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演艺明星纪念园__水云深处
文革纪念园演艺明星纪念园

漫谈越剧《三盖衣》——并怀念竺水招同志

沈 蔚 德

  我桌上摆着一本旧杂志,封面上是一幅彩色的古装剧照, 在罗帏和画屏之前摆着一张书案, 案上有一盏琉璃明灯, 案旁椅上坐着一位少年英俊的书生,但他这时却露出半面在伏案闭目酣睡。引人注意的是站在他背後不远地方的那位满头珠翠、服装淡雅而年轻美貌的少妇。她两手高高捧着一件红色绣花女衫,目光却注视着那位书生,眼神里透露出一种又关切又哀怨的神情, 似乎正想拿这件衣服走去盖在他身上,同时又停步不前,有所踌躇的样子。整个画面构图优美,色彩和谐,人物神采奕奕,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印象 ——— 这正是当年越剧名演员竺水招同志主演《三盖衣》时的留影。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再次看到这幅剧照不
  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三盖衣》原是越剧传统剧目《碧玉簪》中一场精采的戏。故也常着折子戏单独演出。这场戏无论从编剧上或表演上来说,艺术性都高。因此历耒演员爱演,认为有‘戏’可做,如鱼得水,可以发挥自已的演技才能:观众爱看,觉得如饮醇酒,陶醉於艺术享受之中。像这样优秀的传统剧目,我以为对于今天的文艺爱好者以及青年作家和演员是值得仔细玩味和作为借鉴的。
    经过整理的《碧玉簪》,全剧的内容并不复杂,也不同於《珍珠塔》、《双珠凤》等一般的‘才子佳人’传奇戏。他写户部尚书李廷甫见翰林王裕之子王玉林才貌双全,主动将独生爱女秀英许配与他。李尚书的侄儿顾某平时垂涎表妹秀英的美貌,因此心怀嫉妒,极力从中破坏。王玉林受骗,他冷落新娘,不入新房。他母亲得知後,将他强拉上楼,倒锁在新房内,希望新夫妇就此和好。但他仍然不理秀英,倦极伏案而卧。秀英怕他受寒致疾,为他盖衣,反遭毒打,矛盾更为激化。直到李夫人将李廷甫催归,追究原因,方才真相大白。最後成为‘大团园’结局。《碧玉簪》共十一场戏,《三盖衣》为笫七场,它是全剧的高潮和精华所在。
  《三盖衣》这一场戏,在编剧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曲折有致,首尾完整。全场戏可分为头、中、尾三段。王夫人强拉儿子上楼,将新夫妇二人反锁在新房内是开头:新夫妇二人被迫锁在房内度过漫长的一夜,直到天明是中段,也是这场戏的核心所在:王玉林醒来打了秀英,王夫人闻声赶至开锁,王玉林逃下楼去,这是结尾。在中段里, 王夫人把门倒锁以後, 这对新夫妇是否会解除误会, 因此和好,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和悬念。作者以传统剧中惯用的“唱五更”方法把情节按照五个更次更分成五个小层次:
  (一)僵持(鼓打初更)---二人转过脸去,分两边坐下,形同陌路,用异口同声的同唱和轮流分唱耒各自道出心中的委曲和怨恨,但互不交流,形成僵持不下的局面。
  (二)入梦(鼓打二更)---李秀英不明白丈夫为何如此对待她,想要上前向王玉林问个明白,不料话刚出口即被他喝住, 只得仍然退坐一旁。王玉林自己慨叹“这漫漫长夜恨怎消”,久之,不觉疲倦,伏案睡去。
  (三)自叹(鼓打三更)---夜深,李秀英一人独坐,心事重重,不能入睡。她自叹与新郎咫尺天涯,过门耒丈夫从不曾对她有过好脸色,无辜受此折磨,不觉热泪盈眶。
  (四)盖衣(鼓打四更)---四更夜静风寒,李秀英惊觉。她怕王玉林和衣而卧,容易受寒,打开箱笼取出自己衣衫想与他盖在身上;但想到他平时待她如仇,毫无情义,又何必关心他,于是欲盖又止者两次,最后第三次才决心给他盖上,甚至还幻想他会“念我深情耒和好”。最后她自已倦极也倚椅背而眠。
  (五)遭打(鼓打五更)---不料五更时金鸡报晓,天色己明,玉林醒耒,见自己身披女衣,反而大怒,打了秀英一耳光。
    总的说耒,这一场面有起伏,有波澜,既曲折有致,又丝丝入口,情节发展仍然是层次分明的。
    《三盖衣》在编剧艺术上的第二个特点是人物以少胜多,用‘独角戏’的形式传达了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并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在房门被反锁後,原有夫妇二人, 但在二更时玉林已经睡去, 毫无动作,可以看作是一个“活道具”。从二更直到五更这一漫长时间内, 实际上只有李秀英一人在表演。但由於这一段戏极其细腻地刻划了李秀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富于戏剧性,观众并不感到单调、冗长,反而兴趣盎然。这正是所谓“有戏不在人多”。联系今天有些戏剧,有时满台是人, 而戏味并不浓郁,值得我们深思。
    《三盖衣》在编剧艺术上的第三个特点是运用了典型的生活细节和委宛曲折的心理描写刻划了人物性格。在生活中,为人盖衣,本是一件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当然,这个动作也表现了人对人的关切和爱护, 例如慈母之于爱子,我军指挥员之于战士。但在这场戏中,盖衣却有其特殊的典型意义。王玉林初次在洞房中见到新人貌美,原来满心欢喜,李秀英看他“举止风雅貌端正”也以为“今日配得好郎君”。彼此都有好感。只是因为中了奸人之计,才使得王王林见她如仇。李秀英遭此不白之冤,委屈万分,但还不知究竟。王玉林和衣而睡之後,夜静风寒,李秀英很自然地会想到,要不要去为他盖衣呢?因为他们的夫妻关糸不比寻常,就是这一原属平常的生活细节变得特殊起耒。剧本着地集中在这一典型的细节上, 充份揭示了她进退两难,爱恨交集的矛盾心理
  状态。先是两次欲盖又止,她的思想感情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那就是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由一时冲动到慎重思考,由想到自巳做妻子的责任而想到对婆婆的感恩和亲邻的议论,由对王玉林无情义的怨恨和绝望而又幻想他能因自已的盖衣深情而与之和好....... 这就非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且层层深入,波澜起伏,一浪高似一浪。她这种柔肠寸断,心中千回百转的无告状态,引起观众的无限同情。剧本在此用重彩的笔触刻划了一位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善良、温柔、多情、而又不幸的女性,十分感人。这一点说明一个作者如果善于选择并运用典型的生活细节,在刻划人物性格上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细腻的心理描写每每是描绘形象的重要手段。
    总之,我认为《碧玉簪》一剧在编剧上无论其思想性或艺术性耒说都不失为一出好戏。但剧本不仅是“纸上谈兵”的作品,它所塑造的形象是舞台形象,还必须依靠优秀的演员进行再创造。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戏,立即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至今难忘,这完全是由於竺水招同志的表演富有艺术魅力之故。 
    
