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__木石魂——革命艺术家赖少其纪念馆
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

古拙存典雅 浑厚寓飘逸——关于赖少其的书法

贺 朗

  
  
  
  
  赖少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多才多艺。他既是版画、国画家,又是书法家、诗人作家和金石家。他的书法“金冬心体”(金农)“漆书”,同他的国画一起享誉海内外。赖少其的诗、书、画、印,被人们誉为“四绝”。“四绝”糅和融合在画里,使画洋溢着诗情,诗突出了画意,仿佛是管弦乐的多重奏,形成了赖少其国画独具的艺术特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20世纪30年代,赖少其在广州市美专读书时,就积极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木刻版画,鲁迅先生称他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并将他的作品介绍到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卖新闻》发表了专题报道,称赖少其为“中国画伯”,其实,当时赖少其刚满20岁。与此同时,赖少其还拿起笔,写出了反映旧社会家乡人民苦难的长诗《自祭曲》和小说《刨烟工人》寄给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将他的小说推荐给良友公司杂志发表了。就是说,30年代,赖少其是拿着笔和木刻刀走入这座艺术殿堂的,在当时他已经是诗人作家和木刻家了。
  60年代,赖少其调到安徽工作,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安徽省的画派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如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派雕刻,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位30年代就有名的木刻版画家,到了安徽后,就组织美术工作者,学习传统,发掘和弘扬徽派版画艺术,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了“新徽派版画”,创作了既有徽派传统艺术,又表现时代精神的大型套色版画、铁画、砖雕等,为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挂在迎宾厅的铁画《迎客松》,就是赖少其和新徽派版画家们从失传的传统艺术中发掘而创作出来的,受到中外人士和中央首长的称赞。
  80年代,赖少其在学习新徽画派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深入黄山这个大画院,进行创作。他的黄山画卷,意境苍茫,色调清新,气势雄伟,形成自己独特的国画风格。赖少其在创造了“新徽派版画”的同时,又创造了“新黄山画派”。这是人所共知的事。
  但是,知道赖少其是著名的书法大师的人恐怕不多。他的方笔如削,高雅拙朴,富有金石味的扬州八怪的“金冬心体”的“漆书”,与他的国画一样饮誉于海内外。
  赖少其学习金农的“漆书”,并以这“漆书”题画,非常协调,衬托出他山水画的磅礴气势,于是他便决定学习金农的“漆 书”,并把它作为其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赖少其学习书法,要比他从事木刻还要早呢。少年时代,在广东普宁家乡私塾读书时,就开始学书法,开始学的不是金农的“漆书”,而是郑板桥的法帖。那年,赖少其13岁,祖父去世,请不起人写字刻碑,于是他便老成地给祖父的坟墓用“郑板桥体”写了一副对联刻在石碑上。现在他想起来都觉得当时这样做是幼稚可笑,因为当时他并没有见过郑板桥书法的真迹,更加不清楚郑板桥这种书体,若是没有隶书、楷书、行书的很好基础,是写不出郑板桥这种书体的。郑板桥的书体,是融会了隶、楷、行、草于一炉的。后来赖少其放弃了学习郑板桥的书体。他认识到只是表面追求形似,是学不到郑板桥的精髓,而且是必定要失败的。许多学习郑板桥书法的人,也因不了解上述的道理,只学到了糟粕,没有学到它的精髓,结果失败了。
