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__李继先、陈荣恩夫妇纪念馆
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者纪念园

耄耋老人的心愿——凉城新村四位老人志愿捐献遗体

何海平 何文源

  “我要把捐献遗体作为向组织交纳的最后一次党费”,这是郭志友老人从虹口区红十字会同志手中接过“志愿捐献遗体”证书时说的话。这次接受证书还有他的老伴孙玉华及亲家何源、陈菊芬夫妇。两对老夫妻均已70高龄,其中三位还是共产党员,他们的行为折射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共产党员的情怀。
   这四位老人志愿捐献遗体决不是偶然的,郭志友、何源都是参加革命几十年的老同志,均已离休。他两对党和人民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时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思想。郭志友从小是个孤儿,十五岁参加革命,先在抗大医校学习,后在27军71师卫生队当助理医师。1952年参加了抗美援朝。1954年转业到上海。他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多少战友倒下了!我有今天真是幸运。我要把有限的生命和最后的遗体全部交给党和人民。何源也有同感:我已把一切献给了党,捐献遗体是为党和人民做的最后一次奉献。
  说起四位老人捐献遗体还有一段插曲。1997年郭志友夫妇去美国探望儿子,他俩从报上看到邓小平逝世后将角膜捐献了出来。这给郭老很大的震动,他想邓小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能捐出人体器官,我为什么不能捐出自己的遗体呢?他俩回国后在一次与亲家聚会上提到百年以后怎么办?郭志友把自己在美国想的告诉了亲家。亲家母陈菊芬听后忙说道:我俩也想像周总理那样海葬,后又想到了树葬,现在亲家的想法正和我意。这样,一来可以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二来让有限的土地作耕作地,建住房,搞建设。这样,两对老夫妻一拍即合,都加入了志愿者捐献遗体的行列。可是社会上同事、亲戚们都不理解,特别是小辈们一时难以接受。最后还是这四位老人做通了小辈们的思想,并让子女们在“志愿捐献遗体”书上签字。
  郭志友、孙玉华、何源和陈菊芬四位老人不仅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形象,更以榜样的作用,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遗体的行列中去。
  
 浏览:87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7/29 15:52:4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移风易俗倡义举(收藏于2006/2/22 11:06:23
歌声中的双亲(收藏于2006/2/22 11:02:38
陈荣恩遗嘱(收藏于2002/7/30 12:00:54
徐五成人世间最后的奉献——一对耄耋老人捐献遗体的故事(收藏于2002/7/29 16:08:30
马骋人生最后的奉献---小西门居委15位居民志愿捐献遗体(收藏于2002/7/29 16:07:14
孙卫星’98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获表彰——展现上海人民新风尚新风貌(收藏于2002/7/29 16:03:57
徐五成愿为发展医学事业作贡献--南市区一对老夫妇破迷信改旧俗(收藏于2002/7/29 16:02:35
洪迪昌 李瑞枚 徐金发 匡煜华 李豪 李华 严福元等遗体捐献建议(收藏于2002/7/29 15:59:20
何海平 何文源耄耋老人的心愿——凉城新村四位老人志愿捐献遗体(收藏于2002/7/29 15:52:47
李豪最后的奉献——在市人大视察《遗体捐献条例》实施座谈会上的发言(收藏于2002/7/29 15:49:4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豪最后的奉献——在市人大视察《遗体捐献条例》实施座谈会上的发言(访问1216次)
洪迪昌 李瑞枚 徐金发 匡煜华 李豪 李华 严福元等遗体捐献建议(访问1200次)
徐五成人世间最后的奉献——一对耄耋老人捐献遗体的故事(访问1195次)
孙卫星’98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获表彰——展现上海人民新风尚新风貌(访问1110次)
移风易俗倡义举(访问1101次)
陈荣恩遗嘱(访问1014次)
王静扬做最后一次奉献(访问986次)
集体荣获上海市1998年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特别奖(访问960次)
徐五成愿为发展医学事业作贡献--南市区一对老夫妇破迷信改旧俗(访问926次)
马骋人生最后的奉献---小西门居委15位居民志愿捐献遗体(访问889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