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林仁达胡岫云纪念馆

父亲的逃难

林厚斐

  父亲的逃难
  
  这里讲的是我父亲在一九三七年日寇入侵家乡后的一番经历,我只能根据父亲生前多次讲述成文,一段苦难的历程。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寇侵略我国上海,引发了轰动世界的淞沪战争,几个月后中国兵大辙退,日寇兵所到处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沪宁铁路沿线各地平民人心惶惶,人们为了保命纷纷出逃。不少逃到西边的武汉、重庆大后方,一部分逃到已沦陷成孤岛的上海租界,以求一时的平安。雨农公领着这么一大家人只能就近避难,以望战争过后再能回家重起家业。这样,一家人逃到了苏北,战前父亲正在苏州东吴大学读书,战火使学业停顿,也跟家人一道逃难。
  父亲的学业一直坎坷,他的愿望就是通过读书当个医生,有一技之长从事救死扶伤行业。所以一直寻觅能上一所名牌医科大学。可是当他读完小学后祖父依着上面两个哥哥的路子要他行商,并将他送到扬州学生意(学徒),父亲极不愿意地在扬州过了几年学徒生涯。这期间一直要想继续读书,每见人家学生上学就十分羡慕,在他再三请求下,祖父同意他重入学校读书。祖父在这一点上倒是不固执已见。又去上学了,但是他比同年纪的人就拉下了几年级了。几经周折在南京读了金陵中学、青年会中学,读大学时到上海念过持志大学,东南医学院,但这都不是名校。最后好不容易跨进名牌学校苏州东吴大学的医科预科,一路顺利的话可以升读北京协和医学院,能圆做医生的梦想。(在东吴读书时他与蒋公子纬国同期,但不是一系,在校时常见这位公子)战火打破读书当医生的美梦,是他终生的撼事。
  三七年日寇入侵前镇江是江苏省会所在地,水陆码头、商业繁荣。我曾看过一本日本军医写的侵华战争的日记,记述日军到了镇江,当时镇江西门外大街繁华得象“东京银座”。这个形容似乎过份,但是可见当年的繁荣程度。日寇在镇江大肆烧杀,好端端的镇江城大部分化成废墟,被毁坏的遗迹直到五十年代仍能见到。在日新街、盆汤巷一带多有遗迹。每当和父亲走到这里时他指着一些“店铺”的门楼残迹数说当年繁华景象。当年每到晚上这一带全是灯火、招牌、一家家橱窗。如今只留下水刷石西洋风格门面残余,无声地立在那里,全是鬼子造成的。这一带近大西路,又靠近轮船码头和租界所以繁华。战火焚烧后留下那点痕迹也在这两年大拆迁中全部荡平,现在已找不到任何遗留了。
  祖父带着一家人是从“福运公司”码头上船逃往泰州。福运公司是在现长江路北侧一幢二层小楼,楼下一大通道的门洞。楼上临街是一外廊,廊的拦杆是方瓶柱排列成的。后来每当至此父亲都带着无限的感慨说:“当年就是从这儿出去的,回来就大变样了。”在小街北端三层楼的老宅被战火烧了,大家庭也解体。家中一切都烧光了,几套红木家具都成灰烬,学也上不成了,当医生的梦想也破了。
  一家人过江到了扬州,在扬州隔江南望能见到晚间战火映红的镇江天空。陆续听到隐隐炮火声,镇江蒙难了,他们也目睹了扬州的沦陷。一天清晨四处尤显清静,该走的都走了。见到扬州的南门一带路上有人烧着碗口粗的高香,无奈中祈望日本鬼子能保他们性命和平安。不一会儿见到鬼子军官骑着高头大马作为先锋进城了。据云日本鬼子在扬州没有进行烧杀,不知确实否?镇江、南京烧杀严重,我看扬州等地未烧杀定有其他原因,决不是日本鬼子发善心。
