夫人。子二:栻、杓。
  浚公一生为恢复中原为已任,群言沸腾,屡奋屡踬,而辞气慨然。尝曰:“上如欲复用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辞。”《宋史•张浚传》论曰:“儒者之于国家,能养其正直之气,则足以正君心,一众志,攘凶逆,处忧患,盖无往而不自得焉。若张浚者,可谓善养其气者矣。”
  按:《锡山张氏统谱•忠献公派》载:忠献公为唐相嘉贞公十六世孙,世次为嘉贞生延赏,延赏生宏靖,宏靖生文规,文规生介眉,介眉生佐,佐生溢,溢生谦一,谦一生克明,克明生韶,韶生敬则,敬则生庭坚,庭坚生文矩,文矩生紘,紘生咸,咸生浚。待考。
  一一九世栻公(1133-1180),字敬夫,一宇乐斋,号南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官至右文殿修撰。曾主教岳麓书院8年,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文集》48卷、《论语解》10卷、《孟子详说》17卷、《通鉴论笃》4卷《太极图说》、《洙泗言仁》、《诸葛忠武侯传》、《经世纪年》等刊行于世(《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
  公少时从五峰问程氏之学,五峰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益自奋厉,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其志。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黄宗羲评价张栻的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陈亮则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全祖望则云:“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如彭忠肃公之节概,二游、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再传而得漫塘(刘宰)、实斋(王遂),谁谓张氏之学弱于朱子乎!”(《湘学略•岳麓学略第五》)。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宋史•道学第三》)。
  南轩公为张氏入湘肇基之祖。生于高宗绍兴二年壬子八月十五午时,孝宗淳熙七年二月初二卒于江陵府,享年四十有八。宋宁宗嘉定间(1208-1244)追赐谥宣,理宗淳祐初(1241-1252)诏从祀孔子庙。景定二年(1261年)封华阳伯,从祀孔庙。配宇文氏,朝散大夫师中之女,赠夫人。绍兴二年壬子正月初九未时生,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又二月十二日辰时殁。葬宁邑龙塘原。生三子:焯、炳、烺。焯居宁乡官山,炳迁浙江钱塘,烺迁湖北襄阳、谷城。明代名相张居正(1525-1582)为其十二世孙,(《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女二:长适胡五峰先生之子胡大时,次早卒。
  公一生力主抗金,孝宗即位后,“慨然以奋伐仇虏,克复神州为己任”,屡次上疏言事,鼓励孝宗坚持抗战决心,总结失败之教训,明赏罚,悦人心,充士气。“誓不言和,专务自强,虽折不挠”(《朱文公文集》卷89)。到病且死时,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为天下传诵。栻公有公辅之望,公逝,孝宗闻之,深为嗟悼。
  公弟张杓,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历广西经略司机宜、通判严州官,端明殿学士。枃天分高爽,吏材敏给,遇事不凝滞,多随宜变通,所至以治辨称。再渡以来,论尹京者,以枃为首。杓子二:忠恕、忠纯。
  一二零世焯公(1156-1179),字昭然,官承务郞。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八月二十日寅时生,淳熙六年己亥四月十三日子时卒于江陵。后改葬宁邑龙塘原。配胡氏,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九月十八日申时生,殁未祥,葬夫墓右,生子三:明義、明羲、文吉。明羲居宁乡龙塘,为龙塘张氏始祖,明義裔迁浙赣,文吉裔迁浙江余姚。
  堂弟张忠恕 (1168-1225),字行之。自幼传习家学,是湖湘学的传人之一。宦途中颇有声望,为时人称赞,但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长进,张忠恕屡以“修身为学”规谏皇帝,不能得到接纳,终遭忌恨、排斥,罢官而归。张忠恕回到湖南后,继续研习家学,弘扬伯父之志,在岳麓书院开讲张栻之学,宣扬湖湘学统。湖湘学者,多从其游。由于他在传播湖湘学中的贡献,《宋元学案》称他为继中兴四大名儒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之后,“最有光于世学”者。兄忠纯。(《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八》)
  龙塘派