   我与竺水招同志虽然认识,却并无深交,只是在市里文艺界大家一起开会或看会演时迂见, 彼此点头微笑而已。但是作为一个观众,我常爱看她扮演的戏, 如《柳毅传书》中的柳毅,《南冠草》中的夏完淳等。尤其是她主演的《南冠草》, 据说这个戏赴北京演出时,郭沫若同志看了很满意, 说她演的夏完淳有诗人的气质,并特地约请周总理及其他中央首长去看戏,对她的演技有很高的评价。我对越剧虽然是外行, 但也觉得她的表演艺术别具一格。他的台风, 乍看令人感到朴素元华,稳
  重含蓄,有如流水行云, 纯出自然。跟着戏剧冲突的逐渐尖锐,人物到了命运攸关的关键时刻,她却又热情洋溢, 有如春花乱放,火山爆发,光彩夺目, 扣人心弦。足见她刻划人物,并不在角色的外表上着力“做”戏, 而是从角色的气质、风度以及内心活动出发。从来高超的艺术总是力求‘神似’, 我以为这是难能可贵的。
    就我看到的竺水招同志所演的戏,一向都是以小生应功。到一九五八年,我忽然听说她要扮演《三盖衣》中的李秀英,不觉感到惊奇。後来才知道她在介放前原是旦角出身,很早就以演这出戏出名了。只因自一九五一年组织剧团, 一时没找到好小生,她便毅然改演生角, 另行培养旦角来代替自已。学戏曲必须有幼功,那时她演旦角早已出名, 却为了工作需要而中途改变行当,这非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不可。 当然,常言“艺高人胆大”, 这也说明了她的多才多艺。她对待艺术, 态度十分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为了多年不演旦角,要把功夫找回来,她抽空排此戏达半年之久, 方始郑重演出。回忆那晚去看戏,我己认不出台上的女主角竟是竺水招同志。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一付儒雅潇洒的小生模样,这时却变为一位婀娜娇柔的小姐。她不仅体贴入微地把李秀英那种又爱又恨,又害怕又要亲近的错综复杂的心理刻划得淋漓尽致,而且功底极厚,唱做具佳,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在盖衣时的动作,毫不复。
  那动人爱怜的哀怨的眼神,那微微颤抖着的高举女衫的双手,那由缓而促的轻巧的碎步,那惊鸿似的灵便的转身,都象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你的眼睛,拉扯着你的心灵。她的表演使你忘了是坐在剧场里看戏,倒是进入了一个无我的境界, 只能随着剧中人之喜而喜, 随着剧中人之优而优, 仿佛你也如同身受,走到戏里去了, 忘了戏外的一切, 此之“入戏。不但演员要“入戏”, 观众也要“入戏”, 台上台下这才有情感上的共呜与交流,彼此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一出戏的演出,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如果台上的演员演他的,台下的观众只顾吃他的瓜子,说
  他的话, 或想着回去坐车挤不挤得上等等, 那就决不是一出好戏,一场好的演出。要说这是艺术的魅力,竺水招同志的表演就具有这种力量。
    竺水招同志不但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为人正直爽朗,具有高尚品质。在《舞台姐妹》这部电影中便曾概括了她的一些事迹在内。例如影片中描写当时越剧女演员姐妹们,为了想摆脱老板、剧棍的剥削压榨,建造自己的剧场, 便举行联合公演耒筹款,结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作了尖锐的斗争,而竺水招同志便是那“十姐妹”之一。 又例如影片中不是有个沈家姆妈要强认竺春花作‘干女儿’被她拒绝了吗?在现实生活中, 那时曾有人真的把一大堆金条.珠宝、首饰放在竺水招同志面前, 只要她喊一声“干爹”,这些东西马上就归她所有。竺水招同志却十分鄙视,冷冷地说:“我自巳有爹娘,喊不来的”说完扭头就走。 观此二例,在那万分污浊的旧社会里, 这种敢于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和洁身自好、视富贵如浮云的坚强骨气,多么令人敬佩! 新中国成立后,在
  政治上, 竺水招同志要求进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领导剧团勤奋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直到一九六六年后那些阴云密布的日子里, 她被关进牛棚,受尽折磨。然而她不愿诬陷同志, 宁死不屈,最后以自巳的鲜血和生命作出了强烈的抗议。那时在恶鬼所煽动的烈火熊熊的炼狱里, 人人都受着严峻的考验, 事实证明,她却是一块真金, 一块黄澄澄的灿烂发光的真金。
    就这样,一位有才华, 有成就、品质高尚的名演员, 竟惨死在林彪“四人邦”的魔掌之中!我常想, 在这场空前浩劫中,我们文艺界失去了多少好作家、好演员啊!一提起真让人痛心。目前,文艺界的严冬早巳过去, 竺水招同志的至今还健在的老姐妹, 那些著名越剧老演员又都抖擞精神, 或登台表演,或培训后辈。假如竺水招同志还活着的话,她一定也会英勇向前, 为人民、为越剧做出更大的贡献吧! 然而我呆呆地望着书桌上的那本旧杂志封面上的彩色剧照,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在“四人邦”统治时期, 知识即罪恶, 所以他们把我家藏书都‘抄家’抄走了,这本杂志却不知怎地成为‘漏网之鱼’,竟保留下来。它也和我们这些幸存者一样, 要算是‘劫後余生’了。 因为如果当时给‘造反派’发现,封面上又是“靡靡之音”的越剧, 又是‘才子隹人’的古装剧照,那还了得!怕早就被当作“四旧”撕得它粉身碎骨了。 幸而它至今还奇迹般地存在着, 因而使《三盖衣》给我的美好的艺术享受得以回味, 竺水招同志的艺术青春和容颜得以永驻, 抚慰了我对她的怀念之情。 我应该感谢这本旧杂志,并当作珍本加以保藏。
    最後,我还要说明, 这本旧杂志正是一九五九年六月号的《江苏戏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今天,在《江苏戏曲》复刊之际, 我谨此预祝在这块园地里,定会一如既往地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使得读者喜爱、赞赏,并从中领受教益。
                 (抄自《江苏戏曲》1980年一期》
  