  雨农公带着一家人从扬州又逃到了泰州,当时泰州暂时无鬼子,它的空白由当时江苏省保安司令李明扬的势力填充,造成短时的平安。祖父的妾宦氏(家中其他人喊他“黄脸”)这时又患上菌性痢疾,拉肚不止,还拉出血,人日渐消瘦,兵荒马乱之时又无合适医药,眼见要死了。乱世中家中匆匆给她安排后事了。寿衣、寿材都预备了,只差一双寿鞋。房东老头的妾替她到鞋匠铺去取鞋,其时逢上日本飞机轰炸,被炸弹炸死。当时李明扬在泰州招集城乡四周武装力量,集中到泰州光孝寺检阅大刀队以壮军威。哪知汉奸将情报送给日本人,鬼子即派飞机袭击,目标是李明扬。可李明扬未能炸到,百姓遭殃,街上到处瓦砾、血迹,房东的妾是受害者之一。要死的没死掉,不该死的死了。“黄脸”的寿材等给房东家用了。可她的痢疾仍不好。父亲当时只是学医的学生,不是医生。没办法情况下他大胆使用外用药黄药水(雷佛努尔)给她口服,“死马当作活马医”,出于无奈,竟然奇迹出来了,病好了。这是逃难中一小插曲,也是一生向往当医生的父亲一次“乱行医”,居然成功。
  不久泰州因战乱也待不下去了,当时镇江还没有“太平”下来,大家庭只好分散逃难,父亲带着小家庭投奔如皋的岳家。如皋一带也在纷纷逃难,城里人往乡下逃,这地方是几种势力交错之地,有日、伪势力、共产党势力、国民党势力,还有地方武装。特别是地方武装盘据一地,哪一派力量大对有利它就倒向那一方,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一天数惊;一会儿听说鬼子下来了,“来啦!来啦!”一个个惊慌失措,到处逃窜。一会儿又说军队过去了,可以歇口气了。可是不久又从哪儿喊起来“来啦!”。人民深受其害。我一位当医生的舅舅就在这反覆惊慌中逃跑不及,被当地薛诚忠的地方武装抓获,他来不及跑更来不及收藏好身上证件(为了应付局面当时身上要带几种身份证明),游击队一看他有日伪良民证,就轻率指控为汉奸,要绑出去枪毙,幸有人认出他是如皋名医,才免一死,而人被吓得剩下半条命。战乱中人命不值钱,父亲随着岳家人逃到如东、掘港一带。此处已是海边,平生还未见过大海,当地人带他走到海边,那只是一望无边长满一人高芦苇(属于滩涂),见不到海,隐隐听到芦苇深处有人在唱民歌“紫竹调”,仿佛是天外之音,战乱中能听到此音,心中别一样滋味。
  在苏北听说镇江被烧后已渐渐恢复平静。家烧了,人散了,大家庭解体了。在外流浪总有尽头,回镇江吧。回到劫后镇江重新生活。祖父和父亲租了位于云台山脚下江照庵的房子住了。
  四姑母林佩瑚抗战前在镇江穆源小学当教师,抗战兴起她投身在苏北的抗日宣传队,直接参加了抗日运动。她在宣传队任副队长,张益群任队长,后来他俩结成夫妇。宣传队都是知识分子,我们的大堂兄林莼也在此队。宣传队活动在苏北地区,隶属于江苏省保安司令李明扬将军,张也是李明扬的部下。后来受日寇围歼宣传队垮了。张益群被俘关押到苏州江苏省监狱,通过关系张被保释。父就与四姑到苏州接他,当时一副狼狈样子。这时张想归队。江苏省政府那时设在安徽皖南的宁国一带。张联系了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行动。父亲很想恢复学业到大后方去读大学。抗战期间沦陷区的青年可以去后方读大学,免予学费。(这一点确是陈立夫抓教育时做的一大好事,也很有远见措施)。就这样他们组成一个小队伍向大后方进行。队伍有四姑夫妇及他们的两个未成年孩子,一位部队连长姓易,湖南人是老军务,几个随员及我的父亲。这次行走的目的地是安徽皖南。父亲经过安徽到大后方去读书,其余人是到安徽找江苏省政府(国民党)归队。出发地是苏州,沿太湖南下到浙江,从浙江翻越天目山到皖南.我手里有父亲留下的一本一九四八年出版中国地图册。他将这次行程用红笔划出:苏州—吴江—黎里—平望—震泽—入浙江青山镇--安吉的遽铺—孝丰—王干坑—天目山铁岑关—安徽宁国。