  一二一世明羲公(1179-1274),字周易,号熙圣。册名义伦。宋淳熙六年己亥(1179)二月十一日生。度宗咸淳七年诏补将仕郞,隐居不起,人咸以古儒称。咸淳十年甲戌(1274)三月初九巳时殁。配汪氏,淳熙元年甲午(1174,《张氏南轩通谱》为淳熙元年庚戌,当有误)正月十三日戌时生,宝祐元年癸丑(1253)七月二十三日酉时殁,夫妻合葬宁乡八都龙塘原,世为龙塘之祖,子一:镗。
  一二二世镗公(亦作唐)(1226-1278)字讷翁。官指挥,诰授朝奉郞。宋宝庆二年丙戌二月初一吉时生。宋益王立,号诏天下勤王,公于宋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 与赵璠等在起兵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在湖南安化、宁乡各地招募民兵抗元,并收复衡山、湘潭、攸县三县。次年兵败被俘。以无脸见先祖张浚于地下而拒降,大骂元将崔斌,被杀害。时宋祥兴戊寅(1278)十二月也。(镗公事迹祥见《湖广旧志》、《督府忠义传》《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文天祥传》)。至元十九年,堂弟铿负信国公文天祥骸骨归葬江西吉安府。配王氏,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又八月初九申时生,咸淳九年癸酉(1273)十一月初三未时殁,葬龙塘。生子四:惟孝、惟源、惟考、惟遗。惟孝坚守祖居,考、遗、源以父力抗元兵受到通缉而逃避他乡,考迁安化三州,其后分居县境三洲、银溪、边江各处;遗逃福建永福,源徙山东济宁。
  一二三世惟孝公(1242-1308),公字行先,宋淳祐二年壬寅(1242)五月十五日寅时生,因父殉难,不忍仕元,隐沩学道,俗称张三千郞。元至大元年戊申(1308)殁,葬九都一区黄绢桥,亥山巳向。配邹氏,淳祐五年乙巳(1245,《张氏南轩通谱》为淳祐五年辛丑,当有误)二月十一卯时生,殁未祥。生子一:絅。
  一二四世絅公(1264-1334),公字延则,号山久。元至元元年甲子生(《张氏南轩通谱》为至元元年庚辰,殁未祥,配龙氏,生殁未祥。《张氏七修族谱》为至元二年庚辰生,元统二年甲戍殁,寿五十六。当有误),元元统二年甲戍十二月初三日辰时殁,寿七十岁。葬九都一区黄绢桥与父同向。配龙氏,宋景定三年壬戍(1262)十月十五日寅时生,元至正元年辛巳(1341)十一月十七日丑时殁,寿七十八岁,葬夫墓右。子二:万宝、万全。
  梅城派
  一二五世万全公(1296-1390),絅公次子,元元贞二年丙申(1296年)十月初三酉时生。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张氏南轩通谱》为洪武二十四年庚午,当有误)五月十三日酉时殁,寿九十有五。葬丰乐镇马坳仑下(今涟源市桥头河镇大范村,据族居志载:马坳仑在县治东隶丰乐镇,距城西总祠一百二十里。),子山午向。原墓毁于浩动,七瑛后裔于公元一九九三年癸酉修复。
  元配杨氏元贞二年丙申(1296)六月十二日巳时生,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十月二十一日辰时殁,葬宁邑八都九区龙塘三角形张沧海山内乾向碑记。生子六:伯瑛、叔瑛、季瑛、昆瑛、玉瑛、仲瑛。次配夏氏,生殁未祥,葬西冲庙后,生子一:金瑛。
  公始居宁乡龙塘,因元末世乱,近郡沅州、靖州、岳州、武冈等城俱陷,至正七年(1347),携家小徙外祖汪谟任江西吉安府郡守治地避难。后有明定鼎,海宇清平,奉旨编还原籍,知安梅山水秀丽,择议分居,时洪武二十年也(1387)。长伯瑛公居岩底,配何氏生胜,世传安化岩底祖;次叔瑛公居梅城五里牌,配王氏生祖懋,为五里牌之祖;三季瑛公字汝诚,居马头,配谢氏生天缙、天绥、天襟、天绅、天材、天禄六子,缙安化马头祖,绥安化柳林祖,襟益阳祖,绅新化白溪祖,材新化三尖峰祖,禄新化小溪祖。而六子后裔又有星迁各属者。四昆瑛公居大范,为大范祖,其裔有迁四川大池山、安化柘溪、新化、归化等地者。五玉瑛公字成可,居安化钟底,配唐氏生天相,为安化钟底祖。六仲瑛公居益阳栗山,配喻氏生天景、天升,为栗山之祖。七金瑛公字汝翘,居安化马头、冲头,配刘氏生廷政,其裔徙涟源杨家滩快溪白水;继配夏氏生济安、济泰、济顺、济通,济安为浏阳西乡柏树之祖;济泰其裔有徙川者,后又回迁安化、宁乡、沅江等处;济顺居安化五里牌;其裔有徙湖北监利、宁乡、湘乡者。济通裔居粤东南城、江西太和、湖南湘乡等处。全公随四子昆瑛公居丰乐大范,为安梅之祖。
  五里牌
  一二六世叔瑛公(1331-1406),公字巨贤,元至顺二年辛未(1331年)七月十五日午时生,明永乐四年丙戌(1406)八月十四日寅时殁。寿七十六岁。居安化,为五里牌之祖(县治东隶常丰镇,距宗祠五里)。配王氏元至元二年丙子(1336)六月初六辰时生,明永乐元年癸未(1403)二月十二酉时殁。寿六十有八。夫妻同葬五里牌古坟乇寅山申向。子一:祖懋
  一二七世祖懋公(1367-1425),公字乾昭,元至正二十七丁未(1367)正月十二日子时生,明洪熙元年乙巳(1425)十月十七日丑时殁,寿五十九岁。葬五里牌古坟乇寅山申向。配董氏,明洪武六年癸丑(1373)十月初三子时生,宣德三年戊申(1428)十二月初四卯时殁,葬古坟乇亥山巳向。子四:宗道、宗德、宗文、宗彩。
  水溪坪
  一二八世宗文公(1408-1480),字敬臣,明永乐六年戊子(1408)五月十八日丑时生,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十一月二十六日丑时殁。寿七十二岁。居安化常丰四路水溪坪。配陈氏,永乐六年戊子(1408)正月二十四日丑时生,成化八年壬辰(1472)十二月二十五日卯时殁。寿六十五岁。夫妻同葬水溪坪张家山虎形山子山午向。子四:时荤、时华、时俊、时容。又配吴氏,生殁未祥,葬老龙溪。子一:时雨。
