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钦鲍雨纪念馆

以笔为器的抗战作家——鲍雨

钦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我的父亲,已在中国文坛初露锋芒的江苏作家鲍雨(原名钦鲍雨,江苏宜兴人,1913----1983),同所有的爱国作家一样,立即投身到那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去。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的那样:“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我用自己的武器——手中的笔,履行了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因此,反映中国军民英勇抗战,不屈不挠的斗争,便成为他该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抗战八年中,父亲先后在国民江苏省政府秘书处及民政厅当录事和收发。由于不断的辗转奔波(省府先后游设在镇江、淮阴、兴化、淮安等地),使他积累了大量的抗日游击健儿的创作素材。
    1938年起,为了能更直观反映中国军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血斗争,父亲从小说创作转为戏剧创作。短短三年内,他先后创作了十几个话剧剧本。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独幕剧《火》、《凌家桥》、《铁扫帚》(又名《茅山虎》)、《蔡金花》,多幕剧《克复》、《不给敌人做工》等。这些剧作都直接反映了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生活,分别由抗日演剧队在苏北及苏中地区上演,受到抗日军民们的普遍欢迎,有的剧作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鲍雨在新四军根据地曾有苏北“小田汉”之美誉。发表在《新演剧》(章泯主编)上的独幕剧《铁扫帚》就曾引起重庆戏剧界的关注,张光年同志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见到参加戏剧创作会议时的父亲还提起该剧,说给他的印象很深。
    这期间,父亲除了致力戏剧创作外,还兼写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如发表在1938年《抗战文艺》第一卷第九期上的报告文学《扬州的日兵在自杀》(同年被汪馥泉以《敌人在扬州》为名编录入揭露日军侵华罪行通讯文集——《兽军兽行“侵华事件”》),就曾以及时揭露、笔触辛辣而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该作品记叙了一个日军在扬州的真实故事:一位刚走进慰安所的“皇军”,竟与在此劳军慰安的妻子邂逅。强烈的羞辱感,使他俩无颜见人,不得不双双自尽。这是我国抗战文学中较早涉及慰安妇题材的作品。后根据这篇作品改编的中国现代第一部大型歌剧《秋子》(陈定编剧,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作曲)1942年在重庆、成都等地多次公演,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与轰动。
  
