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胡宏纪念馆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6535号馆文选__知言

知言(一)

胡宏

  知言(一)
  
  天命
  
  胡子曰:誠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惟仁者為能盡性至命。
  
  静觀萬物之理,得吾心之说也易,動處萬物之分,得吾心之樂也难。是故仁智合一,然後君子之學成。
  
  觀日月之盈虚,知陰陽之消息。觀陰阳之消息,知聖人之進退。
  
  士選於庠塾,政令行乎世臣,學校起於鄉行,財出於九賦,兵起於鄉遂,然後政行乎百姓,而仁覆天下矣。
  
  生刑輕,則易犯,是故教民以無恥也。死刑重,則難悔,是绝民自新之路也。死刑生刑,輕重不相縣,然後民知所避,而風化可興矣。
  
  自三代之道不行,君臣之義不明,君诱其臣以富貴,臣干其君以文行。夫君臣相與之際,萬化之原也。既汩其利矣,末流其可禁乎,此三代之治所以不復也。
  
  堯、舜、禹、湯、文王、仲尼之道,天地中和之至,非有取而後為之者也。是以周乎萬物,通乎無窮,日用而不可離也。释氏乃為厭生、死,苦病、老,然後有取於心以自利耳。本既如是,求欲無弊,其可得乎!
  
  爵位儀章,德之飾也。有德,則為等威,君子之所欲。無德,則器物而已矣,君子賤焉。
  
  陰陽之升降,邪正之内外,一也。是故仁者雖切切於世,而亦不求之必行也。
  
  寒暑之始终,天地之始終也。
  
  拘於耳目聞見者,众人也,无典章法度者,释氏也,安得其心徧該流通與論性命之理而反之正哉!
  
  一裘裳也,于冬之時舉之,以為輕,逮夏或舉之,則不勝其重。 一絺绤也,于夏之時舉之,以為重,逮冬或舉之,則不勝其輕。夫衣非随時而有輕重也,情狃於寒暑而亂其心,非輕重之正也。世有缘情立義,自以為由正大之德而不之覺者,亦若是而已矣!孰能不狃於情以正其心,定天下之公乎!
  
  見善有不明,則守之不固。或懾於威嚴而失之,或没於情恩而失之,或亂於精微而失之,或汨于末流而失之。伟哉,孟氏之子!生世之大弊,承道之至衰,蕴經綸之大業,進退辭受,執极而不變,用極而不亂,屹然獨立於横流。使天下後世晓然知强大威力之不可用,士所以立身,大夫所以立家,諸侯所以立国,天子所以保天下,必本諸仁義也。偉哉,孟氏之子!
  
  義者,權之行也。仁,其審權者乎。
  
  道充乎身,塞乎天地,而拘於軀者不見其大,存乎饮食男女之事,而溺於流者不知其精。諸子百家億之以意,飾之以辨,傳聞襲見,蒙心之言。命之理,性之道,置諸茫昧則已矣。悲夫,此邪說暴行所以盛行,而不為其所惑者鲜矣。然則奈何?曰在修吾身。
  
  釋氏定其心而不理其事,故听其言如该通,徵其行則顛沛。儒者理於事而心有止,故内不失成己,外不失成物,可以贊化育而與天地參也。
  
  自反則裕,责人則蔽。君子不臨事而恕己,然後有自反之功。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則用無不利。
  
  有毁人敗物之心者,小人也,操愛人成物之心者,義士也。油然乎物各當其分而無覓者,君子也。
  
  知人之道,驗之以事而觀其詞氣。從人反躬者,鲜不為君子。任己蓋非者,鲜不為小人。
  
  釋氏直曰吾見其性,故自處以静,而萬物之動不能裁也。自處以定,而萬物之分不能止也。是亦天地一物之用耳。自道參天地、明並日月、功用配鬼神者觀之,則释氏小之為丈夫矣。其言夸大,豈不猶坎井之蛙歟?
  
  仁者,天地之心也。心不盡用,君子而不仁者,有矣。
  
  萬物備而為人,物有未體,非仁也。萬民合而為君,有一民不歸吾仁,非王也。
  
  天命為性,人性為心。不行己之欲,不用己之智,而循天之理,所以求盡其心也。
  
  
  修身
  
  胡子曰:修身以寡欲為要,行己以恭儉為先,自天子至於庶人,一也。
  
  道不能無物而自道,物不能無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猶風之有動,猶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間之?故離物求道者,妄而已矣!
  