  一二九世时华公(1427-1505),公字玉奇。明宣德二年丁未(1427)八月二十五日酉时生,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六月初四辰时殁,寿七十九岁。配姜氏,宣德三年戊申(1428)四月二十六酉时生,正德四年己巳(1509,《张氏南轩通谱》为正德四年己未,当有误)七月初八午时殁。寿八十二岁。夫妻均葬水溪坪同前向。子四:敏龙、敏凤、敏麒、敏俊。
  一三零世敏麒公(1449-1530),公字天佑。明正统十四年己巳(1449)十二月初六午时生,嘉靖九年庚寅(1530)三月初三酉时殁。寿八十二岁。配翁氏,景泰三年壬申(1452)五月十一日亥时生,正德八年癸酉(1513)二月二十五日申时殁。寿六十二岁。均葬水溪坪与父同向。子二:立涵、立海。
  一三一世立涵公(1468-1538),字纯粹,明成化四年戊子(1468)六月二十四日卯时生,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十月三十日辰时殁,寿七十一岁。葬安化水溪坪抱木山黄乇乙山辛向。配易氏,明成化六年庚寅(1470)正月二十六日寅时生,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三月十四日午时殁,寿六十三岁,葬与夫同山同向。子二:再玉、再祖。
  一三二世再玉公(1487-1547),字端珍,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二月初六酉时生,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六月二十四亥时殁,寿六十一岁。配熊氏,明弘治元年戊申(1488)四月十三日卯时生,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五月二十七日酉时殁,寿六十三岁。夫妻俱葬常丰五区田心双碑冲合冢同向。子二:国祯、国祥。
  一三三世国祥公(1508-1597),字必有,明正德三年戊辰(1508)十月初八日辰时生,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四月初九丑时殁,寿八十九岁。葬安化水溪坪张家山午向。配贺氏,生殁葬阙。继配易氏,明正德四年己巳(1509)七月初七日午时生,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五月初八日寅时殁,寿八十八岁。葬与夫合冢同向碑记。子四:文仁、文义、文礼、文智。
  按:明嘉靖十四年(1535),湖南宁乡、安化一带爆发了以梅四保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聚众沩山,反抗官府,响应者数千,多次击败官军围剿,并由此进攻湘乡、衡阳。为躲避战乱,国祥公带领家小继一百五十年前万全公迁梅后进一步向安化丰乐地区的大山中迁移,至朝庆、朝乾公一代便在梨溪、红仙洞一带定居下来,在深山老林中繁衍生息几近五百年。
  梨溪
  一三四世文智公(1537-1612),字独理,明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十一月十四日午时生,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二月二十二日酉时殁,寿七十五岁。葬丰乐梨溪横冲虎形山亥山己向。配姜氏,明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四月二十日巳时生,天启五年乙丑(1625)四月初七日申时殁,寿八十七岁。葬丰乐梨溪落水洞黄栗山辰山戌向。子二:朝庆、朝乾。朝庆公由水溪坪徙丰乐梨溪,为梨溪之祖;朝乾公由水溪坪徙丰乐红仙洞,为红仙洞之祖,其裔又有从红仙洞回迁宁乡者。
  一三五世朝乾公(1564-1648),字少池,由安化水溪坪徙居丰乐红仙洞(今涟源市七星街镇红仙村)。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二月十九日亥时生,清顺治五年戊子三月十三辰时殁,寿八十五岁。葬丰乐梨溪虎形山卯向。配姜氏,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正月初八戌时生,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五月初八日戌时殁,寿六十五岁,葬与夫同山同向。子三:一祖、一礼、一祥。
  红仙洞
  一三六世一祥公(1606-1692),字爱轩,居丰乐红仙洞。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八月初一日丑时生,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九月十六日酉时殁,寿八十七岁。葬丰乐红仙洞排上老屋后坟山巽山乾向碑记。配廖氏,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八月十一日巳时生,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三月十三日辰时殁,寿七十三岁。葬丰乐红仙洞排上老屋后巽山乾向。子四:汉麒、汉麟、汉狮、汉象。
