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明代人物__戚继光·口鸡三号将星殒
明代人物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373号馆文选__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卷十一藤牌总说篇

戚继光

  纪效新书卷十一藤牌总说篇
  
  千古有圆长二色,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隔,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颇称极便。其体须轻坚密,务使遮蔽一身上下四旁,无所不备。用牌之间,复有所谓标者,所以夺人之目,而为我之疑兵所赖以胜人者也。牌无标,能御而不能杀。将欲进步,然后起标,勿轻发以败其事。腰刀用於发标之后以杀敌,非长利轻泛,则不能接远。其习牌之人,又须胆勇、气力轻足、便捷少年,然后可授之以此,置於行伍之先,为众人之藩蔽,卫以长短之器,为彼之应援。以之临敌,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进退左右,无所不利,此藤牌之功用也。今将牌势之可录者,绘说於后。
  一、习藤牌人牌一面,内用大藤为骨,以藤蔑条条退藤缠联。每面随牌标枪二枝,腰刀一把。其兵执牌作势向敌,以标执在右手,腰刀横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我即乘隙径进,急取出刀在右,随牌砍杀。一入枪身之内,则枪为弃物,我必胜彼矣。但掷标后而仓惶不及取刀,是一大病。其御短兵更易。
  
  右牌用藤云云,木牌、皮牌皆类此用。
  右标枪,或用稠木细竹,皆可。但前重而后轻,前稍粗而后稍细,为得法。
  一、试牌跳牌,旧法:听锣声为度,{斩见}牌如壁,闪牌如电,起伏得宜,翻身下露身,滚牌下露足,惟牌能杀敌、能蔽身,用之乃拒劲敌以卫兵也。大士星牌歌:{斩见}牌砍刀,上步,再{斩见}牌砍刀,背牌擎刀,绞丝步回,撒花盖顶收了。出牌见刀,翻身上,小跳翻身下。出牌几刀,翻身上,小跳翻身下。闪马牌歌曰:几牌再几牌,砍一刀复一刀,翻身上,小跳翻身下,又砍一刀,又复一刀,又砍一刀,又复一刀,翻身上,小跳翻身下。
  △狼筅总说
  狼筅之为器也,形体重滞,转移艰难,非若他技之出入便捷,似非利器也,殊不知乃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如人之居室,未有门户扃键,而盗贼能入者。虽然,得人而用之,则可以制人;不得其人,则制於人矣。干将、太阿之利,使童子而持於国门之外,则必有袒背而夺之者,何也?其所能乖其所使故也。凡用狼筅,须要节密枝坚,杪加利刃,要择力大之人能以胜此者,勿为物所使矣。然后以牌盾蔽其前,以长枪夹其左右,举动疾齐,必须钗钯大刀接翼。然筅能御而不能杀,非有诸色利器相资,鲜克有济。兵中所以必於用此者,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若精兵风雨之势,则此器为重赘之物矣。
  
  
 浏览:39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12 16:09:0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六 车、步、骑营阵解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制解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四 登坛口授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三 将军到任宝鉴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二 储练通论(下)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一 储练通论(上)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九练将第九(四)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九练将第九(三)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九练将第九(二)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九练将第九(一) (收藏于2014/6/17 10:56:5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戚继光·口鸡三号将星殒(六)(访问4146次)
戚继光戚继光诗集(一) (访问2724次)
资料戚继光·口鸡三号将星殒(四)(访问2221次)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 (访问1809次)
黄仁宇戚继光——孤独的将领(八)(访问1800次)
戚继光戚继光诗集(五) (访问1784次)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制解 (访问1600次)
资料戚继光·口鸡三号将星殒(七)(访问1578次)
资料戚继光·口鸡三号将星殒(二)(访问1531次)
资料戚继光·口鸡三号将星殒(一)(访问148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17X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9:27:4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2/23 15:46:4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明代人物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