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飘的回忆…… 谭玉龄纪念馆__谭玉龄纪念3
飘的回忆…… 谭玉龄纪念馆

贾英华与末代皇族的奇缘

sfhdkjf

  贾英华与末代皇族的奇缘
  
  
  
  一部《末代皇弟溥杰传》,将贾英华又一次推上了众人的视焦。
  
  贾英华的每部书都有很多独到的研究成果,绝少水分足为信史的厚重。在这
  部48万字的传记中,他首次披露了10桩历史疑案:雍正杀弟密诏所在、溥仪
  生母之死原由、溥杰与张学良的半世缘、溥仪兄弟被颠倒了的特赦证、谁最先知
  道了“九。一八”事变……
  
  贾英华在人群中并不起眼。
  
  年过不惑,略黑瘦,一副金丝眼镜尽显老成,看人的目光很真诚很实在,让
  人联想起古城墙上的一块青砖,拙朴、厚重、棱角分明。
  
  比他出名的是他的书——《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被中外上百家权威媒体评
  价其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并荣获中国图书第5届金钥匙奖。
  
  奇遇奇志成就了一段奇缘。“文革”中的患难之交,他与末代皇帝溥仪系下
  了一个解不开的结“文革”初起。一个零飘碎雪的傍晚。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偶
  然来到鼓楼后身的“红卫兵司令部”,在一张铺着稻草的木板床上,发现了一本
  或许是“抄”来的《我的前半生》,立即被溥仪传奇般的经历所吸引。他费尽心
  机辗转把这本书借到手,回家趴在被窝里一口气读完,已经是启明星高悬的破晓
  了。
  
  这个少年就是贾英华。
  
  贾英华自幼生长在东四九条一带,这里曾是旧京旗人聚居的繁华市井,青堂
  瓦舍的深宅大院里居住的多是“皇亲国戚”、名门望族。
  
  八条胡同里住着个老太太,一袭灰布大褂,天天僵立在黑漆大门外,目光凝
  滞面色如土。街坊们悄悄告诉他,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婶子,地道的皇亲国戚。
  听说慈禧身边的侍从女官裕容龄就住在霞光街,知道她就是《清宫琐记》的作者,
  贾英华偷偷跑去看望,当年清廷中第一个跳芭蕾的美少女已是皤皤老妪,坐在藤
  椅上晒太阳,偶尔顾盼之间,仍不失世家风范。还有溥仪老师朱益藩的儿子,也
  和贾家望衢而居,与贾英华成了至死不渝的忘年之交……
  
  真正称得上奇遇的还是贾家与溥仪遗孀李淑贤的交往。
  
  “文革”后期,李淑贤搬到东四八条,孤苦无依又顶着吓人的皇妃帽子,她
  很快结识了乐于助人的贾英华的母亲,常到贾家来做客。
  
  英华是家里的长子,在三兄弟中格外懂事,他同情“走路都低头蹭墙根”的
  李阿姨,却又不言不语,只是默默为她出力。李淑贤也喜欢这个真诚质朴的大男
  孩。整整10年,几乎每天晚上以及星期天、节假日,他都到李家,帮忙料理些
  家务以外就是看书。他看遍了李家的藏书,又自动整理溥仪的遗物和日记文稿。
  溥仪晚年字迹潦草,因历史原因无法妥善保管,纸张散乱残损严重,他一一订正
  修补,编好年号,整整齐齐码放在一个从宫中带出的牛皮箱子里。李淑贤一度生
  活拮据,他宁可吃咸菜,也从自己42元的工资中省出钱来接济;1976年地
  震,李投奔到贾家,自家的地震棚还没着落,英华率两个弟弟先给她家盖棚;李
  淑贤经常要他代写书信,连李家的房门,以及所有的箱柜钥匙都是他给配的。2
  0岁出头他得了重病,李淑贤亲自带他找到当年给溥仪看病的名医,多方关照。
  病休在家,这一老一少常沏上一壶香茗,随着李淑贤的娓娓清谈,末代皇帝溥仪
  后半生的琐事犹如残篇断简,在贾英华心中渐渐连缀成章。
  