  一三七世汉狮公(1636-1718),字礼凡,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二月三十日亥时生,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十月十五日巳时殁,寿八十三岁。葬丰乐红仙洞排上老屋后巽山乾向。配廖氏,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五月十一日辰时生,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九月十六日午时殁,寿七十一岁。葬老屋后与夫同向。子二:英瑞、英才。
  六瑛公后裔派语:
  合派: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诗书承世业(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邦遇荣膺锡(光裕来三锡或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
  新合派:共坚凌霄志,同倡科技优,贤嗣昭亿代,弥祚式千秋。
  通派:□□□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鬯,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新通派:厥谋裕后季,理学放奇葩,禘祀遵遗训,丰功誉海涯。
  一三八世英才公(1680-1740):字永杰,清康熙十九庚申八月二十二日辰时生,乾隆五年庚申(1740)十一月初十日午时殁,寿六十岁。葬丰乐红仙洞牛塘狮形坤山艮向。配廖氏,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十二月二十七日午时生,乾隆十年乙丑(1745)正月十五日子时殁,寿六十岁。葬红仙洞老屋后巽山乾向。子三:裔德、裔义、裔华。
  一三九世裔德公(1702-1784):字圣才,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四月十四日未时生,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十一月二十五日未时殁,寿八十三岁。葬红仙洞老屋后巽山乾向。配王氏,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二月三十日亥时生,乾隆十年乙丑(1745)七月初三午时殁,寿四十岁。葬与夫同向。子一:传贵。
  一四零世传贵公(1731-1821):字廷芳,清雍正九年辛亥(1731)十一月二十二日子时生,道光元年辛巳(1821)正月十六日亥时殁,寿九十岁。葬丰乐梨溪小虎形山庚山申向。配李氏,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十月十一日午时生,嘉庆五年庚申(1800)正月初八日亥时殁,寿六十五岁。葬丰乐红仙洞老屋后上坟山巽山乾向。子五:合儒、合贤、合明、合显、合禄。
  一四一世合明公(1762-1841):字尊闻,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四月二十九日亥时生,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十月十五日卯时殁,寿八十岁。葬丰乐红仙洞老屋后上坟山巽山乾向。配夏氏,乾隆二十九甲申(1764)正月十二戌时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三月初五殁,寿八十岁。葬与夫同山同向。子四:美奇、美文、美科、美元。
  一四二世美奇公(1784-1854):字于光,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八月二十九日亥时生,咸丰四年甲寅(1854)十二月十六日亥时殁,寿七十岁。葬丰乐红仙洞老屋后上坟山巽山乾向。配阳氏,乾隆五十八癸丑(1793)三月二十三日寅时生,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十一月初七戌时殁,寿四十二岁。葬与夫同山同向。子三:珂虎、珂九、珂实。长、季无嗣,
  一四三世珂九公(1833-?):字有富,清道光十三年癸癸巳(1833)五月初一日申时生,殁未详。葬丰乐红仙洞排上岩山里。配汪氏,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十一月二十八日亥时生,殁未详,葬与夫合冢同向。子一:里本。
  按:珂九公无嗣,里本公由瑛瑞支过继而来,世次为:瑛瑞生裔文,裔文生传芳,传芳生合述,合述生美化,美化生珂黎,珂黎生里本。
  一四四世里本公(1876-1930):字喜贵,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十月三十日卯时生,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六月初九日未时殁,寿五十四岁。葬丰乐梨溪小虎形山伴祖山同向。配肖氏,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月二十日卯时生,民国十年辛酉(1921)七月初九日辰时殁,寿五十一岁。葬丰乐红仙洞岩山里新穴私山。子一:步宜。
