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纪念园区__女皇武则天纪念馆
纪念园区

武则天庙的碑碣

梁恒堂 赵俊

  康熙四十六年碑记
    则天庙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碑记,是庙内历史较久、记载较完善的一通石碑。文曰:
    文邑北郭外,离城十数里有古庙一区,翼然于西山之址,商岩拱翠,峪水环流,洵盛地载。土人相传,以为始作是庙也,鲁班显灵。是以重□复栋,雾缉霞张,绣梅琱楣鸾伸鹤翔。盘盘焉囷囷焉。檐牙钩斗,究不知其何方诚可谓之美观也。虽然世会迁流安得轮换之常盛哉?考其碑碣,修于明建于唐,迄今年深日久不无荒废,于是北榆都阎国春、武志夏、李志好等目击心伤,共图盛举,以新斯堂,既而咸克有成声驰应响,请言于予以求永彰,噫!予亦保何言?抑惟斯庙之悠远铭万世之不忘已耳。
    铭曰:溯厥斯庙 汉武之初 坤仪奠位 则天圣母 伟哉灵宇 壮矣弘横
       穷功极丽 共期永图 如或继者 代有其人 后之君子 祈之废乎
  
    大清康熙四十六年岁次丁亥九月上浣之吉
    癸酉科举人庚辰栋 选知县高弼薰沐敬撰书名人 梁应麟 谨书
  
  
    以上碑文,除介绍了则天庙自然环境美、庙宇修建美外,还写了该庙历史悠久,修于明建于唐,迄今年深日久荒废倾颓,于是北榆都阎国春、武志夏、李志好等人组织维修庙宇。铭文第一、二句:“溯厥斯庙 汉武之初”,其中“汉武”二字明显是后来重改的,按内容看很可能原文是“武周”二字。第三、四句:“坤仪奠位 则天圣母”,是说以女人登位之意,连起来是说女人称帝的则天圣母。以下铭文都提到则天庙穷功极丽,宏伟壮观,希望后人不要再破坏它。
  
  乾隆三十四年碑记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碑记,把则天庙记作则天水母庙。文曰:
    读孔圣赞尧之词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是帝尧之功德始于天等量齐观也。后人以水之泽物与天同用故亦有是名。文邑城北南徐村有则天水母古庙一所,当日创建之意或亦犹是欤?但观其庙貌之伟峨,形势之雅俊,山环水绕卓乎诚可欣而可羡也!至于宝殿之伟壮宏模,异秀奇巧,尤属可擎而可赏。历世相传此庙所作非同他比,及系鲁班显灵,是以刻桷丹楹,有如是鸾伸鹤翔之妙耳,然而创造虽系神功而自建立以来世远年湮,其中即有二次重葺,迄今又几及百年,风雨飘摇宁能免废荒倾颓,将见榱桷受伤,丹不能如其故。凡延有损澡溃,竟改其观,墙缺瓦崩萧条寂寞之景,凡临此地者孰不目击而兴悲,爽垲之更难已也。于是本村刘君世花等隐抱亵神之憾,意欲复旧,公议修葺,积从输财,择日鸠工,众皆踊跃前趋,不数月而工程告竣,神妆殿宇廊庑堂阶以及乐楼等项皆焕然一新。此焉知非神灵昭应而福祚于斯人也。爰为勒石以垂永久之尔是为序。
    戊午科举人原任江南松江府白根厅纪录
    四次孟呈锦 薰沐敬撰
    儒学增广生员 张觐光沐手谨书
    大清乾隆三十四年岁次已丑 仲冬毂旦
    清乾隆三十四年碑记改则天庙为则天水母庙,实质上是对武则天的一种贬斥。认为不论是何种水母庙,它都只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一个,哪有水之泽物敢与天同用之理呢?在封建社会里,没有一个“神”敢犯此大忌。只有武则天用了“则天”二字,而“则天”二字是其子李显所赠,是与其夫“天皇大帝”齐肩并座的意思,并不是指天而言。碑文对大殿之建造艺术给了很高评价:“宝殿之伟壮宏模,异秀奇巧,尤属可擎而可赏。历世相传此庙所作非同他比,及系鲁班显灵,是以刻桷丹楹,有如是鸾伸鹤翔之妙耳。”今天细审大殿造型更觉所记不虚。
  
