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宋家阿公、阿婆纪念馆

励志好文章-<古田宋氏杂记>之二

进转贴尚忠伯文章

  四、刻苦学习的学子们
  宋氏族人刻苦学习之风代代相传,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风气进一步得到发扬,可以说1960年前后是宋屋大学生最多的一个时期。他们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是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走上了成才的光明大道。尚忠是宋屋第一位大学本科生,他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伯赞、淑泉、尚尊、尚质等族中长辈的教育、帮助。1952年尚忠小学毕业前夕,淑泉因病从梅师休学在家,他关心尚忠前途,希望尚忠考上中专或中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那时,淑泉几乎每天都在祖屋门口等候放学归来的尚忠,一见面便询问学习情况,出题目给尚忠做。由于淑泉的教育得当,使尚忠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了争强好胜的进取心。1952年小学升初中不容易,尚忠却考取梅州中学。两年后,续廉也考上梅州中学,他俩在梅州中学时,正值家乡旱灾,粮食歉收,遇到了特大困难。因为没有粮食,养不了家禽家畜,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连买回销粮的钱都没有,只好去卖苦力。那时的星期天和寒暑假尚忠、续廉等都得参加劳动,还常常去洋门、象树挑煤炭、挑石灰,赚点挑脚钱帮补家庭。连年的旱灾、歉收,对正在长身体时的学子是一大挑战,艰难困苦可以打倒人也可以锻炼人。在乡村中有一部分学子弃学从工或弃学从商,但尚忠、续廉坚持下来了。1955年高中压缩招生,考生7000多人,只录取1000多人。尚忠未因苦难坎坷、录取率低而放弃,他更加奋发图强,靠努力拼搏,1958年仍考回梅州中学。当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当升高中考试过后,尚忠就回家参加劳动,对录取与否不管不问。放榜了,陈衍荣老师(梅州中学会计古田中村人)得知尚忠又考回梅州中学非常高兴,特地从教导处取出录取通知书亲自送上门来,到了宋屋听说尚忠正在山塘插秧,陈老师又赶到山塘,一见尚忠便问“尚忠,你升高中考得怎样?考不上怎么办?”,尚忠不假思索地说:“考不上就种田呗,我现在不是已经开始了吗?”此时,陈老师高声叫了起来说:“尚忠,恭喜你,你又考回母校——梅中,你为我们古田人争了光。”说完便把录取通知书递给尚忠。两年后续廉顺利地考上梅中高中。梅中,当时,是广东省立中学,名师多,校风好,学风正,学生个个不甘落后,上课时留心听老师讲课。中午不休息把上午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晚上再复习或预习功课。由于家贫,买不起煤油点灯,晚上很难完成课业,他们只好早睡早起,在上学路上边走边看书,放学回家有时边走边看书,有时跑步回家帮做家务,有时挑塘泥积肥。由于家境的原因,在梅中六年买不起毛线衣、买不起鞋,冬天光脚走在积霜的桥面上,放学回家北风迎面扑来,寒冷刺骨,真是难受,冻裂的脚渗出血来,疼痛难忍,脚跟爆裂处有时到六月天仍未能愈合。他们靠意志、忍耐,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步入了光明的坦途。尚忠、续廉作为宋家后裔在读书方面取得了突破,对族中弟妹们读书起着鼓励和鞭策的作用。自始之后艰苦奋斗,勤奋读书的学子们越来越多,在众多的学子中尚导、烈昌、绅廉、煌文、尚豪都是出类拔萃之人,中学他们都进入名校读书,毕业后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有的当了领导,有的当了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和医师。此外,还有一些学子,他们在读书时响应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锻炼成长、成才,这中间统廉、尚志、尚钧、明昌表现尤为突出。
  