  一四五世步宜公(1905-1984):字如志,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正月二十二日寅时生,公元一九八四年甲子正月初十辰时殁,寿七十九岁。葬涟源七星街红仙洞深塘仑巽山乾向。配李氏,生殁葬未祥。子二:如东、如西。
  一四六世前谱公(1946-):名如东,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年)九月二十三日戌时生。涟源钢铁集团田湖铁矿工人。配龚氏,名茶莲,公元一九五五年乙未八月二十一日辰时生。生子一:满意;女二:益春、益青。
  一四七世张修来(1976-):名满意,公元一九七六年丙辰四月二十三日(阳历五月二十一日)戌时生于湖南省涟源市七星街镇红仙村。一九九七年九月迁湖南湘潭,二零零一年六月于湘潭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获管理学学士,尔后迁广东肇庆,二零零三年一月由肇庆迁广州。挥公146世、子房公67世、南轩公28世裔孙。
  
  
  
  
  
  
  
  
  
  参考文献
  ------------------------------------------
  1、 张桂萍《寻根认祖•张》,2002,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编,气象出版社
  2、 张克刚《张氏南轩通谱》,2001,《张氏南轩通谱》编委会
  3、 张宪、张阳辉《张氏统宗世谱》,明嘉靖十四年刻本
  4、 张廷辉《清河张氏宗谱》,清光绪四年余庆堂刻本
  5、 张湘辉、张瑞祥《张氏七修族谱》,一九九三年清河堂刻本
  6、 张而昌、张铣《张氏通谱》,清光绪二年岭东使署刻本
  7、 张谦、张震祥《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光绪十年敦伦堂刻本
  8、 张振鹭《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民国五年树德堂刻本
  9、 张庆彬《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清光绪二十六年永思堂刻本
  10、 张铁欧、张鉴《锡山张氏统谱》,民国十二年寿康堂铅印本
  11、 邓洪波《中华姓氏通史•张》,2000,东方出版社
  12、 张日佐《清河张氏宗谱》,清乾隆十七年崇本堂刻本
  13、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
  14、 庄汉新,郭居园《中国古今名人大辞典》,1991,警官教育出版社
  15、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名人辞典》,1982,江西人民出版社
  16、 罗竹风,范源《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1990,上海辞书出版社
  
原文 发表于南轩公二十八世孙  浏览:931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8/26 11:56:1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张满意南轩世谱(最新修订)(收藏于2006/12/30 17:03:00
张满意张栻(收藏于2005/7/28 17:11:45
詹招琳中華姓氏同源共祖統一輩序(昭穆)表(收藏于2005/3/20 0:18:59
张满意遠古母系族群盤古氏至少典氏譜系(收藏于2005/3/20 0:17:28
陈谷嘉张栻本体论的逻辑结构体系(收藏于2005/3/18 11:40:37
张满意朱熹留在武夷山的足迹(收藏于2004/8/31 11:56:24
张满意城南书院(收藏于2004/8/29 17:54:32
张满意同宗公告(收藏于2004/8/27 0:23:24
张满意张氏名人(收藏于2004/8/27 0:12:38
张满意张氏郡望(收藏于2004/8/27 0:11:5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张满意南轩世谱(最新修订)(访问10615次)
张满意南轩世谱(访问9318次)
张满意湖南张氏(访问8622次)
张满意广东张氏(访问7241次)
张满意遠古母系族群盤古氏至少典氏譜系(访问6934次)
张满意张姓起源(访问5819次)
张满意张氏郡望(访问5600次)
张满意张氏源流(访问4506次)
宋明理学心性论朱熹与张栻的中和之辩(访问4243次)
詹招琳中華姓氏同源共祖統一輩序(昭穆)表(访问382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3 12:59: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4 20:00:3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1/20 8:06:0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5/1 17:36:31
zhangxueli1953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4/17 13:52:2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