当年选择这条路线是尽量避开日寇的驻防处,这一条路线在现在看正走在太湖南边的风光旅游线路,江南的富庶地区,鱼米丝绸之乡,在当时战火动乱中生命朝不保夕,更谈不上观赏风景,也无此心情。查看新版地图有些地名已消失,有的道路也没有了。当时除皖南这条路上都属于日本鬼子统治下,这一队人并不熟悉这条路,一路走下来都是临时找当地保甲长做向导,易连长领头行路,沿途招雇民工帮着扛运行李和小孩,躲着日本鬼子,在空隙中行进,有时晓行夜宿,有时尽走夜路。有时刚住下休息,听说有情况,赶快动身,处处提心吊胆。
  行至安吉已入天目山区,山道穿行于无边的毛竹林—竹海,人行其中只闻人声,不见人影。如今这里是风景区的“竹海”了。该地山民上山腿上都穿着一种特殊的鞋,用多层厚布以线密密缝实,象过去做布鞋“纳鞋底”一样,鞋帮高到小腿以上,如同一只布靴子。这是在竹林行路以防不测。天目山中已无日本鬼子,走到一高峰,见群山皆在脚下,此处是浙皖分界处。山顶立一石碑“铁岑关”三大字。翻过山即安徽地界。到了徽境又是一番景象。穿行在徽派建筑的农村,几乎家家门前引有溪水,雨后水沟中爬着一只只甲鱼。以前穿行在浙江是属于太湖流域,全国富庶地区,经济发达,民风也时髦。在浙江孝丰镇能见到小汽车,人们衣着时尚,妇女多已剪短发。翻过天目山入皖南境,虽只一山之隔一切就“土”多了,妇女脑后多留发髻、多小脚。当时日本鬼子势力达不到皖南,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到徽州,顾祝同的第三战区首府也在皖南。
  到了宁国张益群等人可以“归队”,而父亲这时听到的消息是前面到大后方的路断了,武汉失守。他独自一人也没有毅力和胆量继续单身前进,想到家中亲人老小还是回去吧。他取道芜湖顺江而下又回到家乡镇江。逃难走了一大圈,又回来了。这时家已烧掉,另觅安身处。父亲也不甘心在鬼子直接统治下讨生活,经世交潘庆堂介绍到瓜洲教几个小学生以糊口。从此他走上了教书的生涯,而且以此过了一辈子,一心想做一救死扶伤的医生愿望成了他终生的幻想。
  
  
  
  林厚斐
   2012年月10月
  
 浏览:52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8/2 14:54:5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赵默海悼词(收藏于2015/12/24 15:22:27
赵一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收藏于2015/12/24 15:10:43
林厚斌,林厚怡诲尔谆谆德厚流光(收藏于2014/8/9 9:32:31
林厚斐父亲的逃难(收藏于2014/8/2 14:54:50
林厚怡父亲的平凡与伟大(收藏于2014/8/2 14:53:37
林厚怡忆祖辈往事回首(收藏于2014/8/2 14:52:2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林厚斌,林厚怡诲尔谆谆德厚流光(访问1047次)
林厚怡父亲的平凡与伟大(访问937次)
林厚怡忆祖辈往事回首(访问899次)
林厚斐父亲的逃难(访问525次)
赵一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访问466次)
赵默海悼词(访问423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