  致远堂法书碑
    致远堂法书碑也称拟古杂诗碑,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约365—427)作并书写的杂诗12首原作并袁昂、徐勉、沈约及武则天等人的题跋,由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进士山西沁州张孝程从友人处得其真迹,求名工刻石而成。这是古今罕见的诗作与墨宝。多少年来,人们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两件不朽之作推崇他的文才及人品,但对于他的书法作品却从未见闻,难怪古代名家袁昂、徐勉、沈约及武则天等人对其称赞不已,题跋志感。
    原碑在山西省沁县文物馆。武则天纪念馆于1991年拓印原碑文,于1993年复制立碑于庙内。
    兹录陶渊明杂诗12首于下: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佳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春,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士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从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情故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去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我,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言,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
  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见此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嗤之。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晈晈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拆,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司时易,不眠知夜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惟悲凄,终晓不能静!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霸。
  庭宇翳余木,倏忽日月亏。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丙辰岁八月下田舍书与云公渊明潜。
  
    诗碑之后是南北朝时梁朝(502~557年)司空尚书令袁昂、中书令侍中徐勉、尚书仆射沈约等官员的题跋。从袁昂的题跋中可以知道这些杂咏是陶渊明写给友人云龛上人的。沈约的题跋赞颂了陶渊明的高风亮节。
    最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的题跋,她对陶渊明的书法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跋曰:
    圣历二年十月,凤阁舍人韦嗣立以晋处士陶潜手书所赋杂咏呈进,朕欣然循览。知晋代风标朝野,一致如陶潜者,世徒谓其文咏可念,不知运笔静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兰,无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御览。
  
  
  武则天题跋
  
    在武则天看来陶渊明的书法艺术超过了他的诗文水平,可见陶渊明的书法技艺精湛,字如其文。武则天这次观赏陶渊明书法艺术是圣历二年(699年)十月,随共同赏的有河北道按抚大使狄仁杰、天官侍郎崔玄韦、鉴察御史苏廷、侍御史张循宪。时隔7年于长安四年(704)二月十五日,81岁的武则天再次下诏,让刺史韦嗣立和灵武道按抚大使姚云之专程前往观赏。可见武则天对陶渊明的书法艺术是保等珍爱。
    继武则天君臣之后,又为陶渊明书法题跋的是南宋孝宗赵眘的太子詹事太原王十朋。最后第十六位题跋的是清代进士张孝程。跋曰:
    靖节先生人品学问晋代第一,从未有称及书法者,岁辛酉余与友人处得所草杂诗十二首,古劲流逸,墨迹宛然,遂携至京,每一展玩辄不忍释手。固思物之美者不可秘而弗传与传之不广且久,况物以人重世不经见如先生手泽耶,爰访名工镌之贞石以公天下。后世知好事者观之,不啻神依五柳、觉羲皇上人衣冠去今不远也。乾隆七年岁次壬戌十月二十三日。山西沁州后学张孝程
    从古人题跋看,杂诗12首是陶渊明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而经1326年后,由山西沁州进士张孝程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刻成诗碣,广传后世。据沁县文物馆领导说,张孝程的后代一直珍藏了这套石刻,但张氏后裔把它深埋地下不肯交出。新中国成立后,这套石刻由张氏后裔于60年代交给国家,现存沁县文物馆。
  
  攀龙台碑
    攀龙台碑又称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原碑是武则天为其父武士彟立的一块巨碑,于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立于山西省文水县武士彟墓地。据史书记载,该碑高5丈,宽9尺,厚3尺,是古今第一大墓碑。全篇碑文长达6700余字,由唐代宰相李峤撰文,武则天的儿子相王李旦书写。据北宋《太平环宇记》及《山西通志》记载,攀龙台碑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仍然完好无损;到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碑下沉严重,埋地一半,文字亦剥落;进入清代之后大碑全埋地下。近年考证,这块大碑与古墓仍在南徐村一带,有望在近年内发掘面世。
    现立于东碑廊的攀龙台碑,是武则天纪念馆于1993年根据《全唐文》卷249“攀龙台碑”全文刻制的。
  
  
    攀龙台碑文中,不仅记载着武氏家庭的姓氏起源与籍贯,还详细地记述了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一生经历。关于武则天的先世,碑文说:“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讳某字某,太原文水人也。其先出自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因以姓氏,居沛之竹邑。六代祖洽仕魏,封于晋阳,食采文水,子孙因家焉。”这段碑文清楚地写明武氏家族的姓氏起源与迁居文水的大体时间及原因。
    说起中国武氏起源,据笔者考证,计有三个支派:
    一个支派是山东任城武氏,起源于商代武丁时期,由于讨伐鬼方战功卓著而赐姓武氏。至汉代有敦煌长史武班,以后便不见有显官,家庭也衰落下去。山东任城至今有武氏石阙铭。
    另一个支派是战国时期宋武公的后代,以谥为氏,故也姓武,但历代不显,在《世本》中记载甚少,以后也不见流传。
    武则天家庭是中国三个武氏家庭中最兴盛的一支。秦末有农民起义军将领武臣,是陈胜的部下,进占邯郸后自立为赵王。晋秦始年间(265年~274年),有武陔,为开府仪同三司薛定侯,是武则天第十二代祖先,兄弟三人知名于一朝。第七代祖武洽仕魏,封晋阳公,食邑于文水,故子孙以文水为家。传至唐代武家为并州大姓。武周时出宰相2人,唐中宗时出宰相2人,唐宪宗时出宰相1人,五品以上50多人。唐宪宗时成书的《元和姓纂》,把这个家庭列为九虞之首,属太原望姓。这个家庭中有皇帝,有宰相,有王公、驸马、王妃、学士,也算是盛极数朝的大家庭。
  
