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拓同志不仅在新闻、文学、历史诸方面多有造诣,而且还是位文物爱好者、收藏家和鉴赏家。 邓拓出生在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家庭影响下,自小对古书、名画、碑刻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福州老家“第一山房”的院子里,有座清朝楚麓材写的诗碑,邓拓爱其诗书,常对碑临摹。一年福州久旱,家中水井浅了,家人为取水方便,准备把诗碑放倒踏脚,邓拓坚决不让,说此碑是他学字的范本。这块诗碑在邓拓的保护下,完好无损。 参加革命后,邓拓仍十分注意搜集文物。抗战期间,邓拓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主编。在战斗间隙,他多次参观燕赵古迹。1946年秋,邓拓下乡参加土改时,得知附近山上曾发现古代器物,就带人上山挖掘,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陶片和古钱。邓拓最感兴趣、花工夫最多的是对古书画的鉴赏和收藏。对此他是颇有研究的。早在1957年,邓拓就曾打算写一部《中国美术史》,以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1961年,他多次为周怀民收藏的董其昌、仇十洲、文征明、新罗山人的珍品写题跋。此时,四川一位姓白的老人拿来一幅苏东坡《潇湘竹石图》。苏画早已失传,此画不可多得。邓拓闻讯后,立即去看画,此画真假众说不一。他对同行的意见作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从画的风格、气势、纸质及题跋上判断确是件珍品,决定买下。藏画者最初索价很高,后见邓拓如此珍爱,降价为5000元。可邓拓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不得不用自己珍藏的20多幅名画,加上稿费来抵偿。邓拓花巨资购下苏东坡一幅画的举动,在京城曾传为佳话。启功同志在评价此事时说:“豪举也罢,痴举也罢,在对民族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说起来,这个举动的艺术并不亚于一卷苏东坡的墨竹!” 不久,邓拓在《人民画报》上撰文介绍此画。他从画上的历代题款和苏东坡的创作活动进行考证,认为它“可谓古画中杰出作品之一”。他一心欲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早期作品找到实物佐证,用心良苦。1984年,由我国著名书画家组成的国务院中国古画鉴定小组,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验证和研究,确认是苏东坡的真迹。 20世纪50年代末,一幅由五代人周文矩描绘安史之乱中唐明皇、杨贵妃出走场面的《太真上马图》,被收藏部门判作伪作。邓拓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对此画精心研究。他从画家师承流派风格、行笔的技法、设色染料等方面进行考证,又对人物的姿态、轮廓、衣纹、五官表情等方面,与周文矩的其他真品做了比较、鉴定,认为此画是清宫藏品,1945年从长春伪满宫中流出的真品。他以“左海”笔名,在《中国画》杂志上发表文章,并提供了原画制版,引起了美术界、考古界的轰动。以上两件事,足以证明邓拓对绘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水平。 邓拓不仅收藏文物还多次把所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1948年,张家口解放不久,邓拓就把他在晋察冀收藏的大批文物赠给了华北博物馆筹备处。1964年,他又把收藏的145幅历代名画捐献给中国美术馆。在这期间,他还把在门头沟等地收集的有关北京地区手工业发展历史和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史料等捐献给国家图书馆。 邓拓热爱祖国文化艺术遗产,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艺术珍品,他一生克勤克俭,花费了不少精力,几乎耗尽了他全部稿酬和积累,有时甚至工资也搭上了。我们从邓拓搜集文物这个侧面,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革命家兼艺术家。他把用心血换来的珍宝,无偿地捐献给国家,体现了邓拓同志的博大情怀。值此邓拓同志90周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寄托我们深深的怀念和敬仰。 |
原文2002.9.10 发表于《福州晚报》 浏览:80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