  赖少其正式学书法,兴趣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认为没有基本功夫不行,他把精力放在行书上,曾反复练习《兰亭序》,一丝不苟,心慕手追,临摹不下千遍,对《兰亭序》的点画,字的结体、章法、神韵都一心了然。他认为一个书法初学者,可根据自己情况,选一种楷书(或篆书和隶书)临摹,时间要二至三年,要有迷劲,连做梦都要梦着临摹,选定了帖就不要见异思迁,要一丝不苟地临。临帖要尊重规律,要先学正,再学行,再学草。正是立,行是走,草是跑。有的人一上来就学行、草,这样违反规律,基本功不扎实,到头来必然要失败的。写好正书是一辈子的事。只有下气力临帖,才能从形似慢慢地到神似,基础打好了,才能换另一种帖。赖少其学习王羲之《兰亭序》行书,30年来几乎没有间断。
  在中国的书法界,从明代开始,便有北碑和南帖之分。从晋唐到明末清初,特别是唐代,出自统治阶级的爱好,尤其是皇帝的提倡,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被称为书圣,很多朝代的皇帝自己学“王字”。“科举”也以“王字”作为进身的“敲门砖”。后来被称为“馆阁体”。乾隆皇帝就是写这种字体的。“王字”到了乾隆年间,已经坚化了,二王的法帖,一再地翻版,也已面目全非。所以书法界提出了学碑。最早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应算是南方的郑谷口。他的隶书可以说是别开生面,自成一体。这个风气一开,便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收拾了。于是中国的书法界就出现了金农的“漆书”和郑板桥的“八分半”,这是很自然的事。
  20世纪50年代,赖少其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到上海工作,回到文艺战线来。
  当时,赖少其是华东局文委委员、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宾虹是华东美术家协会主席,是著名山水画大师,又是大书法家,他的大篆写得很好。赖少其和黄宾虹的关系很好,他向黄宾虹大师学习。后来赖少其又担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主任,和上海的画家唐云、傅抱石、谢稚柳等成为挚友,赖少其受了他们影响,同时也因工作需要,认识到学画和学书法的关系和重要性,于是他就继续学习书法,同时也开始学习国画。他在实践中,才逐渐认识到“书画同源”的道理。当时赖少其仍然继续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几十年来都是积极临摹的。
  到60年代后期,他在大量临摹了中国历代名画之后,就决定去黄山写生,开始了他的中国画创作。他的中国画是南派与北派相结合,即采用北派的雄伟结构,南派的精细笔墨。因此,就使得赖少其的山水画气势磅礴,用墨姿肆,用笔劲健有力。赖少其在创作后感到用王羲之的行书来题画,与画不太谐调,有“压不住”的感觉。于是,他意识到必须另辟蹊径,才能使其书画相互辉映。他开始临《天发神谶碑》、《龙门廿品》以及金农的漆书。金农的漆书古拙、厚朴、奇崛,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着用金农的“漆书”来题画,感到十分和谐。“漆书”具有赖少其审美情趣中的“拙”和“朴”。它方笔如削,高雅拙朴,富有金石味,衬托出其画的磅礴气势。这使赖少其为之倾心。
  于是,赖少其对金农的“漆书”进行了学习研究。据说,金农的老师何义门是写“王字”的,可能金农也跟老师学过“王字”呢。还有,在金农44岁以前,已开始学汉隶西岳华山碑。赖少其还保存金农50岁左右写的一幅四条屏,写的也是隶书,50岁以后才发展成为有刀削的“漆书”。这种字体强调书法要有金石味。金农的字,如墨如漆,故自称“漆书”。但也有用浓墨写的,除了粗笔的“漆书”外,还有如铁丝一般的细笔的,金石味也很浓厚,主要是吸收“刀币”上的字。金农也写行草,另有一种“韵味”。金农的梅花,题上漆书,更是相得益彰。金农也画竹、马、佛像、山水和人物,往往诗、字、印合而为一,使人感到有如听管弦乐多重奏。金农的漆书,天真可爱,笨得高雅,趣味更与赖少其十分投机,好像两人神交已久似的。为了题画的需要,赖少其就决心学习金农的“漆书”了。
