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我有机会多次对非洲大陆进行纵横万里的访问.从东非的"和平之港"达累斯萨拉姆,到大西洋之滨的西非大国尼日利亚,从南部非洲著名的"好望角",到北非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苏丹.我不仅饱览了非洲大陆无比壮丽的风光,也充分领略了非洲人民的真挚感情,特别是非洲人民在维护政治独立和争取经济发展中表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更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回忆.
当我每次一踏上非洲大陆,那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给非洲人民造成的窘困,就像一片巨大的阴影一样,无时不在我眼前闪现.大量耳闻目睹的事实告诉我,严重缺粮和巨额外债,已成为非洲民族经济发展航道上的两座冰山.如果把世界各大通讯社关于非洲的报道从内容上加以分类,灾荒,饥饿,内战,骚乱,企业倒闭和预算赤字的新闻无疑占了绝大多数.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更重要的一面是,非洲人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和挫折吓倒.如同在50年代面对着殖民主义者的飞机大炮,他们高举着投枪和砍刀冲向敌人一样,今天,他们又用同样的英雄气概,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解决经济建设上的各种难题.他们这种自尊,自勉,自爱,自强的精神风貌,不能不激起人们由衷的赞叹!特别可贵的是,他们都坚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内外政策,探索一条持续,快速,健康的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这可以说是非洲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之后的第二次觉醒.我欣喜地发现,在这席卷非洲大陆的新的觉醒浪潮中,非洲的新闻事业正在发挥着巨大的历史性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为非洲同行们的出色成就而深感自豪.
在访问非洲各国的日程中,考察他们的国家通讯社是我的重点活动.这些通讯社大都已初具规模,有的还相当发达,他们编发的国际国内新闻已成为各国新闻界的重要信息来源.
以西非大国尼日利亚为例,尼日利亚通讯社编辑部有200多名工作人员,国内设有19个分社,国外设有11个分社.此外还设立了起协调作用的5个地区性分社,可以说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中最大的通讯社.尼通社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电讯系统,每天发布新闻电讯两万多字.记得我在1986年访问拉各斯时,尼通社的国际新闻的来源除了自己驻外记者的少量报道外,主要靠转发路透社的电讯.我同当时的尼通社社长瓦布.盖梅纳先生会谈时,他主动地要求新华社为他们供稿,以扩大他们的稿源,改变单纯依赖西方通讯社的明显局限性.我们经过短暂的商谈立即达成了协议,由新华社租用从伦敦到拉各斯的卫星通讯线路,向尼通社提供新华社的电讯,作为交换,尼通社则通过市内线路向新华社拉各斯分社提供尼通社的全部新闻.这位社长还告诉我,一俟物质条件具备,尼通社还要进一步扩大国际新闻的自采面,包括在中国设立常驻记者.尼通社的发展趋势在非洲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于非洲许多国家正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亟需了解外部世界的重大动向,亟需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经验,因而为各国通讯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非地区的突尼斯通讯社是非洲大陆发达的通讯社之一.全社现有职工300多人,早在1992年就建成了先进的计算机编辑处理系统.每天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向国内新闻用户播发各种新闻650多条,向国内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经济,金融新闻和信息100多条.此外,它在不结盟国家范围内,开辟了面向阿拉伯和非洲地区的新闻发布站,每天用阿文和法文各发新闻25条.它还编辑和发行<新闻周刊>,<新闻月刊>,<国内大事记>和各种专稿.这家通讯社已在10多个重要国家派有常驻记者,同新华社在内的40多家外国通讯社签定了交换新闻的协定,它的新闻信息不仅在北非地区而且在整个非洲的影响都愈来愈大.
东非大国肯尼亚的通讯社是肯尼亚各新闻媒体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这家设在首都内罗毕的国家通讯社是1963年12月成立的,总社设置了一个100多人的编辑部,在国内各省市建立了84个记者站,在肯尼亚国内新闻报道上处于垄断地位.每天除了不间断发布新闻电讯,经济信息外,还提供新闻图片和音像制品服务.在国际新闻来源上,肯通社一直接收路透社,法新社和新华社的新闻电讯.经过多年的反复比较以后,肯通社发现路透社和法新社对非洲的报道存在严重的政治偏见和种族偏见,经常以幸灾乐祸的心态大量渲染非洲的愚昧和落后,甚至对非洲国家的内政横加指责和妄加评论.只有新华社用同情和关切的态度客观,公正地报道非洲的成就和发展,给非洲人民以鼓舞和激励;新华社也真实地反映非洲的灾难和困难,但同时反映非洲人民为战胜灾难和困难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同样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和教育.从1997年开始,肯通社的国际新闻主要采用新华社的报道,并受到国内各大报刊的广泛欢迎.由于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借口肯尼亚政府"改革不力","人权状况不好",从1997年开始中止了对肯尼亚的经济援助和贷款.肯尼亚国内又先后发生大面积旱灾,国家财政陷于困境,肯通社原定的通讯技术现代化改造无法进行.为了帮助肯通社解决暂时的困难,1998年5月下旬,在我又一次访问内罗毕时,我代表新华社向肯通社捐赠了价值逾15万人民币的电子计算机,打印机,文传机及部分摄影器材.为此,肯尼亚新闻广播部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部长尼亚加代表肯尼亚政府向新华社表示深切的感谢.尼亚加说:"多年来,中国向肯尼亚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技术和文化援助.此次新华社又向肯通社捐赠通讯技术设备,将大大增强肯通社的新闻竞争能力,从而推动肯尼亚国家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我在捐赠仪式上即兴发言说:世界正在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第三世界的力量正在进一步崛起,但在世界新闻舆论阵地上,第三世界的声音还比较微弱.因此,新华社高度重视加强与第三世界新闻界的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致力于打破西方新闻媒体对国际新闻舆论的垄断.我的话音刚落,肯通社社长阿肯加便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所讲的正是我们所想的!
