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葆楨的建樹 》
1.來臺背景:日軍侵台(1874年) 。 2.駐臺時間:1874年、1875年。 3.重要建樹:(1)開山通道(蘇花公路前身、新中橫公路前身、南迴公路前身、八通關古道), 撫綏生番,設學堂。 (2)廢內地民人渡台禁令,在廈門、上海、香港設招墾局,來台者有船票、種子、 房屋及一年半口糧,每人水田一甲、旱地一甲,每十人耕牛四頭、農具四副, 三年後才收租賦。 (3)增設郡縣(二府八縣四廳) 。 (4)推行自強新政,以機器開採基隆煤礦,備置輪船航行閩、臺間,於安平建新式 砲台(即億載金城,仿巴黎城堡,外圍有護城河) 。 (5)勵正風俗民心,為鄭成功追諡建祠(即延平郡王祠),沈葆楨親題一對楹聯: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移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 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此次日本出兵侵犯台灣,危害到清朝的海防安全,使清廷認 識到要鞏固海防必先確保台灣,欲確保臺灣則應先建設臺灣,清 廷治量政策徒此轉趨積極。 一八七四年日軍犯臺時,沈葆楨奉命來臺,積極展開建設。為增強海防力量,在安平、旗後和東港等處修建炮臺。此外,當時注氏認為臺灣吏治不良、軍紀不住、人口又漸多,建議派巡撫長駐臺灣,並增設郡縣。其結果,行政區由一府調整為二 府(臺北府、臺灣府),並增設若干廳和縣;而福建巡撫冬、春駐臺,但未徹底執行。 為促進後出(臺灣東部)和內山的發展,沈氏積極推展開山「撫番」工作。除廢除限制漢人渡臺、禁止漢人入原住民活動區及禁止漢人娶原住民為妻等法令外,並開築北、中、南三條通往後出和內山的道路,派軍進入山區,規劃對原住民的生產與人文教育,鼓勵漢人入山拓墾。此外廢除南路、北路理番同知,改在埔裏社和卑南地方置中路、南路撫民理番同知,積極推動「化番為民」政策,從此潰廷更能有效的控制內山和後山地帶。涎氏在臺的作為,為此後臺灣的建設奠下基礎。 |
浏览:112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