  1980年6月30日。那天有点阴阴的。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展室东侧室。
  贾英华在李淑贤的陪同下,应李淑贤和溥杰的委托蘸着白漆,用隶书在溥仪梨木
  雕花骨灰盒上写下了无法再简单的墓志铭:全国政协委员爱新觉罗。溥仪生于一
  九零六年正月十四日,殁于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囿于当时的历史局限,只
  能写这些了。
  
  他默默注视着溥仪遗像,浮想联翩,心中那些残篇断简活了起来;到底是什
  么机缘把自己这个无名小辈推到了末代皇帝的面前这两行看似无意的数字暗藏
  着他的灵机,写出了溥仪一生的总结——生年采用旧历,卒年却采用新历,新与
  旧在末代皇帝身上得到了神奇的统一;溥仪骨灰盒的编号是“一九三”——这里
  安眠着“一”位普通公民,他“三”岁登基,曾“三”次称帝,终于“九九归一”
  成了新中国的一位公民……溥杰事后听了他的想法,感慨说:“你真行,能想出
  这么多说辞来。”
  
  贾英华当时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连番的际遇已经将他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不仅意味着他要付出难以预料的多年的心血,而且也将领略世态的甜酸苦辣。
  
  经历坎坷,研究“末代”的痴心不改;一场变故差点毁了他所有努力;横下
  一条心,走上一条“不归路”
  
  什么事让贾英华认准了,就是搭上性命他也在所不惜。他吃过大苦,数次与
  死亡擦肩而过。
  
  初中没毕业分到北京热电厂工程队,他干了8年瓦工。冬天抡大镐刨站台,
  虎口震裂鲜血淋漓;春天身穿“水鬼服”钻进直径不到一米的管道清淤,几百米
  距离爬过来衣服都能被汗水泡透;防汛工程扛一二百斤的麻包,一天下来人软成
  一摊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英华喜欢这句格言。几经生
  死的人,对人生会有独到的领悟。
  
  学徒3年,他几乎天天不回家,下班就在宿舍学习,机械常识、四书五经、
  黑格尔费尔巴哈……他几乎染上了书癖。
  
  瓦工班长——热工车间党支部书记——热电总厂团委书记——华北电管局记
  者站负责人……直至走进中南海。他是30多年的老电业,近30年党龄的老党
  员。研究“末代”为他年轻的视野开辟了一片清新而神秘的领地。他用两年的时
  间陆续精心整理了溥仪的资料,还通过与李淑贤及溥仪亲友故旧的闲谈记录撰写
  了上百页的素材底稿、写作提纲、采访线索、年谱资料,简直可以说是万事俱备,
  一个大胆而诱人的计划逐渐凸现出来,令他激动而又忐忑莫名——续补溥仪的《
  我的前半生》。
  
  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续补往往费力不讨好。
  
  贾英华当年确实不知天高地厚。
  
  就在这当口,一场突然的变故几乎使他的满腔激情化作一枕黄粱。
  
  东北一个“历史研究者”找到李淑贤约稿,进而将贾英华整理的全部资料席
  卷而去,匆忙整理加工,即于几个月后以自己的名义在某杂志连载。
  
  那个“研究者”也公开声称:贾英华连初中也没毕业,根本不可能写成这样
  一部书。
  
  贾英华被逼到了绝路上。
  
  几年心血流失殆尽,手中字纸无存;老父瘫痪在床,单位里职务压身工作繁
  忙……
  
  绝路有时偏偏是生路。他的轴劲被逼出来了,那句话像一把刀插在他心上,
  他紧握双拳暗暗发誓:说我写不成我就是要续补《前半生》20年后贾英华
  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三次碰钉子,得到一个字,解决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十年磨一剑”,采
  访300人,行程数万里,《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终于问世整整10年间,他没
  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甚至连一次电影也没看过。北到长春,南到昆明,东到蓬
  莱,全部自费利用业余时间寻访溥仪的故旧知交。每逢周末一下班,他揣上两个
  冷馒头骑上自行车就出发了。在京城,光自行车他就骑坏了三辆。
  