  釋氏之學,必欲出死生者,蓋以身為己私也。天道有消息,故人理有始終。不私其身,以公於天下,四大和合,無非至理;六塵緣影,无非妙用,何事非真,何物非我?生生不窮,无断無滅,此道之固然,又豈人之所能為哉?夫欲以人為者,吾知其為邪矣。
  
  道非仁不立。孝者,仁之基也。仁者,道之生也。義者,仁之質也。
  
  未能無欲,欲不行焉之謂大勇,未能无惑,惑不苟解之謂大智。物不苟應,務盡其心之謂大仁。人而不仁,則道義息。
  
  强暴感仁義而服者有矣,未聞以强暴服强暴而能有終者也。
  
  孝莫大於宁親,寧親莫大於存神。神存天地之間,順其命,勿绝滅之而已矣。死生者,身之常也。存亡者,國之常也。興廢者,天下之常也。绝滅者,非常之變也。聖人制四海之命,法天而不私己,盡制而不曲防,分天下之地以為萬國,而與英才共焉。誠知興廢之無常,不可以私守之也。故農夫受田百畝,諸侯百里,天子千里。農夫食其力,諸侯報其功,天子享其德。此天下之分,然非後世擅天下者以大制小、以强制弱之謀也,誠盡制而已矣。是以虞、夏、商、周傳祀長久,皆千餘歲。論興廢,則均有焉。語绝灭,則至暴秦郡縣天下,然後及也。自秦滅先王之制,海内蕩然无有根本之固。有今世王天下,而继世無置錐之地者。有今年貴為天子,而明年欲為匹夫不可得者。天王尚焉,況其下者乎?是以等威不立,禮義難行,俗化衰薄,雖當世興廢之常,而受绝滅之禍也。其為不孝孰大焉!悲夫!秦、漢、魏、晋、隋、唐之君,真可謂居绝滅之中而不自知者也。是故大易垂訓,必建萬國而親諸侯,春秋立法,興灭國而继绝世。
  
  義有定體,仁無定用。
  
  道無不可行之時,時無不可處之事。時無窮,事萬變,惟仁者為能处之,不失其道而有成功。權数智術,用而或中則成,不中則败。其成败係人之能否,而權變縱釋不在我者也。豈不殆哉!
  
  天命不已,故人生无窮。其耳目、口鼻、手足而成身,合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而成世,非有假於外而强成之也,是性然矣。聖人明於大愉,理於萬物,畅於四肢,達於天地,一以貫之。性外無物,物外无性。是故成己成物,无可無不可焉。释氏绝物遁世,棲身冲寞,窥見天機有不器於物者,遂以此自大。謂萬物皆我心,物不覺悟而我覺悟,謂我獨高乎萬物。於是顛倒所用,莫知所止,反為有適有莫,不得道義之全。名為識心見性,然四達而實不能一貫。展轉淫遁,莫可致詰。世之君子信其幻語而惑之。孰若即吾身世而察之乎?
  
  先道而後言,故無不信之言。先義而後行,故無不果之行。
  
  陰陽成象,而天道著矣。剛柔成質,而地道著矣。仁義成德,而人道著矣。
  
  萬物生於天,萬事宰於心。性,天命也。命,人心也。而氣經纬乎其間,萬變著見而不可掩。莫或使之,非鬼神而何?
  
  法制者,道德之显爾。道德者,法制之隐爾。天地之心,生生不窮者也。必有春秋冬夏之節、風雨霜露之變,然後生物之功遂。有道德结於民心,而無法制者為無用。無用者亡[刘虞之类]。有法制繫於民身,而無道德者為無體。熱體者滅[暴秦之类]。是故法立制定,苟非其人,亦不可行也。
  
  学進,則所能日益。德进,則所能日損。不己而天,則所能亡矣。
  
  事成則極,極則變。物盈則傾,倾則革。聖人裁成其道,輔相其宜,百姓於变而不知。此尧舜所以為聖也。
  
  造車於室而可通於天下之險易,鑄鑒於冶而可以定天下之妍醜,蓋得其道而握其要也。治天下者何獨不觀乎此而反求諸身乎?是以一正君心而天下定矣。
  
  
  陰陽
  
  胡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有一則有三,自三而無窮矣。老氏謂“一生二,二生三”,非知太極之蕴者也。
  
  小道任術,先其得,後其利,智己而愚民者也。聖人由道而行,其施也博,其報也厚,其散也廣,其聚也多,貪慾不生而天下通焉。
  
  夫婦之道,人醜之者,以淫慾為事也,聖人安之者,以保合為義也。接而知有禮焉,交而知有道焉,惟敬者為能守而勿失也。語曰:樂而不淫,則得性命之正矣。謂之淫慾者,非陋庸人而何?
  
