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这代不再有乡愁 2014-04-18 09:15:40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张慧谋 一直以为,清明祭扫是表达乡愁最深刻的一个主题,故清明节这天,让儿子开车送我回乡下,对他进行一次“乡愁”现场感受和教育。一路上,我想着的是我已故的父母,想着在乡下时的一些往事。而儿子,一边手握方向盘、双眼望着前方,一边听着他们这代人沉迷的流行歌曲。 儿子的形象挺酷帅,我有一句没一句地与他交谈着,试探着问他,想不想留在乡下过清明?儿子说,已约好同学了。儿子话语虽轻,意思却斩钉截铁般要当晚赶回城里去,我也就不再挽留。到了老家,儿子在我的指示下,在他祖父祖母的遗像前叩过头,又即时开车赶回市区与同学约会去了。这时,我独处乡下一隅,坐在母亲生前睡过的木头床边,与父母的遗像默默对视,无一言一语,只有漫无边际的黑夜,和屋外池塘及田野里传来时高时低的虫鸣和蛙声,心头一热,泪水即时溢出眼角。 换了儿子,他是不会有这种感想的,因为生活并未赋予他的契机和场景,更没有让他有过父辈的这种生活体验。一出生,他就成长在城市里,他的世界是温室,接触不到地气,闻不到泥土味,更看不到田园野趣。很多与乡村相关的词语,他都理解不了,如饥饿、贫困、牛棚、炊烟、渔火、晒谷场、石碾子等等。儿子90后出生,与我不同,严格意义上讲,在城市里长大的90后,他们是没有故乡的,乡愁就更谈不上了,即便偶尔有过“乡愁”,也是书本里的乡愁、纸上的乡愁。 对于我,对于50后、60后出生的这个时代的人,尤其是通过种种渠道从农村到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乡下人,他们根深蒂固的故乡观念和乡愁,是难以忘怀、更难以抹掉的。有时一片山野,一柱炊烟,一声鸟啼,邻居的一阵狗吠或猫叫,也会让他们想起故乡,抒发乡愁。因为这种东西,已融化到他们的血液里,潜伏在他们的意识里,甚至铭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头。平日里,他们自觉地维护着这种东西,成为乡愁的“守望者”和“徇情者”,并且,他们一生都在实践着和传播着“乡愁”。 没错,乡愁完全是一种自觉形成的意识,绝不是通过教育可以灌输给任何人。我让儿子接受“乡愁”教育的初衷,不堪一击,儿子一句话轻轻一拨,我的梦想就破灭了,很快就以失败告终。我没有悲哀,更没有遗憾,因为我知道,这是个“代沟”问题。 然而,90后或90后以来出生的孩子,由于科技信息化迅猛发展,把他们引向另一个“故乡”,他们的“乡愁”,也提前到达。当然,他们的“故乡”,只是个隐藏在虚幻的模拟世界里的“故乡”,没有一草一木、一砂一石,完全是个虚幻的无限深邃的,却又无比空虚的模拟世界。他们在这个世界里可以拥有一切,用形形色色的图案和文字填满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梦想,甚至把现实中的情感都带了进去。当他们关掉手机和电脑,关掉电源时,“故乡”也就消失了,那个世界里的一切又与他们无关,他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吃饭、睡觉、工作和生活。 正因为如此,他们便有了新的“乡愁”,有了对“故乡”的眷恋和牵挂。他们的生活不能少去手机和电脑这两样东西,不分场合,不分时段,一有闲暇,他们就打开手机或电脑,开始“低头思故乡”,上网浏览玩游戏,旁若无人。一旦停电,上不了网,他们就焦急、焦虑,坐卧不安,甚至不思饮食,他们的“乡然”也随即抵达,如我辈一样,成了“乡愁”的“徇情者”和“守望者”。他们已不习惯远离“故乡”,一旦离开,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我把他们这种反应称之为“思乡病”或“新乡愁”。这种无根无土的“乡愁”,才是对传统乡愁威胁最大、最可怕的另一种“乡愁”。 “新乡愁”的形成,很难用一个例子或一句话说尽,但我总觉得,这些年来,甚至说是这二三十年间,我们对传统的东西放弃得太快、太过了,尤其是对后代的教育与传播,少之又少。就说中国书法,到了我儿子这代人,文房四宝,成了他们的古董,连见也难得一见,写字狗爬似的,除了依赖电脑,再也没有书写的渠道。当然,这仅仅是书法,传统的礼教,古诗词歌赋,等等,也难以在我儿子这代人身上找到“立足之地”。 原本,过年是举国喜庆的节日,即便是如此的热闹,如此有中国味的春节,他们也不太当回事,宁可守着他们一个人的“故乡”,呆在家中发短信、上网,也不愿意随长辈去拜年。不像我小时候,老早就盼着过年,盼着过年才能穿上母亲做的那套新衣裳,盼着吃生菜包,盼着压岁钱,还盼着热热闹闹的村戏。儿子却不一样,他对这一切已经淡漠了,你给他压岁钱,他边发手机短信边说:“放在桌面吧。”头也不抬,压岁钱对他们这代人,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他们的心早就纠结在那个虚幻的模拟世界里。 乡愁这条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短,越走越小,小到像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乡愁》中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又何止是一张船票,一枚邮票,一首小诗?它是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和积累,是一部厚重的人生札记。然而,恐怕到了我儿子这代人,他们不再有传统乡愁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乡愁史,将在他们这代人身上终结。 |
原文2014-04-18 09:15:40 发表于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浏览:81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