  这种“金冬心体”有“古拙美”,使人眼目一新,求书者甚众;但也有些人对“古拙美”欣赏不了,认为“怪”,不免有些讥议。甚至认为赖少其是有名的书画家,怎会学起这个“怪”字体来。赖少其不为所动,仍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遍临了金农的“漆书”,可以说他得金农体的笔意,达到了乱真的地步。
  赖少其说:“一个书法家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我写金农是为题画需要,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总要有个过程,我临金农并不是以像为止。”
  赖少其要为金农的“漆书”创新,于是又系统地读了汉碑和魏碑,认真地临写和研究邓石如和伊秉绶的书法作品,反复体味。他感到伊秉绶的隶书有装饰美,但失之轻而不够厚重,有些刻意求工,显得呆板,如掌握不好分寸就成了美术字;他看过不少邓石如的真迹,感到厚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他博学取优,择善从之,然后对金农的“漆书”进行“创新”。这一“创新”就不是原来的“金冬心体”了。它“既有金农用笔苍劲、率意的古拙味,也有邓石如以重为巧,笔力精绝的力度,还有伊秉绶的装饰美。”这些都巧妙地熔于一炉,形成了赖少其古拙、圆劲、浑厚、潇洒、飘逸的书法风格。
  赖少其积极学习书法,三四十年来从没有间断。他在50年代末调到安徽工作以后,工作十分繁忙,但他都抽出时间练字、学书法。1964年他参加“四清”工作总团,到六安地区搞“四清”,住在六安木场埠镇粮站的小房间里。当时他负责文教组,除了解农村文化教育外,还得安排医疗队等等,而且胃刚开过刀,身体很虚弱,粮站的条件也很差,但他工作完毕,深夜回到住处,仍然坚持练字。他练字用的纸,不是宣纸,而是草纸。
  赖少其作为书法家,认为书法有广泛的群众性,只要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练习书法,都可以经过刻苦努力而成为书法家;书法还有强烈的艺术性,优美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赖少其还认为,书法有极广泛的实用性,各行各业的宣传、装潢、设计都要用到书法。历代各家书法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古今书法优秀作品都是珍贵文物,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还有练习书法可以愉悦人生、陶冶性情,有益身心健康。总之,书法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功能多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源远流长,前途无限。赖少其认为要珍惜爱护这门艺术,很好地研究它,提高和发展它。为了发展安徽的书法艺术,在赖少其的大力推动下,在合肥成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他勉励书法艺术工作者,努力工作,弘扬和发展安徽的书法艺术。
  同时他希望搞艺术的同行们,要认真学习和弘扬书法艺术。有一次,在他手下工作的画家鲍加给赖少其写信。赖少其看了信,觉得他是搞美术创作的,写的字实在太差了,就给鲍加复信,诚恳地说:“你的字写的我都不认识,看来要练书法,可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学起,不必求写得快写得多,临帖就得临准临像,哪怕每天认认真真的写两行也好,从事艺术切忌浮躁。”后来赖少其还对鲍加他们谈到自己是如何学书法,先学王羲之,继而学伊秉绶,探索篆、隶、楷的渊源,后学金农“漆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的体会。这使鲍加后来的书法大有进步,也对鲍加的画作发展大有帮助。
   1980年12月,赖少其和舒同等访问日本归来,接受了报社记者采访。赖少其介绍了日本人学习中国书法的情况。他对记者说:“我国的书法艺术很受日本人重视,日本人积极学习中国的书法,可我国的一些青年人学书法,往往不肯下功夫,我们讲了一些话,他们也未必肯听。”
  赖少其取出一个装饰得很精致的一长轴卷,这是日本书道协会(长老)石桥犀水先生临写的楷书,经书一卷,赠给赖少其作为纪念。赖少其说:“石桥先生的行书已经写得非常好了,但他还坚持临楷书,每天以小楷写经书一卷,藏于石塔之中。他约了十位书法家,许愿写十万卷经书,功夫下得深啊!”