  變異見於天者,理極而通,数窮而更,势盡而反,氣滋而息,興者將廢,成者將敗。人君者,天命之主,所宜盡心也。德動於氣,吉者成,凶者敗,人者興,小者廢。天豈有心於彼此哉!謂之谴告者,人君覩是,宜以自省也。仁義服於吾身,是非明於吾政,雖四海沸騰,三光淪没,亦不足畏也已。若以天命为恃,遇災不懼,肆淫心而出暴政,未有不亡者也。
  
  物之生死,理也。理者,萬物之貞也。生聚而可見,则為有;死散而不可見,則為無。夫可以有無見者,物之形也。物之理,則未嘗有无也。老氏乃以有無焉生物之本,陋哉!天得地而後有萬物,夫得婦而後有男女,君得臣而後有萬化,此一之道也,所以為至也。
  
  井法行,而後智愚可擇,學无濫士,野无滥農,人才各得其所,而游手鮮矣。君臨卿,卿臨大夫,大夫臨士,士臨農與工商,所受有分制,多寡均而無貧苦者矣。人皆受地,世世守之,無交易之侵謀。無交易之侵謀,則無争奪之獄訟。无争奪之狱訟,则刑罚省而民安。刑罸省而民安,則禮樂修而和氣應矣。
  
  守身以仁。以守身之道正其君者,大臣也。漢、唐之盛,忠臣烈士攻其君之过,禁其君之欲,糾其政之缪,彈其人之佞而止已。求其大君心,引之志於仁者,則吾未之見也。惟董生其庶幾乎!
  
  道可述不可作,述之者天也,作之者人也。三王述之,五霸作之,其功德可考矣。
  
  深於道者,富用物而不盈。衛公子荆善居室,孔子何取焉?以其心不婴於物,可以為法也。夫人生於世,用物以成其生耳,其久能幾何,而世人馳騖不反也。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聖人知天命存於身者,渊源无窮,故施於民者溥博無盡,而事功不同也。知之,則於一事功可以盡聖人之蕴;不知,則一事功而已矣,不足以言聖人也。莊周乃曰“聖人之道,真以治身,其绪馀土苴以治天下”,豈其然乎?
  
  善為天下者務寝兵。兵,刑之大者耳。雖汉、唐盛主,禮樂廢缺,法令專行,是兵常興而未嘗息也。纪纲如是,而欲有三代之文章,其可得乎!
  
  有情無情,體同而用分。人以其耳目所學習,而不能超乎見聞之表,故昭體用以示之,则惑矣。惑則茫然無所底止,而為释氏所引,以心為宗,心生萬法,萬法皆心,自滅天命,固為己私。小惑難解,大碍方張,不窮理之過也。彼其夸大言辭,颠倒運用,白謂至極矣,然以聖人視之,可謂欲仁而未至,有智而未及者也。夫生於戎夷,亦间世之英也,学之不正,遂為異端小道。惜哉!
  
  聖人尚賢,使民知勸,教不能,使民不争,明善惡之歸,如日月之照白黑,然民猶有惑於欲而陷於恶。故孔子觀上世之化,喟然而嘆,曰“甚哉,知之難也。”雖尧舜之民比屋可封,能使之由而已,亦不能使之知也。夫人目於五色,耳於五聲,口於五味,其性固然,非外來也。聖人因其性而導之,由於至善,故民之化之也易。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夫可欲者,天下之公欲也,而可蔽之使不见乎?
  
  天地之生生萬物,聖人之生生萬民,固其理也。老聃用其道,計其成,而以不争行之,是舞智尚術,求怙天下之權以自私也。其去王事遠矣。
  
  時之古今,道之古今也。
  
  道者,體用之总名。仁其体,義其用。合體与用,斯為道矣。大道廢,有仁義。老聃非知道者也。
  
  
  
 浏览:33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12/10 14:55:4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胡宏宋朱熹胡子知言疑義 (收藏于2014/12/10 14:55:50
胡宏知言(五) (收藏于2014/12/10 14:55:50
胡宏知言(四) (收藏于2014/12/10 14:55:50
胡宏知言(三) (收藏于2014/12/10 14:55:49
胡宏知言(二) (收藏于2014/12/10 14:55:49
胡宏知言(一) (收藏于2014/12/10 14:55:49
胡宏胡子知言序 (收藏于2014/12/10 14:55:4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胡宏知言(二) (访问682次)
胡宏知言(一) (访问338次)
胡宏知言(三) (访问303次)
胡宏宋朱熹胡子知言疑義 (访问302次)
胡宏知言(五) (访问284次)
胡宏知言(四) (访问241次)
胡宏胡子知言序 (访问171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