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元太祖成吉思汗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乞颜部人,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他戎马生涯近50年,指挥了数十次大战役,所发布的大量宣谕、训言、律令,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但仅有少数传世,主要保存在《元朝秘史》、《元史》、《史集》等历史文献中。
成吉思汗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天意,自己代表上天意志来征服他人,故战则必胜。而杀戮叛乱者,战胜敌人,夺取财富,骑人骏马,扩展疆土,是无尚光荣的事业。
他在自己势力弱小时,主张依附或联合其他势力;为了长远目标,甘愿在强大势力的卵翼下委曲求全,拜义父,结安答(义兄弟),建同盟,积聚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兵败或危难时主张不气馁,坚定必胜信念,团结内部,聚众誓师,共度难关。他强调师出有名,或声称“复仇”,或宣布对方“毁约”,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他主张继承蒙古部落议事会的传统,凡征战大事都举行大聚会,让部将畅述己见,集思广益,最后由大汗决断。征战中,重视采纳部将建策,不断改进作战方法和手段。出师前,注重谍报和侦察,及时察明敌情真伪,主张乘敌不备发动攻势,强调用夜战、突袭和多路迂回围歼敌人。对强大之敌,主张不可轻动,而是利用矛盾,联此击彼,先剪两翼,除敌屏障,使其孤立无援,尔后集中兵力破之。他临终前,针对金朝与蒙古军隔黄河对峙的局面,透彻地分析了政治、军事、地理诸形势,提出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实行战略大迂回,联合宋军灭亡金朝的战略。这一杰出的战略构想后由其子窝阔台和拖雷付诸实施。
他主张建立一支以护卫军为骨干的蒙古军,逐步把少数勇士组成的护卫军扩充至万人,由大汗直接指挥,在征战中充当“大中军”,专打硬仗、苦仗、恶仗。注重发挥骑兵的远程奔袭和驰突冲击力,并以千户制编组军民,规定凡成年男子皆集兵民于一身,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驻牧养。注意吸收各民族(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强兵种建设。赞同“攻城以砲石为先”(《元史·唵木海传》)的意见,为增强蒙古军的攻坚能力,组建了砲兵。主张广收工匠艺人,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治军强调绝对服从,军纪严明,有功则赏,违法必罚,不论亲属还是密友,凡违纪者必以军纪制裁。主张重用人才,不管是出身微贱还是来自敌对营垒,只要骁勇、坦诚,就可以在其麾下得到培育和重用。重视军事训练,认为官兵训练的目标是使之能够“不感到远征之苦,不知饥渴”,“在平时像牛犊般地驯顺,战时投入战斗像扑向野禽的饿鹰”(《史集》第二编)。练兵方法则强调平时与兽斗(进行狩猎训练),战时与人斗(通过实践进行训练),每逢冬季或作战间隙都组织大规模的围猎活动。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经常给部下传授战法。
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产生于早期蒙古族所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之中,也受到自匈奴、东胡、突厥以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其多年战争实践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带有掠夺战争的时代烙印。它成功地指导了攻金、灭西夏及西征的战争实践,对整个元代乃至世界军事思想都有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