    关于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碑文说:武士彟是隋朝东都丞武华的第四子,自幼聪明。他的幼年至青年时代并不幸福,八九岁丧母,20多岁丧父。隋仁寿四年(604年),28岁的武士彟受并州牧场谅的推荐,到仁寿宫求官,但事不凑巧,正遇着隋高祖病重,杨文篡位杀父。随之而来的是杨谅在太原起兵造反,武士彟受到猜忌,隋炀帝的宰相杨素要处死他。幸而有观德王杨雄、牛弘等人的帮助才逃出皇宫。从此,武士彟躲避山林不敢露面,混迹于道士之中,过着隐居的生活。武士彟学着前人高士游览山林观花和唱,领悟了人间帝王兴衰之理,这段生活是他最艰难之时,也给了他经商发家的一个机遇。《太平广记》中记载:武士彟“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士彟与文宝读书林下,自称为厚材……”从这些记载可见,武士彟并不是个木才商人,而是生活所逼,在隋大业七年(611年)前卖过木材。可能是通过一桩以数万茎木材换一处森林的大生意,而一举变为富翁的,否则就不可能有“聚材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的事实。
  
    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调动各路精兵会于涿鹿,要御驾亲征讨伐辽左。由于兵役猛增,农户失业,频战不利,军心浮动,造成亡国之征。武士彟乘此机会研究兵法,上自黄帝下迄有隋写出成兵书30卷,取名《古今兵要》。为了避祸,他自动到河北道总管府从军,任骑司参军。在杨玄感造反、兵围洛阳的战争中,由于他有谋略之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晋升为晋阳宫留守府司铠参军。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南幸江都,朝政紊乱,群雄逐鹿。李渊新任并州留守,武士彟看准时机,倾心相接,以下级军官身份献上自己撰写的兵书《古今兵要》,取得李渊的信任,以后又多次随李渊到西河讨贼(战场在今孝义县雀鼠谷一带)。他们常来往于西河与太原之间,李渊多次留宿武家,受到盛情款待。武士彟成了李渊的心腹部下。在李渊准备起兵的活动中,武士彟是最早劝李渊起兵的元老之一。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招兵买马,集兵于晋阳,受到副留守王威、高俊雅的猜忌,武士彟凭自己的善辩之才稳住了二人,又劝阻了留守司兵田德平想告发李渊的打算,为李渊起兵扫清障碍。五月,起兵,攻下霍县,封武士彟为寿阳县(今文水县)开国公。攻下京城又封光禄大夫。隋皇泰元年(618年),李渊灭隋,登基称帝,国号唐,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封武士彟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检校井钺将军。武德三年(620年),封工部尚书。继而武士彟丧妻,约于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亲自主婚为其娶了隋朝宗室杨达之女。武德八年(625年),武士彟出任栓校扬州都督府长史。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以太子身份统领朝政,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统领豫、息、舒、道四州诸军事。贞观元年(627年),封利州都督,统领利、隆、始、静、西、龙六州诸军事。贞观五年(631年),封荆州大都督,统领荆、峡、丰、郎、岳、果、松七州诸军事。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驾崩,武士彟在悲痛中患病,呕血而亡,享年59岁。遗令:归葬文水,因山作墓,穿足容棺,殓以时服。官造灵车送达故乡,朝廷委并州大都督李勣监护丧事,缘丧所用并令官给。武士彟一生忠于李唐王朝,朝廷也没有亏待于他。在跟随唐高祖起兵的16位开国功臣之中,武士彟是政绩较好、结局也较好的。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是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六月在陕西咸阳顺陵为其母杨氏立的一块巨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中被毁坏,现有残碑8块存于咸阳博物馆。全篇碑文4300余字,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文,武则天的儿子相王李旦书写。碑文介绍了杨氏的籍贯、姓氏起源、祖上官司爵以及杨氏的一生经历。碑文记载:杨氏于咸享元年(670)逝世后,武则天曾命大使备法物,到山西省文水县昊陵迎武士(特殊字)的灵魂去陕西咸阳顺陵,举行迎魂合葬仪式。这条记载,澄清了史书中武士彟与其妻葬咸阳的错误说法,是一条可以校正史书的重要资料。
    现立于东碑廊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是武则天纪念馆于1995年根据《全唐文》卷239“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全文刻制的。
  