  用笔为武器,以作品来抗日的鲍雨先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为欲血奋战的同胞们奉献了自己的代表作《活跃在敌人后方》(以下简称《活》)。这是他1941年所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被发表的唯一的一部长篇。该小说1943年作为“民国抗战文学”被列入《现代文艺丛书》,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发行,抗战胜利后,1946年又在上海再版。并获得“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的“优秀作品奖”(据父亲回忆,获得该奖的还有洪深、宋之的等人的作品)。
    该长篇最初的雏形是一个只有三万余字的《七月的反攻》,于1940年秋在江苏兴化所成。完稿后,父亲觉得其中有几个人物的个性尚未充分体现出来,于是年末又把它重新改写成长篇,易名为《活跃在敌人后方》。草稿初成,还未来的及加工,局势就起了变化——日寇开始了“扫荡”。在一个深夜,父亲从猛烈的炮火中突围出来,结果,除了身着的一件长布青衫外,所有衣物及稿件都毁于炮火之中。
    父亲在该长篇的出版前言中曾这样说道:“这次所失的稿件,约有二十来万字,为最近写成尚未发表的小说和剧本,比较上是我所伤痛的事,尤其这一个长篇(指《活》),我的苦难培植它,我的眼泪写成它,它的被我爱,不是没有原因。
    可是,敌人的‘扫荡’,只能毁我的稿件,未能毁我的写作精神。相反的,我经过十数次的‘扫荡’,我的写作精神只有增加,没有减退!我要以我的笔尖执行反扫荡的任务!终于我花了两星期的时间,把我的失陷了半年多的一个‘据点’克复了过来。
    我得到胜利的鼓舞。敌人所能毁的,不过几张白纸而已!”
    在这个“前言”里,父亲把他的创作旨意表露的十分清楚,那就是用他的笔来“执行反扫荡的任务”。
    根据父亲的回忆,这部长篇共写过三次,第一次是在兴化县白驹镇上的施耐庵先生的祠堂里,尔后在水城的古庙里,最后是在淮安县一个叫“夏舍”的小村落的茅屋里。这部小说的问世,可谓是历经艰辛,磨难重重,不怪父亲对它如此厚爱。这种爱折射出一位文化人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拳拳之心。
    长篇小说《活》展现的是抗战期间苏北敌后游击区的一幅画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着力描写了三支武装力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同作战的故事。
    以邝耀东为首的“农民联庄会”,与以高大鹏为首的“抗日保安大队”,及马金标为队长的“海上游击队”,三支队伍为共同抗日,联合组成了“抗日独立大队”。然而由于他们抗日的动机、目的不同,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裂。海匪出身的马金标终于投靠了日本人,成为可耻的汉奸;邝耀东和高大鹏,则在斗争中日趋成熟,成长为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他们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逐渐壮大,成为一支活跃在敌人后方的不可抗拒的人民武装。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热情歌颂了邝耀东、高大鹏、夏有富等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抗日英雄,同时也有力地揭露了马金标、罗金子等一伙民族败类的无耻嘴脸,另外,作者还真实描写了一位幻想走第三条道路的杨德先,严酷的现实使这位杨先生明白:“在这个时代的军人,不是和邝耀东一样彻头彻尾地抗战,那末就该和马金标一样去向敌人投降!------中间人是不存在的。”
    在作者酣畅淋漓的笔下,上述人物的各自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现。
    由于作者在敌后游击区待的时间较长,故对彼时彼地的斗争生活较为熟悉。因此,《活》作为其的第一部长篇,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都把握的较为准确、自然,整个作品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由于它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全民抗战的一段经历,从而使我们能更完整的了解当年生活在“沦陷区”的苏北地区人民是如何英勇抗战、不屈不挠地同侵略者展开激烈斗争的历史,以便让我们对于中国军民的八年抗战有一个更加全面及公正的认识。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不仅有着鲜明的爱国主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诞生在抗日斗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它的问世,对那些消极悲观,看不到自己力量的人们,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鼓起了其必胜的信心,增添了其斗争的勇气。
    可以说,这部作品本身,即是一柄投向日本侵略者的利剑。“朋友,你我过去如有什么嫌恶,到今天,应该相互握手;朋友,你我过去如有什么怨仇,到今天,应该风雨共舟。我们都是中国的国民,我们都是黄帝的裔胄;面前的敌人,只有一个,不打倒他呦,誓不甘休!团结起来,争取我们新中国的独立自由!”这是父亲创作的抗战多幕剧《克复》主题歌的歌词,通过这歌词,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文化人在民族危难之时所具有的战士的勇气和胸怀。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刻,重读父亲以上这些抗日作品,权作对像父亲这批在抗日烽火中用笔为武器的爱国战士们的一种追思和缅怀。
  
 浏览:90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6/4/5 17:17:0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钦群以笔为器的抗战作家——鲍雨(收藏于2016/4/5 17:17:02
钦佩新新(收藏于2013/10/30 17:29:50
钦佩追 寻(收藏于2013/10/21 18:22:42
钦群鲍雨早年创作生涯(下)(收藏于2013/10/19 16:15:37
钦群鲍雨早年创作生涯(中)(收藏于2013/10/19 16:13:38
钦群鲍雨早年创作生涯(上)(收藏于2013/10/19 16:11:00
钦群鲍雨笔名及相关评论(收藏于2013/10/19 16:07:26
钦群鲍雨生前主要作品目录(收藏于2013/10/19 16:04:15
(收藏于2013/10/19 15:59:2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钦群鲍雨早年创作生涯(下)(访问1165次)
钦群以笔为器的抗战作家——鲍雨(访问901次)
钦群鲍雨早年创作生涯(上)(访问895次)
钦群鲍雨生前主要作品目录(访问836次)
钦群鲍雨早年创作生涯(中)(访问817次)
钦群鲍雨笔名及相关评论(访问772次)
钦佩追 寻(访问725次)
钦佩新新(访问710次)
(访问523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