  赖少其看到日本人都这样重视并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书法艺术,何况我们是中国人呢。对这件事,赖少其很有感慨。书法篆刻艺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要发展它,提高它,并努力把这门艺术推向国外去。他很谦逊地对记者说:“我的书法功夫还不够,从日本回来,在济南小住,我就登上了泰山,买了《金刚经》的拓片,还要下功夫临字。”
  赖少其学习书法,的确是持之以恒,长到老,学到老。十多年前,他访问日本时,和日本友人交谈学习书法的经验时说:“我年已七十,感到学书法还才开始。回顾所走的道路,也是曲折的。但是,有什么教训呢?我以为,初学,应先学一家,从不似到似。开始以为学得似了,其实是错觉,慢慢认识提高了,才发现还差得远呢。从不似到似,是一大进步。开始以为似,后来发现还不似,更是一大进步。学一家,是为了有一个立足之点,但有局限性。要冲破这种局限性,就必须同时观察‘百家’,取‘百家’之长,丰富自己,才能有所创造,不为一家所限,这不是容易的事,应该‘知难而进’,不能‘知难而退’。”
  赖少其经过几十年的刻苦用功,练就了具有赖少其艺术风格的“金冬心体”的“漆书”,受到海内外人士的称赞。他将自己的“漆书”题到画上,更显出他的诗、书、画的韵味。
  宋代苏东坡提出了“书画同源”之说,把书法与画融为一体。在苏东坡画竹时,就以楷书写竹干,以草书写竹叶,达到精妙的地步。这样把诗题在画上,并作为画的一部分,后来又加上印章,就成为画的整体。赖少其既是个画家,又是诗人,当画好画后,兴趣所至时,就在画上题诗了。诗、画合一,成为赖少其国画独特的风格:画成诗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诗更突出画意,画更丰富诗情。
  学习书法,赖少其非常重视和强调要提高修养。他本人是诗人作家,能诗会画,又懂金石,古典文学、哲学、美学等修养都很高。他说:“书法既要注意字内功,更要注意字外功,要想成为一个大书法家,没有学问,没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写字的何止千千万万,为什么有的成了大家,有的成了字匠,究其原因恐怕就出在字外功的修炼上。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钻研学问,提高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书法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原文 发表于(作者单位:广东省社科院)  浏览:162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0/31 14:27:5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南方日报书画大师赖少其最后的日子(收藏于2003/10/31 14:40:20
《中国书法》独树一帜 大师风范——赖少其先生书法浅探(收藏于2003/10/31 14:38:40
贺 朗古拙存典雅浑厚寓飘逸——关于赖少其的书法(收藏于2003/10/31 14:27:55
张小虎源于写生的再创造——赖少其八十后画作又读(收藏于2003/10/31 14:22:43
梅墨生八十岁后的赖少其--苍凉的欢愉(收藏于2003/10/31 14:21:40
本报记者 毛燕“一木一石”写春秋 “一片丹心”化彩墨———追忆艺术大师赖少其(收藏于2003/10/28 13:26:39
2000年12月13日革命艺术并重 人品艺品流芳———各界人士悼念艺术大师赖少其(收藏于2003/10/28 13:24:38
WW献上一束百合花———赖少其女儿的怀念(收藏于2003/10/28 13:22:58
作者:江志伟赖少其的最后一次黄山之行(收藏于2003/10/28 13:19:40
雷铎赖少其先生二三事(收藏于2003/10/28 13:18: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岭南分院赖少其生平简介(访问1746次)
贺 朗古拙存典雅浑厚寓飘逸——关于赖少其的书法(访问1626次)
作者:江志伟赖少其的最后一次黄山之行(访问1297次)
《中国书法》独树一帜 大师风范——赖少其先生书法浅探(访问1210次)
WW献上一束百合花———赖少其女儿的怀念(访问1162次)
连登灵光溢彩源真性 妙韵高风入化途--悼念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先生(访问1040次)
雷铎赖少其先生二三事(访问1034次)
本报记者 毛燕“一木一石”写春秋 “一片丹心”化彩墨———追忆艺术大师赖少其(访问1033次)
人民日报艺术大师赖少其(访问1016次)
赖少其艺术年表赖少其艺术年表(访问971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