  他要采访的多是历史名人,特殊的人物总有些特殊。
  
  碰壁是经常的。
  
  为了核实一个细节,他曾三次被轰出门外。第一次登门说明来意,人家问他
  :“你是哪儿的”老老实实答曰:“北京热电厂。”“工厂的你写什么书好
  好干你的活去吧”砰的一声,大门结结实实在他面前碰了严丝合缝;第二次,
  人家教训开了:“又是你,小孩子干点儿什么不好,你以为写书那么容易呢。”
  第三次他学乖了,恭恭敬敬呈上自己的那篇文章,证明自己确有成果,可人家说,
  “你初中都没毕业,好好学习去,写什么溥仪呀。”也许是为他三次碰钉子抱歉,
  人家回答了他一个“是”字,这才解决了他一个悬而未决问题。
  
  “你何苦那样死较真呢”很多人不理解。
  
  “我写的是历史,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因为它不仅仅属于我……”贾英华说。
  
  许多的人为他所感动。更多的人给予他帮助。
  
  1981年,贾英华利用婚假拉着新娘到河北任丘和山东蓬莱,寻访溥仪特
  赦回京后在北京植物园同住一室的刘保善与刘宝安,在采访途中度过了新婚佳期。
  任丘见过刘保善后,他把妻子送上火车归队,又独自到了蓬莱。口袋里的钱已经
  所剩无几,徒步围着蓬莱县城转了几圈儿,天黑了才在养老院里找到了刘宝安老
  人。老人是老党员,当年响应号召回乡务农,一直保持着与溥仪的友情,即使
  “文革”时为此受冲击也无怨无悔。贾英华一头扎进了老人的小屋,一谈就是几
  天几夜,两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老人把“文革”期间藏进炕洞保存下来
  的溥仪的全部信件都送给了贾英华,他感动得无以为报,只好把自己身边唯一还
  算“新潮”的保温杯送给了老人。回京后,他按老人的嘱托,将一本请溥杰先生
  题字的《我的前半生》寄到蓬莱,从此一直信件往还不断,在老人去世前,他知
  道老人生活困难,陆续寄上了借来的几百元钱——当时他自己的工资也不过40
  多元。
  
  8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他自费去东北长春,没想到的是遇上了零下30多
  度的严寒。一天一夜,他只啃了一个烧饼灌了几口凉水,采访归来已是深夜11
  点多,在漫天的风卷雪中迷了路,凭着一个被风吹倒的公共汽车站牌,才摸到招
  待所。招待所铁门紧锁,手一摸冻下一层皮,他已经喊不出声音来,强努着冻僵
  的手脚爬上去又摔下来,最后重重栽进院子里。躺在雪地上,头脑居然还清醒:
  “行,只要没冻死,书就一定能写成。”值班员把他扶进屋去,他喝了口水,浑
  身冰茬衣服已经脱不下来了,幸喜耳朵还在没冻掉——现在他谈起来还心有余悸,
  “你说要冻掉了耳朵不就成了残废了么”
  
  这次东北之行的收获非常大。曾是溥仪妻子的李玉琴热情接受了他的采访,
  谈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还在他的采访笔记上欣然命笔——“祝你写好末代
  皇帝溥仪”。溥仪当年的童仆孙博盛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小伙子,你在哪儿工
  作这么冷的天你还来采访我……”一番促膝长谈,他提供了溥仪给他的全部信
  件,希望贾英华能客观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有人曾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贾英华写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10年
  辛苦不寻常,他采访了300多人,路途数万里,记下了厚厚5大本的采访笔记,
  多数都有被采访者的签名,其中有溥仪特赦回京后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有他逝世
  时陪伴在身旁的人,有与他关系密切的亲友,还有他旧日的臣仆、同事。仅就毛
  泽东与溥仪共餐一节,他就采访了不下二三十人。他还查阅摘抄了卷帙浩繁的史
  料,积累文字数以千万计,同时坚持业余修完大学历史系本科的课程。这一切都
  成为续补《前半生》的源头活水。
  