非洲同行在困难条件下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布拉柴维尔的电讯条件不好,纸张又十分昂贵,但刚果新闻社的同行们坚持用点对点电传方式给日报用户供稿,还坚持打印出版每日的新闻稿,及时向政府机关和非洲新闻媒体用户提供新闻信息.赞比亚通讯社是最早接收和转发新华社电讯的非洲通讯社,1984年底我到卢萨卡与赞比亚新闻部签订供稿协议时,赞比亚通讯社的新闻采编人员总共不到10个人,技术设备也比较落后,收发稿件主要靠几台陈旧的电传机,但他们工作勤奋刻苦,工作效率很高,每天坚持给国内各大报刊提供国内外新闻100多条.印度洋上的岛国马达加斯加的国家通讯社,全体员工50多人挤在几间小办公室里工作,社长办公室不到10平方米,每次只能接待一位客人.通讯使用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和摄影部使用的图片放大洗印机,毫不夸张地说都应当放进历史博物馆了,但他们却用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每天向全国新闻媒体发布新闻120多条,新闻照片10多张.在马普托市,我访问了莫桑比克通讯社.位于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由于历史上连续16年内战,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至今全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20美元.不言而喻,莫桑比克通讯社承受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编辑部的办公室破旧而狭小,各种通讯设备也相当简陋,摄影部暗房至今无法冲印彩色照片.但全社50多位工作人员工作勤奋,效率很高,每天向国内播发各种新闻100多条,还坚持把新华社的英文电讯中部分新闻译成葡萄牙文播发,在国内新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年轻的记者和编辑同我座谈时,满怀激情地表示,他们要用自己的劳动为全国人民实现人均400美元的目标作出贡献!
在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在阿尔及利亚,苏丹,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各国同行们对我们的热烈而真诚的款待,常使我感动得流下泪水.不少国家通讯社属政府新闻部管辖,在经费开支上面临很大困难,但他们总是尽力为我们提供方便并让我们生活得舒适.他们不仅把我当作重要的外国客人,而且当作骨肉兄弟,不仅是新闻事业上的异国同行,而且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中有些人告诉我,从地理位置上说,中国比欧美距离他们更远,但他们的心却同中国贴得更近.这是由于中国同非洲各国一样,在历史上都遭受过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都为自己的民族独立进行过浴血斗争,今天又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共同任务.因此,他们的人民对中国充满了友好的感情,他们的通讯社对新华社寄予厚望,不仅希望新华社给他们提供全面,正确,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世界的新闻报道,还希望新华社协助他们完成通讯技术现代化的改造.一路上我亲眼看到,长期以来一直由西方大通讯社一统天下的非洲新闻舆论界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从80年代新华社的英文和法文电讯进入非洲以来,开始在一些国家还处于弱势,主要阵地仍然由路透社和法新社占领,但几年以后新华社的报道便逐渐发展成与路透社,法新社三足鼎立的局面.自90年代后期以来,在不少国家,新华社新闻正在走向主导地位.肯尼亚通讯社每天转发新华社新闻最多时达70多条,赞比亚的<每日邮报>每月采用新华社新闻100多条.肯尼亚<时报>社长姆博卡说,该报近年来在停收路透社新闻而改用新华社新闻后,报纸的发行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步上升.在坦桑尼亚,从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到"国中之国"桑给巴尔岛,已有70多家报纸,电台和电视台接收新华社新闻,拥有12家报纸的坦桑门吉集团报业托拉斯每天采用大量新华社消息.
当然,我们决不能低估西方主流媒体包括西方意识形态在非洲同行中的影响,特别是一个多世纪的殖民主义统治在非洲留下的阴影更是长期的.我在有的非洲国家也拜访过另一种类型的同行,他们毕业于美国的新闻学院,多次在路透社,美联社进修过,他们的政治观点,新闻观点以及价值观念都是西方的.在同他们交谈中,他们也承认西方通讯社报道非洲问题上的局限性,也承认新华社新闻在非洲的影响愈来愈大,但他们更坦率地承认他们在感情上更喜欢路透社和美联社的新闻,因而用各种理由拒绝接受新华社的新闻.对非洲纵横万里的访问使我确信,能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结束黑暗的殖民主义时代的非洲人民,一定会克服眼前暂时的困难走向美好的未来,能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功立业的非洲同行们,也一定能顺利走出暂时的逆境,走向灿烂的明天...... |