  五、学生军好样的
  宋屋先人保留着许多客家习俗,比如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男人长大后或读书做官或外出谋生或漂洋过海走南洋,留家种田的且会被人瞧不起。这是旧传统观念,要破除却不容易。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宋屋一些男青年接受了党的教育,移风易俗,起来与旧传统作斗争。他们在读书之余,自觉参加农忙劳动,每到假日在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他们劳动的身影。由于连年旱灾,农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改变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1957年冬人民公社率领全体社员修筑石子坳水库。当时兴修水利,移山填沟筑坝,没有先进工具,全靠手锄肩挑,工程进展缓慢。寒假到了,全村学生都自觉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宋屋学生特别能吃苦,他们主动向邻队的学生挑战,开展劳动竞赛。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又吃不饱,担土时间一长肩膀磨破了,挖土打夯手上也起了水泡,但他们不叫一声苦和累。起早贪黑奋战了近十天终于提前完成了水利工程,得到公社和大队干部的表扬。1958年公社带领社员赶修水利渠道,临近暑假时,尚有几十米未打通,水库无法放水灌田。这段工地石头多又有树头,几个村的社员都怕啃这块“硬骨头”。社长古成修来到宋屋发动学生帮忙。学生们二话不说,表示坚决完成社长交办的任务。宋屋“学生军”(回乡学生)约十多人,最小的年龄只十二岁,最大的年龄也只二十岁,这年龄在农村是劳动最好时期,他们生机勃发,朝气蓬勃。他们想到挖通这段渠道就能放水救灾(旱灾)感到非常有意义,也感到责无旁贷,志在必行,立即行动。工地离家约有1小时的行程,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们挑着行李来到工地,白天劳动,晚上在荒野露宿。挖渠开始了,困难不少。首先,是土质坚硬,有的地段是牛肝土,更多的是粘沙土夹带石块,一锄下去火冒金星,掌心发麻。当时粮食紧张,每天人均只有八勺米(不到三两),每餐除了两碗很稀的粥水外,靠番薯、咸菜、苦麦菜、芍菜填饱肚子。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大,体力天天透支。有时简直难以支撑,面对困难,大家没有打退堂鼓,没有气馁,咬紧牙关顶住,大家团结奋进,勇当先锋,争取早日完成任务。当时社会流传一首打油诗:“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不知谁在工地上念了起来,大家深受鼓舞,干劲倍增。在工地上尚忠、尚导、续廉、煌文等处处带头,一马当先,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出现。年龄小的尚金、绅廉、尚志、尚豪、淦粦、祜昌、伟欣等也不甘示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砍掉一棵棵荆棘,挖掉一块又一块大石,搬走一堆又一堆坭土,清理好渠道底,削平渠道两面的斜坡。工程进展顺利。宋氏学子斗志坚,靠顽强的意志,靠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苦战十多天终于打通了渠道。大家欢呼、跳跃,高高兴兴到公社报喜。公社钟伟 光、古成修等领导都非常高兴,齐声说:宋家的学生军真是好样的,你们是宋屋的好后代,是古田上村的好学生……现在回忆起来,那十多天的风餐露宿,挖土开渠确实非常辛苦,对学子们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很大挑战,也是很好的锻炼。这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使我们终生受益,我们要感谢家乡,感谢宋屋前辈赐给学子们一次磨炼意志力的机会。
  
  六、习武健身保护家园
  古田宋氏在乡里属小姓,在解放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姓遭大姓欺侮是常有的事。宋家为求生存发展,一方面注意与邻里乡亲和谐相处,搞好关系;一方面鼓励族中青少年习武强身健体,保护自己家园。宋氏许多先人都爱习武强身,水义叔公有功夫,所以他住在“楼下”独门独院,却没有人敢欺侮他,连偷鸡摸狗者也不敢去光顾。水义叔公、玉粦叔年轻时身体魁梧、健壮、功夫又好。宋家若与邻里有点小摩擦,他们来了,就能给大家壮几分胆。为了让族中有更多青少年学点武功,1950年前宋屋曾在祠堂下厅建习武馆,请九福寨人曾教头父子三人为师。当时玉粦、淑泉、尚尊、尚质、龙文、尚忠等经常练武,他们从拳术、棍术到双刀、长茅、大刀、钹镰、卡头等武艺。自习武馆开张后,许多青少年爱挥拳、弄棒、体质得到提高。逢年过节,宋氏青年还结合习武,成立舞狮队,敲锣打鼓给族中人表演舞狮、表演武术,自娱自乐,使生活凭添乐趣,使节日增添快乐气氛。习武既增强了族人的体质,又培养了青少年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淑泉、尚忠等在梅县县运动会上分别取得1000米自行车和800米跑冠军,代表县参加省、市运动会,为宋屋和梅县争了光,这与他们早年习武是分不开的。习武还提高了保卫家园的能力,一次宋屋因小事与邻里大姓发生了摩擦,该姓人多势众,从屋背包围过来,要往祠堂冲,局面难以控制,好象就要大打出手了,但不知何故,对方突然又停了下来。为什么能幸免这一场灾祸,后来得知,原来是该姓有一长者出来劝说:“宋家有一批青年习武多时,其师又在咫尺的九福寨,不可欺之太过,以免两败俱伤”。此后,宋氏后生习武风气更加浓厚。
  
  
   尚忠
  2005年3月
  
原文2005年3月 发表于古田宋氏族谱  浏览:135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1/6/16 23:00:3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进谦追思伯父(收藏于2022/9/23 22:48:16
文进砂田之行(收藏于2019/4/20 23:06:53
文进阿爸回来了(收藏于2018/9/6 13:38:42
父亲去世(收藏于2018/9/4 15:07:02
愿佛佑我(收藏于2018/6/24 22:29:22
文谦给18岁儿子的一封信(收藏于2015/10/20 22:40:01
阿婆诞辰100周年随感(收藏于2013/6/9 21:11:24
绅廉我的父母亲(收藏于2011/9/5 0:49:59
绅廉缅怀伯姆――邓珍妹(收藏于2011/9/4 23:06:30
进转贴尚忠伯文章励志好文章-<古田宋氏杂记>之二(收藏于2011/6/16 23:00:3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谦转摘宋姓之起源(访问2768次)
绅廉我的父母亲(访问2308次)
进转贴尚忠伯文章励志好文章-<古田宋氏杂记>之二(访问1351次)
文进、文谦情深好姐妹--三伯婆逝世随笔(访问1318次)
报答不了的恩情--纪念阿婆逝世10周年(访问1266次)
阿婆成仙了(访问1206次)
梦中的阿婆(访问1194次)
文进历久弥新的母爱(访问1161次)
进转贴尚忠伯文章励志好文章-<古田宋氏杂记>之一(访问1136次)
握别阿婆(访问104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文进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3/6 2:20:29
纬古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14 20:41:39
红虹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9/13 10:17:2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