  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原立一河南偃师县缑山,它是为纪念周灵王太子王子晋而立的。碑文由武则天撰文并书写。武则天纪念馆于1998年拓印原碑文并复制立碑于庙内。此碑略大于原碑,高7米,上宽1.58米,下宽1.8米,厚0.6米。
  
  
  
  
  
  升仙太子碑
  
    引碑原系唐圣历二年(699年)立于河南缑山,碑铭由武则天撰文并书写。1998年复制于则天庙内。
  
  丰碑
    丰碑原立于陕西乾陵朱雀门外右侧,是为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无字石碑。后人称它为无字碑。
  
  
  
  丰碑
  
    为何要立无字碑?有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是按武则天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她的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显示武则天的帝王风范与博大胸怀。
    其二,认为武则天自以功高盖世,以至无法用语言文字表尽其功德,故立无字碑,显示武则天的狂妄。
    其三,近年研究发现,在无字碑表面有打好的方格痕迹。由此推测,当年是准备刻上碑文的,并且碑文已写好,有了准确的字数,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刻上,以后各代也未敢刻上。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唐中宗末年想刻上但又遇上韦皇后下毒唐中宗突然死亡。之后,随之文武大臣对武则天的非议不断,故一直未能刻上字。
    如今,无字碑上早已是字迹斑斑。这些字迹绝大部分是游人的信笔刻写,惟有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的一段文字堪称国宝。
    鉴于无字碑的珍贵,武则天纪念馆于1998年照原碑复制于庙内,取名“丰碑”,其用料规格略大于原碑,它高9米,宽2.15米,厚1.6米,重100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古典青石碑。碑首并排8条螭龙,碑身两侧阴刻两条升龙长4米,前面刻有金代皇弟都统经略朗君的一段记事。记事全文84字,用早已约绝迹的古代契丹小篆书写出,并有汉文对译,是目前国内金代石刻文字中最珍贵的绝品。
    汉文对译碑文如下: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以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受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象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礼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年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
    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
    奉命题,右译前言。
  
  贤侯文父母祠堂记碑
    贤侯文父母祠堂记碑是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文水县官员李乔撰写的。它是记述李乔回乡游北徐村药王庙时,看到廊下有一塑像,不像是神像,经打听,得知是“文父母养浩之像”。文养浩在文水任知县多年,关心民间疾苦,为民兴办好事,后调陕西清涧,当地人怀念他的功德,特为之塑像供奉。看了塑像,听了介绍,李乔深受感动,觉得文水县民风纯朴,知恩不忘,帮写碑文。一则赞扬文养浩为官勤政爱民的风节,二则抒写文水县人民的纯朴可敬。石碑原在文水县西山腰药王庙旧址,1992年移至则天庙保存。
  
  禹贡随山浚川图碑
    禹贡随山浚川图碑是一通刻着古老的中国地图的石碑。地图按大禹时代分天下为12州的布局,画有冀州、并州、青州、兑州等12州及各大河流、关隘等。此碑历经风雨,部分碑面剥落,画面破坏情况看,石碑制作年代应在清代早期。1992年,武则天纪念馆和文水县博物馆作碑刻调查时从本县南安村征集于庙内。(梁恒堂 赵俊)
  
  
  
原文 发表于今日吕梁网  浏览:474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5/12 20:32:2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武则天臣轨卷下 利人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7
武则天臣轨卷下 良将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7
武则天臣轨卷下 廉洁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7
武则天臣轨卷下 慎密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7
武则天臣轨卷下 诚信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7
武则天臣轨卷上 匡谏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7
武则天臣轨卷上 公正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7
武则天臣轨卷上 守道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6
武则天臣轨卷上 至忠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5
武则天臣轨卷上 同体章 (收藏于2014/10/9 16:36:2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丁大江武则天的宫廷画像(访问27956次)
今日吕梁武则天的一生(访问6064次)
梁恒堂 赵俊武则天庙的碑碣(访问4741次)
梁恒堂 赵俊武则天庙的半副对联(访问4296次)
钟 怀 玮武则天出生于利州辨真(访问3667次)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并序)(访问3350次)
郭 沫 若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节录)(访问2408次)
梁恒堂 赵俊武则天时代的繁荣(访问2362次)
梁恒堂 赵俊武则天庙沿革(访问2046次)
子非鱼武则天(6):母亲和情人(访问170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3 17:39:4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8/4 20:25:10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12 10:54:3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8/13 7:18:38
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4/3 14:44:3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纪念园区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