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__李继先、陈荣恩夫妇纪念馆
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者纪念园

人生最后的奉献---小西门居委15位居民志愿捐献遗体

马骋

  本市南市区小西门居委学前街152弄居民李华的父母故世后,邻居都劝她扔碗,这是旧俗中的驱晦方式。但李华没这样做。原来,李华的父母李继先、陈荣恩不仅不信迷信,而且勇改旧俗,生前就办妥了捐献遗体手续。
  李继先和陈荣恩都是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母亲曾对李华说:生前孝顺才是真的,死后的虚套套我不喜欢。她还关照子女,父母过世不办丧礼、不戴黑纱。1982年,陈荣恩在报上看了50年代棺木改火葬的丧葬改革报道后,认为墓葬还不好,是与活人抢有限的土地,同时也生出了身后捐献遗体的念头,这一想法也影响了老伴李继先。1983年夫妻俩金婚纪念时,他们办妥了遗体捐献手续。
  他俩的举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有人问:“红十字会给多少钱?”二老听后大笑说:“人死后还要什么钱?”也有人问:“人死后要解剖,多可怕!”他俩说:“人死后有什么感觉?为医学事业作点贡献多么光荣!”李华和她的二哥在二老过世后,也办妥了遗体捐献手续。
  记者走进李华楼下张家琪老人干净、整洁的房间时,老人因腿部骨折躺在床上,但她精神矍铄,对记者说,她捐献遗体的事,还得从他老伴汪鹏程说起。
  老汪看到邻里几位老人捐献遗体后深有感触。他说:“人的一生在于奉献,死了也这样。”一天,他趁大女儿从外地来沪探亲之机,召集全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他说:“我一生无多大作为,死后捐献遗体作点小小贡献。”张家琪和6个子女都表示支持。
  在李继先、陈荣恩等老人的影响下,学前街152弄里,先后已有15位居民作出了生命最后的奉献——办妥了志愿捐献遗体手续。
  
 浏览:89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7/29 16:07:1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移风易俗倡义举(收藏于2006/2/22 11:06:23
歌声中的双亲(收藏于2006/2/22 11:02:38
陈荣恩遗嘱(收藏于2002/7/30 12:00:54
徐五成人世间最后的奉献——一对耄耋老人捐献遗体的故事(收藏于2002/7/29 16:08:30
马骋人生最后的奉献---小西门居委15位居民志愿捐献遗体(收藏于2002/7/29 16:07:14
孙卫星’98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获表彰——展现上海人民新风尚新风貌(收藏于2002/7/29 16:03:57
徐五成愿为发展医学事业作贡献--南市区一对老夫妇破迷信改旧俗(收藏于2002/7/29 16:02:35
洪迪昌 李瑞枚 徐金发 匡煜华 李豪 李华 严福元等遗体捐献建议(收藏于2002/7/29 15:59:20
何海平 何文源耄耋老人的心愿——凉城新村四位老人志愿捐献遗体(收藏于2002/7/29 15:52:47
李豪最后的奉献——在市人大视察《遗体捐献条例》实施座谈会上的发言(收藏于2002/7/29 15:49:4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豪最后的奉献——在市人大视察《遗体捐献条例》实施座谈会上的发言(访问1228次)
徐五成人世间最后的奉献——一对耄耋老人捐献遗体的故事(访问1225次)
洪迪昌 李瑞枚 徐金发 匡煜华 李豪 李华 严福元等遗体捐献建议(访问1213次)
移风易俗倡义举(访问1147次)
孙卫星’98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获表彰——展现上海人民新风尚新风貌(访问1121次)
陈荣恩遗嘱(访问1064次)
王静扬做最后一次奉献(访问997次)
集体荣获上海市1998年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特别奖(访问975次)
徐五成愿为发展医学事业作贡献--南市区一对老夫妇破迷信改旧俗(访问941次)
马骋人生最后的奉献---小西门居委15位居民志愿捐献遗体(访问899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