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一代名臣沈葆桢,创建船政,治理台湾.业绩卓著;而他清廉自律,留下许多佳话,其官德也很值得称道。
● 感 妻 沈葆桢家世代清贫,他仕途的成功与贤妻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道光十九年,沈葆桢与林则徐次女普晴完婚,不久即进京赶考。新婚之妻普晴不惜典当嫁妆,为丈夫凑齐盘缠。沈葆桢在北京攻读候考期间,家庭负担很重,举债累累,多亏普晴夫人千方百计节俭筹措,侍奉无缺。后来,沈葆桢擢江西巡抚,治福建船政,任两江总督,官居高位。他的政绩,也有贤内助的—份功劳。林普晴平日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严教子女,使沈葆桢“无后顾之忧”。沈葆桢曾不无歉疚地对夫人说:“自入蓬门,备尝艰苦,未尝何日有以图报,愧甚则又感甚。” ● 家教 沈葆桢深知子孙愚而多财是取祸之道,因此,他对晚辈要求很严格,家书中一再告诫:“家中诸事以俭为主,持家者尤须以身率之”;“使子弟稍知稼穑之艰难,不致纨绔习气日积月深,少年白食无所事事,中岁潦倒莫能自立”。“勤俭必不可忘。我貂褂霉烂尚不敢另做,亦无白锋毛外褂,官亲家人皆以为耻;……我等省—件衣服,即,叮救/、儿牧生命”。他常用杜诗“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律己和教诲后辈。对僚属和子女强调:“士君子之操行,惟以不贪为主”。 沈葆桢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1875年,福建船政大臣任上赴台办理台湾防务,得知福州发生洪灾,毅然将原来拟作墓祭和聘请家庭塾师的三干两银子全部捐给灾民。沈葆桢轻财重义,乐于助人,任船政大臣时,每月薪水有六百两,但因按济的亲友太多,“薪俸到手辄尽,未尝有余”,经常为了应急向船政局预支薪俸。而在写给他的夫人信中却是:“我目下无能接济,家中事全仗卿极力扶持”。 ● 倡俭 沈葆桢之父沈廷枫生三子五女,幼女嫁太学生陈承曾,1876年3月31日,与夫人双庆五十寿辰,沈葆桢在南京任上送联祝贺:“蔬酒三巡,贺客如逢真率会;菠帏一笑,寿翁正舞老莱衣”。蔬酒即薄酒;真率会,引用司马光罢归洛阳,常与故老游集,相约宴饮时酒不过五巡,食不过五味,号“真率会”的典故,来表明庆祝寿辰的酒席俭朴;谖帏指母亲;老莱衣,引用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菜子为讨老父母欢心而“戏彩娱亲”故事,表明寿翁孝敬老父母。上联重在“俭”字,下联重在“孝”字。这副对联,体现了沈葆桢的节俭、孝道这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崇尚和倡扬。 ● 遗嘱 沈葆桢忠于职守,积劳成疾,累死于任上。他预先给儿孙写好的遗嘱,一是交代身后一切从简:“死后切勿谋以乡贤名宦上请,增泉下内愧,违者非我子孙。我无善行可记,身后如行状、年谱、墓志铭、神道碑之类,切勿举办,多一谀辞,即多一惭色也。我安于固陋,而无著作之志,身后不得将我书稿及其他文字妄付传刻,以贻口实。”二是要求儿孙立志:“我除住屋外无一亩一椽遗产,汝等须各自谋生;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同族无论远近,自祖宗亲之,皆一体也,缓急相恤,惟力是视,切勿以远而疏之。”沈葆桢写此遗嘱时,正任全国总督中辖境最富庶的两江总督,并兼最易发横财的南洋通商大臣。就在这时,他的遗嘱却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拒绝歌功颂德,并且不要求儿孙做官,而勉励他们各自谋生,过清淡的日子。 ● 身 后 沈葆桢居官30载,为国为民,操劳终生,而他自己两袖清风,身后萧条。为他经理后事的代理江宁布政司桂嵩庆驰奏,陈述当时所目睹的情况:“殁日,布被旧衣,一如寒素,宦囊萧索,不名——钱”。随后,江苏巡抚吴之炳亦奏说:“……奉身清俭,—一如寒素,身殁之后,囊无余钱,僚属相颐叹息,市井乡曲之民有下泪者……”。颐云在其《沈文肃公传》中有如下详尽描述:“……领封疆十数载,无椽一亩之值。夏日,所治事室,木榻、稀布帐、竹枕簟、—蕉扇、—几、官文书数十百束,印泥一、砚—、笔墨—已矣。所衣,牢絮袍,布衩服。实近世未有也”。 |
原文2003年第一期 发表于《炎黄纵横》 浏览:187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