  1989年,贾英华为之呕心沥血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终于出版问世。
  
  贾英华做人与作文一样,脚踏实地,平实而真诚,他说:“文章是人生阅历
  的积淀”
  
  自80年代初,社会上的“皇帝热”就一直没有退潮,贾英华自他的《末代
  皇帝的后半生》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末代太监孙耀庭传》、《末代皇帝立嗣纪
  实》、《末代皇弟溥杰传》等,逐渐形成了他的“末代系列”。每本书他都披露
  一些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史实,都会引起一番不小的反响。
  
  他的作品不断被各国报刊翻译转载,海内外媒体关注着他的创作动态。他应
  邀在中国书店“京味书楼”所做的讲座《末代皇帝之谜》,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
  电视台全程摄录,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放映。他第一个应故宫之邀在故宫所
  作的讲座《末代太监秘闻》,深受国内外观众尤其是国际人士的欢迎。
  
  电影导演张艺谋也曾与贾英华晤谈数小时,饶有兴味地观看了他制作的纪实
  片。前不久,在故宫举行的《末代太监游故宫》纪实片的首映式后,60多家中
  外媒体争先采访他,如今这部在故宫历史上放映的第一部人物纪实片,在红墙黄
  瓦的宫殿内长年播放,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浓厚兴趣。
  
  众多书商也纷纷瞄准了他。一次,贾英华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接到一个书商
  的电话,朋友按下了“免提”键,只听书商在那边吹嘘,“我刚刚拿到贾英华的
  一部书稿,《末代皇城外的怪胎》,这回我可要发财了”朋友闻听望着他乐不
  可支,他也只好苦笑笑——天知道这又是哪个“贾英华”对于贾英华所著“末
  代系列”,溥杰先生曾欣然赋诗:“难得清宫汇秘闻,拨开当日九重云……”如
  今,溥杰先生也可为《末代皇弟溥杰传》的出版而颔首九泉了。
  
  如今,贾英华仍在朝八晚五按时按点地上班工作。夜暮灯下,他也还是静悄
  悄地执拗地整理着他的晚清人物史料,撰写着他的末代系列……
  
  摘自《中华儿女》2000年第6期钱立言文
  
  
  
  
  
 浏览:129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6/3 15:55: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金源一个战犯管哩所长的回忆(收藏于2003/8/15 21:14:11
爱新觉罗.毓小瑞谭玉龄临终目击(收藏于2003/8/14 18:38:03
张建安宣统帝后妃传奇——贵人吉祥(一)(收藏于2003/7/30 16:46:46
喜塔腊八旗满洲姓氏通谱(收藏于2003/7/30 14:32:11
柳琴李文达与末代皇帝溥仪(收藏于2003/7/28 10:39:12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收藏于2003/7/25 13:31:36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收藏于2003/7/25 13:29:11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收藏于2003/7/25 13:25:31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收藏于2003/7/25 13:24:25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收藏于2003/7/25 13:22:2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访问5930次)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访问5522次)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访问4644次)
爱新觉罗.毓小瑞谭玉龄临终目击(访问4177次)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访问3581次)
爱新觉罗.浩流浪王妃(溥杰之妻回忆录)(访问3486次)
王庆祥李玉琴自述(访问3425次)
李文达《圈龙溥仪》之谭玉龄篇 (上)(访问3132次)
喜塔腊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访问2866次)
柳琴李文达与末代皇帝溥仪(访问281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麻饼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6/22 16:37:39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