 浏览:270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1/3/29 12:28:3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竺小招“竺派艺术”研讨会发言稿(收藏于2002/4/22 21:30:21
越剧竺水招八十诞辰纪念会录音(收藏于2001/5/6 16:13:28
求疵泪湿罗衣——听《越剧之窗》有感(收藏于2001/4/14 20:55:09
竺小招无尽的思念——写在妈妈诞辰八十周年之际(收藏于2001/4/2 21:21:37
钱塘君(译)Lily——纪念竺水招诞辰八十周年(中文)(收藏于2001/3/31 16:44:34
KenLily(收藏于2001/3/31 16:36:08
阿文伤逝——纪念竺水招诞辰八十周年(收藏于2001/3/29 12:46:00
赛猫探讨“越剧十姐妹”中竺派的特色——纪念竺水招老师诞辰八十周年(收藏于2001/3/29 12:37:22
田芜纪念越剧艺术家逝世二十周年期祭文(收藏于2001/3/29 12:37:13
朱煊纪念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诞辰八十周年(收藏于2001/3/29 12:32:0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沈 蔚 德漫谈越剧《三盖衣》——并怀念竺水招同志(访问2709次)
越剧竺水招八十诞辰纪念会录音(访问2531次)
赛猫探讨“越剧十姐妹”中竺派的特色——纪念竺水招老师诞辰八十周年(访问2500次)
阿文伤逝——纪念竺水招诞辰八十周年(访问2309次)
竺小招“竺派艺术”研讨会发言稿(访问1776次)
朱煊纪念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诞辰八十周年(访问1478次)
田芜纪念越剧艺术家逝世二十周年期祭文(访问1312次)
竺小招无尽的思念——写在妈妈诞辰八十周年之际(访问1215次)
求疵泪湿罗衣——听《越剧之窗》有感(访问1101次)
KenLily(访问104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淘宝店正发智慧培训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9/23 19:24:39
杨正发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9/23 19:22:02
朱志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28 14:43:2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7 1:00:23
秋海棠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2/12 16:05:0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