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湖湘学宗——张栻

张壮后裔搬迁

张满意

  当四弟张睦迁居东南水乡的时候,大哥张壮仍在关中守护祖宗家业。然而,阳陵封地离首都长安实在是太近了,皇亲国戚,王侯巨族拥到一起,使生存空间显得很挤,位居公爵的张氏已不同于汉初的留侯世家,在竞争中往往感到力弱气短,因此。张壮的后裔也很快开始了搬迁。
  与张睦裔孙依依不舍迁江东一样,张壮的后代移居岭南,也是辗转再三之后才得以完成的。自第一世张壮到三世张皓,已南下秦岭,越过巴山,安家健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张皓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张纲子孙在此留居四世,然后回迁三晋故地下邦(今山西富平),是为唐中宗宰相张仁厚之祖。而大儿子张宇可能是由于逃避仇人的追杀,年之后就不惜再走一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急急"避地"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了。这里地处张氏祖居之地清河张城的北方,其环境对他们来说十分熟悉,因此一住就是-百六十余年,繁衍六代。
  西晋末,北方大乱。战火连年,安身之地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九世祖张韪就随晋元帝南迁来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安家。居六世复还河东、洛阳,传至第21世,出了历任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的张说。张韪的哥哥张祎则仍留守方城祖业、坚持到第12世张安之手上,才率部分族人南移襄阳(今湖北襄樊),这时已是南北朝初年了,距张韪东迁江左又有百余年,可见张氏子孙对祖居之地北方土地的眷恋是何等至深。
  襄阳不仅是联系中原与西南的枢要,还是长安沟通两湖、东南、两广的必经之道,是一个交通便利、联系东西南北的地方。这里的自然环境也属于南北交替的过渡型,因此避乱南迁到此的张氏先民们很快也就适应并又深深地附着于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了。因此,尽管南北朝时代这里成为南北各朝必争的战略要地,常有战乱发生,但他们还是乱中求存,作为南朝的臣民,历宋、齐、梁而到隋代,凡一百余年,坚持四代,繁衍了众多的子孙。到唐代,已传至第16世,除张君政南移曲江外,其他各支仍居襄阳,号称望族,并于第17世出了历任武后、中宗两朝宰相的张柬之。
  曲江在王岭以南,今属广东韶关。高山峻岭不仅抵挡了北方的寒冷气流,而且似乎也排拒了连绵数百年的战争烽火,当北方兵祸不断时,这里相对来讲是一个安定平和的世界。其自然环境更美,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里四季常青,万物竞生,还在二三十万年以前,就有属于早期智人的马坝人(比蓝田、北京人先进的原始人类)生活于此。到距今一千三百余年的唐代,这里已得到了相当的开发,开通已久的湘、赣两条联系北方的要道在此汇合,而顺此江南下则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通。因此,当我们累受战乱的张姓先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旅途劳累、水土不服等困难都在赏心悦目的享受中消失了,他们在这碧水青山、草肥花艳的如画世界中,勤奋耕作,辛劳开拓,很快就兴旺起来。张君政生有6个儿子,14个孙子,29个曾孙。曾孙辈中以张九龄最有名。张九龄从开元二十一年起任玄宗宰相四年(733--736),以刚直、能干闻名于世,史书上说开元以后天下只有曲江公,而不知有九龄,可以视为曲江张氏的杰出代表,也是张壮十九派孙中的佼佼者。在京师当官时,他曾与玄宗早期宰相、21派孙洛阳人张说"通谱系"。曲江张氏人口众多,后来除张九皋等少数支派北返之外,绝大多数散居广东各地,始兴张氏即源出于此。唐代有人作《曲江张氏家谱》一卷,以叙岭南张氏之盛。张九龄著有《金鉴千秋录》,其后人多以"金鉴"作为其祠堂的堂号。
  张九龄的大弟弟张九皐,官至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伯。他似乎不恋岭南的山水与官职,当九龄与族人张说通谱系时,他已率子孙北上,移家首都长安(今西安)。这时距第三派祖张皓迁出长安附近的阳陵(今咸阳市),已阅十六世、也就是说,经过700年后,留侯子孙绕了一个大圈又返居北方故里。长安张氏自第18世传至26世,历8代,共150余年,族众也很兴旺。张九皋就有9个儿子,39个孙子。孙子辈中以仲方最有名,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官至谏议大夫,封曲江县伯。
  到唐代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广明元年(880)十一月农民军逼近长安,僖宗李侵只好率群臣到四川避难。蜀道难走,后有追兵,仓皇逃亡的苦处可想而知。在这逃难的队伍中,有第26世祖张瑶(璘),他当时是国子监祭酒,不但要照顾一家老小,那些国学生也要照管,拖娘带思,外带一帮学生,个中之苫就更难以用语言形容了。好不容易到成都,才安下家来,好在阳陵公的子孙对巴蜀并不陌生,从其家族的历史上讲,这是第二次入川,尽管比起第一次来是有些狼狈不堪,但还是很快就适应并落业于成都附近了。传至第28世张文矩,英年早逝,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由夫人杨氏带着北走汉州绵竹(今属四川)县仁贤乡,归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这一支因此而移居绵竹。在绵竹传3代至第3l世,已到了南宋,张家出一个坚决抗金的宰相张浚,他立誓要收复北方领土,打败金兵,以雪靖康之耻。但壮志未酬,自觉无颜见先祖于地下。因此立下遗嘱。死后葬于他曾奋斗过的衡山脚
  下。于是,张浚这一支又从四川东进,落业湖南了。 张浚有两个儿子:张拭、张杓。他们将父亲葬于宁乡龙塘,遂以宁乡为家。张杓二子:忠纯、忠恕皆迁到浙江钱塘江畔。张拭三子:悼、炳、烺。炳之后裔居湖北江陵、福建、浙江钱塘等地,其中江陵一支十一传至第44世出了张居正(见光绪二十八年长沙冈田《张氏四修族谱》),这个明代名相、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居福建者八传至第41世祖,有五兄弟:本郁、本义、本理、本智、本道。及其堂兄张瀚、张缍共七人返居湖南益阳七里江、大竹山、水莽冲,宁乡龟山冲、北风坪、大塘冲、龙潭桥,龙阳(今汉寿)军山铺等地,传至第62世张正湘,于民国五年(1916)修有宁乡、益阳、龙阳《张氏三修族谱》,其后代繁衍至今。张悼不同于父亲张拭。不仅长于斯,也生于斯,所以张氏后裔都让他做宁乡龙塘始祖。他有三子:明义、明羲、文吉。明义子孙除迁赣、浙两省外,多数居住湖南,散于沅陵、辰州、泸溪、淑浦、邵阳、稀阳、祁阳、龙山、益阳、宁乡、善化(今望城)、长沙各地,传至第60世长沙阅田云鹤桥张永言,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修有阅田《张氏四桥族谱》。明羲之子多数居福建,有部分分居湖南安化、新化、益阳,如第36世张惟考就是安化三洲支祖。文吉为张悼之子则见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裕裔堂版浙江余姚《张氏家谱》,其子孙分居浙江。
  在江西落业的阳陵公后裔始于第35世张铿。张铿,字毅甫,任南宋九江道。是明义的儿子。宋末元初之际,宋亟相文天祥组织军民抗元,兵败被押至燕京(今北京),元至元十九年(1282)被害于菜市口。张铿"愤然仗义",背负着其骸骨南下,葬于文氏的家乡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他以宋遗臣自居而不仕元,寄居泰和县坝上,死后与夫人顾氏同葬于泰和,于是其子孙就在江西各地安家,散居丰城、庐陵等。迁居浙江的阳陵公之后始于第34世,张忠纯、忠恕移钱塘江;张炳之子移钱塘太平里;张文吉移鄞县、传二代移余姚云柯里。35世张翱(明义之子)移塘汤溪,称为汤溪始祖。
  阳陵公后裔最先入闽的是张炳之子明谦(第34世)。明谦字寓山,号建城,历任贵州都匀府尹、中丞大夫,退休之后到江西贵溪龙虎山拜谒张天师府,沿武夷山南下至汀州宁化县(今属福建),爱其山水之胜。遂迁居石壁堡。他有八个儿子:棣、极、校、松、杜、束、梁、棠。张棠后裔,六传至4l代本郁等返居湖南。其他兄弟七人繁衍宁化外。又东迁至漳浦县城、平和县小溪、永福(今永泰)县小竹园、南靖县水西等地,已经靠近海边,其后代在明清之际多有涉海东渡台湾者。明羲之子张钱(镗)(有误作唐者)。宋景炎二年(1277)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在湖南安化、宁乡各地招募民兵抗元,并收复衡山、湘潭、攸县三县。次年兵败被俘。以无脸见先祖张浚于地下而拒降,大骂元将崔斌,被杀害。其子惟孝、惟考、惟遗三人。惟考因避父难隐居安化三洲,惟孝五传至4l世张纬也迁居福建。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张绍曾撰福州《清河张氏家谱》记载,遗字继宗,抗元兵败即东逃来到福建。元政府通缉追捕,逼得很急,"遂匿名逃永福(今永泰)。人呼之为六郎,是为居闽始祖。"其子孙后来迁到福州,又东渡台湾海峡,移居宝岛台湾。
  
 浏览:245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8/27 0:05:0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张满意南轩世谱(最新修订)(收藏于2006/12/30 17:03:00
张满意张栻(收藏于2005/7/28 17:11:45
詹招琳中華姓氏同源共祖統一輩序(昭穆)表(收藏于2005/3/20 0:18:59
张满意遠古母系族群盤古氏至少典氏譜系(收藏于2005/3/20 0:17:28
陈谷嘉张栻本体论的逻辑结构体系(收藏于2005/3/18 11:40:37
张满意朱熹留在武夷山的足迹(收藏于2004/8/31 11:56:24
张满意城南书院(收藏于2004/8/29 17:54:32
张满意同宗公告(收藏于2004/8/27 0:23:24
张满意张氏名人(收藏于2004/8/27 0:12:38
张满意张氏郡望(收藏于2004/8/27 0:11:5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张满意南轩世谱(最新修订)(访问10781次)
张满意南轩世谱(访问9462次)
张满意湖南张氏(访问8722次)
张满意广东张氏(访问7429次)
张满意遠古母系族群盤古氏至少典氏譜系(访问7089次)
张满意张姓起源(访问5924次)
张满意张氏郡望(访问5686次)
张满意张氏源流(访问4611次)
宋明理学心性论朱熹与张栻的中和之辩(访问4507次)
詹招琳中華姓氏同源共祖統一輩序(昭穆)表(访问390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3 12:59: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4 20:00:3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1/20 8:06:0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5/1 17:36:31
zhangxueli1953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4/17 13:52:2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